「啟德必須要有自己的產品,必須去中介化,以產品立業,向教育公司轉型。」四年前,剛接任啟德CEO的黃嫻在集團高管大會上這麼說。
為了實現產品立業,今年3月中旬,啟德公布了升級後的五個子品牌,還發布了「啟德國際人才能力模型」,這一能力模型正是啟德每年花費超一千萬、打磨了三四年產品的基石。
同一時間,啟德與神州數碼的重組也在推進之中。5月15日晚,神州數碼發布了公司將復牌的提示性公告;啟德集團通過內部郵件傳達了對於重組的積極推進和雙方的合作準備進程。這給未來啟德的渠道、技術和投資等方面都帶來了更多想像力。
為什麼將子品牌從學樹堂轉變為國際K12?推出能力模型和測評系統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啟德學府有哪些「不一樣」?和神州數碼的重組將如何產生協同?接任啟德CEO近四年,黃嫻的心態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主打差異化的國際K12輔導
上海的一家幼小英語培訓學校招生人數不多,但有部分學員考上了包玉剛實驗學校、上外附小,在當地引起不小反響。這家學校就是以留學服務起家的啟德教育旗下的子品牌——學樹堂。
2018年1月1日,黃嫻正式向所有員工宣布,成立「啟德國際K12」事業部,作為啟德留學、啟德考培、啟德學遊、啟德學府之後的第五個事業部。而學樹堂正是這第五個事業部的一部分。
啟德國際K12包括幼小部學樹堂(Scholar Tree)和初高中部NP(New Pathway)兩部分。其實二者都源自啟德的第一個大手筆收購——2014年12月出資1.8億元收購的明傑教育。
學樹堂面向3-12歲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學生,提供美式英語閱讀寫作課程、STEAM課程、入學輔導課程以及國際人才能力綜合培養課程,課程與美國本土學校教材同步,同時涵蓋中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新課標知識點。2017年,啟德逐步延伸至初高中課程產品,並拓展英語之外的其他學科,也加入了STEAM相關課程,讓原來K6課程升級至K12。
黃嫻對學樹堂小學員的評價是「不僅很好地掌握了語言能力,而且溝通言而有物」。課堂上並不會衡量小學員們學了多少個生字,而是讓他真正地學習溝通,甚至很小就會要求做Presentation。黃嫻認為,「這些小學員未來考SAT或者國內的考試不一定會高過其他學生,但如果是對知識面廣度、對自己分析思考能力的考核,相信他們會更強。」
目前學樹堂在上海有3家分校,成都分校在今年5月初正式開業,2018年還將進入深圳、北京、華東等地的三四個城市。
國際K12的初高中部NP則提供美國中學英語語言藝術課程、備考課程和學科課程,採用小班教學、定製化私教、在線課程等多種形式,提供中學英語語言藝術課程、學科同步輔導課程(SAT Subjects、AP、IB、A-Level、GPA管理)、升學備考課程(TOEFL、SAT、ACT、SSAT)這三類課程。目前,國際K12輔導業務更多針對的是國際學校或國際班的學生。
啟德國際K12基本都採用英文授課、班課的形式,對於為何不採用一對一的在線授課模式,黃嫻有著自己的堅持,「少兒階段的學習,除了學習知識點,有更多時間去接觸別的小朋友也是一種學習。與人相處、與人溝通,這種相互學習在國際教育中特別強調。越小的小孩,我們更希望是集體的學習,可能12歲以下是6到12人的小班,12歲以上是20人左右的集體。」
對於密集的考試或者最後的衝刺,比如在考培方面,短時間內出成績的特點決定了學生要專注於知識點的學習。除此之外,黃嫻強調學習的過程不應只限於知識點,邏輯思維、團隊協作、溝通能力也都是國際教育所倡導的。
線上講課、線下助教輔助這種模式並不被黃嫻看成是真正的線上線下混合模式,「它只是用了線上媒體作為載體而已,但教法還是一樣的,老師講、學生聽、兩者互動,這其實只是Online learning。而如果真正要做到IT in education,是要對學生的學習軌跡有更好的記錄和分析。」
她指出,完整的線上線下混合模式/系統(Blended learning)首先是個知識網,通過作業和練習能看出學生是否真實學懂,並給出反饋,從而讓老師更加有針對性地根據學生的弱點再去教學。這也是啟德在考培方面的原創在線學習系統Prepsmith(備考史密斯)的做法。
Prepsmith根據雅思和託福知識圖譜,將考試所考查的核心技能、知識點、語法、詞彙進行切片化標記,組合成適合不同階段的線下教學內容及線上針對性練習和模考。目前系統中有300小時全真模考,超過2萬道考題,3萬多次測試。此外,啟德還推出了Vocabsmith(詞彙史密斯)幫學生分科目智能制定詞彙學習計劃,科學記憶備考詞彙。
此前,黃嫻向鯨媒體透露,啟德K12業務營收目前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已超過10%,主要來自今年初新成立的國際K12事業部及啟德學府中的K12業務貢獻。去年10月啟德和神州數碼的重組報告預測啟德2018年度營收將達14.72億元,淨利潤為2.51億元。按照預測計算,啟德的K12業務營收在2018年至少將達1.47億元。隨著逐步積累的口碑效應,黃嫻相信,未來K12的營收和佔比將會越來越高。
為什麼做國際人才能力模型與測評系統?
去年清明節整個假期,黃嫻都在閉關研究,一字一句翻讀、確認七種能力模型的每一句表述。這七大能力其實是啟德能力模組小組耗費一年半的時間研發和推廣的「啟德國際人才能力模型」。
為什麼啟德要推出能力模型?黃嫻笑了笑說,她經常會和有小孩的年輕同事探討一個問題,家長最終想為小孩帶來什麼?「過去,很多家長可能會希望小孩找到好工作,確保以後的生活。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小孩在持續成長、有能力找到生計、養活自己之餘,也能生活地快樂、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而競爭的舞臺越來越國際化,不僅僅只是和本地的人競爭。所以我們做能力模組的原因,就是希望他們將來能更好地在國際舞臺上競爭。」
為了找到究竟是一些什麼能力影響孩子在國際舞臺上的競爭,黃嫻和啟德的十幾名高管、產品中心一起組成了能力模組小組,他們翻閱、參照了很多教育文獻,去研究未來領袖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歸納總結之後,組員們也詢問了主要合作院校招生人員的意見,也讓一些世界五百強企業的HRD對這些能力進行了審核。
「如果將來我們的孩子在競爭中既受到好的高等院校的認可,也受到僱主的認可,那才能放心地說,這七大能力是我們值得為孩子而培養的。七大能力是根基,只有把根基、底層最重要的理念搞清楚了,才能有足夠的養分去生長。」黃嫻說。
今年3月中旬,啟德首次將國際人才能力模型公之於眾——包括學術競爭力、外語競爭力、領導力、自我管理能力、思考辨析能力、跨文化適應力、就業競爭力這七個能力。這些模型並不是單純的理論服務,在五個子品牌的所有課程和產品中都有所對應。比如在啟德學府子品牌中,Lanmor南美足球學校就是針對提升學員的領導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而設立。
同時,為了能儘早發現學員的特長和短板,在能力模型構建過程中,啟德在2017年初開始加入啟德能力模組測評系統的研發。該測評系統由MIT背景的人工智慧測評專業團隊支持,學生可在手機端或電腦端做測評。
測評系統目前主要針對的是初高中學生和大學生。之所以沒有設計太低年級的測試,是因為黃嫻相信低齡孩子的潛力能夠被很好地激發出來。因此,低齡學生的測評更側重幫助他們糾正某個學習習慣。
啟德國際人才能力測評分為三部分:經典人格問卷、認知能力問卷和人才經驗問卷,全套測評時長大約需要100分鐘,單項模塊測評時間不同,有的需要20-30分鐘,也有需要40-50分鐘。有些能力檢測是在學生進行課外活動等項目學習前進行,樹立認知;而留學規劃則是在初期諮詢時就會安排測評。除了機器評判測試結果,老師也會進行專業的解讀。
「通過和家長、學員交流,我們能比較清晰地判斷他是想發揮長處成為特長生,還是急於補足較為短板的方面。讓家長清晰地和我們共同規劃孩子的教育路徑。」黃嫻補充道。
比如在啟德留學業務板塊中,過去學生只要有出國的想法就可以來找啟德留學諮詢,而現在,啟德希望學員能有三年的規劃時間,從能力測評開始,對學員有了全方位的了解之後再去做規劃,達成出國的目的,並提升學生的能力。
這也是黃嫻認為今年啟德留學的一個最大變化,「既然幫助他有階段性的成功,就必須有更清晰的起點和終點的概念,計劃和規劃才會變得有意義。所有的事情都有的放矢、能看到結果,有些機構可能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起點。10公裡跟100公裡的計劃一定是不一樣的,如果設置的某個目的地不現實,我們會一起去調整。」
數日前,基於這一變化的「啟德國際教育規劃院」宣布成立,為向美國留學人群提供基於規劃的整合性留學服務產品,同時配套提供相關的課程產品與服務產品。
黃嫻也承認,要實現這一目標並不容易。「首先這個想法可能相對比較新,很多人不一定接受;不過讓我們自己比較有信心的是,家長聽完之後其實就會知道對不對。最重要的是,能否最終實現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市場、產品是否夠好,能否讓業界認可,這是我們首先得去做的。」
融入素質教育、將引入測評,啟德學府B、C端齊推進
2017年6月16-18日,奧地利維也納舉行了世界「U10冠軍杯」決賽階段比賽,有30個國家、128支球隊、1400多名隊員參賽,深圳啟德南美足球隊是中國唯一的參賽代表,也是這項比賽第一次邀請的亞洲隊伍。
「啟德南美足球俱樂部多次參加國內外U10、U12年齡段的比賽,取得了全國青訓聯盟杯U10冠軍、泰國BSS國際青少年聯賽季軍等成績……」黃嫻如數家珍。
啟德南美足球俱樂部是啟德學府旗下產品之一。2016年年中,啟德再度啟用「啟德學府」子品牌,專注國際學校、合作辦學和國際課程輸出等,面向的人群年齡段包括K12及以上,分To B 和To C兩塊業務——
To B業務面向公立校輸出國際認可的國際課程體系,並發展合作辦學。To C業務通過自建國際學校,面向學員提供國際課程,包括預科課程等,主要為學分學歷課程,即學員在學習完成後,可以獲得國外學校的認可。
2016年,啟德學府的第一所國際學校在昆明落地。12月21日,啟德第一個K12國際教育項目落戶佛山。啟德學府目前已向廣州、深圳、佛山、昆明等眾多中小學及大學院校的教學體系輸出了國際課程。
在國際教育資源方面,啟德學府推出了包括AE學術英語、IFD國際預科、小語種課程、學科國際課程,以及足球青訓等素質教育項目。其中的南美足球俱樂部專注於為3-15歲青少年提供足球培訓和素質教育課程;目前開設了周末足球班、課後足球班和假期足球營。課程採用英文教學,還開設了英語足球班,為英語語言基礎薄弱的隊員提供額外輔導。據悉,南美足球每年服務廣深莞珠三角地區上萬名3-15歲的小孩。
在留學、語言培訓等主業中加入完全不同的少兒編程、足球項目,如何重新搭建課程體系?黃嫻透露,足球俱樂部與足球機構合作,整個團隊一起加入啟德後,從理念貫穿到提升孩子的英語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等各方面都經過了逐步梳理,所有環節最終都回歸到七大能力模型。「小孩的抗壓力、逆境的情商、輸球的時候不能暴躁,怎麼樣不去顧著自己個人英雄主義不傳你的球,堅持要自己踢進去等等這些東西其實都非常重要,到最後都是孩子很重要的軟素質。」
其實除了在啟德留學板塊中有測評系統,啟德學府目前也在做另外一個測評。該測評主要針對青少年足球業務,除了評估小學員的身體狀況,還用來測試小學員的身體機能等是否有所改善。
黃嫻透露,啟德在體育方面未來可能會引入一到兩個項目,「還是希望在能力上(對學員)有所幫助。」
借力神舟數碼,將用經銷商網絡快速啟動To B業務
提及Smith, Lisa, Davis等英文你會想到什麼?除了是人名,這些竟然還是啟德內部各種系統的名字。在外界看來,啟德似乎沒有大力追趕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浪潮,但黃嫻向鯨媒體透露,啟德每年在技術上的投入超過2000萬元。
啟德內部的系統其實並不少,LITA/LISA是啟德的留學生資料庫系統(售前管理)和申請系統(售後管理),用來進行客戶關係管理,比如回訪、約見、籤約發起等工作流程的管控和監督。去年,啟德全線產品智能管理系統DAVIS (Digital Assistant with Visual Information Supply)也席捲十餘個分公司。
黃嫻透露,若與神州數碼的重組通過之後,啟德的技術團隊將會和神州數碼的技術團隊合併,幫助啟德提速技術規劃。
在此前神州數碼和啟德教育46.5億元的重組案中我們發現,與2016年和四通股份重組時相比,啟德和神州數碼的重組在業績對賭、補償條款等方面其實有所放寬。重組通過之後,啟德又將如何與神州數碼進行協同?
黃嫻期待,通過神州數碼的技術力量幫啟德從教育公司真正成為教育科技公司。
今年,啟德將重點發力的技術包括:完整打通留學外部和內部各階段的數據,真正做到完整透明化;打造完整的內部學習管理系統,讓啟德學府和啟德國際K12都可以使用;最終實現所有事業部之間數據系統的打通,「一個小孩無論從學樹堂進來、從學遊進來,或者從留學進來,他所有的學習軌跡都會在one database上呈現。」
黃嫻也意識到,打通數據最大的難度不在於系統,而在於決心。「要逼著所有的人都在陽光底下,是一個最大的難度。」
最讓黃嫻興奮的協同效應其實是將來與神舟數碼經銷商校園網絡的協同。「啟德目前的很多產品都能很好地以特色課程進入公辦學校,未來通過神州數碼3000個經銷商我們能真正快速啟動To B業務。」
與神舟數碼的接觸是啟德開始To B業務的重要契機。去年底,啟德還參與了神州數碼在武漢的年度經銷商大會。「他們覺得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對經銷商也好,因為有更多的產品可以賣,也覺得我們的產品還不錯,安心讓經銷商去賣。」
目前,啟德在江西、重慶、烏魯木齊等地都有和當地教育系統一起做學術英語或足球方面的B端項目。雖然目前B端項目的收入不是很大,但讓黃嫻期待的是,暑假之後將會陸續有更多的合作和收入。
兩年前接受鯨媒體專訪時,黃嫻曾表示,上市之後的啟德會加快投資併購的步伐,「國際學校、辦學、國際高端幼兒園這些我們都有興趣,我們希望涉足的是能真正幫助學生在國際教育裡獲得成功的環節」。如今啟德與神州數碼的重組進展又進一步,啟德之後的投資布局值得期待。
(啟德教育CEO 黃嫻)
2014年7月,在啟德集團高管大會上,剛接任CEO的黃嫻曾說,「原來傳統的留學機構所謂的產品其實更多的是院校資源,不是一個真正的產品概念,所以我們必須要有啟德的產品,必須去中介化,以產品立業,向教育公司轉型。」黃嫻直言,目前這個轉型還沒有完成。「我們今年推出能力模組確實是一個新臺階,但肯定留學的部分還有中介化的做法,還不能百分百都進入了規劃,所以是進入了新臺階,但還沒有完整地完成轉型。」
她也覺得,一個教育公司需要有足夠時間的沉澱,有足夠的學生經過機構的培養並產生效果後,才能真正稱之為教育公司。「所以我覺得現在沉澱還不算足夠多,還需要兩到三年才能完成轉型。」
2014年剛加入啟德之時,黃嫻給啟德的重新定位是要做一個值得信賴的國際教育機構,她回憶道,那時候其實有很大的忐忑和不確定性,「覺得離我的目標千萬丈遠,更多的只有一個信念。」
而如今,「信念不變,道路更加清晰了,團隊也比較相信和認可了。再加上神舟數碼的借力,突然感覺有一個更強大的力量、更清晰的路徑了。」與此同時,黃嫻也感嘆自己現在的壓力某個程度上比之前更大了,「以前那種壓力在於你不知道你自己能做什麼,現在的壓力是當大家都覺得可以做的時候,你就不能失敗,不能做不到。」
後記
最近,黃嫻推薦了她大學同學的兒子去啟德做測評,孩子正在讀高二,測評做完之後,家長給黃嫻打電話說,「我應該在更早,在兒子讀初中的時候來找你們。」原來,通過不同維度的分析和老師的講解,家長發現可能當時給孩子選科選錯了,導致孩子在一些能力上很吃力。「接下來顧問老師和孩子一起去規劃,是否要將薄弱但依然感興趣的能力補足起來。」黃嫻說,家長和孩子最後籤約了啟德的留學申請服務,雖然住在香港,但啟德最近的校區是在深圳,因此家長每周都非常積極地帶著孩子從香港去往深圳上課,還推薦給了其他朋友。
去年,黃嫻侄女參加了啟德學遊的一個夏令營。營員們每天上午上課,下午參加不同的體驗項目,兩周的時間,大家互相學習、互相照顧,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侄女和夥伴們分別的那天抱頭痛哭,我覺得她要是和她媽媽、和親人們分別都不一定會哭,哈哈很搞笑……」言語中也透露了黃嫻對學遊課程的認可。
很多人覺得黃嫻不像一個職業經理人,更像是一個創業者,全情投入和拼搏。他們也經常問黃嫻,為什麼不去創業,但對黃嫻而言,「創不創業並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自己目前狀態挺好,處於自己喜歡的狀態是挺高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