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將麵包當主食的歷史,至少上千年,但它在中國,即使再好吃也只能算作零食或者點心。別問我為啥這麼說,我媽在旁邊呢(啥都.沒看見) ……包第一次踏入中國,還在明朝.萬曆年間,這都要感謝傳教士利瑪竇和湯若望,看就是他們倆:
利瑪竇麥子和石磨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在公元六千年前的兩河流域,人們將小麥磨成麵粉,揉成薄餅後放在石板上烤;但是當小麥傳入到中國時,烹飪的工具已經不是石器而是陶器甚至青銅。而且,在烹飪技術上,古代中國大量使用蒸、煮。中國人很早就學會了隔水蒸熟食物的技藝,食材不直接接觸火或水,而是用熱氣蒸熟。稻米在火上烤會焦糊,烤炙法只是遊牧民族的習慣,從來都不是農耕文明高度發達的華夏民族飲食主流。不過烤肉如今能火爆大街小巷,也是古人怎麼也想不到的事情吧!
東方烹飪的智慧將麵粉帶上了另外一條路,在小麥傳來時也自然將麵餅放入陶鍋中蒸,這就成了蒸出來的饅頭而非烤出來的麵包。但在沒有麵包的東方歲月裡,麵粉並不孤獨。饅頭裡加入五花八門的餡料如青蔥、鮮肉、青菜、豆沙甚至糯米,就產出了各色嫡生:花卷、包子、燒麥。不發酵的麵皮加入不同餡料就成了餃子、餛飩或湯圓。另有一團麵粉被切片或拉伸以後直接與沸水接觸,湯水間成就了全國各地的各種麵條一一在有關麵團的美味上,中華料理顯然更有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