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合伙人」專欄將全程關注班主任工作的各個細節,為您呈現一些可供參考和借鑑的實操性案例。
主持人:張巖,任職於陽光控股教育集團,廣東省中山市骨幹教師。
一學期轉瞬即逝,班主任又面臨著一項必須完成且十分重要的工作——撰寫學期評語,給每一個學生作出階段性評價。
如何才能體現期末評價的導向作用及育人功能?許多班主任進行了一系列實踐:評價的稱呼要用第二人稱,以增加親切性;評價的內容要體現個性,以顯示是對某個「具體的學生」的評價;評價的功能要像放大鏡一樣,多肯定學生優點,同時要像顯微鏡一樣,能指出學生隱藏的不足,還要像望遠鏡一樣,期待學生明天的表現更好……好的評價標準能引發學生反思,促進學生發展,激發學生樹立明確的目標。
但從實際來看,效果往往並不理想。一是學生對班主任的付出有時並不領情,二是評價對學生的影響不大,影響時間也較短。評價的主體性和過程性在上面並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教育是否發生,取決於學生獲得了什麼,而不是教師做了什麼。
因此,合適的評價可以這樣做——
一是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所以要變教師的單一評價為多方位評價。首先是學生自我評價,這樣做的前提是學生要認清自己,明白得失,才能有改變的內動力。其次是小組成員相互評價,班級成立各種小組,就是為了讓學生在團隊中學會成長,而且學生往往對同伴的評價較為重視。再者是家長評價,家校合作應做到無處不有,家長的評價可以讓我們看到學生不一樣的一面,還能讓家長記住自己肩負的教育責任。最後,班主任根據多方位評價,結合自己的觀察、思考,形成終結性評價。
二是評價內容具體化。如何讓多元評價做到位?評價越是指向明確、便於操作,學生努力的方向就越清晰,評價操作者也就越有針對性。比如,評價學生文明禮儀的養成,首先不要面面俱到,應該側重於某一具體方面,比如與人見面打招呼。其次看看他們自身的行為與宣稱的行為之間,到底有多大的一致性,也就是說我們提供的評價模板(比如表格),讓操作者能具體地寫出學生的行為與宣稱的行為之間的差異及原因,從而實現可量化、可評估。
三是評價過程動態化。評價是手段,不是目的。評價是在總結、反思過去的基礎上展望未來,只要孩子「朝聞道,夕已改」,評價就發揮了它的作用。因此,學期的學生評價是可以調整的。我認為,對初步形成的評價內容,可以給當事人提前看一看,徵求他們的意見。如果學生接受這份評價,班主任與學生一起為自己、同學、家長的客觀評價點讚,同時針對有待改進的地方一起商量解決辦法,最好建議學生利用假期制訂一個具體方案。如果學生一時不能接受,或不贊同這份評價,可以讓他們提出修改建議,同時說明修改原因並作出書面承諾,讓老師見證他(她)通過近期努力展現更好的自己。師生可以籤訂協議,在鄭重的儀式裡對學生實施教育。但班主任一定要為學生保守秘密,如果他們做到了,班主任一定要兌現承諾。
要想做到以上三點,班主任事先要做好頂層設計,做好相關準備工作,比如相關表格的設計,比如對自己本學期工作重點的梳理,等等。也許有人會說,班主任學期末工作千頭萬緒,其他工作怎麼辦?作為班主任,應該學會在什麼階段做什麼工作,學會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我想,學期末還有哪項工作能比學期評價這份「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工作更重要呢?
評價不是給學生下一個結論,而是利用這一手段,讓他們對自己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一次調整的機會,一個努力的方向。優秀的班主任應該不斷豐富評價形式,讓評價貫穿於整個教育過程之中。
(作者單位系北大培文蚌埠國際學校)
《中國教師報》2018年01月10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