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二虎
一、翁牛特的本意
翁牛特旗,地處塞外的一片沃土,卻是中華文明的一個亮點,中華第一龍——碧玉龍從這裡出土,強悍的契丹人在這裡發源,濃縮了歷史文化的精華。
疫情漸退的春天,塞上花開時節,玉龍之鄉翁牛特旗的蒙古王城盛大開業,一時間人潮湧動,著實火了一把。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翁牛特旗曾經有過怎樣的歷史,蒙古王城的「王」是怎麼回事?
近些年了,旅遊火熱,都在打文化的招牌,說白了,文化就是指歷史的厚重。
關於「翁牛特」何意,這也是爭論不休的話題,以「諸王」說比較流行,引申為「諸王會盟」,這詞根的來源是「王古兀德」,而翁牛特也寫作「翁裡部特」或「翁努兀德」,不應是「王古兀德」,翁牛特的本意是「神聖」的意思更確切,引申為「神聖的山」。
翁牛特,在漢文史料中最早出現於明代嘉靖年間的《皇明北虜考》,稱之為「罔留」;明代的《武備志》寫作「往流」,這都是翁牛特的不同漢文譯寫,指明代蒙古兀良哈三衛中的泰寧衛。
兀良哈三衛最早遊牧在不兒罕山(今蒙古國境內肯特山),到成吉思汗時代遷移到洮河上遊,居大寧路,屬遼陽行省,即在屈裂兒河上遊和朵顏山一帶的朵顏衛,洮兒河流域的泰寧衛,嫩江與福餘河一帶的福餘衛,到了明宣德年間,又逐漸遷到今天的遼寧省朝陽市與赤峰市一帶(其中的泰寧衛遷到赤峰地區),這裡恰恰是契丹人興起的地區。
二、兀良哈的族源
蒙古人稱朵顏衛為兀良哈,泰寧衛為翁牛特,福餘衛為烏齊葉特,統稱兀良哈三衛。
馮繼欽在其所著的《契丹文化史》中說:明代嘉靖年間謫居遼東的盧瓊認為:兀良哈三衛「契丹阿保機遺孽也」,「善剽掠,即殺人寇抄,髡其發以自標」,「似仍保持契丹遺風,這些契丹人已蒙古化」。
李健才在其《明代兀良哈三衛》一文中說:「兀良哈本東胡遺種,有契丹以來的遺風,他們的髮式為髡髮禿頭,與蒙古辮髮索頭異。他們的經濟『稍業農耕』,與蒙古專營遊牧異。」
拉施特《史集》中也把兀良哈另為一族,歸屬於東道諸王管轄。
成吉思汗成為蒙古高原的統治者,封其二弟合撒兒、三弟合赤溫(這時合赤溫已經去世,由其子按赤臺)、四弟斡赤斤,異母弟別勒古臺的領地在蒙古高原的東邊,也就是後來人們習稱的「東道諸王」,其統領的部眾冠以「翁牛特」、」往流」或 「阿巴噶」的稱謂,其屬民並不是蒙古部,而是歸屬蒙古的北方部落。
從歷史的點點滴滴來看,翁牛特部是以契丹遺民為主(成吉思汗興起,至少有幾十萬契丹遺民加入到蒙古行列)。
三、成吉思汗弟弟的部眾
據《蒙古遊牧》記載:元太祖同母三弟諾楚因(合赤溫),其後裔蒙克察罕諾顏有二子,長子巴顏岱青洪果爾諾顏號所部為翁牛特。
另外,成吉思汗異母弟別勒古臺的後裔,他們所領有的部落也稱翁牛特,二弟合撒兒與幼弟斡赤斤也有部分部眾稱為翁牛特,明宣德年間,斡赤斤的後裔阿禮失裡出任兀良哈三衛中的泰寧衛指揮使,泰寧衛就是翁牛特部。
後金天聰六年(公元1632年),翁牛特部首領遜杜陵歸順後金,天聰十年(公元1636年)被封為扎薩克多羅杜陵郡王,詔世襲罔替。
遜杜陵與其叔棟代青受封原藩地,也就是世襲領有的現在的赤峰翁牛特旗全境,赤峰市松山區大部分,河北圍場(留意史料,在契丹王朝時期,這一地區恰恰是遙輦八部中的楮特部,遙輦八部聯盟長窪可汗的世襲牧地)。
部長遜杜陵,濟農棟代青,後來清政府置翁牛特左右兩旗,遜杜陵為右翼郡王旗,世襲多羅杜陵郡王,領地今赤峰松山區與圍場(王府建在今赤峰市松山區老府村);棟代青為世襲扎薩克賜達爾漢岱青貝勒,領有翁牛特左翼郡王旗,領地今翁牛特旗。
翁牛特旗王爺府又稱貝勒府,建在今翁牛特旗烏丹鎮朝格溫都,正北靠朝格溫都山,東北是布敦烏拉山,西北是烏蘭套魯蓋山。
到了民國年間,翁牛特左翼郡王旗第十四代貝勒拉沁旺楚克晉升為郡王。
溯源翁牛特旗的歷史,這是一門嚴謹又高深的學問,具備無窮的民族文化滲透力。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