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過的新書《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感慨甚多讓我很多次想動筆寫點什麼,但卻不知該如何下筆,總擔心言不達意。雖然本文的讀者大多會覺得自己和三和大神毫無交集,但在一個物質需求能夠被輕易滿足的時代,這其實是一本關於我們應該有怎樣的生活,又該怎樣定義何為人的價值的書。
這是一本白描式的田野調查,其優點就在於其只是客觀地敘述,而沒有試圖去做看似深刻的議論。書中講述的「三和青年「幹一天玩三天,得過且過」的生活狀態,雖然在深圳三和人才市場體現的最明顯,但在全國各地的城市或小鎮,都能夠看到持有類似生活狀態的人。
讀者也許會覺得這不過是中國特色的貧民窟,但未來技術的進步,會讓更多的人,變得可以過上「幹一天玩三天」的生活,再加上未來生活條件提升,AI做出的飯,即使最便宜的飯菜也能保證色香味俱全;加之可控核聚變解決後能源不再緊缺,每個人都能住上大房子,在這樣的場景下,我們中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像「三和大神」那樣生活吧。
然而無論科技如何進步,總會有還沒有解決的問題。任何社會想要發展,必須依賴的是能夠執行複雜任務的個體。如何確保一個民族能夠永遠進步,是我在閱讀《豈不懷歸》這本書中一直在思考的,也是在反問自己的問題。「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每一個三和大神,都曾經是有志於超越平凡生活的有志青年,卻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不知不覺變成了不敢面對自己和家人的「大神」。
當你下了班,就知道玩遊戲刷抖音時,你在內心其實是多少有些理解甚至嚮往「三和青年」的生活狀態的,反正不管怎麼都無法財富自由,何不隨遇而安,隨心所欲。然而若是一國的大多人都這樣想,那不管曾經國運如何,遲早會敗光家底的。
1890年起成為第一大經濟體,又吃了兩次世界大戰紅利的美國,隨著階層分化的加劇,底層的紅脖子習慣了一個產業工人養活一家人的好日子,變得越來越反智,群體智商的降低,是人群不思進取的必然結果。
在寫這篇小文之前,看了b站上一些與三和青年的視頻,越發覺得對他們不應該是鄙視或者獵奇,而應是看成值得我們反省和警惕的案例,那些沒有成為「三和大神」的人,也許只是因為生在了一個好人家。沒有活成大神,不見得比他們多了幾分意志力,或許只是暫時的好運氣。
與「三和大神」這樣的生活方式,看似無關的生活方式是「活在系統中的外賣員」,他們的生活同樣是」用後即棄「的,在這個算法將工作被拆解成了一個個細小的單元的時代。他們都在做著很容易被機器取代的工作,做著無法提升自己的工作。
當前的問題,是社會無法創造出足夠的能夠發揮創造力的職位,因此才會有越來越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加入了外賣騎手的行列。不要說是算法無情還是消費者冷酷,根本的問題是當前有太多富餘的勞動力,或者說社會還沒有適應一個工作越來越少的時代。
需要創新的工作,畢竟不是人人都能做來的。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人,處在間歇性失業的狀態,這在之前談到的《A world without work》中就曾寫到。隨著物質的需求變得不那麼迫切,無所事事的人要麼像三和大神一樣,過的混混沌沌,要麼像一個螺絲釘一樣,活成一個零件。只是為了金錢活著,不管是拼命還是散漫,都不應是我們想要追求的生活方式。
我們需要的,是找到一個遠大的永遠無法實現的目標,然後以這一目標為軸心,構建生活應有的模樣。例如我覺得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是尋找永恆的驚奇。這包含了解更多有趣的資訊,不斷提升對信息質量的判斷力和品位,還包括用自己的嘗試去產生新的知識。
本文的最後,除了希望這本書被更多人知道,從而讓未來還能有類似的深度田野調查去關注邊緣人群。還想貼幾句本文配的曲的歌詞:
幸福是天生的 本能的願望
是生命的朝向
不該被誰影響
就像每一個人
都終會老去一樣
生活終要有 本該有的模樣
這首我很喜歡的曲子,讓我想起了蔣方舟被問到她理想的國家狀態是什麼,她說希望有一天國家不再像一條跑道,國民要拼命奔跑爭出先後,而是要像一個公園,有人在慢跑,有人在草地上曬太陽,尊重所有人的選擇,所有人都有他生活的方式。只有更多的個人找到了比金錢更重要的目標,社會中的弱者的生活才不會像是活在越來越快的流水線上。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