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要的生活-《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讀書筆記

2020-12-20 巡洋艦人工智慧學堂

最近讀過的新書《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感慨甚多讓我很多次想動筆寫點什麼,但卻不知該如何下筆,總擔心言不達意。雖然本文的讀者大多會覺得自己和三和大神毫無交集,但在一個物質需求能夠被輕易滿足的時代,這其實是一本關於我們應該有怎樣的生活,又該怎樣定義何為人的價值的書。

這是一本白描式的田野調查,其優點就在於其只是客觀地敘述,而沒有試圖去做看似深刻的議論。書中講述的「三和青年「幹一天玩三天,得過且過」的生活狀態,雖然在深圳三和人才市場體現的最明顯,但在全國各地的城市或小鎮,都能夠看到持有類似生活狀態的人。

讀者也許會覺得這不過是中國特色的貧民窟,但未來技術的進步,會讓更多的人,變得可以過上「幹一天玩三天」的生活,再加上未來生活條件提升,AI做出的飯,即使最便宜的飯菜也能保證色香味俱全;加之可控核聚變解決後能源不再緊缺,每個人都能住上大房子,在這樣的場景下,我們中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像「三和大神」那樣生活吧。

然而無論科技如何進步,總會有還沒有解決的問題。任何社會想要發展,必須依賴的是能夠執行複雜任務的個體。如何確保一個民族能夠永遠進步,是我在閱讀《豈不懷歸》這本書中一直在思考的,也是在反問自己的問題。「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每一個三和大神,都曾經是有志於超越平凡生活的有志青年,卻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不知不覺變成了不敢面對自己和家人的「大神」。

當你下了班,就知道玩遊戲刷抖音時,你在內心其實是多少有些理解甚至嚮往「三和青年」的生活狀態的,反正不管怎麼都無法財富自由,何不隨遇而安,隨心所欲。然而若是一國的大多人都這樣想,那不管曾經國運如何,遲早會敗光家底的。

1890年起成為第一大經濟體,又吃了兩次世界大戰紅利的美國,隨著階層分化的加劇,底層的紅脖子習慣了一個產業工人養活一家人的好日子,變得越來越反智,群體智商的降低,是人群不思進取的必然結果。

在寫這篇小文之前,看了b站上一些與三和青年的視頻,越發覺得對他們不應該是鄙視或者獵奇,而應是看成值得我們反省和警惕的案例,那些沒有成為「三和大神」的人,也許只是因為生在了一個好人家。沒有活成大神,不見得比他們多了幾分意志力,或許只是暫時的好運氣。

與「三和大神」這樣的生活方式,看似無關的生活方式是「活在系統中的外賣員」,他們的生活同樣是」用後即棄「的,在這個算法將工作被拆解成了一個個細小的單元的時代。他們都在做著很容易被機器取代的工作,做著無法提升自己的工作。

當前的問題,是社會無法創造出足夠的能夠發揮創造力的職位,因此才會有越來越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加入了外賣騎手的行列。不要說是算法無情還是消費者冷酷,根本的問題是當前有太多富餘的勞動力,或者說社會還沒有適應一個工作越來越少的時代。

需要創新的工作,畢竟不是人人都能做來的。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人,處在間歇性失業的狀態,這在之前談到的《A world without work》中就曾寫到。隨著物質的需求變得不那麼迫切,無所事事的人要麼像三和大神一樣,過的混混沌沌,要麼像一個螺絲釘一樣,活成一個零件。只是為了金錢活著,不管是拼命還是散漫,都不應是我們想要追求的生活方式。

我們需要的,是找到一個遠大的永遠無法實現的目標,然後以這一目標為軸心,構建生活應有的模樣。例如我覺得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是尋找永恆的驚奇。這包含了解更多有趣的資訊,不斷提升對信息質量的判斷力和品位,還包括用自己的嘗試去產生新的知識。

本文的最後,除了希望這本書被更多人知道,從而讓未來還能有類似的深度田野調查去關注邊緣人群。還想貼幾句本文配的曲的歌詞:

幸福是天生的 本能的願望

是生命的朝向

不該被誰影響

就像每一個人

都終會老去一樣

生活終要有 本該有的模樣

這首我很喜歡的曲子,讓我想起了蔣方舟被問到她理想的國家狀態是什麼,她說希望有一天國家不再像一條跑道,國民要拼命奔跑爭出先後,而是要像一個公園,有人在慢跑,有人在草地上曬太陽,尊重所有人的選擇,所有人都有他生活的方式。只有更多的個人找到了比金錢更重要的目標,社會中的弱者的生活才不會像是活在越來越快的流水線上。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書評
    今天書單君分享的這本《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答案。作者林凱玄曾深入三和「臥底」180餘天,他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向我們揭示了「三和大神」的細微日常,以及背後「90後」和「00後」農民工的真實困境與精神狀況。
  • 李昕升讀《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何以為家?
    《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田豐、林凱玄著,海豚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288頁,58.00元我關注「三和大神」大概與田豐先生在同一時間,也就是2018年日本NHK紀錄片《三和人才市場:中國日結1500日元的年輕人們
  • 新書速遞|還原「三和」的《豈不懷歸》
    閱讀提示    《豈不懷歸》是國內首次從正面嚴肅考察「三和青年」的開創性作品。在種種被粗暴簡化的標籤背後,「三和」的形象不僅沒有更為清晰,反而變得愈加模糊。    究竟何謂「三和」?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海豚出版社2020年8月版)的作者田豐和林凱玄決定走進「三和」。
  • 《三和青年調查》:搶救性記錄
    田豐、林凱玄《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以下稱《調查》)2020年7月在海豚出版社甫一付梓,便是一萬冊,這在當今學術著作中是一個不敢想像的數字。本文系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李昕升近日對此書的分析和評價。《調查》成了搶救性記錄本書第一章主要介紹三和基本情況,以普通一日作為時間線索,梳理三和青年基本日常。
  • 社會學者「潛伏」半年還原「三和青年」
    三和青年群體的真實出鏡是怎樣的?這背後又與社會劇烈變革之下的城市化有怎樣的關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者田豐、林凱玄「潛伏」三和,歷時半年,完成了20多萬字的研究筆記《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採用白描式研究手法,還原三和青年生存處境,打破大眾對這一群體的刻板印象。
  • 三和青年是工業化過程中把農民工「非人化」的結果
    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2019屆碩士研究生林凱玄在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田豐的指導下,去到當地進行田野,每天跟三和青年一起吃飯、住宿、去人才市場,白天觀察,夜晚記錄和整理。就這樣,師生二人共同寫成了一本用白描研究的方式關注城市底層社會的著作《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他們發現,在進入三和以後,人們最大的變化就是失去了挑戰命運的勇氣。
  • 同吃同住同搬磚,社會學學者20多萬字調查筆記白描「三和大神」
    研究者林凱玄深入三和,與「三和大神」同吃同住,一起去做日結工作,去工地幫人搬磚、提灰,到了後期,「三和大神」甚至已經完全與研究者熟識。田野調查結束後,兩人共同完成了20多萬字的研究筆記,並將其整理成《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一書。該書採用白描式研究手法,還原三和青年生存處境。
  • 澎湃思想周報|社畜青年與三和青年;哈裡斯參選的意義與迷思
    就此問題,青年平臺「多數派」推出了青年就業專題,討論「社畜」這一網絡詞語的流行背後的階層固化問題,並探討「社畜」如何反抗資本的剝削。「社畜」一詞源自1990年代的日本,意為「會社的畜生」,現被借用來形容中國年輕人面臨的生活與工作困境,多數派的文章《可不可以不社畜——中國年輕人的工作困境》總結了大部分年輕人面臨的問題:「無價值感,過勞,收入微薄與付出不匹配,剝奪感強烈。」
  • 澎湃思想周報|社畜青年與三和青年;哈裡斯參選的意義與迷思
    就此問題,青年平臺「多數派」推出了青年就業專題,討論「社畜」這一網絡詞語的流行背後的階層固化問題,並探討「社畜」如何反抗資本的剝削。「社畜」一詞源自1990年代的日本,意為「會社的畜生」,現被借用來形容中國年輕人面臨的生活與工作困境,多數派的文章《可不可以不社畜——中國年輕人的工作困境》總結了大部分年輕人面臨的問題:「無價值感,過勞,收入微薄與付出不匹配,剝奪感強烈。」
  • 混在三和的半年,我真正認識了這群「底層」青年
    他與三和青年朝夕相處了半年之久,吃便宜的快餐,住廉價小旅館,打日結零工。他本以為這是一次對同類的洞察,直到發現那些相似的成長脈絡偶然或必然地指向完全不同的兩個方向,而個體的經驗還不足以詮釋它。2020年8月,田豐、林凱玄的社會學研究筆記《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終於出版。此時的林凱玄已經離開校園,在一家國企工作。
  • 身價千萬吃不起飯:臥底180天,他曝光三和大神墮落的真相
    今天書單君分享的這本《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答案。作者林凱玄曾深入三和「臥底」180餘天,他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向我們揭示了「三和大神」的細微日常,以及背後「90後」和「00後」農民工的真實困境與精神狀況。讀完這本書,書單君終於知道:新一代民工們紛紛奔赴的「黑色桃花源」,背後是怎樣的世界。
  • 曾被人看不起的殺馬特髮型,是許多打工青年追求過自由的證明
    而過去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我們,和殺馬特青年一樣離開校園步入社會後,也終於明白了自己也不過是可替換的工具人,只是分工有所不同罷了——更何況,相比一直遵循世俗規則,上學時好好做題,上班後按時打卡按時寫周報的我們,殺馬特青年還至少追尋過
  • 社會學者記錄你所不知道的「三和大神」
    人們津津樂道於「宋總」「紅姐」等三和奇人的傳說,驚訝於他們「以天為蓋以地為廬」的生活方式,甚至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態度心生嚮往,對「三和大神」的真實生存狀態卻不得而知。 社科院社會學學者田豐與學生林凱玄歷經180多個日夜,寫成《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一書。採用白描式研究手法,還原三和青年生存處境,打破大眾對這一群體的刻板印象。
  • JK制服、動漫和富士康:想出走三和的「女裝大神」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田豐和他的學生林凱玄今年出版的《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中寫道:「如果需要對三和做一個比較準確的界定,那就是低工資、低收入、低生活成本的流動人口聚居區。」 在三和,最潦倒的人喪失了社會屬性,他們出賣手機、身份證乃至個人徵信,被戲稱為「三和大神」。
  • 讀書筆記大全:靜悄悄的革命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大全:靜悄悄的革命讀書筆記 2013-08-21 16:21 來源:讀書筆記網 作者:
  • 「No.1 讀書筆記」高效斜槓青年偶像彭小六
    喜歡讀書、喜歡做分享的他,在2015年9月開始在簡書練習寫作,寫了40周的一周一本讀書筆記,最後成為大家所認識的「六神」。而這一些愛好,卻讓他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如今主業副業都做得風生水起。斜槓青年彭小六有人說:不就是讀書筆記嗎?像「我也可以,我也能每周更新」這樣的聲音不斷湧現,卻無人可以做到這般。
  • 看到別人厚厚的讀書筆記就羨慕,如何做好真正的讀書筆記?
    生活中看到不少閱讀者會在讀完一本書後,寫下自己的讀書筆記,然後坐下來翻看自己厚厚的筆記本的時候,都會十分羨慕這種姿態。我經常做讀書筆記就是摘抄原文,其實那不算是真正的讀書筆記。心裡不免會犯嘀咕:讀書筆記到底怎麼做呢?摘抄原文嗎?做讀書筆記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呢?
  • 讀書筆記大全800字-讀書筆記摘抄
    新東方網整理中外名著讀書筆記大全,將好的讀書筆記摘抄,大家可以參考範文,總結讀書筆記格式,了解讀書筆記怎麼寫。更多內容推薦: 讀書筆記大全:中外名著讀書筆記摘抄1031篇1101篇讀書筆記大全告訴你讀書筆記該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