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書評

2020-12-20 白雲在青霄水在瓶

兩年前,日本NHK電視臺來到中國深圳,拍攝了一部引發熱議的紀錄片。

這部片子讓「三和青年」這個詞,第一次進入了公眾視線。

三和青年,指的是在深圳三和地區打工的一群人,他們不接長工,只做日結,領了工資就花掉,花完再接著打一天工,如此往復。其中境況最窘迫的,會被稱呼為「三和大神」。

「混過今天,不想明天」是他們的宗旨。

這些人看起來手腳健全,完全能夠自立,卻淪落到居無定所,甚至食不果腹的地步——他們究竟經歷了什麼?

今天書單君分享的這本《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答案。

作者林凱玄曾深入三和「臥底」180餘天,他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向我們揭示了「三和大神」的細微日常,以及背後「90後」和「00後」農民工的真實困境與精神狀況。

讀完這本書,書單君終於知道:新一代民工們紛紛奔赴的「黑色桃花源」,背後是怎樣的世界。

而這個世界揭開的殘酷真相,可能關乎我們共同生活的城市未來。

「做一休三」的生活

在亞洲進入「雙休制度」20多年後,日本一位85後青年提出了一個逆向概念——做二休五。

這個概念聽起來可太爽了,工作兩天平躺五天,簡直是上班族們的夢想。但三和青年卻比這走得更遠,他們甚至提出了「幹一天玩三天」的說法。

《豈不懷歸》裡,算了一筆帳:

2019年深圳市最低工資標準是2200元,按照三和青年的日薪150元計算,其實他們工作15天就可以超過這個標準。

但三和市場的就業是買方市場,三和青年搶不到活兒幹,只能「做一休三」。而一旦接受「做一休三」,他們的收入就只能徘徊在生存線上。

在眾多已被生活打磨得略顯滄桑的三和青年中,身材矮小,面容稚嫩的「三和小鬼」顯得格外扎眼。他只有22歲,不願透露姓名,只說來自重慶。

「三和小鬼」自尊心極強,他的日常,就是堅決和最廉價的東西劃清界限。

在三和,「掛逼」是最高頻的一個詞彙:

「掛逼面」是5塊一碗,僅能果腹的麵條;「掛逼床位」指旅社最低廉的15元一晚的床位;「掛逼手機」指幾十元乃至幾元一部的拼裝手機……而遠離「掛逼」,是小鬼的原則。

對於「掛逼水」,他不僅不喝,別人塞給他,他還扔進垃圾桶。一位跟小鬼關係較好的青年說,哪怕一天只吃一頓飯,小鬼也堅持要吃稍微好一些的。這是他賴以和「三和大神」區分的標誌。

「三和大神」的名頭聽著厲害,其實意味著已經不怕「掛逼」,活得毫無臉面了。小鬼連洗澡洗衣服都是偷溜進旅社蹭水,即便如此,他也不願承認自己進入了「大神」的階段。

「三和小鬼」20出頭時來到這裡,在網吧「掛逼」通宵時身上財物被偷竊一空,包括身份證。

在陷入極端落魄之前,小鬼的人生已經相當坎坷。

作為一名曾經的留守兒童,他還有個弟弟,因此小小年紀就要兼顧學業和農活,最終因為無力應付,沒讀到高中就輟學進城務工。

談到校園時光,他卻沒有一絲眷戀。「沒有成就感」是他對學校生活的總結。剛到城市時,他跟隨父母和舅舅打工,在大人身上,他學會了簡單的建築裝修技術,同時,也學會了抽菸喝酒。

在三和,能滿足青年們的工作大致有三種:快遞、工地、保安。

其中,「三和小鬼」所掌握的,正是其中最吃香的,有一定技術要求又能獲得較高收入的工種——工地。

可惜,由於他的手藝是跟著舅舅半吊子學來的,實際操作中,常常量錯門窗的具體數據,造成嚴重的損失,長此以往,「高薪」的工作機會不再青睞他,他只能降低檔次,去做快遞。

做快遞的小鬼也是「劣跡斑斑」,他坦承,有些時候,他會偷快遞裡面的東西吃。

「只是些水果,當時就吃掉了。」他輕描淡寫地表述這些行為,神色的扭捏裡,是對自己飢餓到窘迫的事實的迴避。

靠著這些「好死不如賴活著」的方式,「三和小鬼」裝作「體面」地做一休三,沒工作時就在座位已經「包漿」的網吧玩通宵……365天重複如同一天,睡大街、餓肚皮,喪失恥感地存活著。

日本青年在那本《做二休五》的「社畜自救寶典」裡提出:沒有錢就沒有自由,還有比這更不自由的嗎?

在三和,無論是小鬼還是大神,統統窮得叮噹響,他們確實過上了做一休三的日子,但這樣的「休閒」,真的自由嗎?

「你知道嗎,我的名下有1500萬。」

日本紀錄片的標題,雖然叫「三和人才市場」,但任誰都看得出,這裡沒有「人才」。

或許紀錄片的別名更適合三和群體:三和青春殘酷物語/深圳零工族實錄。

紀錄片中,曾有一位「三和大神」的話引起爭議:「你知道嗎,我的名下有1500萬人民幣。」

一句看似「露富」的話,背後牽扯出一條經濟詐騙式的產業鏈:做法人。

所謂「做法人」,即是要拿身家清白的三和青年的身份證,去註冊企業信息。

出於相對高額的金錢誘惑(一天300),很多不明就裡的青年,輕易就交出了身份證,之後名下就「多出了好幾家,看得見吃不著的公司和大量資產」。

可最終的陷阱往往是:既拿不到錢又拿不回身份證。

這些企業「成立」的目的就是經濟欺詐,三和青年成為詐騙集團利益鏈上的工具人,當這些公司「跑路」之後,所有的責任和風險,都由提供身份證的三和青年承擔。

《豈不懷歸》裡寫到一位「吹牛哥」,就是「做法人」這條灰色產業鏈上的受害者。

「吹牛哥」個子很高,卻有些駝背,人群裡看到他時,總覺得一雙眼睛在迷茫和尋找什麼之間游離。

他的確在「找東西」,他找的東西叫「希望」。

關於「希望」,「吹牛哥」曾得意地算過一筆帳:「一個月做法人賺3000,不用幹活。一年12個月在不同城市做法人,一年輕輕鬆鬆賺他個三萬多。」

美夢還沒編織太久,當初主動找到他做業務的人,已經「您撥打的號碼是空號」。而「吹牛哥」的口頭禪已經變成了:「等那個中介再露面,肯定打他一頓。」

潦倒的「吹牛哥」,也曾經是手握十幾萬的拆遷戶,但因為賭博惡習,十幾萬完全不夠揮霍。家裡沒了補償款,對他橫眉冷對,他自己也覺得沒面子,所以「流浪」到了三和。

最終,被騙光一切的「吹牛哥」,依舊對天上掉餡餅懷有幻想。他常覺得自己還有運氣「一次性中幾百萬彩票」,或者某天,真做成了「法人」,可以偷偷把公司的款項轉到自己帳上。

實際上,三和地區所謂的勞資糾紛,可能只是社會歧視和欺凌的另一種表現,「法人圈套」就是這種霸凌的具體體現。

三和青年這一類流動人口,就這樣在黑中介的盤剝欺騙中,淪為城市社會的底層。

豈不懷歸?

可是,回得去嗎

在談到《豈不懷歸》書名的由來時,作者說,這句來自詩經的話,其實叩問了兩代民工的心靈:

老一代民工追尋「葉落歸根」,新一代民工不願歸去。

再深挖一層:不願歸去家鄉的三和青年,想「歸去」哪裡?他們又能夠「歸去」哪裡?

從鄉村來到深圳的三和青年們,並不是「無家可歸」,可有青年說,接到父親打來電話,叮囑他注意安全好好工作,他的處理卻是直接關機。

這樣粗暴冷漠的「對抗」,讓普通人感到有些錯愕:這些青年到底是不想回家,還是無顏面對家人?

書中有個「廣西酒鬼」,已經三十七八歲了,和其他90後00後三和青年相比,可以說已經是「三和中年」。

成天醉醺醺,嘴裡不知所云的他,其實已經結過婚,還有一兒一女,自己本身是家裡的長子,他一手拉扯大的弟弟妹妹,如今就在深圳,甚至有體面的工作。

按說這樣的人生應該是「苦盡甘來」,但故事的另一面是:

他曾經因搶劫差點坐牢,家裡為了保他出來,花費了一大筆錢。伴隨名譽和錢財的失去,妻子不告而別,他只能獨自帶娃。但生活一天天壞下去,為了養孩子,只能離開老家,讓孩子變成留守兒童。

沒想到,進城務工的道路在剛來三和時就夢碎了,因為他被一個老鄉騙去錢財和身份證……

沒有一片雪花能造成雪崩,但所有的雪花累積起來,形成一個又一個雪球,當雪球們無情地從高空擊來,「廣西酒鬼」扛不住了,他躲進虛幻裡麻痺自己。

最終,他開始酗酒,並且覺得人生無望。出於面子,他不跟家裡說實情,也不向鄰近的弟弟妹妹伸手,就這樣得過且過地漂著。

還有因為皮膚病,被食品加工廠開除的「福建佬」,他原來也做過電工,但因為安全係數低、勞累程度高,最終選擇離開,流落到了三和……

這樣的例子,書裡還有很多,每一個流落街頭的「大神」背後,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他們本想做一個活生生的人,卻成了混吃等死的軀殼。

當夢被現實擊碎,當希望淪為絕望,「喪」是他們對世界的無聲反抗。

《我在底層的生活》一書的作者芭芭拉曾在給《女傭的故事》寫序時說道:「(女傭的世界)被短缺所統治。」

和「寄生」於僱主家的傭工一樣,三和青年們的生活。也接近一無所有,他們都近乎生存於某種懸崖邊上,在「日結」與「掛逼」中,維持著一種脆弱的平衡。

談到這群人,很多人的態度容易兩極化——單純的批判或者同情。

但現實比這個複雜的多,他們當初從農村來到城市,希望通過努力過上城市人的生活,但工廠的壓榨和中介的欺騙,讓他們「破罐破摔」,在三和這片「黑色桃花源」裡,醉生夢死,逃離現實生活……

三和青年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或許他們當初逃走的校園,反而是現在最該回去的地方。沒有什麼救濟比「教育救濟」更有用,技術院校的知識,或者說就地培訓,才是對這些青年最有幫助的東西。

畢竟,只有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三和青年想追求的「自由」,才能真正被他們握在自己手中。

相關焦點

  • 新書速遞|還原「三和」的《豈不懷歸》
    閱讀提示    《豈不懷歸》是國內首次從正面嚴肅考察「三和青年」的開創性作品。在種種被粗暴簡化的標籤背後,「三和」的形象不僅沒有更為清晰,反而變得愈加模糊。    究竟何謂「三和」?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海豚出版社2020年8月版)的作者田豐和林凱玄決定走進「三和」。
  • 李昕升讀《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何以為家?
    《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田豐、林凱玄著,海豚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288頁,58.00元我關注「三和大神」大概與田豐先生在同一時間,也就是2018年日本NHK紀錄片《三和人才市場:中國日結1500日元的年輕人們
  • 我們想要的生活-《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讀書筆記
    最近讀過的新書《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感慨甚多讓我很多次想動筆寫點什麼,但卻不知該如何下筆,總擔心言不達意。雖然本文的讀者大多會覺得自己和三和大神毫無交集,但在一個物質需求能夠被輕易滿足的時代,這其實是一本關於我們應該有怎樣的生活,又該怎樣定義何為人的價值的書。
  • 《三和青年調查》:搶救性記錄
    田豐、林凱玄《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以下稱《調查》)2020年7月在海豚出版社甫一付梓,便是一萬冊,這在當今學術著作中是一個不敢想像的數字。本文系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李昕升近日對此書的分析和評價。《調查》成了搶救性記錄本書第一章主要介紹三和基本情況,以普通一日作為時間線索,梳理三和青年基本日常。
  • 社會學者「潛伏」半年還原「三和青年」
    三和青年群體的真實出鏡是怎樣的?這背後又與社會劇烈變革之下的城市化有怎樣的關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者田豐、林凱玄「潛伏」三和,歷時半年,完成了20多萬字的研究筆記《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採用白描式研究手法,還原三和青年生存處境,打破大眾對這一群體的刻板印象。
  • 三和青年是工業化過程中把農民工「非人化」的結果
    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2019屆碩士研究生林凱玄在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田豐的指導下,去到當地進行田野,每天跟三和青年一起吃飯、住宿、去人才市場,白天觀察,夜晚記錄和整理。就這樣,師生二人共同寫成了一本用白描研究的方式關注城市底層社會的著作《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他們發現,在進入三和以後,人們最大的變化就是失去了挑戰命運的勇氣。
  • 澎湃思想周報|社畜青年與三和青年;哈裡斯參選的意義與迷思
    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近日出版的《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一書在網絡上引起了關注,該書作者田豐與林凱玄基於社會事實的白描研究,捕捉了處在變革中的中國社會中轉瞬即逝的深圳「三和青年」現象。《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書封。網絡中充斥著對三和青年的刻板印象,與現實並不符合。研究者田豐說,在調查過程中,他們發現三和青年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內部存在多種生活方式,群體內部也在發生變化。
  • 澎湃思想周報|社畜青年與三和青年;哈裡斯參選的意義與迷思
    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近日出版的《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一書在網絡上引起了關注,該書作者田豐與林凱玄基於社會事實的白描研究,捕捉了處在變革中的中國社會中轉瞬即逝的深圳「三和青年」現象。《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書封。網絡中充斥著對三和青年的刻板印象,與現實並不符合。研究者田豐說,在調查過程中,他們發現三和青年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內部存在多種生活方式,群體內部也在發生變化。
  • 同吃同住同搬磚,社會學學者20多萬字調查筆記白描「三和大神」
    研究者林凱玄深入三和,與「三和大神」同吃同住,一起去做日結工作,去工地幫人搬磚、提灰,到了後期,「三和大神」甚至已經完全與研究者熟識。田野調查結束後,兩人共同完成了20多萬字的研究筆記,並將其整理成《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一書。該書採用白描式研究手法,還原三和青年生存處境。
  • 混在三和的半年,我真正認識了這群「底層」青年
    他與三和青年朝夕相處了半年之久,吃便宜的快餐,住廉價小旅館,打日結零工。他本以為這是一次對同類的洞察,直到發現那些相似的成長脈絡偶然或必然地指向完全不同的兩個方向,而個體的經驗還不足以詮釋它。2020年8月,田豐、林凱玄的社會學研究筆記《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終於出版。此時的林凱玄已經離開校園,在一家國企工作。
  • 身價千萬吃不起飯:臥底180天,他曝光三和大神墮落的真相
    今天書單君分享的這本《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答案。作者林凱玄曾深入三和「臥底」180餘天,他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向我們揭示了「三和大神」的細微日常,以及背後「90後」和「00後」農民工的真實困境與精神狀況。讀完這本書,書單君終於知道:新一代民工們紛紛奔赴的「黑色桃花源」,背後是怎樣的世界。
  • 曾被人看不起的殺馬特髮型,是許多打工青年追求過自由的證明
    來源:《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可能你會疑惑,為什麼在同樣的出身下與壓迫下,殺馬特們能擁有友情、凝聚力,甚至願意為了生活奮鬥。《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中曾經記錄道:「2010年,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超高速增長後期...中國經濟發展開始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先進位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成為增長的主動力」。
  • 社會學者記錄你所不知道的「三和大神」
    社科院社會學學者田豐與學生林凱玄歷經180多個日夜,寫成《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一書。採用白描式研究手法,還原三和青年生存處境,打破大眾對這一群體的刻板印象。以點窺面,了解中國社會劇烈變革之下的城市化問題。
  • JK制服、動漫和富士康:想出走三和的「女裝大神」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田豐和他的學生林凱玄今年出版的《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中寫道:「如果需要對三和做一個比較準確的界定,那就是低工資、低收入、低生活成本的流動人口聚居區。」 在三和,最潦倒的人喪失了社會屬性,他們出賣手機、身份證乃至個人徵信,被戲稱為「三和大神」。
  • 「不一樣的社會學」創作人招募
    除了各高校、研究單位的學者,我們也非常歡迎各類深度調查記者、非虛構寫作者積極參與。「不一樣的社會學」學術懇談會將於2021年3月中下旬在北京舉辦,學術懇談會奉行以文會友的原則,對參與者不設任何學歷、職稱和年齡的門檻,參會的研究成果的形式不限。
  • 疑擋住店面 莆田學園街三和嘉園段行道樹遭「截肢」
    昨日,有市民致電海都新聞熱線反映,莆田市區學園街三和嘉園段,多棵行道樹被砍去大部分枝幹。市民猜測,可能是綠樹太茂密,擋住了附近商家招牌,才遭到毒手。­  莆田園林部門工作人員稱,被砍綠樹為榕樹,系開發商所種,物權不歸園林部門,也不在園林部門養護範圍。城廂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將派人前往調查。­  昨日中午,海都記者來到市區學園街三和嘉園段,沿街有多個店面,有些是新開業的。
  • 作為書評的人類學著作
    □ 林頤青年人類學家張經緯,為讀者所知的另一重身份,是書評人。長期以來,張經緯活躍在「豆瓣網」等讀書人聚合地,時有書評問世。這些文章現匯總成《與人類學家同行》《從考古發現中國》兩書,近期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與人類學家同行》的自序名為《如何寫好人類學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