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青年調查》:搶救性記錄

2020-12-20 騰訊網

中國深圳郊外的龍華新區,有一處大型職業介紹所「三和人才市場」。周圍小巷內,殘破建築物林立,廉價網吧、旅館、雜貨店等百餘家店鋪鱗次櫛比。眾多年輕人或在網吧內瞌睡,或露宿街頭。

2018年日本NHK紀錄片《三和人才市場:中國日結1500日元的年輕人們》播出後,「三和大神」迅速火遍大江南北,三和甚至成了著名的旅遊勝地,國內外媒體、生活體驗者趨之若鶩。

田豐、林凱玄《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以下稱《調查》)2020年7月在海豚出版社甫一付梓,便是一萬冊,這在當今學術著作中是一個不敢想像的數字。本文系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李昕升近日對此書的分析和評價。

《調查》成了搶救性記錄

本書第一章主要介紹三和基本情況,以普通一日作為時間線索,梳理三和青年基本日常。第二章到第四章則是空間敘事,分別聚焦住宿、活動、商品不同空間場域,深入展演三和青年衣食住行玩。第五章、第六章則是個案分析,結合一些典型青年、事件作個人史、發生學的描述。最後一章深入談三和問題成因與解決之道。

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到今天,已經細分到無以復加,各個學科都有其固有的「遊戲規則」,如社會學普遍使用的「從宏大理論到社會現實敘事」(序4頁),這當然是學科進步的體現,帶來的問題卻是學科壁壘的固化,打破學科藩籬成了一句可望而不可即的空話。即使是文與史的跨越,現在也越發感覺力不從心,我們經常開玩笑說道,文、史的分家從術語的專業化開始。

落實到社會學研究上,我們更是感覺力不從心了,所以即使我對「三和大神」也一直有關注,也搜集、閱讀了很多這方面的資料,但是既無能力、也無精力去跨領域從事這樣一項工作,我的研究生更不會選擇這樣一項與學科不相關無法畢業的命題去從事研究。當然即使我們真去做了,大概也是採用白描的手法吧。

也是由於上述原因,我閱讀社會學著作不多,但是老一輩社會學家的經典著作如《江村經濟》《金翼》《祖蔭下》《一個中國村莊》《林村的故事》等是拜讀過的,且津津有味,它們能夠成為領域經典著作,我認為很大的原因是做到了深入淺出,換言之,即白描。

白描,通俗易懂,受眾又廣,「產學研」銜接較好,普羅大眾更能從理解作者想傳達的意涵,這是何樂而不為的一件事。又如《大地》《白鹿原》《活著》《一百個人的十年》等雖然為文學/紀實文學作品(《調查》的上架建議亦是紀實文學),但是卻擁有著行雲流水的靈動和直擊人心的力量,這些有溫度的文字,又有誰能認定它們就是虛構的呢?誰又能說他們沒有社會學研究的廣域意義呢?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認為歷史敘事「在同等程度上既是被發現的,又是被發明的」,強調了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能是虛構的,在這種意義上史學與文學並沒有本質的區別;文學也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必須認識主體對過去的闡釋行為,我們今天去閱讀這些作品,可以通過理解和解釋它們,去了解過去的真實。私以為,這正是當今汗牛充棟的社會學著作所缺少的。

加上三和現象「在經典社會學中難以找到準確的參照系」(序5頁),採取白描手法無疑是最佳的寫作方式。事實上確實為田豐所言中,在本書田野完成之後,三和青年已經紛紛轉戰龍華他處,加上今年疫情影響,三和人才市場已經消失,《調查》當真成了搶救性記錄了。

三和問題不僅是個人問題

當然,白描並不等於流水帳,如果文字能夠更加凝練,或許效果會更好。另外,雖然田豐沒有明說,《調查》採用白描可能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辦法,畢竟林凱玄缺乏理論積累,雖然白描更加符合《調查》。要之,林凱玄田野能夠做到這個程度,已經讓人嘆為觀止了,這種深度的生命體驗這部筆記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

自媒體關於三和的文章恆河沙數,絕大多數都是從極端貶義的視角看待他們,給人造成了比較刻板的印象——混吃等死。面對「妖魔化」「汙名化」三和青年的傾向,《調查》儘量採用中庸、客觀的視角看待三和青年,如鮮明指出三和問題不僅是個人問題,而是國家、社會、企業、家庭等多方面的問題,三和問題的癥結,可以說是經濟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產業升級等結構性變化滋生的問題,本書實現了突破。難以避免,依然含有居高臨下的意味。

經常有人拿三和青年和他們的父輩作比較,為什麼他們沒有那麼吃苦耐勞?——這也是《調查》反覆強調的三和青年沒有「覺醒」的歸因。《調查》已經點明,他們沒有第一代農民工的家庭觀,但又有極強的抗爭意識。我覺得還可以補充的是三和青年的處境更加艱難,中國已經進入後工業化時代,人口紅利也逐漸消失,三和青年只能幹最苦、最累、待遇最低的工作,不過幸好還有深圳、三和這個「世外桃源」,能夠滿足他們的最低生活需求。

在這種艱苦的招工、用工環境下,他們選擇「幹一天玩三天」,我認為其實也是一種自我意識覺醒,特別是在當今上升路徑難度更大的前提下。我們又能指責他們什麼?多少人其實和「大神」形異而神同,只不過在一個更好的平臺、心態上混日子而已,我們與「大神」其實只有一步之遙。

他們的選擇,與其說是一種工作、生活態度,不如說是一種人生哲學,看過一個視頻,裡面的「大神」說:「那麼拼幹嘛?反正又改變不了什麼。」如果把我們放到三和青年的處境中,面對人生的種種磨難,我不認為我們能夠做得更好。與國外相比,西方流行的零工經濟與之其實一般無二,零工群體規模也比我國大得多。

深圳給了他們一片天空

田豐提出的「關閉人力市場」「禁用日結用工形式」「關停小旅館、網吧」等,我認為是「餿主意」,不但治標不治本,而且對三和青年不公平;他認為教育(包括一切獲取技術的途徑)是解決三和問題的關鍵途徑,我認為也還可商榷,且不說不是每個人都有參加教育的欲望(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即使有強烈的被教育欲望,也可能會由於家庭、社會等複雜因素而分崩離析,此外,即使具有勞動技能,也不代表就不會成為「大神」(如案例七「福建佬」)。其實,具有「三和價值觀」的人比比皆是,他們只不過恰好聚集到深圳這個包容性強的城市,如「紅姐」曾經在訪談中表示「深圳給了他們一片天空」。

我認為本書並不能稱之為是三和青年的全景掃描,因為還有很多未盡之事,讀罷讓人有意猶未盡之感。我認為我們不應用有色眼鏡去看待三和群體,他們除了用異化的方式對抗異化,也並沒有更好的方式,我們應該以了解及同情的態度去對待,尊重他人的生活,不應打擾他們的生活。同時,儘量為他們提供權利庇護與訴求渠道。

(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李昕升讀《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何以為家?
    後續雖然有不少紀錄片(如《人在三和》)、自媒體文章問世,然而並無並無專業社會學者做親歷式、參與式調查,因此《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能夠迅速走紅就在意料之中了。田豐、林凱玄《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以下稱《調查》)2020年7月在海豚出版社甫一付梓,便是一萬冊,這在當今學術著作中是一個不敢想像的數字。
  • 《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書評
    這部片子讓「三和青年」這個詞,第一次進入了公眾視線。三和青年,指的是在深圳三和地區打工的一群人,他們不接長工,只做日結,領了工資就花掉,花完再接著打一天工,如此往復。其中境況最窘迫的,會被稱呼為「三和大神」。「混過今天,不想明天」是他們的宗旨。
  • 我們想要的生活-《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讀書筆記
    最近讀過的新書《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感慨甚多讓我很多次想動筆寫點什麼,但卻不知該如何下筆,總擔心言不達意。雖然本文的讀者大多會覺得自己和三和大神毫無交集,但在一個物質需求能夠被輕易滿足的時代,這其實是一本關於我們應該有怎樣的生活,又該怎樣定義何為人的價值的書。
  • 社會學者「潛伏」半年還原「三和青年」
    三和青年群體的真實出鏡是怎樣的?這背後又與社會劇烈變革之下的城市化有怎樣的關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者田豐、林凱玄「潛伏」三和,歷時半年,完成了20多萬字的研究筆記《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採用白描式研究手法,還原三和青年生存處境,打破大眾對這一群體的刻板印象。
  • 澎湃思想周報|社畜青年與三和青年;哈裡斯參選的意義與迷思
    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近日出版的《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一書在網絡上引起了關注,該書作者田豐與林凱玄基於社會事實的白描研究,捕捉了處在變革中的中國社會中轉瞬即逝的深圳「三和青年」現象。《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書封。網絡中充斥著對三和青年的刻板印象,與現實並不符合。研究者田豐說,在調查過程中,他們發現三和青年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內部存在多種生活方式,群體內部也在發生變化。
  • 三和青年是工業化過程中把農民工「非人化」的結果
    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2019屆碩士研究生林凱玄在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田豐的指導下,去到當地進行田野,每天跟三和青年一起吃飯、住宿、去人才市場,白天觀察,夜晚記錄和整理。就這樣,師生二人共同寫成了一本用白描研究的方式關注城市底層社會的著作《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他們發現,在進入三和以後,人們最大的變化就是失去了挑戰命運的勇氣。
  • 澎湃思想周報|社畜青年與三和青年;哈裡斯參選的意義與迷思
    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近日出版的《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一書在網絡上引起了關注,該書作者田豐與林凱玄基於社會事實的白描研究,捕捉了處在變革中的中國社會中轉瞬即逝的深圳「三和青年」現象。《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書封。網絡中充斥著對三和青年的刻板印象,與現實並不符合。研究者田豐說,在調查過程中,他們發現三和青年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內部存在多種生活方式,群體內部也在發生變化。
  • 混在三和的半年,我真正認識了這群「底層」青年
    他與三和青年朝夕相處了半年之久,吃便宜的快餐,住廉價小旅館,打日結零工。他本以為這是一次對同類的洞察,直到發現那些相似的成長脈絡偶然或必然地指向完全不同的兩個方向,而個體的經驗還不足以詮釋它。2020年8月,田豐、林凱玄的社會學研究筆記《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終於出版。此時的林凱玄已經離開校園,在一家國企工作。
  • 湖北搶救性記錄首批10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最高年齡96歲
    湖北日報(荊楚網)消息(記者吳堅 通訊員胡高普)2月21日至2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湖北首批10個傳承人搶救性記錄評審會,在湖北省群眾藝術館召開。  湖北省列入該工程首批10個傳承人是:程彩萍71歲(漢劇)、榮明祥76歲(楚劇)、鄧斌88歲(地龍燈)、彭泗德84歲(興山民歌)、徐忠德83歲(漢川善書)、甘伯煉86歲(崇陽提琴戲)、陳義文86歲(老河口木版年畫)、龍從發77歲(武漢木雕船模)、關章訓74歲(當陽關陵廟會)、孫家香96歲(都鎮灣故事),這些傳承人都年事已高,其中孫家香在搶救性記錄開展前不久去世,對他們的記錄工作迫在眉睫
  • 新書速遞|還原「三和」的《豈不懷歸》
    「三和」隨著一部紀錄片火遍全網,一方面被妖魔化為中國版的裡約貧民窟,一方面被娛樂化為頹廢時代的精神烏託邦。在種種被粗暴簡化的標籤和符號背後,「三和青年」生存狀況究竟如何?社會學者孤身融入「三和」,展開長達半年的艱難田野調查,撥開媒體獵奇化的迷霧,還原一個全面而真實的「三和」。
  • 濟南市正式啟動大明湖搶救性考古發掘
    記者昨日從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獲悉,為配合大明湖綜合整治工程,經濟南市文物局同意,大明湖搶救性考古發掘工程今日將正式啟動,昨天,市考古所的工作人員已經入駐大明湖東南部,對發掘區域進行先期調查。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銘告訴記者,這次大明湖搶救性考古發掘的具體區域在大明湖東南部,先期將對一至兩千平方米的一塊區域進行考古發掘,這一區域是我市六大地下文物保護區中最重要的一處。此次搶救性考古發掘的工期預計為一個月,「由於大明湖附近一挖就出水,現在天氣又比較冷,所以對發掘區域進行局部排水將是考古發掘的一項重要而艱難的工作。」
  • 同吃同住同搬磚,社會學學者20多萬字調查筆記白描「三和大神」
    研究者林凱玄深入三和,與「三和大神」同吃同住,一起去做日結工作,去工地幫人搬磚、提灰,到了後期,「三和大神」甚至已經完全與研究者熟識。田野調查結束後,兩人共同完成了20多萬字的研究筆記,並將其整理成《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一書。該書採用白描式研究手法,還原三和青年生存處境。
  • 社會學者記錄你所不知道的「三和大神」
    社科院社會學學者田豐與學生林凱玄歷經180多個日夜,寫成《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一書。採用白描式研究手法,還原三和青年生存處境,打破大眾對這一群體的刻板印象。以點窺面,了解中國社會劇烈變革之下的城市化問題。
  • 三和劍橋城
    三和劍橋城價格信息
  • 為什麼考古都是搶救性或被盜掘後才挖掘陵墓,而不是主動挖掘?
    趕來的考古人員經過勘探發現,地下是一座古墓群,遭到嚴重破壞,且有地下水溢出來,隨即進行搶救性挖掘,於是挖出了個曾侯乙墓。2011年3月,江西文物部門接到舉報,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附近山上有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盜墓賊盜掘,經過考古調查後,歷經五年挖掘出了震驚史學界的海昏侯劉賀墓。
  • JK制服、動漫和富士康:想出走三和的「女裝大神」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田豐和他的學生林凱玄今年出版的《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中寫道:「如果需要對三和做一個比較準確的界定,那就是低工資、低收入、低生活成本的流動人口聚居區。」 在三和,最潦倒的人喪失了社會屬性,他們出賣手機、身份證乃至個人徵信,被戲稱為「三和大神」。
  • 【企業家風採】陝西三和專修學院院長—王建民
    注重實踐教學  教會學生實用技能  三和專修學院地處城鄉接合部,學生大多來自大西北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家長們送子女到三和的最大願望就是想通過三和的教育,讓孩子能學會一門生存的技能,幫助家庭脫貧致富。
  • 內蒙古成功完成區內體形最大蜥腳類恐龍化石搶救性發掘工作
    12月7日,記者從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委宣傳部獲悉,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遺蹟保護研究室相關專家圓滿完成野外調查及搶救性發掘工作。本次挖掘開啟了野外打包工作,共計打包77件「皮勞克」。據了解,2018年至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遺蹟保護研究室實施了「內蒙古自治區新發現重要古生物化石調查評價及搶救性挖掘」項目工作。下一步,將對本次發掘的古生物化石進行修復研究,並初步鑑定恐龍種屬,以進一步了解化石反映的恐龍生存環境、埋藏時代、埋藏環境,對發展科普事業和旅遊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 《浙江當代作家影像志》拍攝完成 搶救性記錄老作家群像
    這是以第一手影像資料「書寫」的浙江文學史,也是國內首次以影像記錄方式大規模、系統性搶救整理地方文學群像的創新之舉。  影像資料庫  留存浙江文脈  看得見寶石山的書房裡。一束光,追向九齡老人任明耀,璨然生輝。  清瘦矍鑠,一口軟糯的杭州話。
  • 餘杭瓶窯窯山窯址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餘杭瓶窯窯山窯址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餘杭瓶窯窯山窯址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浙江文物網 謝西營窯山窯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大橋北路西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項目批准號:考執字(2018)第538號)和浙江省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區域(編號:1號地點)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本次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發掘總面積為1000平方米,布設10×10米探方10個,取得了重要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