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下冊中,專闢第四單元「資訊時代的語文生活」,收入了北京語言大學李宇明教授的《不同媒介的語言特徵與網絡語言的發展》一文。該教材由教育部組織編寫,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1月第一次印刷。
教材編者指出,廣播、電視、網絡等相繼興起,將人類一步步帶入了多種傳播媒介並存的資訊時代。人們藉助各種傳播媒介來了解社會,與他人溝通,與群體產生聯繫,與周圍世界交換信息,根據所掌握的信息進行理性決策。人的思維方式和語言運用也會受到多種傳播媒介的影響。學習該單元,重在提高媒介素養,更好地適應資訊時代的生活。
李宇明教授《不同媒介的語言特徵與網絡語言的發展》原文刊登在《中國廣播》2016年第9期,收入有改動。現附上全文(和教材略有出入)。開學季臨近,一起來學習高中生最新語文教材!
[內容提要] 人類的發展有多種表現,獲取語言並逐漸發展語言技術、改善語言生活是其重要方面。人類先獲取口語,擁有處理「聲波」的口語生理器官,建立了「原生口語文化」。文字發明產生了書面語,人類也擁有了處理「光波」的書面語生理器官,還有書寫工具及與書報相關的物理裝備。廣播電視等有聲媒體的產生,使人類又擁有了電波這一語言媒介物,並發展出一系列處理電波的語言物理裝備。網絡時代將傳統媒體都網入網中,並產生了許多新媒體,人類的「語言裝備」也更加豐富。網絡媒體具有全媒體性質,新媒體具有碎片化傾向和自媒體性質,網絡語言生活更加「技術化」。過好虛擬語言生活、消弭信息鴻溝、防止被信息邊緣化、爭取網絡技術和網絡媒體的話語權,成為當今的重大課題。應站在人類語言媒介物發展的歷史制高點上,來規劃網絡時代的語言生活。[關鍵詞] 語言媒介物 語言媒體 網絡時代 語言裝備各種語言媒體都是建立在語言媒介物的基礎之上的。文字產生之前,人類只擁有聲波這一語言媒介物;之後逐步能夠使用光波和電波作為語言媒介物。隨著語言媒介物的發展,人類的「語言裝備」,包括語言生理器官和語言物理裝備,也逐漸豐富起來。網絡時代,集語言媒體之大全,集語言裝備之大全,是語言技術、語言生活發展的歷史制高點。應站這一歷史制高點上,全面規劃網絡時代的語言生活及其相關問題。語言是人類發展到智人時代(距今7萬-3萬年前)才獲取的「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 2014,P22-26),「人類曾經經歷了沒有有聲語言的漫漫長夜」(胡明揚1985,P21)。利用聲波作為信號,並非人類之專利,但把聲波作為語言媒介物,只有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人類才能做到。從獲取有聲語言到文字的產生出現書面語,這段時期是人類的口語時代。口語時代人類有各種偉大的進步,本文最關心三點:其一,獲得了語言符號。這種符號的強大在於具有切分、組合功能。句子可以切分為詞語,詞語可以依據語法組合成為新的句子。當然,詞語也可以再行切分,句子也可以再行組合。這種「切分、組合」功能使語言具有非常神奇的功能,即用有限的符號表達無限的意義。其二,把一般生理器官改造為口語器官。口語器官包括發音器官、聽覺器官和大腦口語處理器官。發音器官主要由肺、氣管、聲帶、咽腔、口腔、鼻腔以及唇、齒、舌、顎等構成,這些器官最初都不是為語言而生的,呼吸、咬嚼等是其「第一功能」,協同發出語音乃是「第二功能」。聽覺器官的第一功能是聽聲音,第二功能是聽語音。大腦的口語處理器官也是後來進化而成。其三,創造了「原生口語文化」。口語時代的傑作是人類至今能夠聽到或讀到的遠古史詩,如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巴比倫的《吉爾伽美什》、印度的《羅摩衍那》及《江格爾》《瑪納斯》《格薩爾王傳》等。美國學者沃爾特·翁(Walter J. Ong)在其著作《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詞語的技術化》中指出,幾代學者通過對荷馬史詩等書面語產生之前的口頭作品的研究,發現書面語產生之前的口語時代,人類的文化記憶、表述方式乃至認知、思維方式等,都與書面語產生之後有很大不同,並提出了「原生口語文化」和「書面文化」的概念。蘇聯心理語言學家盧利亞在20世紀30年代,曾對烏茲別克、吉爾吉斯等中亞地區的口頭傳統進行了研究,結果也證明文盲與有文化人的表述方式、思維方式存在重要差異(見沃爾特·翁1982:P38-43)。為打破時間、空間對口語的限制,在結繩記事、實物傳信、圖畫刻符等探索的基礎上,人類最終在距今5500年前創製出了文字(周有光2011,P49-63)。有了文字就有了書面語,書面語的媒介物是光波,人類從此具有了聲波和光波兩種語言媒介物。文字及書面語的產生,特別是印刷術及報刊雜誌的出現,對人類的進步影響巨大。其一,產生了「識字人」這一文化群體。他們可以對書面語反覆修改雕琢,使之成為經典。他們可以根據不同場合有意形成不同的語言風格,進而形成不同文體,使語言功能得到豐富發展。修飾文章的經驗及文體風格的體驗,可以作為知識傳授,這便有了最初的語文教育。其二,產生了「書面文化」。書面語可以將人類的經驗遠達八荒、遺傳千代,人類的文化記憶不再僅憑口耳,歷史由傳說進入到有文字記載的信史階段。特別是印刷術的出現,書籍複製的速度大大提升而成本大大下降,並催生了報紙及新聞、消息、社論、現代廣告等各種新文體,「識字人」群體不斷擴大,知識不再是少數人的壟斷品,新聞可以及時影響大眾。大量研究表明,書面語不僅改變了人類的文化傳播方式和文化記憶方式,而且也改變了人類的敘事方式、認知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其三,人類擁有了聲波、光波兩種語言媒介物。語言生理器官除了原先的口語器官之外,又發展出書面語器官。書面語器官包括文字書寫器官、文字識認器官及大腦書面語處理器官。書面語器官的語言功能也是「第二功能」,手、臂的第一功能不是寫字,眼睛的第一功能不是讀書。此外,大腦書面語處理器管與大腦口語處理器官應有密切關係,但是否它們就是一套處理器官、一套運作程序,還不太清楚。書面語器官是通過教育來實現其語言功能的,如果忽略兒童學話的經歷,口語器官的語言功能仿佛是「天然」的。而且,口語的使用只有生理器官就基本可以,而書面語的使用則需要有書寫工具,需要制書、藏書、運書的物理條件及技藝,亦即需要物理上的語言裝備。特別是印刷術出現以後,書寫、閱讀、印刷存運書籍的物理裝備也發生了巨大變化。1831年,法拉第發明發電機,人類開始能夠使用「電」這種新能源。1837年莫爾斯發明電報,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1877年愛迪生發明留聲機,開創了用電處理語言的先例。1895年,電影正式誕生,且在這一年人類發明了無線電傳送技術。20世紀20年代,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相繼建立並投入使用,人類開始步入有聲媒體時代,語言又擁有了「傳聲傳影」的電波媒介物。電波把聲波、光波這兩種傳統的語言媒介物電波化,有聲媒體對語言功能進行了放大,並不斷有新發展。有幾點令人關注:其一,語言的傳輸技術獲得了突破性進展。有聲媒體時代,語言傳播更加便利,傳播速度更加快捷,傳播形式更加多樣,傳播人群更具針對性,傳播幅員也更加遼遠。特別是在標準語音的傳播方面作用顯著,標準音的社會普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二,大幅度提升口語的功能。播音口語一般都有書面語支撐,但既不等同於書面語,也超越自然口語。隨著各種節目的表達需要,播音口語會形成不同的文體(語體),比如正式的播音語體、主持人語體、體育解說語體等。有聲媒體對播音、主持人的口才有新要求,對記者、編輯也有不同於平面媒體的新要求。其三,有聲媒體不需要個人再增加一套處理電波的生理器官,但需要添置收音機、電視機等語言物理裝備。社會為有聲媒體要增加許多新裝備、新行業和新職業,如廣播電臺、電視臺的建造,廣播電視節目的製作、傳輸與接收,以上所涉及的各種設備、人員等。就技術層面而言,語音處理技術獲得巨大發展,處理語音的電子設備接踵而生,如留聲機、錄音機、麥克風、擴音機、電話機、電影、廣播、電視等等。五千多年前,人類用文字技術打破了時空對口語的限制,而此時,人類又用電子技術打破了時空對口語的限制。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網絡開始出現, 90年代形成商業化的網際網路。通訊衛星的發射、海底通訊光纜的鋪設、網際網路的廣域使用,使語言信息可以瞬間傳輸到世界各地。商業化的網際網路迅猛發展,迅速進入大眾生活,將整個人類都帶入計算機網絡時代。網絡媒體是網絡時代的突出表現,其來源有兩大類:一類是遷移到網絡上的書刊、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一類是伴隨網絡而生的各種新媒體,如網絡新聞、BBS、博客、微博、簡訊、QQ、飛信、微信、微電影等。網絡具有「全媒體」性質,人類以往創造的所有信息負載方式,聲波的、光波的、電波的,幾乎都可以網進網際網路裡。其中最活躍的網絡新媒體都是「微媒體」,信息呈現「碎片化」傾向和「自媒體」性質。沒有「新聞守門人」的自媒體,是傳統媒體的重要補充。網絡時代人類的語言生活要比網絡媒體更加豐富多彩。有幾點值得注意:其一,語言交際的「技術性」越來越強。人類現在的交際更多地是面對計算機、智慧型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傳統的「人~人」交際模式使用範圍正快速縮小,新興的「人~機~人」交際模式正發展為主要交際模式。過好語言生活,個人需要較為複雜的「語言配置」,不僅要有兩套語言生理器官,即處理聲波的口語器官、處理光波的書面語器官,還要有一系列處理聲、光、電 「三波」的語言物理裝備。而社會,則需要擁有處理聲、光、電「三波」的語言技術、語言物理產品及相關的生產、儲存、運輸、銷售體系,還需要擁有與之相關的語言產業和語言職業。其二,過好虛實兩個空間的語言生活。網絡不僅產生了網絡媒體,不僅促生了「人~機~人」的交際模式,而且還為人類在現實空間之外建造了一個虛擬空間。虛擬空間的語言生活,使用的是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信息產品,如網頁瀏覽、鍵盤輸入、電子郵件、PPT製作、QQ,簡訊、微信等,寫字的機會漸少,鍵盤打字、觸屏寫字及屏幕閱讀逐漸成為新習慣。而網絡新媒體的「碎片化」傾向和「自媒體」性質,也會影響到人類的語言使用習慣,且需要更高的判斷信息真偽的能力。在「網際網路+」的今天,在中國網民數量超過7億的今天,虛擬空間的「虛擬性」已經極大減弱,虛實兩個空間的重合度越來越高,形成了「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新特點。過好虛擬語言生活,管好虛擬語言生活,是目前的重要課題。其三,妥處「信息邊緣化」問題。網絡時代最大的不公平是信息獲取的不公平,最大的危機是被信息邊緣化。要關注農村、西部、民族地區的信息化發展,要關注離退休老人、家庭婦女,儘量減少不上網、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群體。作為國家,不僅要保障公民的信息權力,加強公民的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消弭信息鴻溝;而且還要努力發展網絡,以保證國家不被網際網路「邊緣化」。網際網路時代是人類語言技術、語言生活發展的新的歷史制高點,擁有語言媒介物最多,語言裝備最多。回首往事,印刷術是中國發明的,但是在享用印刷術帶來的成果方面,中國並不是最大的受益者。有聲媒體中國發展相對滯後,一直在跨越式地追趕。網絡的發明權也不是中國,但是中國今日的網絡技術及對於網絡的應用,已經有了巨大進步。2016年8月3日,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38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我國網民規模已達7.10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已達6.56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51.7%,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當此關頭,應全面規劃中國的語言生活,特別是虛擬空間的語言生活,爭取網絡技術領域的話語權,爭取網絡媒體中的話語權,爭取中國網絡媒體的國際話語權,為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時代中國能夠跑在第一方陣奠定堅實基礎。1.胡明揚 1985 《語言與語言學》,湖北教育出版社。2.李宇明 2010a 《中國語言規劃論》,商務印書館。3.李宇明 2010b 《中國語言規劃續論》,商務印書館。4.李宇明 2015 《中國語言規劃三論》,商務印書館。5.呂明臣等 2008 《網絡語言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6.尼古拉斯·奧斯特勒 2011 《語言帝國——世界語言史》(章璐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7.蘇·賴特 2012 《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從民族主義到全球化》(陳新仁譯),商務印書館。8.王 寧 2015 《漢字構形學導論》,商務印書館。9.沃爾特·翁 1982 《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詞語的技術化》(何道寬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0.姚小平 2011 《西方語言學史》,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1.尤瓦爾·赫拉利 2014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Sapiens—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g,林俊宏譯),中信出版社。12.於根元 1996 《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應用研究》,書海出版社。13.周有光 2011 《世界文字發展史》(第三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不同媒介的語言特徵與網絡語言的發展》,作者北京語言大學李宇明教授,原文刊登在《中國廣播》2016年第9期;
2、《傳播媒介變遷的社會影響》,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陳力丹教授,原文刊登在《國際新聞界》2004年第6期,原標題為《試看傳播媒介如何影響社會結構——從古登堡到第五媒體》;
3、《涵養媒介素質,才有最美和聲——迎接網上「新集體生活」》,人民日報評論,2015年02月26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