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語言學文章入選了語文課本:李宇明教授論網絡語言進入高中《語文(必修)》下冊

2021-02-16 漢語堂

2020年出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下冊中,專闢第四單元「資訊時代的語文生活」,收入了北京語言大學李宇明教授《不同媒介的語言特徵與網絡語言的發展》一文。該教材由教育部組織編寫,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1月第一次印刷。

教材編者指出,廣播、電視、網絡等相繼興起,將人類一步步帶入了多種傳播媒介並存的資訊時代。人們藉助各種傳播媒介來了解社會,與他人溝通,與群體產生聯繫,與周圍世界交換信息,根據所掌握的信息進行理性決策。人的思維方式和語言運用也會受到多種傳播媒介的影響。學習該單元,重在提高媒介素養,更好地適應資訊時代的生活。

李宇明教授《不同媒介的語言特徵與網絡語言的發展》原文刊登在《中國廣播》2016年第9期,收入有改動。現附上全文(和教材略有出入)。開學季臨近,一起來學習高中生最新語文教材!

[內容提要] 人類的發展有多種表現,獲取語言並逐漸發展語言技術、改善語言生活是其重要方面。人類先獲取口語,擁有處理「聲波」的口語生理器官,建立了「原生口語文化」。文字發明產生了書面語,人類也擁有了處理「光波」的書面語生理器官,還有書寫工具及與書報相關的物理裝備。廣播電視等有聲媒體的產生,使人類又擁有了電波這一語言媒介物,並發展出一系列處理電波的語言物理裝備。網絡時代將傳統媒體都網入網中,並產生了許多新媒體,人類的「語言裝備」也更加豐富。網絡媒體具有全媒體性質,新媒體具有碎片化傾向和自媒體性質,網絡語言生活更加「技術化」。過好虛擬語言生活、消弭信息鴻溝、防止被信息邊緣化、爭取網絡技術和網絡媒體的話語權,成為當今的重大課題。應站在人類語言媒介物發展的歷史制高點上,來規劃網絡時代的語言生活。[關鍵詞] 語言媒介物 語言媒體 網絡時代 語言裝備各種語言媒體都是建立在語言媒介物的基礎之上的。文字產生之前,人類只擁有聲波這一語言媒介物;之後逐步能夠使用光波和電波作為語言媒介物。隨著語言媒介物的發展,人類的「語言裝備」,包括語言生理器官和語言物理裝備,也逐漸豐富起來。網絡時代,集語言媒體之大全,集語言裝備之大全,是語言技術、語言生活發展的歷史制高點。應站這一歷史制高點上,全面規劃網絡時代的語言生活及其相關問題。語言是人類發展到智人時代(距今7萬-3萬年前)才獲取的「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 2014,P22-26)「人類曾經經歷了沒有有聲語言的漫漫長夜」(胡明揚1985,P21)。利用聲波作為信號,並非人類之專利,但把聲波作為語言媒介物,只有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人類才能做到。從獲取有聲語言到文字的產生出現書面語,這段時期是人類的口語時代。口語時代人類有各種偉大的進步,本文最關心三點:其一,獲得了語言符號。這種符號的強大在於具有切分、組合功能。句子可以切分為詞語,詞語可以依據語法組合成為新的句子。當然,詞語也可以再行切分,句子也可以再行組合。這種「切分、組合」功能使語言具有非常神奇的功能,即用有限的符號表達無限的意義。其二,把一般生理器官改造為口語器官。口語器官包括發音器官、聽覺器官和大腦口語處理器官。發音器官主要由肺、氣管、聲帶、咽腔、口腔、鼻腔以及唇、齒、舌、顎等構成,這些器官最初都不是為語言而生的,呼吸、咬嚼等是其「第一功能」,協同發出語音乃是「第二功能」。聽覺器官的第一功能是聽聲音,第二功能是聽語音。大腦的口語處理器官也是後來進化而成。其三,創造了「原生口語文化」。口語時代的傑作是人類至今能夠聽到或讀到的遠古史詩,如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巴比倫的《吉爾伽美什》、印度的《羅摩衍那》及《江格爾》《瑪納斯》《格薩爾王傳》等。美國學者沃爾特·翁(Walter J. Ong)在其著作《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詞語的技術化》中指出,幾代學者通過對荷馬史詩等書面語產生之前的口頭作品的研究,發現書面語產生之前的口語時代,人類的文化記憶、表述方式乃至認知、思維方式等,都與書面語產生之後有很大不同,並提出了「原生口語文化」「書面文化」的概念。蘇聯心理語言學家盧利亞在20世紀30年代,曾對烏茲別克、吉爾吉斯等中亞地區的口頭傳統進行了研究,結果也證明文盲與有文化人的表述方式、思維方式存在重要差異(見沃爾特·翁1982:P38-43)。為打破時間、空間對口語的限制,在結繩記事、實物傳信、圖畫刻符等探索的基礎上,人類最終在距今5500年前創製出了文字(周有光2011,P49-63)。有了文字就有了書面語,書面語的媒介物是光波,人類從此具有了聲波和光波兩種語言媒介物。文字及書面語的產生,特別是印刷術及報刊雜誌的出現,對人類的進步影響巨大。其一,產生了「識字人」這一文化群體。他們可以對書面語反覆修改雕琢,使之成為經典。他們可以根據不同場合有意形成不同的語言風格,進而形成不同文體,使語言功能得到豐富發展。修飾文章的經驗及文體風格的體驗,可以作為知識傳授,這便有了最初的語文教育。其二,產生了「書面文化」。書面語可以將人類的經驗遠達八荒、遺傳千代,人類的文化記憶不再僅憑口耳,歷史由傳說進入到有文字記載的信史階段。特別是印刷術的出現,書籍複製的速度大大提升而成本大大下降,並催生了報紙及新聞、消息、社論、現代廣告等各種新文體,「識字人」群體不斷擴大,知識不再是少數人的壟斷品,新聞可以及時影響大眾。大量研究表明,書面語不僅改變了人類的文化傳播方式和文化記憶方式,而且也改變了人類的敘事方式、認知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其三,人類擁有了聲波、光波兩種語言媒介物。語言生理器官除了原先的口語器官之外,又發展出書面語器官。書面語器官包括文字書寫器官、文字識認器官及大腦書面語處理器官。書面語器官的語言功能也是「第二功能」,手、臂的第一功能不是寫字,眼睛的第一功能不是讀書。此外,大腦書面語處理器管與大腦口語處理器官應有密切關係,但是否它們就是一套處理器官、一套運作程序,還不太清楚。書面語器官是通過教育來實現其語言功能的,如果忽略兒童學話的經歷,口語器官的語言功能仿佛是「天然」的。而且,口語的使用只有生理器官就基本可以,而書面語的使用則需要有書寫工具,需要制書、藏書、運書的物理條件及技藝,亦即需要物理上的語言裝備。特別是印刷術出現以後,書寫、閱讀、印刷存運書籍的物理裝備也發生了巨大變化。1831年,法拉第發明發電機,人類開始能夠使用「電」這種新能源。1837年莫爾斯發明電報,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1877年愛迪生發明留聲機,開創了用電處理語言的先例。1895年,電影正式誕生,且在這一年人類發明了無線電傳送技術。20世紀20年代,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相繼建立並投入使用,人類開始步入有聲媒體時代,語言又擁有了「傳聲傳影」的電波媒介物。電波把聲波、光波這兩種傳統的語言媒介物電波化,有聲媒體對語言功能進行了放大,並不斷有新發展。有幾點令人關注:其一,語言的傳輸技術獲得了突破性進展。有聲媒體時代,語言傳播更加便利,傳播速度更加快捷,傳播形式更加多樣,傳播人群更具針對性,傳播幅員也更加遼遠。特別是在標準語音的傳播方面作用顯著,標準音的社會普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二,大幅度提升口語的功能。播音口語一般都有書面語支撐,但既不等同於書面語,也超越自然口語。隨著各種節目的表達需要,播音口語會形成不同的文體(語體),比如正式的播音語體、主持人語體、體育解說語體等。有聲媒體對播音、主持人的口才有新要求,對記者、編輯也有不同於平面媒體的新要求。其三,有聲媒體不需要個人再增加一套處理電波的生理器官,但需要添置收音機、電視機等語言物理裝備。社會為有聲媒體要增加許多新裝備、新行業和新職業,如廣播電臺、電視臺的建造,廣播電視節目的製作、傳輸與接收,以上所涉及的各種設備、人員等。就技術層面而言,語音處理技術獲得巨大發展,處理語音的電子設備接踵而生,如留聲機、錄音機、麥克風、擴音機、電話機、電影、廣播、電視等等。五千多年前,人類用文字技術打破了時空對口語的限制,而此時,人類又用電子技術打破了時空對口語的限制。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網絡開始出現, 90年代形成商業化的網際網路。通訊衛星的發射、海底通訊光纜的鋪設、網際網路的廣域使用,使語言信息可以瞬間傳輸到世界各地。商業化的網際網路迅猛發展,迅速進入大眾生活,將整個人類都帶入計算機網絡時代。網絡媒體是網絡時代的突出表現,其來源有兩大類:一類是遷移到網絡上的書刊、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一類是伴隨網絡而生的各種新媒體,如網絡新聞、BBS、博客、微博、簡訊、QQ、飛信、微信、微電影等。網絡具有「全媒體」性質,人類以往創造的所有信息負載方式,聲波的、光波的、電波的,幾乎都可以網進網際網路裡。其中最活躍的網絡新媒體都是「微媒體」,信息呈現「碎片化」傾向和「自媒體」性質。沒有「新聞守門人」的自媒體,是傳統媒體的重要補充。網絡時代人類的語言生活要比網絡媒體更加豐富多彩。有幾點值得注意:其一,語言交際的「技術性」越來越強。人類現在的交際更多地是面對計算機、智慧型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傳統的「人~人」交際模式使用範圍正快速縮小,新興的「人~機~人」交際模式正發展為主要交際模式。過好語言生活,個人需要較為複雜的「語言配置」,不僅要有兩套語言生理器官,即處理聲波的口語器官、處理光波的書面語器官,還要有一系列處理聲、光、電 「三波」的語言物理裝備。而社會,則需要擁有處理聲、光、電「三波」的語言技術、語言物理產品及相關的生產、儲存、運輸、銷售體系,還需要擁有與之相關的語言產業和語言職業。其二,過好虛實兩個空間的語言生活。網絡不僅產生了網絡媒體,不僅促生了「人~機~人」的交際模式,而且還為人類在現實空間之外建造了一個虛擬空間。虛擬空間的語言生活,使用的是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信息產品,如網頁瀏覽、鍵盤輸入、電子郵件、PPT製作、QQ,簡訊、微信等,寫字的機會漸少,鍵盤打字、觸屏寫字及屏幕閱讀逐漸成為新習慣。而網絡新媒體的「碎片化」傾向和「自媒體」性質,也會影響到人類的語言使用習慣,且需要更高的判斷信息真偽的能力。在「網際網路+」的今天,在中國網民數量超過7億的今天,虛擬空間的「虛擬性」已經極大減弱,虛實兩個空間的重合度越來越高,形成了「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新特點。過好虛擬語言生活,管好虛擬語言生活,是目前的重要課題。其三,妥處「信息邊緣化」問題。網絡時代最大的不公平是信息獲取的不公平,最大的危機是被信息邊緣化。要關注農村、西部、民族地區的信息化發展,要關注離退休老人、家庭婦女,儘量減少不上網、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群體。作為國家,不僅要保障公民的信息權力,加強公民的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消弭信息鴻溝;而且還要努力發展網絡,以保證國家不被網際網路「邊緣化」。網際網路時代是人類語言技術、語言生活發展的新的歷史制高點,擁有語言媒介物最多,語言裝備最多。回首往事,印刷術是中國發明的,但是在享用印刷術帶來的成果方面,中國並不是最大的受益者。有聲媒體中國發展相對滯後,一直在跨越式地追趕。網絡的發明權也不是中國,但是中國今日的網絡技術及對於網絡的應用,已經有了巨大進步。2016年8月3日,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38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我國網民規模已達7.10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已達6.56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51.7%,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當此關頭,應全面規劃中國的語言生活,特別是虛擬空間的語言生活,爭取網絡技術領域的話語權,爭取網絡媒體中的話語權,爭取中國網絡媒體的國際話語權,為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時代中國能夠跑在第一方陣奠定堅實基礎。1.胡明揚 1985  《語言與語言學》,湖北教育出版社。2.李宇明 2010a  《中國語言規劃論》,商務印書館。3.李宇明  2010b 《中國語言規劃續論》,商務印書館。4.李宇明  2015  《中國語言規劃三論》,商務印書館。5.呂明臣等  2008  《網絡語言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6.尼古拉斯·奧斯特勒  2011  《語言帝國——世界語言史》(章璐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7.蘇·賴特  2012  《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從民族主義到全球化》(陳新仁譯),商務印書館。8.王  寧  2015  《漢字構形學導論》,商務印書館。9.沃爾特·翁  1982  《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詞語的技術化》(何道寬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0.姚小平  2011  《西方語言學史》,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1.尤瓦爾·赫拉利  2014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Sapiens—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g,林俊宏譯),中信出版社。12.於根元  1996  《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應用研究》,書海出版社。13.周有光  2011  《世界文字發展史》(第三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1、《不同媒介的語言特徵與網絡語言的發展》,作者北京語言大學李宇明教授,原文刊登在《中國廣播》2016年第9期;

2、《傳播媒介變遷的社會影響》,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陳力丹教授,原文刊登在《國際新聞界》2004年第6期,原標題為《試看傳播媒介如何影響社會結構——從古登堡到第五媒體》;

3、《涵養媒介素質,才有最美和聲——迎接網上「新集體生活」》,人民日報評論,2015年02月26日05版。

相關焦點

  • 全國六版高中語文教材調查:魯迅等經典未大撤退
    在粵教版的必修教材中,有些網上傳言被刪的名篇也安在,《荷塘月色》、《孔雀東南飛》、《過秦論》、《項脊軒志》、《雷雨》等。  廣州市第七中學的高中語文教師邵長思介紹,「粵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5冊必修課本中,閱讀篇目調整了3篇。
  • 六個版本高中語文教材魯迅經典名篇未被大量刪除
    今年「粵教版」修訂後,魯迅文章《祝福》替代了《藥》。記者看到,必修教材還收錄了《拿來主義》、《阿Q正傳》(節選)等魯迅作品。  在粵教版的必修教材中,有些網上傳言被刪的名篇也安在,《荷塘月色》、《孔雀東南飛》、《過秦論》、《項脊軒志》、《雷雨》等。  廣州市第七中學的高中語文教師邵長思介紹,「粵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5冊必修課本中,閱讀篇目調整了3篇。
  • 課本|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課本目錄
    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課本目錄 文字/圖片:人民教育出版社 聲明:本文素材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本公眾號只做交流學習使用,如有侵權可聯繫我們。
  • 90後記者的這篇文章,憑啥進入高中語文課本?
    在語文課本中,中國青年報記者葉雨婷的稿件《「探界者」鍾揚》也編入了課本。這名90後年輕記者的作品憑啥能夠選入課本?我們一起去看看~新教材來了!8月27日,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語文統編教材的情況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 北京高中語文課本換血
    網絡語言也成為一堂高中語文課讓人注意的是,在這套教材的推薦選修課部分,收入了一篇《新鮮的網絡語言》。「這篇是北師大岑運強教授寫的。本來是請岑教授提供別的內容,但他後來提供了這一篇。我們一看,感覺不錯。」薛川東說。網絡語言怎麼也會成為中學生的語文課?對於記者的這個疑問,薛老師反問道:「這要看你怎么正確認識這些網絡語言?
  • 高中語文統編新教材9月投用 魯迅5篇文章入選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27日電(冷昊陽 郎朗)伴隨著9月開學,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語文、歷史統編教材也將走進部分省份的高中課堂。  27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會議介紹了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有關工作情況。據介紹,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將於2019年9月秋季學期開始,在北京、上海等6個省(市)率先投入使用,其他省份將陸續全面推開。
  • 魯迅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 我們需要從魯迅作品中學習什麼
    8月27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統編教材的工作情況。其中,魯迅的《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關於「魯迅作品退出中學語文課本」的議論已經持續多年,支持者有之,反對者更是不少。
  • 北京高中語文課本大換血 部分經典名篇被刪 圖
    目前這套正式出版的教材還未上市,新入學的高中學生要到開學後才能看到。記者從北京出版社拿到了這套教材,發現確實有很多新變化。  網絡語言也成為一堂高中語文課  讓人注意的是,在這套教材的推薦選修課部分,收入了一篇《新鮮的網絡語言》。  「這篇是北師大岑運強教授寫的。本來是請岑教授提供別的內容,但他後來提供了這一篇。
  • 《登泰山記》入選高中語文新課本,六省高中新學期啟用統編新教材
    8月27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高中語文、歷史、思想政治三科統編教材投入使用及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全覆蓋工作情況。據悉,高中三科統編教材9月將在北京、上海、天津、山東、海南、遼寧6省市普通高中起始年級率先使用。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28日,記者採訪了多名一線名師,對新教材進行解讀。
  • 舊文新推|陳力丹教授文章入選人教版高中教材《語文(必修)》
    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陳力丹撰寫的《試看傳播媒介如何影響社會結構——從古登堡到「第五媒體」》一文,原載於本刊2004年第6期,該文入選了今年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下冊,該教材由教育部組織編寫。
  • 2020年最新版小學、初中、高中語文電子課本下載!家長抓緊收藏
    老師特意收集到了小學、初中和高中最2019年新人教版、統編版語文、數學、英語等各科電子課本和學習資料,免費分享給各位老師和家長。由於時間倉促難免有些不足,我們將繼續努力不斷完善。在2016年部編版課本【包括語文,中國歷史(7-8年級)世界歷史 目前還仍然使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道德與法治(思想品德,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這些課本在部分實驗地區使用  在2017年9月全國中小學(小學和初中)開始全新啟用部編版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3科課本在初中語文課本中課文大幅度減少,例如部編版7年級上冊課本就開始每一個單元肯定都會有一篇古文(或古詩),從這開始古文再一次的在語文課本中多了起來
  • 高中老師:看語文課本就夠了,這篇課文太重要!
    上篇文章,我提到初高中銜接課的問題,很多評論說,培訓班沒有相關的語法課程。的確如此,現在的語文培訓市場,以應試技巧,閱讀寫作為主。作為一名高中老師,我一向是不大提倡額外在培訓班報班補習語文的,因為,語文和英語一樣,是需要長期積累的,其次,如果學生所在的高中,師資力量不是特別差的話,認真的聽課,研讀課本,研究題目,也是能把語文學好的。然而,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語文課就是一個休息的課,遇到文言文可能會辛苦一點。態度不認真,自然在課上聽不到乾貨。於是又要額外花錢補課。
  • 各地語文課本刪除大量經典文章 魯迅作品大撤退
    但也有相當部分網友力挺新語文教材。網友「本來老六」說:「那麼多年課文一直不更改才叫人沮喪呢,哪怕這些作家其他的文章也可以用的啊。」網友「費舍」說:「很多文章到現在確實沒有意義了,應該更換。」記者了解到,發軔於本世紀初的普通高中新課改,率先在廣東、海南等四省(區)啟動,按教育部規定的時間表,今年,重慶、四川、貴州、西藏、甘肅等也陸續進入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階段。
  • 各地高中語文課本刪除大量經典作品引熱議(圖)
    但也有相當部分網友力挺新語文教材。網友「本來老六」說:「那麼多年課文一直不更改才叫人沮喪呢,哪怕這些作家其他的文章也可以用的啊。」網友「費舍」說:「很多文章到現在確實沒有意義了,應該更換。」  記者了解到,發軔於本世紀初的普通高中新課改,率先在廣東、海南等四省(區)啟動,按教育部規定的時間表,今年,重慶、四川、貴州、西藏、甘肅等也陸續進入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階段。
  • 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各冊目錄(附語文電子版教材)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科書語文必修及選擇性必修各冊目錄必修上冊第一單元 文學閱讀與寫作三.詞義的辨析和詞語的使用古詩詞誦讀靜女/《詩經·邶風》涉江採芙蓉/《古詩十九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鵲橋仙(纖雲弄巧)/秦觀必修下冊
  • 察網:新語文課本中新中國紅色經典有幾篇
    這裡僅僅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為例,關於新中國前30年的紅色經典文學在課本中到底有幾篇呢?估計絕大多數讀者們絕對想不到:答案是零,即一篇也沒有。其中,必修一介紹了毛澤東主席早年的一首詞《沁園春·長沙》,但是是作為選學內容的。另外,還有一篇報告文學《包身工》是30年代左翼文學的產物,不過據說是由於一度退出課本後引發了很大爭論才不得不保留下來。當然,還有一篇魯迅的作品《紀念劉和珍君》。
  • 【分享】我國語文教科書中涉及黃岡元素的課文達15篇
    我國語文教科書中涉及黃岡元素的課文達15篇 語文教科書是全國中小學生的必修課本,承載著一個國家
  • 魯迅文章重返高中語文課本,先生的思想符合時代精神,永不過時
    「魯迅作品退出中學語文課本」的議論已經持續多年,今年8月27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確定了魯迅的《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語文教材選取反映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的作品,謳歌革命領袖的豐功偉績,讚頌革命英雄人物事跡,凸顯革命理論文章的指導價值,激發學生熱愛熱愛祖國的情感。其中包括《沁園春·長沙》、《改造我們的學習》等5篇(首)文章,魯迅的《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
  • 【語文必修下冊】6.*哈姆萊特/莎士比亞
    說明:1.長按或掃描二維碼進入課堂學習2. 點擊文章最後「閱讀原文」進入課堂學習說明:1.長按或掃描二維碼進入課堂學習2. 點擊文章最後「閱讀原文」進入課堂學習最新部編人教版高中語文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2019部編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課本目錄如下:封面/目錄 .1第一單元
  • 滬小學語文課本或"瘦身" 周杰倫歌曲入選教材
    近日,周杰倫歌曲入選語文出版社的小學語文教材,再次引發人們對小學語文教材的關注。昨日,記者從上海有關部門獲悉,上海小學並不使用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語文教材,而上海也正在醞釀新一輪的語文教育改革;今年9月上海的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可能「瘦身」,此舉可使小學一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負擔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