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裡的9個神奇工匠

2020-12-14 正和島

作 者:陳為 正和島副總裁、總編輯

來 源:正和島

「工匠」一詞在《辭海》裡的釋義本是「手藝工人」。後來到「工匠精神」,這個詞的內涵和外延已有大幅擴展與進化,指的是一種認真專一、精益求精的狀態和追求。所以,任正非說,華為的生產線上沒有「工人階級」,只有工匠。

前幾年,日本做壽司的小野二郎成了工匠精神的代言人,中國的不少企業尊之以為神。聽說河南的傳奇企業胖東來,便長期在公司的大屏上滾動播放著《壽司之神》的紀錄片。

中國商界最新的工匠圖騰則是美國紀錄電影《徒手攀巖》。光溜溜的酋長巖平滑如鏡,讓無數想染指的人與猴子「望峰息心」。攀登過程,但凡有任何的畏懼與分神,後果都難以設想。但片中主角亞歷克斯·霍諾德卻最終兩手空空,攀爬到頂,實現了人類難以預想的成就。

一直以來,談及工匠與工匠精神,很多人總以為是西方尤其是日德的專利。但翻看中國的古書,工匠精神在這個國家裡,雖然未必「流長」,卻是足夠「源遠」,中國先秦時期就已經大匠如雲了。只是我們一路從一絲不苟的工匠漸至成為胡適譏刺的囫圇吞棗的「差不多先生」,也是足可以感慨一番的。我一直記得,有一回在歐洲某個服裝市場,當地攤販看我們一群中國面孔過來了,想說點漢語套套近乎,拉點生意,未料一開口竟直接是一成語——馬馬虎虎……

01古時的手藝人

古時,用「百工」指代工匠。

《周禮》的《考工記》是最早的手工業文獻,裡面開宗明義:「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系統介紹了輪人、輿人、輈人,及築氏、冶氏、桃氏等眾多工職與匠人。《論語·子張》中有「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說法。《墨子》中除了「百工」,多有提及「巧工」與「匠人」。

墨子本人就是一個技藝過人的超級工匠。據記載,他能造車轄,還能造出能在天上飛一天的木鳶。在這一點上,木匠的祖師爺魯班自然更厲害,他「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魯班得意洋洋,自以為至巧。墨子卻不以為然,說你這玩意兒只是奇巧淫技,雕蟲小技而已,還不如我造車轄,三寸之木就能承受千斤之重,主要是車轄實用,能拉貨啊,「利於人謂之巧,不利於人謂之拙。」後來魯班造出雲梯,助楚攻宋時,墨子認為不義,竭力勸阻。他們在楚王朝堂之上操械演練,九個回合下來,魯班竟然技窮敗北。

到了《莊子》的《馬蹄》篇裡則直接出現了「工匠」一詞。「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

孟子與莊子生逢同期,卻觀點迥異,世人有傳孟子看不起莊子。但在工匠問題上,兩人卻有同好。孟子用的詞彙是「大匠」。《孟子-盡心上》中便有「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的話,這裡的「大匠」指的便是高明的工匠。《孟子-章句上》中還有「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的說法,意思是大羿教人射箭必要把弓拉滿,大匠教學徒手藝必會遵照一定的規矩。

羿是神射手,古書說他曾射九日,相傳弓箭就是他製造的。除了羿,先秦「匠人天團」裡還有發明車的奚仲、發明鎧甲的季杼等人。商朝時的賢臣傅說本是手藝不錯的泥瓦匠,而商湯的名相伊尹則是技藝精湛的好廚師,被後世喻為「中華廚祖」。

羿的子孫不絕如縷。後來宋朝的歐陽修寫賣油翁,配角也是一個善射之人——康肅公陳堯諮。此人搭弓射箭,一出手「十中八九」,水平也相當可以。但賣油翁在旁邊看著,卻只是微微一笑,點點頭,因為內行看門道,這手藝在他看來,「無他,但手熟爾」。鮮為人知的是,這篇名文在選入中文語文課本時,刪去了結尾的一句話。原文故事結束,歐陽修本來還有一句評論,「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語氣中多有對「解牛斫輪」者的不屑。

當時不像現在,手藝人並不吃香,儒家是一直是輕視體力勞動的。《論語》裡樊遲向孔子請教種莊稼的手藝,孔子表面上說,這話題問我不如去問一個老農民,然後等人出了門就指著人家罵「小人」。在儒家的文辭裡,「百工」基本是作為「君子」的對立面而存在的。

後來王陽明教學生立志時也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一個「雖」字,對「百工技藝」的態度躍然紙上。韓愈的名篇《師說》裡更直言,「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到了現代,勞動人民成了「主人」,歐陽修不大得體的評論索性一刪了之。但刪掉這句話,卻也自此隔絕了很多年輕人對「莊生」所談的「解牛斫輪者」的興趣。其實,《莊子》不僅較早(或是最早)出現了「工匠」一詞,也記錄了不少工匠的故事。以現代的、寬泛的視覺來看,「莊生」可謂工匠精神的首倡者,而《莊子》則堪稱一曲中華工匠的讚歌

02象人、木雞與槁木

莊子是戰國時候的思想家。他生活中破衣爛衫,還經常挨餓,卻不失性於物,喪己於俗,精神上灑脫浪漫,自由不羈。學者陳鼓應稱莊子是「整個世界思想史上最深刻的抗議分子,也是中國古代最具有自由性和民主性的哲學家」。眼高才大的木心,評價「中國出莊子,是中國的大幸」。魯迅稱讚《莊子》 「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莊子》一書是莊子及其後學的作品。按照司馬遷的說法,原書本有「十餘萬言」,如今我們看到的版本源於晉代郭象的選編修訂版,有三十三篇,共六萬五千多字。這本書主題恢弘,言近旨遠,講了很多以小寓大的寓言故事,其中工匠的故事尤多。

《莊子-列禦寇》篇裡講了一個很厲害的人,就是 「列子」,列禦寇。列禦寇射箭時候,胳膊肘上放杯水,前箭剛發後箭又搭弓續上。水,平如鏡。人,也像個木偶,紋絲不動。(「列禦寇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措杯水其肘上,發之,鏑矢復沓,方矢復寓。當是時也,猶象人也。」)

這應該是奧運會金牌射手的段位了,一般人很難企及。

有一個善於訓練鬥雞的人,叫紀渻子,跟列禦寇挺像。別的人能修煉到形如槁木,心似死灰;這個人養的雞也能全神貫注,呆若木雞。

哈薩克人馴化獵鷹稱為「熬鷹」,不讓睡覺,反覆煎熬。紀渻子訓練鬥雞也是一個「熬」的過程。日復一日,反覆煎熬,四十天之後,鬥雞性情大變,「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常言說,愛叫的狗不咬人,這種不聲不響的雞也是真正可怕的狠角色。熬到這個階段,它的同類根本不敢跟它鬥,看到這種怪物就嚇跑了。

這種渾然忘我、完全沉浸的狀態,曾讓孔子也佩服不已。《莊子·達生》篇裡講,有一次孔子帶學生去楚國,在路上遇到一個駝背老人在林中捕蟬,捉蟬就像在地上撿拾一樣,唾手可得,輕而易舉。孔子驚得下巴都要掉了,請教人家,您手藝這麼好,有啥技巧呢?(「子巧乎,有道邪?」)捕蟬人說,我的方法無他,唯專注爾。捕蟬的時候,我的身體就像槁木枯枝,眼裡除了兩片薄薄的蟬翼啥都沒有,這個時候你就是給我全世界來換這兩片蟬翼,我都不換。(「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

孔子深有感觸,指著這個活案例對學生們說,你們看,『用志不分,乃凝於神』,說的就是這老漢啊。

03一個裁縫,三個木匠

《莊子·知北遊》篇裡有一個手藝人也很讓人驚嘆,這是大司馬家裡一個做衣服的工匠(錘鉤者)。此人年過八十,還能運指如飛,衣服做得平整合身,連個多餘線頭都沒有。大司馬驚了,也問了跟孔子一樣的話,「子巧與?有道與?」。老裁縫的回答跟捕蟬者很相似。「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鉤,於物無視也,非鉤無察也。」我二十來歲就喜歡幹這行,我做衣服的時候,眼睛裡只有衣服,世界上只有衣服。

實際上,專注的人運氣不會太差,全世界對這類人都是發獎狀的。印度史詩裡講過一個相似的故事。皇室教師特羅那教公子射箭。到了林中,問一學生:看見鳥沒有?答:看到了。又問:看見樹林和我沒有?答:都看見了。特洛那又問另一個學生:看見鳥、林樹、眾人否?學生答:我只看見鳥。特洛那大喜,誇第二個是好學生。

古話說,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顯示人要有格局。可對於專注於物的匠人來說,一鳥在手,便勝於十鳥在林。一葉在前,便就是不見泰山

匠人的眼睛與眾不同。除了蝨子、蟬翼、鳥、衣服,還有眼裡只有別人鼻子尖兒的。

《莊子-徐無鬼》裡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湖北人在鼻尖兒上抹了點石膏,讓一個叫石的工匠削他。石師傅一斧子劈下去,石膏掉了,鼻子分毫無傷,人質面不改色。(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而不失容。)

後世文人請高手修改文章,喜歡用「斧正」一詞,就是出自這裡。如今的一些影視劇裡,經常有人頭上放個蘋果,讓人用飛刀來擲,或者用子彈來爆,這些所謂的驚險花樣兒跟《莊子》裡的猛人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世說新語》裡講「昔匠石廢斤於郢人」,就是說後來「郢人」去世,沒了搭檔,匠石就把斧子扔了,不再表現這門絕技。

要到「匠石」這種人斧合一、登峰造極的境地,是有心法的

《莊子-達生》篇裡有一個叫慶的匠人。慶做鐻這種樂器,做出來後,鐻上的猛虎雕得栩栩如生,「見者驚猶鬼神」。此物只應天上有啊,人間能有幾回見,你是怎麼搞出來的呢?慶說,我主要是不耗神,能靜心。我做木匠活兒的時候,先齋戒靜心,第三天,把功名利祿就忘掉了;第五天,把毀譽得失就忘掉了;第七天,我都忘了自己還有五官四肢,心裡只有鐻,忘了我是誰。這個時候進山選材,就有如神助,成鐻在胸了。

巧匠工倕也是這樣。工倕是堯時候的巧匠,傳說船就是他發明的。這個人做木匠活兒根本不用圓規和矩尺,用手指頭就行了,效果還更好。要煉到這種「指與物化」的程度也不容易,要先依次修煉「忘足」、「忘腰」、「忘是非」的境界。(見《莊子·達生》篇)。

04「解牛斫輪者」

《莊子-天道》篇裡還講了一個很猛的木匠,敢跟國君叫板。就是前面歐陽修說的「斫輪者」,做車輪子的,名字叫扁。

有一天,扁在堂下砍木頭做輪子,齊桓公在朝堂上讀書。扁忽然把工具一丟,走上去問齊桓公,你看啥書啊?齊桓公說,看聖人書阿。他又問,聖人還活著麼?齊桓公說,死了啊。扁便作死說,那你看的不過是古人的糟粕而已。齊桓公怒了,說,你小子活夠了吧,你講講看,講不好就人頭落地。

輪扁一番話卻講得有板有眼,有模有樣。

他說,別看我做輪子這點手藝,也講究不疾不徐,節奏、力道得恰到好處。這其中的火候拿捏,只可意會,不能言傳。這東西,我給我兒子都傳授不了,所以一大把年紀了,還在幹這差事。這麼說來,聖人真正的精華也難以流傳,那你現在看的不是糟粕是什麼?(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斮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斮輪。)

這倒是實話。墨子說「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規,直以繩,正以懸,平以水,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為法。」 孟子說,「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都意在其中。《文心雕龍》裡也說,「伊尹不能言鼎,輪扁不能語斤,其微矣乎」。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現乎兩手,卻是很難表達出來的。再高明的匠人只能教你規矩、方法,中間真正的一點靈明,極其微妙,大巧若拙,不可說,沒法學

實際上,至高水準的匠人,已然是藝術家。藝術創作便是鬼神附體,即便是藝術家本人也難以分析、言傳其過程。貝多芬說,「當神明跟我說話,我寫下它告訴我的一切時,我心裡想的是一把神聖的提琴。」米開朗基羅則說,好的繪畫靠近上帝,並與上帝結合在一起。它只是上帝之完美的一個複製品,是它筆的影子。

聖人也是「藝術家」,他們走了,真正的精魄風骨也隨之而去,不復存焉。所以,木心講,「我愛藝術,愛藝術家,是因為藝術見一二,而藝術家是見七八。但藝術家這份七八,死後就消失了。」「我們悼念藝術家,是悼念那些被他生命帶走的東西。」

就像「庖丁解牛」一樣,雖然在《莊子》裡,它是講養生主題的一個寓言。但在我們看來,庖丁無疑是一個巧奪天工的匠人傳奇,一個匠心獨具的大藝術家。庖丁在解牛之時,看都懶得看,「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人刀合一,手起刀落,完全跟著感覺走。當此之時,他的呼吸聲、腳步肉、割肉聲,匯合成一曲美妙的交響樂(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而眼前的牛已不是橫飛的血肉,而是襯託他勃發英姿的舞伴。一曲終了,庖丁立在舞臺中央,顧盼自雄,從容謝幕。

一個宰牛割肉的,能把手藝練到這種地步,也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雖然後世皮毛不存,風流雲散,但遙想當年,對「解牛斫輪者」的神採與背影,我們豈能不奉獻由衷的喝彩與敬意?

05

雖然《莊子》裡的記述虛實結合,散碎在不同篇章裡的工匠故事也往往別有別指,但我們卻可以不必拘泥於原著的文字與結構,斷其章而取其義,得其意而忘其形。

把這些匠人的珠玉串聯起來看,往往有幾個特點:

一是瞬時的全情投入。一旦開始做手藝,造東西,便專一不二,心無旁騖。捕蟬者眼裡便只有蟬,雕木者眼裡便只有木。心外原本無物,聚精才能會神,這樣的狀態才能出好活兒,出精品。

二是長期的反覆練習。刀法如神的庖丁,起初也是菜鳥一個。從無從下手到目無全牛,他練習了3年;再進階到條分縷析、遊刃有餘,他已經解了數千頭牛,操刀了19年之久。而前面的「錘鉤者」從「年二十」幹這一行,一直幹到「年八十矣」,才能做到爐火純青,「不失豪芒」。

還有一點。《莊子》裡並未刻意著墨天賦與天分,但無法忽視的是,一個大匠的養成,除了刻意訓練,也要有出眾的靈性與悟性,才能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神乎其技

上文提到的射箭時能在肘上放水杯的列禦寇,在平地上射箭確是一把好手,後來有人帶他攀爬到山頂上射箭,他便「汗流至踵」,不能自已。而《徒手攀巖》裡的亞歷克斯·霍諾德之所以能克服恐懼,如履平地,除了持續練習,把攀爬動作融入血液,恐怕還有天賦異稟的因素。片子裡有個細節,亞歷克斯去醫院檢查身體時,醫生告訴他,他頭顱裡負責緊張、恐懼等情緒的杏仁核與常人大有不同,幾乎靜止不動。

《文心雕龍》很誠實,評判天下文章錦繡,俊採風流,除了「學」與「習」,也強調天資、天分。有兩句話,「才自內發,學以外成」,「才由天資,學慎始習」。

能工巧匠們的「巧」到底從何而來?短期的高度專注與長期的熟能生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需要靈感與天賦

所以,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人查考後說,跟歐陽修那段話一樣,愛迪生的名言後面其實也被刪掉了一句重要的原話: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還要重要。

相關焦點

  • 《莊子》裡富有寓意的三個小故事
    《莊子》一書流傳到現在,內容估計多有亡佚增刪。古時文字保存不易,現如今能為人看到,是古人的幸運,也是我們的幸運。雖然後世很多大家都說《莊子》內容很多偽作,但不論真偽,都俱為一體影響了我們。今天就講書中三個小故事:1、莊周夢蝶。
  • 有多少成語典故出自《莊子》,及莊子本人?
    扶搖直上、鵬程萬裡——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御風而行——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越俎代庖——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大相逕庭、不近人情——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肌膚勝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
  • 莊子名言精選(帶翻譯)
    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處,而不知道無用的用處。有用有為必有害,無用無為才是福。闡發了常常被人忽視的"無用之用",蘊含樸素的辯證法。11.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莊子•大宗師》【翻譯】天久旱無雨,河水乾涸了。
  • 莊子名言精選(文白對照)
    即事物對立的兩面,誰也離不開誰。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對立統一規律,是對形上學和絕對論的否定。比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9.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 【賞析】莊子《逍遙遊》
    這段選文共有三個段落,下面逐段講解(此文的分段與課文的分段有出入──編者注)。開頭一段,從「北冥有魚」起至「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止。作者大筆揮灑,以描寫神奇莫測的巨鯤大鵬開端,一開頭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條「不知其幾千裡」長的巨鯤。這條魚的巨大,已經夠令人驚奇的了,而它竟又變化為一隻大鵬,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萬分呢?
  • 10個成語,讀懂《莊子》智慧
    2、 大人無己「大人無己」出自《莊子·秋水》,是說一個人品德高尚,不自私。原文為「至德不得,大人無己」。人是相互的,社會是相連的,沒有哪一個人能像石頭一樣獨自生存。你幫人人才幫你,以真心才能換真心。人不能只要求別人高尚不自私,還要嚴格要求自己。3、 邯鄲學步「邯鄲學步」出自《莊子·秋水》。
  • 考試素材積累:莊子名言名句及翻譯
    ——《莊子·齊物論》【翻譯】世上一切事物,無不存在對立的另一面,無不存在對立的這一面。從另一面看不明白的,從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說,彼出於此,此也離不開彼。即事物對立的兩面,誰也離不開誰。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對立統一規律,是對形上學和絕對論的否定。9.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 莊子的世界與世界的莊子
    金白鉉:從朝鮮中期以前歷史記載中,讓我們能確定《莊子》傳入或流行的時期的文獻證據還沒找到,可是?究者間或指出新羅和?元曉的「和諍」思想裡有《莊子・齊物論》思想的浸透。還有高麗文人李奎報文藝論的思想根據就是道家,特別是莊子思想。
  • 莊子:神人最厲害的3個特徵,原來和普通人只是一念之差
    第43篇讀書雜談之《莊子》莊子:善於成事的人,具備這3個特點莊子:神人最厲害的3個特徵,原來和普通人只是一念之差莊子曰:「通過解讀神人最厲害的3個特徵,你會發現,原來神人和普通人只是一念之差。善於成事的人,具備這3個特點。特徵1:用志不分散,精神凝聚專一。孔子到楚國去,穿過一片樹林時看見一位駝背的老人正在用竹竿粘蟬,一粘一個準,好像用手去撿一樣容易。孔子驚嘆,問他訣竅。
  • 大漢國際工匠院與9所職校籤約 工匠精神教育正式啟動
    紅網時刻9月22日訊(記者 彭雙林 通訊員 汪偉)9月21日下午,由大漢國際工匠院主辦的「工匠精神創造美好生活」大型主題論壇在湘江新區大漢金橋國際未來城舉行。當天,大漢國際工匠院與9所職校(長沙財經學校、長沙高新技術工程學校、長沙市望城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常德財經學校、醴陵陶瓷煙花職業技術學院、湖南省商業技師學院、永州市工商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長沙汽車工業學校、瀟湘職業學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同時與中建三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標誌著大漢國際工匠院崇尚的工匠精神教育正式啟動,其構建的人力資源培訓與專業技能資格認證邁出了第一步。
  • 莊子對儒家仁、義、禮、樂的批評
    莊子對儒家的仁、義、禮、樂批評如下:(一)莊子對儒家仁、義、禮、樂的批評莊子從「無為」的觀點認為,「仁義」戕害人的自然本性,造成人們對「利」的追逐,帶來「天下大亂」。莊子認為,人的本性是一種沒有任何是非、善惡的本然存在(常然),而「仁義」就是對這種本然的破壞。
  • 莊子眼中的書
    但是,在莊子的眼中,書遠沒有這麼神聖,反之,他以為某些書乃是「糟粕」。  在《莊子.天道》中,講了這樣一則故事:  看到齊桓公在堂上讀書,一個製作車輪的名叫輪扁的工匠放下手中的工具,問齊桓公正在讀的書講的是什麼。齊桓公告訴他,是聖人的話語。輪扁又問:聖人還在世嗎?齊桓公說,已經死了。輪扁說,這樣說來,國君所讀的書,全是古人的糟粕啊!
  • 莊子×惠子:智者中的良師益友,知音裡的泥石急流
    說起」史實級」的友誼,先秦是個高產期:「八拜之交」當中,春秋戰國的佔了一半。魯迅先生曾總結過:友誼是兩顆心真誠相待。回顧這些上榜的偉大友誼,無論是舍己為友的左伯桃,還是為亡友砸琴封弦的伯牙,無不透著「走心」二字。
  • 來自莊子的十個成語,滿滿的都是智慧
    2、 大人無己「大人無己」出自《莊子·秋水》,是說一個人品德高尚,不自私。原文為「至德不得,大人無己」。人是相互的,社會是相連的,沒有哪一個人能像石頭一樣獨自生存。你幫人人才幫你,以真心才能換真心。人不能只要求別人高尚不自私,還要嚴格要求自己。
  • 莊子:我跟你說,喝酒是為了快樂,只要快樂
    所以,莊子並沒有孔子幸福,喝過的酒估計也不多,更何況自家釀酒了。翻閱莊子作品,對酒的論述也很少。少歸少,但卻反映出莊子的人生態度和精神追求。總的來說,莊子對飲酒的觀點可以概括為四個字,「貴真自得」。在當時過分強調「禮」 的社會來說,這是反動的。
  • 周星馳電影裡的「無釐頭」是跟莊子學的嗎?
    而後現代主義呢,在星爺《大內密探零零發》裡就是一個有關作狀的笑話——更諷刺的是周星馳後來反被人譽為後現代主義大師。你笑我,我的反擊不是反過來笑你,而是更認真地吹捧你,結果似乎真的令你不再無釐頭。看來笑和認真是絕對宿敵。其實不是!這得先從西方哲學說起。
  • 莊子的三個段子,揭示人生的三種境界
    蔣勳說,「莊子是善於說故事的人,他的故事是神話,是寓言,像今天的魔幻文學,充滿想像力和好奇,充滿活潑的畫面。」放在今天,這就是不折不扣的「段子手」啊!今天和大家分享莊子的三個「段子」,一起體味莊子的大智慧。《莊子·逍遙遊》大風起兮,鯤鵬借風勢騰飛而起,遠飛南海,「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氣勢如虹!
  • 莊子:道不同宜相為謀.
    三、莊子:不為千金與卿相所羈。莊子,名「周」,又稱「莊周」,戰國中期傑出的思想家。莊子是戰國時期宋國蒙地人,他學識淵博,曾經擔任過蒙地漆園的小吏。四、《莊子》名句賞析。喜好當面阿諛奉承的人,也必然喜好背地裡詆毀別人。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語言所可貴之處在於它所表現出來的意思,意思自有它指向之處。意思的指向之處是不可以用言語傳達的。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好的習慣要經過長期修煉才能養成,惡習一旦形成就難以戒除。災人者,人必反災之。
  • 《莊子》10個成語,安身立命,自在逍遙
    不同於其他諸子百家的大成之作,《莊子》採用大量軼事與寓言故事,想像奇幻,結構靈活,意境開闊。今日知行君選取出自《莊子》的10個成語,窺一斑而知全豹,我們一起領略莊子的大智慧。1、安危相易出處:《莊子·則陽》:「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解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實之可紀,精微之可志也。」解釋:平安與危難互為因果,相互轉換。
  • 莊子的「江湖」與武俠世界裡的「江湖」
    首先,要從莊子說起。以江和湖比喻世界,最早見於《莊子》,全書有七處用上「江湖」一詞。其中最為人熟知莫過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大宗師》)一句,以魚喻人,說與其在困難的處境中互相取暖,還不如在更大的世界裡擦身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