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8年持續治理,原來的臭水溝,如今變了樣!

2020-12-17 都市現場

來源|都市現場原創發布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如刪除來源必究

12月15日,江西南昌傳來好消息。經過8年時間,幸福水系綜合整治工程全面完工,附近居民感嘆,幸福渠的「幸福」,終於名副其實。

南昌幸福渠寰宇溼地公園,曾經是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溝,經過治理,如今放眼望去,河暢、水清,水綠相融美如畫,成了人人稱讚的「幸福渠」。

附近居民 王女士:原來環境很不好的,到處都是汙水啊,現在通過治理以後,搞得很漂亮了。

幸福渠,說的是主要部分在南昌市青山湖區,小部分在高新區、青雲譜區,約35平方公裡範圍的幸福水系,位於艾溪湖的上遊。由於地處城鄉接合部,原來的幸福水系,既有傳統畜禽養殖帶來的農業面源汙染,又有農村生活汙水直排,還有工業園區小散企業的廢水偷排。2012年,南昌市政府成立幸福渠流域綜合整治工程領導小組,著手解決幸福渠水系的嚴重汙染問題。

南昌市青山湖區農業農村局黨委委員 吳選沅:清淤之前,整個河道是淤積不堪的,是沒辦法洩洪排澇的,而且沿線充滿了大量的汙染,水都是黑的,也就是所謂的黑臭水體。通過圖片也可以看到治理中的河道淤積的深度達到了5到6米深,治理後的河道,可以真正實現岸綠、景美。

「控源截汙、清淤疏浚、生態修復、引水活化」,是幸福水系四大治理措施,整個項目從治汙水、引活水、保秀水這三方面下手。工程師們發現,雖然汙染在水裡,但是根源在岸上,要解決水域汙染問題,就要分類施策,先解決岸上的養殖汙染、工業汙染以及農業農村汙染。

南昌市青山湖區農業農村局黨委委員 吳選沅:我們是通過畜禽禁養的方式,於2017年2月底之前,就將我們全區範圍內養殖場戶全部退養完畢,一共退養了585家養殖場戶,10萬多頭生豬;對於工業汙染,我們採取的是截汙納管,以及打擊中小企業的偷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理,對於農村生活汙染,我們已經投入了將近2000萬元,陸續建成了13個農村生活汙水處理站,消除了農村生活汙染。

2017年,幸福二支河被列為國家住建部黑臭水體整治督辦項目,當年12月,二支河順利通過住建部、環保部黑臭水體整治驗收。現在,隨著幸福東河、羅家河治理完工,幸福水系八條河全面貫通。汙水橫流、臭氣燻天已成歷史。

8年持續整治 當年「龍鬚溝」變了模樣

為什麼要整治幸福水系?從它的走向就能看出來:它經廣陽橋流入艾溪湖匯入贛江。治好了幸福水系,才有南昌城東城南一大片居民的幸福生活。

湖面面積約4.5平方公裡的艾溪湖,猶如一顆明珠,鑲嵌在南昌的東大門。但是,由於多年來遭遇汙染,艾溪湖一度十分黯淡,而「元兇」就是上遊幸福水系一直在向艾溪湖排放各種生活和工業廢水。

2012年,南昌市幸福水系綜合整治工程正式啟動,主要建設內容為:8條河的截汙、河道整治及一帶五園綠化工程。8條河分別為:連通河、義坊河、中河、昌東大道排水河、羅家河、幸福一支河、幸福二支河及幸福東河,河道總長23.4公裡,截汙管總長34公裡。橫跨南昌市青山湖區、高新區、青雲譜區等城東城南約35平方公裡範圍。

整治之初,重點放在了鄰近艾溪湖的寰宇萬象公園及連通河建設上。2016年,連通河全面整治完成,公園河道及駁岸建設完成。一度汙染嚴重的艾溪湖,終於重新碧波蕩漾。

隨後,又對部分河道進行清淤,擴寬斷面、裁彎取直、綠化亮化、加建步道。整個工程水系治理總投資達到21.21億元。直到今天,經過8年的努力,幸福水系8條河、5個公園的建設全面完成,幸福渠沿線成了市民休閒好去處。艾溪湖「天光雲影共徘徊」的美景得以重現。

相關焦點

  • 臭水溝如今變「藍寶石項鍊」,烏沙河整治見成效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於璧嘉)5月13日上午,「美麗中國長江行」記者團一行來到了南昌市新建區,實地參觀烏沙河的改造成果,了解烏沙河是如何摘掉臭水溝的帽子,變成新建區人們心中的「藍寶石」。治理後的烏沙河。
  • 臭水溝治理,不能簡單「以填代治」
    雖然按照國務院批覆的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相關方案,2018年年底之前,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黑臭水體要實現90%以上達標,任務可謂嚴峻,但依照《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要採取「截、引、淨、減、調、養、測」的「七字法」,其中並不包括「填」。
  • 昔日臭水溝 今日景觀河
    兩年前,南寧市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亭子衝成為整治的重點。曾經的臭水溝,如今已是青羅帶。「現在河面變清了,空氣變好了。以前是『掩著鼻子躲』,現在是『沒事就喜歡來』。」王春萍笑著說。為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廣西出臺了水汙染防治攻堅三年作戰方案(2018—2020年),明確要求「到2020年底,各設區市建成區水體基本實現長制久清。」據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0年12月中旬,廣西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累計投入資金約256.9億元,其中,2020年計劃投資76.7億元,已完成投資77.3億元。
  • 棗莊市中區:城邊臭水溝流淌50年今變景觀河
    原標題:棗莊市市中區:城邊臭水溝變成景觀河  □嶽增群 王興坤 報導   本報棗莊訊 河裡流著清清的水,魚兒遊、沙兒黃;兩岸萬樹吐綠,不時可見釣魚者的身影。這就是眼下棗莊市市中區西沙河——流淌了將近50年的臭水溝,變成了環境優美的休閒河、景觀河。
  • 穿過城市的河流洋湧河:從臭水溝到如今成為晚上休閒、打卡好去處
    洋湧河流作為茅洲河是深圳的第一大河,也是近年來深圳汙染最嚴重的河流,河流兩岸大多是密集的工廠區和居民區,由於歷史欠帳多,水體汙染嚴重,水生態體系脆弱,治理難度極大。2017年1月份,此處河水烏黑似墨汁,河水濃稠,隨風飄來時濃時淡的臭味。
  • 項目回顧:被央視點名的「臭水溝」 鴨尾溪如今怎麼樣了
    在海南省海口市美蘭區,有一條2.1公裡長的小溪——鴨尾溪,曾經是住建部和環保部公布的黑臭水體之一,並且是重度黑臭。
  • 漕溪港水環境治理:昔日臭水溝蝶變靚公園
    2018年,我縣啟動漕溪港水環境綜合治理,經過近三年的努力,曾今的「臭水溝」華麗蝶變如今的「靚公園」。2018年,我縣啟動縣域內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漕溪港水域名列其中。在洋沙湖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的牽頭組織下,漕溪港水環境綜合治理如火如荼展開。據了解,該項目共投資1.2億元,採用EPC模式,分三期對整個水體進行整治。目前,項目已完成水體的截汙治汙、生態治理、景觀建設等工作。
  • 嶽塘區積極整治露天臭水溝 還居民舒適居住環境
    (清理垃圾)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8月7日訊(通訊員 胡飛雲 劉玉歡 金紅霞)日前,天氣燥熱無風,69歲的盧湘建頂著惡臭,沏了一壺涼茶送給正在屋前臭水溝裡一邊打撈垃圾、一邊砌牆圍的工人,「我從出生就住在這裡,從去年年底開始,這條溝就變得奇臭無比
  • 西安「變廢為寶」,一景區前身是「臭水溝」,如今成為遛娃寶地!
    西安「變廢為寶」,一景區前身是「臭水溝」,如今成為遛娃寶地!沙河溼地公園在陝西省佔有重要地位。但它的前身是臭水溝,現在不能帶著入場券散步。園內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設施充滿了歡樂的氣氛,成為了很多人喜愛的場所。很多人周末帶著孩子來玩。
  • 昔日臭水溝,如今碧波蕩漾
    泰興市農產品加工園區斥資600萬元,對宣堡港東首末端實施河道疏通清淤和駁岸整治工程,昔日的臭水溝,如今碧波蕩漾,景色宜人,成為周邊企業員工和群眾飯後閒餘散步的好去處。宣堡港東首末端,西薑黃河至丁泰中溝段,由於周邊自然村莊雨汙合流,園區部分企業初期雨水也直接入河,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水質黑臭,水系堵塞,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
  • 臭水溝變風景區 三峽移民村吃上「旅遊飯」
    大約10年前,由於水位漲落對庫岸土壤的侵蝕和衝擊,消落帶臭水溝難以治理。2009年開始,萬州區陸續在長江兩岸消落帶栽植1800餘畝中山杉,極大改善了消落帶的生態環境。消落帶臭水溝已成歷史,改換新顏的大周鎮吸引大量遊客前來遊覽,旺季時單日遊客量可達1萬人次。當地政府積極推進鄉村旅遊項目發展,鄉村旅遊產業蓬勃興起,大周鎮的綠水青山逐漸成了當地老百姓的金山銀山。
  • 常州武進區葛莊村治水有方:「臭水溝」變「網紅河道」
    常州武進區湟裡鎮葛莊村的這條「網紅」生態步道,幾年前卻是一條被百姓嫌棄的「臭水溝」。木勺塘是葛莊村的一條村級河道,長度1.06公裡,途經小莊只、葉家村、石方莊、下場村等自然村。這條河道開鑿年代久遠,長年沒有清理,導致淤泥堵塞、雜草叢生。「原來這裡的水都是黃色的,也不流動,岸上到處是垃圾,看了心裡就不舒暢。」提起木勺塘過去的樣子,葛莊村村民盛生大直搖頭。
  • 昔日臭水溝今成景觀帶——看樺甸市如何讓輝發湖重現生機
    昔日臭水溝今成景觀帶——看樺甸市如何讓輝發湖重現生機 2020-09-02 22:4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人人避而遠之的「臭水溝」化身為舒適宜人的溼地公園——南寧那考...
    2015年,那考河按照全流域治理理念和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通過社會資本引入、河道全線截汙,最終實現「逆襲」,由人人避而遠之的「臭水溝」,變為舒適宜人的溼地公園。「好啊!這裡當然好呀!」當記者問起覺得那考河溼地公園內怎麼樣,保潔員工楊阿婆一臉理所當然。走進南寧那考河溼地公園,清澈的河流、翠綠的植被生機盎然,絡繹不絕的遊客和市民也讓公園更顯朝氣。
  • 消除黑臭 還清於水∣周溪水陂湧:昔日臭水溝,今日休閒區
    水陂湧曾經是個臭水溝,沿岸多是些廢棄的房屋。經過一系列治理後,這裡規劃建成一個小公園,水清、岸綠、花也美。如今,不僅周邊居民散步最愛來這兒,連原先河邊舊的房子,也有村民拆舊建新,打算搬回來住了呢!他說自己是看著這條河一點點變好的,「從前河裡有泡沫、有垃圾,我都還要去打撈,現在沒什麼臭味了。我們把這裡環境搞好,來散步的人多了,都說感覺很舒服啊!」湧邊有房屋在修。周溪社區黨工委委員翟燦輝告訴記者,這是拆舊建新,「現在這裡環境好了,村民也愛回來住了。」從前的水陂湧是條臭水溝。
  • 遇見渝水嘉陵江丨昔日臭水溝今變溼地公園,「清水溪」真成了清水溪
    這條昔日的臭水溝經過治理打造後,已經蛻變為了供市民休閒的溼地公園。64歲的清潔工徐同慧高興地說道:「清水溪真成了清水溪了!」下午3點左右,記者來到位於紅槽房立交旁的清水溪溼地公園。放眼一望,溪水緩緩流淌,雖仍有一些泥土的渾濁,但能夠看到溪底,聞不到臭味。溪水兩側種植有草坪和各類喬木,一條新修的步道順著溪水伸向遠方。然而,在20年前,清水溪卻是一條名副其實的臭水溝。
  • 變廢為寶 期待內江經開區如何將「臭水溝」打造為濱水公園
    如此大的變化,得益於經開區實施的黑臭水體整治工程。控源截汙、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景觀打造……2018年,內江經開區啟動了玉帶溪、壽溪河、太子湖及苞谷灣水庫4個黑臭水體整治項目,總投資約2.79億元,目前各黑臭水體整治工程進展顯著,水質指標得到持續改善。
  • 南寧新晉熱門公園,曾經是一條臭水溝,現在卻美得驚豔
    南寧這幾年在「全省」力量下高速發展,城市建設板塊也越來越大,在板塊建設的同時也修建了多個公園,濱江公園,五象湖公園,江南公園,那考河溼地公園,其中那考河河溼地公園因為有國家領導人曾訪考察,讓這個公園一度成為南寧熱門的公園,大家也才發現原來這個由臭水溝逆襲而來的溼地公園,竟然那麼美。
  • 深圳茅洲河燕羅溼地公園:昔日「黑臭水溝」,如今「野餐勝地」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工人日報客戶端訊 「以前經過這裡,都要捂住嘴鼻,太臭了。」6月15日,在深圳寶安區茅洲河燕羅溼地公園,市民曾麗嬋告訴《工人日報》記者,自從茅洲河治理好後,成了附近居民周末休閒的好去處,她常常約上其他家長,帶著孩子到公園野餐。圖為水上運動中心的運動員們在茅洲河進行訓練。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被稱為深圳的「母親河」。過去,這裡曾有船舶穿行、魚蝦成群。
  • 昔日「臭水溝」重現清澈
    2018年,南昌縣政府投資百億元啟動實施15個水體生態建設項目,其中包括小藍經開區景觀明渠工程和昌南新城景觀明渠工程。但去年開始,金沙大道與東蓮路附近明渠不斷有生活汙水和垃圾排入,休閒景觀河成了人們避之不及的臭水溝。  去年底,南昌縣政協臺聯界別組成調研組,對該縣水環境治理、人居環境改善進行調研。「金沙大道的明渠汙染問題是我們調研組重點調研對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