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言人要「知無不言 言無不盡」
發表時間:2016-04-11 來源:宿州文明網
近日,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與全國新聞發言人培訓班學員座談,強調新聞發言人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履職盡責,敢於善於發聲,做到講政治、懂政策、知情況、會說話、敢擔當,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作出更大貢獻。這無疑為新聞發言人的工作導向提出了明確的目標。 新聞發言人作為一位極具代表性和特殊性的公眾人物,其職責是在一定時間內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時局問題,舉行新聞發布會或約見個別記者,發布有關新聞或闡述本部門的觀點立場,代表有關部門回答記者的提問。他們所表述的語言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任何新聞發言人都不可小覷這些語言。 眾所周知,近些年來,我們常可以在一些媒體上獲悉相關新聞發言人對一些重要會議和事件的新聞發言。筆者印象最深的就是2016年的兩會上的兩位新聞發言人,一位是政協大會上的發言人王國慶,面對記者的「犀利」提問,他或援引數字,或講述故事,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完美地作出了生動有趣的發言。另外一位就是人大會議的新聞發言人傅瑩,她沉著穩定。面對眾多犀利乃至有些刁鑽的問題,傅瑩總是微笑著以不變的優雅和機智一一回應解答。 為何這兩位新聞發言人能機智靈活地直面各路媒體,且能做出最有力度、最有見地的陳述發言?從他們發言中便可得知,他們都是做到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筆者以為,作為一名新聞發言人就要遵循這一原則,理性地做好新聞發言工作。 因此,在這個透明化時代,面臨公眾的信息質詢,必須對一些熱點敏感新聞事件作出回答,不斷豐富自己的新聞知識,提高自己應對問題的迅速反應能力,紮實自己的語言功底,用生動有趣、有理有據的表述方式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應杜絕「無可奉告」,因為這只會激起輿論反彈,同樣「王顧左右而言他」也不可為,因為這也能引發更多質疑,所以,一位稱職的新聞發言人,面對記者咄咄逼人的提問,若「視而不見」或有「踢皮球」的現象,終歸不可取,因為這樣做只會降低政府的公信力,甚至會損害到政府的形象。倘若用「躲貓貓」辦法恐怕只會引起公憤。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若能夠在一定範圍內釋疑解惑,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無疑將會提高政府的影響力。 當然要做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還要把握好「尺度」,那就是新聞發言人的發言始終要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影響力為工作目標,始終圍繞黨和政府的工作服。要知情況,熟業務,要善於用智慧的語言說話,以坦誠開放、理性平和、簡明樸素的話語,準確及時地發布權威信息,讓公眾對發布的信息可信、可用、可親。 新聞發言人站在新聞發布工作的最前沿,他們雖不是聚焦在媒體鎂光燈下的明星,但是他們承擔的責任卻意義重大。所以,作為新聞發言人始終不要忘記自己的責任,要敢於擔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勇於爭做在潮頭起舞,不怕打溼羽毛,需要時能站出來、衝上去的優秀新聞發言人。(闞亞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