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儀鳳三年(公元678年),20歲的陳子昂經過金華山上縣學三年的勵志苦讀,學業已小有成就了。為了順利步入仕途,實現理想,施展抱負,陳子昂走出了偏僻蜀地,踏上了去長安國子監的求學之路。
陳子昂進國子監求學,其目的是考取進士。然而想考取進士,社會名聲很重要。為此,預先幹謁卿相,呈獻詩文,冀其稱譽的「行卷」的做法就必不可少。而那時的「行卷」,實際上就是中進士的敲門磚。
可是,從偏遠的涪江之濱走來的陳子昂還略帶土氣,初到帝京,住在宣陽裡(今西安和平門外),雖胸藏錦繡,卻沒人能識,要想得到一塊敲門磚談何容易!為此他很苦惱,「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怎麼才能實現呢?平日裡和詩書為伍、與筆墨為伴的他,在考期將近的時候,就這樣備受痛苦的折磨。
一天,一陣嘈雜聲打破了這古老街道的沉寂,正在溫習功課的年青陳子昂也被吸引,引頸遠望,只見東市一隅,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只見人來,不見人去。
出於好奇,他帶上書童,直奔東市。擠進人群內圈,但見一高鼻藍眼、身穿長袍、神端氣正的西域老人,懷抱胡琴一把,席地而坐。胡琴琴身斑駁,琴杆筆直插琴筒,琴弓掛在兩根琴弦調弦柄上。問琴賣幾何,西域人開口就是一百萬。長安城裡聞訊而來的達官顯貴、大商巨賈相互傳看,沒能辨出所值天價,當然不敢貿然出手。所以幾天下來這場面雖大,琴卻無人下手。可是賣琴人一點不急,神情像渭水邊垂釣的姜太公那般悠閒,根本不在乎路人的指指點點和冷嘲熱諷,偶爾只說句「好琴只賣識貨有緣人」,而此時圍觀的人則癟嘴:「恐怕是一個傻瓜在等另一個傻瓜吧。」
在此觀察了許久的陳子昂,根本不在乎大家怎麼說,他拿起胡琴仔細地看了一遍,隨後又看看那滿臉絡腮鬍子的異域人,想到自己告別故鄉親人,隻身來到長安,胸懷「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高遠理想,滿腹經綸卻無人知曉,和這看似普通實際價值連城的古琴一樣不被世人賞識,悲憐之意頓生。
「這琴我買下了!」陳子昂想到這裡,大聲說道。賣琴老人瞥了子昂一眼,神態還是那般自若,既無欣喜之情,又無感激之意,圍觀的人們也在靜觀結果。在旁人眼裡,這位其貌不揚,甚至帶點土氣的年青人,不討價還價,出手闊綽買下胡琴,不是俞伯牙轉世的撫琴高手,就是腦袋進了水的傻瓜。
圍觀的人們安靜了下來,看到陳子昂買下胡琴叫僕人抱走之後,一下開始喧鬧起來了,尾隨陳子昂向宣陽裡走去,都想聽聽他用古琴演奏的天籟之音,有好事者還刨根問底他是何許人,有何等超凡本事?陳子昂沒有正面回答,只是笑笑,並告訴大家:「我住在宣陽裡,明日將在住處聚會,以琴樂會友,敬請各位帶上家人,邀上名人雅士光臨敝寓,屆時將略備薄酒、小菜,專候諸位。」
第二天,陳子昂住處門庭若市,販夫走卒,名士賢達,富家子弟,三教九流,紛紛應邀相聚。他好酒好菜招待他們,並捧出胡琴置於案上。酒過三巡之後,陳子昂離席朗聲道:「吾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雖來自僻遠巴蜀涪江之濱,但身懷天下志。今日邀請各位光臨,本想奏樂助興,但仔細一想,吾本進京備考之人,求取功名、光耀名庭才是我的眼下當務之急,今撫琴有何益?玩這古琴,對我來說不過是雕蟲小技,不足以顯我才華。如今奉上拙作百軸,敬請諸君賜教。」邊說邊取出清謄的詩詞歌賦,擺於客人們的几案上,請客人們賞閱,然後繼續說道:「吾飽讀詩書,東奔西走,來到京城,卻不為人識,就像這古琴一樣!然這古琴怎能與吾的詩文媲美呢?」陳子昂發出嘆息之後,舉起胡琴,奮力往地上一摔,琴身粉碎,琴弦發出「嗚嗚」之音。眾人見此大驚失色,惋惜不已,陳子昂卻舉止平和,面無悔意。
聚會之後,陳子昂的名字很快傳遍京都,從此他的詩文也被人們爭相傳誦,社會名聲大振,幾年後他終於考取了進士,作了武則天的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