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企業人才體系最重要的搭建者,HR這個崗位總是充滿爭議。
不少人認為HR手握大權、能掌控一個求職者的生死,但其實他們面臨的壓力和考驗,不比任何一個求職者少。比如,每個部門對求職者的要求都不一樣,面試官和最終用人的主管意見也經常不一致,業務負責人還常常要求HR用低價招聘高水平的應聘者,後期裁員時HR還要做壞人,有人甚至被面試者羞辱哭。
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曾公開懟過自己公司的HR,因為招聘PM的JD有一條寫的是:有五年以上網際網路產品經驗,具有日活千萬量級以上的產品規劃和產品迭代實施經驗。
他跟HR說,「按照這個要求,陳林(現任今日頭條CEO)、張楠(現任抖音總裁),我們公司一大批PM,一個都進不來,連我自己都進不來。別說千萬DAU產品了,他們加入前,連百萬,甚至十萬DAU的產品也沒做過。」 而HR也是一肚子苦水,實際上,很多大公司的招聘要求都這麼寫,有的甚至更嚴格。這樣寫,不一定就照著這個要求招聘,只不過滿足某種看起來嚴格的條件後,能縮小範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招聘效率。
其實,boss和hr都沒錯,相差的是雙方對HR角色的認識是不一樣的。HR應該善於站在老闆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僅僅作為一個傳聲筒或者二傳手的角色。
比如馬雲就說:阿里巴巴集團有兩個部門是最慘的,一個就是HR,一個是marketing。
第一個部門是HR,對人的興趣、對人成長、培養的興趣,可能是這個集團多年來我最關注的。
第二部門是marketing,我們這些人對社會的影響力要通過各種方法影響年輕人。
這兩個部門可能在集團內最難幹最累的部門,但味道也是最好的。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人事是公司最難幹的部門?
除了之前提到的不了解業務、存在感不強、沒價值、人緣差等因素之外,我想還有三個核心因素。
1、誤解了人力資源管理中的「管理」二字
管理者是引導者,而不是下屬的保姆。
同樣,人力資源管理是協助者,不是業務部門的保姆,但也不是大爺。
如文章開頭的段子而言,安排體檢,為員工介紹對象、跑銀行等雞毛蒜皮的事情員工本身沒有責任嗎?員工所在部門負責人沒有責任,不用參與嗎?
找員工談話,了解狀態,難道不是用人部門的第一職責?為什麼人事要首先衝到前線呢?
我們常說到的招聘、培訓、績效,原則上人事部應該只是協助者的身份,但實際都成了主角。
把自己定位成公司的「大管家」,實際卻成了「大雜家」。
2、生而為人,卻很難做好人的管理
無論是公開場合,還是私下交談,馬雲、馬化騰、任正非等商界大佬都無一例外的談到一個觀點:
人力資源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
這個觀點沒毛病,但是也要承認一點:
人是這個世界上感情最複雜、心思最細膩、心理變化最快的物種。
在任何一家企業,都存在著各種各樣性格的員工,每個員工的心裡想法和訴求幾乎都不一樣,你很難取悅每一名員工,也很難讓每一個員工都為你的工作點讚。
讓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區域、不同風俗、不同性格的人去適應一個價值觀、一種管理思路、一樣的管理風格,員工不爆發才怪。
正如馬雲所言:
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東西是人,而我們HR又是塑造人的人,所以我們的壓力是非常之大。
3、價值很難直接量化
做銷售的,月度、年度業績,白紙黑字財務可以呈現;
做市場的,市場佔有率,可以輕鬆的統計出來;
做運營的,點擊率、轉化率、粉絲量,都可以統計出來;
做設計的,交付多少設計稿、通過多少,可以量化;
那麼人事部門呢,如何量化,如何統計?
不但無法直接創造價值,而且價值還很難量化,更要命的是不斷上升的薪酬成本、團建、招聘、社保等各種費用都會讓老闆覺得人事部門就是花錢的部門。
這種情況下開展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03
儘管最難幹、最累、不被理解、無法直接創造價值,但並不意味著人事工作一點都推不動。
因為這個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
即便是我們耳熟能詳的BAT、華為、小米等世界頂尖公司,他們的人事管理也不見得就是十全十美,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只不過相對大部分公司而言,他們算是比較成功的。
因此,如何把最難幹的事情幹好,幹出價值,應該是我們每個HR都該用心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