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社交衝突」,家長要堅持這四個原則,幫孩子處理好社交矛盾

2020-07-31 心蕊育兒知識冊

文/心蕊

編輯/心蕊

明明是一個乖巧內斂的孩子,他每天回到家裡都很熱衷於與家人分享學校發生的趣事,可是最近父母覺得明明的狀態不是很好。每天一回到家裡就將自己關在屋子裡,笑容變少了也變得更加沉默了,甚至有時候身上會出現一些細微的傷痕,這讓父母不由得推斷明明是不是在學校被欺負了。其實學校對於孩子來說就是個小型社會,他們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相處,有志同道合的人,也會存在有著衝突的人。

當父母發現孩子正在面臨著&34;時,應該先弄清楚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再引導孩子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兒童「社交衝突」,家長要堅持這四個原則,幫孩子處理好社交矛盾

孩子出現社交衝突的原因

1、 孩子思考問題的時候都是比較自我的

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總是家裡人關注的重點,所以他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一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以自己的想法和利益為先,基本上很難顧及到別人的感受。可是兩個人在一起相處的時候,一定會有矛盾出現,如果這個時候大家都只顧自己的想法,那麼出現的情況只有衝突這一條了。

兒童「社交衝突」,家長要堅持這四個原則,幫孩子處理好社交矛盾

2、 不擅長與人相處

孩子在家裡的時候都是父母主動與之交流,他們習慣了這種被動的相處模式,可是到了學校後他們需要自己主動才能夠交到朋友,所以經常會出現落單的情況。有些孩子會覺得落單的人都是自身存在問題的,所以他們常常將其作為欺負的對象,從而與之出現嚴重的衝突。

兒童「社交衝突」,家長要堅持這四個原則,幫孩子處理好社交矛盾

3、 孩子的情緒化

孩子畢竟還是孩子,他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都是感性大於理性的,所以當他們存在消極心理的時候,他們就很難理性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當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會先展現自己的情緒,而情緒只會讓問題變得更加糟糕。

由此可得孩子在學校產生社交衝突是很正常的現象,並且出現這種情況一般都與孩子自身的性格有關係,而孩子與他人產生衝突時一般有以下幾個表現形式。

兒童「社交衝突」,家長要堅持這四個原則,幫孩子處理好社交矛盾

孩子出現社交衝突的表現形式

1、 攻擊對方的身體

孩子們在與其他人發生衝突時,很容易被情緒所控制,一旦他們出現憤怒或者委屈等消極情緒時,他們就會失去理智,企圖用暴力行為解決存在的問題。所以便出現了攻擊對方身體,讓對方服軟的現象。

2、 語言上的諷刺

雖然孩子們的詞彙量沒有大人那麼多,但是他們的語言攻擊能力並不小,很多孩子會根據他人身上的某個缺點起外號,而其他孩子也會隨大流地用這個外號來稱呼那個孩子。這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種無形的傷害,會讓他們變得自卑。

3、 拉攏關係,團體衝突

拉關係在學校其實是非常常見的,孩子們往往會形成幾個小團體,而團體之間往往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衝突,當出現衝突時團體內的人就會嚴令禁止成員與另一個團體的人交流相處,這其實是最破壞關係的行為了。

兒童「社交衝突」,家長要堅持這四個原則,幫孩子處理好社交矛盾

因此孩子們之間的相處其實與成年人之間的相處差別不大,孩子的相處更像是初期的成人社會,大家都是容易被情緒所控的。那麼面對孩子的社交衝突,父母需要用以下方法去引導解決。

面對孩子出現社交衝突時,家長要如何引導

1、 鼓勵孩子與自己分享學校的事情

很多孩子在遇到社交衝突時,都不願意和父母一起商討解決,有些是因為受到了同學的威脅,有些則是認為父母理解不了自己的處境。所以父母應該多花時間與孩子交流,多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然後和他們一起面對問題。

兒童「社交衝突」,家長要堅持這四個原則,幫孩子處理好社交矛盾

2、 讓孩子學會體諒他人

很多時候衝突的出現就是在於孩子太自我,父母應該通過遊戲或者故事等引導孩子養成體諒他人的習慣,讓他們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從而避免因為自我情緒化出現的矛盾。

兒童「社交衝突」,家長要堅持這四個原則,幫孩子處理好社交矛盾

3、 家長需要加以引導

孩子的社交衝突對象一般都是孩子,這就說明問題是屬於孩子自己的,那麼自然而言也應該讓孩子自己去解決,父母可以在孩子身後進行引導,但不能過分插手,這實際上也是在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4、 給孩子以依靠

當孩子在面臨社交衝突時,千萬不要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在孤軍奮戰,這很容易使得孩子選擇一些不理智的方法解決問題。父母應該出面,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所依靠的,那麼他們在解決問題時就會更加有底氣。

兒童「社交衝突」,家長要堅持這四個原則,幫孩子處理好社交矛盾

孩子是很容易展現情緒的存在,所以與其他孩子產生衝突是無可避免的事情,父母在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不要太過於著急上火,應該先觀察情況然後慢慢引導自己的孩子用理智的思維去解決問題,不要讓情緒衝昏了頭腦。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如果你喜歡這類文章,請關注我@心蕊育兒知識冊 ,持續與您分享育兒小知識~

相關焦點

  • 育兒手冊:孩子出現「社交衝突」時,父母要堅持好這4個原則
    孩子們之間的關係其實是很脆弱的,出現「社交衝突」也是十分常見的事,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的事情應該讓他們自己解決,但處理不好反而會加深誤會,因此,家長們如何幫助孩子解決社交障礙,也是十分關鍵的。許多家長會認為孩子的社交問題只是暫時的或是幼稚的,當他們逐漸長大自然就會學會如何處理矛盾,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家長需要教會孩子如何正確處理社交衝突,否則孩子將會面對社交障礙帶來的諸多不良後果:首先,是孩子不懂得如何正確交友
  • 遊樂場裡的被迫式社交:3秒原則,4段式語句,幫你育兒社交兩不誤
    「一進遊樂場,家長們全都變身成「直升機父母」,恨不得時時刻刻懸在孩子頭頂發號施令。」「家長們總是過多過快地介入孩子的衝突,不給孩子留一點學習社交的機會。」「家長們總是動不動就威脅孩子,絲毫不顧及孩子的面子。」可是,我要替廣大家長抱一句不平,不為父母,哪能知道這其中的無奈。
  • 遊樂場裡的被迫式社交:3秒原則,4段式語句,幫你育兒社交兩不誤
    可是,我要替廣大家長抱一句不平,不為父母,哪能知道這其中的無奈。場內是孩子的遊樂園,場外是家長的社交圈,無論你願意與否,你都與周邊的家長建立起了千絲萬縷的微妙聯繫,而成人有成人約定俗成的法則,這種被迫式的社交,家長們不得不參與。
  • 孩子被打要打回去嗎?專家:孩子需要衝突,能幫孩子培養社交能力
    明明回家哭著對爺爺說了被打的事,爺爺罵他「哭能解決問題麼,你個膽小鬼,明天給我打回去」。一些家長認為孩子被打了,不還手是性格懦弱的表現,逼迫孩子打回去。孩子們的打鬧,也許只是一時的鬧情緒,是種交往方式,家長卻認為孩子受到了欺負。
  • 兒童社交衝突,大人該不該經常介入?
    跟孩子說:「這點小事用得著哭鼻子麼,沒什麼大不了的哭什麼哭啊。」2.指責型。跟孩子說:「是不是你的錯啊,老鬧脾氣來著。」3.衝突迴避型。跟孩子說:「她怎麼這樣對你呢,以後別跟她玩了。」4.討好型。跟孩子說:「別哭了,給你買個冰淇淋開心一下。」5.講道理型。跟孩子說:「我們得跟好朋友相處對麼,你們是好朋友,好朋友就不能發脾氣,要有話好好說。」
  • 提高孩子的社交商,3個金點子送給你
    在他出版的多部兒童教育暢銷書中,《兒童社交心理學》以大量的事例講述了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提高孩子社交商的一系列有效方法,幫助不少父母解除了由於孩子社交不良帶來的困惑。孩子聽後眼前一亮 。 待孩子和他的兩位好朋友商議之後,果然三個人又一起快樂地玩起來了。 孩子跟他人之間的衝突源自於意見的分歧,一方愛靜、一方愛動,何不選擇一種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有動有靜的遊戲呢?雙贏的思想很快地化解了孩子們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其實不僅對於孩子,就成年人而言,這種雙贏的思想也是人際交往的法寶。
  • "別動,這是我娃的玩具!"孩子社交時,家長易犯緊張綜合症
    第2、 不給孩子鍛鍊處理危機的機會。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很正常,家長的緊張幹涉會讓孩子喪失處理問題的能力。第3、 為阻止孩子&34;,帶孩子去人少的地方玩。孩子社交時,緩解家長緊張的四個方法孩子總歸要長大離開家長的懷抱,而小時候的社交經常被阻止,孩子自己就無法學會如何和別人的正常相處。
  • 根據這4個關鍵期引導孩子社交,培養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
    有的父母看起來非常注意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教育,而孩子卻連基本的禮貌都做不到:見到長輩不打招呼,在公共場合大呼小叫,經常與同伴發生衝突……不僅搞的父母當場很尷尬,還擔心孩子長大後不會處理人際關係怎麼辦?孩子社交能力的強弱與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如果說孩子的性格先天因素佔據了較大的比例,但是孩子的社交能力則主要在於後天培養:家庭環境、父母的榜樣、父母的教導等等。
  • "別動,這是我娃的玩具!"孩子社交時,家長需要這麼緊張嗎?
    看到這一幕,我驚訝地說:"小朋友可以自己處理這種事情,大人還是少幹預比較好。第2、 不給孩子鍛鍊處理危機的機會。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很正常,家長的緊張幹涉會讓孩子喪失處理問題的能力。第3、 為阻止孩子"犯錯誤",帶孩子去人少的地方玩。
  • 你應該知道的兒童社交發展四階段
    老師告訴大家,別擔心,這屬於孩子社交發展階段的正常表現。關於孩子的社交發展四個階段,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年齡:1歲前階段特點:1歲之前的孩子喜歡自娛自樂,一個人盯著某個東西可以看很久,玩自己的小手也能玩得很歡快。他們願意和爸爸媽媽一起玩,但對其他寶寶卻視而不見。
  • 「社交」中的孩子,我們要做什麼……
    雖然它和同類生物一樣,具有相同的需求和習慣,但是慢慢地,它開始轉變,這正是所謂的個體發展。」所以蒙臺梭利提出兒童敏感期這一經典理論,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其中的一個「社交」。 很多的家長是不是會有這樣的煩惱呢?當自己的孩子在一個群體中,他應該怎樣去和別的小孩友好相處,他要怎樣去解決和其他人的衝突與矛盾,怎樣去表達自己的立場,怎樣去和別人溝通與協商呢?
  • 幼兒園孩子之間發生矛盾,睿智的家長和老師這樣「四步」處理
    首先要做的是:不動聲色的觀察幼兒行為。 一方面,關注衝突矛盾發生的原因,了解衝突過程。另一方面,也給幼兒一個自己解決矛盾的機會,做到既關注又不幹預的程度。傾聽矛盾雙方對於該事的想法,也要傾聽旁觀者對於事件的說法。 一方面,在傾聽過程中,有助於矛盾雙方幼兒宣洩不良情緒,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全面了解衝突起因,以及孩子自主解決失敗的原因。
  • 如何培養孩子的人際智力?——關於兒童社交發展
    一般在18個月時,孩子的共同注意整體發展成熟,能穩定協調與他人進行社會互動交流溝通。例如,使用手指指示,或者加上語言,並且靈活地融入到共同注意行為中。如果孩子在1歲以內,回應式別人的共同注意行為不理想,或者18個月時,主動性的共同注意行為不成熟,都應該引起家長的注意。
  • 菜當 | 讓孩子學會處理矛盾衝突
    如何處理矛盾衝突是一項重要的能力。孩子既要敢於鬥爭,也要懂得退讓,更要明白在文明禮貌、有禮有節的前提下,理解他人的立場,懂得維護自身的尊嚴和利益。還能學會不把衝突擴大化,懂得及時化解矛盾衝突,促進合作。父母要學會處理矛盾衝突,減輕家庭衝突對孩子的影響和傷害,在孩子面前請記住下面這些做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 孩子是社交「低能兒」?家長善用「ICPS法」,有效培養孩子社交力
    兒童心理學家馬·勞迪斯·卡蘭丹曾說:"一個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沒上大學的孩子缺陷更嚴重。"擁有良好社交能力的孩子,認知能力、感知能力以及身體機能都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孩子是社交"低能兒"的原因須知父母教育的漏洞孩子成為社交"低能兒",父母首先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接觸的人,也是開啟孩子交流的第一鍵。
  • 小孩打鬧,家長約架?孩子的社交你到底該不該介入?
    也就是有些父母總是忍不住想從情感上和行動上代表自己的孩子,參與有關他們的友誼,受歡迎程度和社交殘酷性等方面的矛盾中。,父母要三思後行,想清楚是否要通過你的孩子來重新經歷你自己的童年或青少年時期的社交生活?
  • 面對孩子之間的社交衝突,家長的急於出頭並不是愛孩子
    我都會用心觀察她和別的孩子之間的相處,也可能會同時觀察到別的孩子們之間的溝通之道。然後,會加以思考總結。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對Danney或者說對和她年齡相仿的孩子有了更多的了解。這是我和女兒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前提和基礎,這也一度讓我對我們之間的親子關係很自信。
  • 內向的孩子,也能打破社交困境,構建更好的社交力
    我們先來看一下影響社交幾個因素1、家庭環境。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管孩子是屬於什麼先天氣質,孩子如何進行社交,很大程度上跟爸爸媽媽的社交方式有關。所以,圍繞這3個社交要素,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幫助孩子建立社交商
  • 孩子之間發生了衝突矛盾,家長該怎麼解決?這幾點很重要
    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小孩子們之間在一塊兒相處的時候總是會出現一些矛盾和衝突,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當家長們遇到了這種情況時,應該遵循什麼原則?又該如何正確處理呢?毫無疑問,這是極其錯誤的做法,只會將簡單的問題嚴重化,甚至會把事情搞亂。孩子之間發生矛盾很正常,這時候家長們不要輕易發怒,而是要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找各種途徑了解事情發生的具體原因,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要只是想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傷害,受了委屈就要討回公道,而是應該幫助孩子在這些經歷中學到一些東西。
  • 幼兒園裡竟是這類孩子容易被欺負?提高社交力,家長的做法很關鍵
    孩子會不會被欺負?遭到排擠?能不能交到朋友?發生矛盾會不會處理?這些社交問題應該是除了吃喝拉撒,家長們最關心的事情。進入幼兒園,對孩子來說是人生第一次「大躍進」。在這裡,每個孩子都扮演著不同的社交角色,個體與群體之間有著一種複雜的互動。群體的動力學發揮著很大作用。從個體屬性的家庭內部,來到群體屬性的幼兒園,運用的同樣的行為方式是否行得通,如何社交是孩子面臨的一次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