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蕊
編輯/心蕊
明明是一個乖巧內斂的孩子,他每天回到家裡都很熱衷於與家人分享學校發生的趣事,可是最近父母覺得明明的狀態不是很好。每天一回到家裡就將自己關在屋子裡,笑容變少了也變得更加沉默了,甚至有時候身上會出現一些細微的傷痕,這讓父母不由得推斷明明是不是在學校被欺負了。其實學校對於孩子來說就是個小型社會,他們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相處,有志同道合的人,也會存在有著衝突的人。
當父母發現孩子正在面臨著&34;時,應該先弄清楚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再引導孩子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1、 孩子思考問題的時候都是比較自我的
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總是家裡人關注的重點,所以他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一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以自己的想法和利益為先,基本上很難顧及到別人的感受。可是兩個人在一起相處的時候,一定會有矛盾出現,如果這個時候大家都只顧自己的想法,那麼出現的情況只有衝突這一條了。
2、 不擅長與人相處
孩子在家裡的時候都是父母主動與之交流,他們習慣了這種被動的相處模式,可是到了學校後他們需要自己主動才能夠交到朋友,所以經常會出現落單的情況。有些孩子會覺得落單的人都是自身存在問題的,所以他們常常將其作為欺負的對象,從而與之出現嚴重的衝突。
3、 孩子的情緒化
孩子畢竟還是孩子,他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都是感性大於理性的,所以當他們存在消極心理的時候,他們就很難理性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當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會先展現自己的情緒,而情緒只會讓問題變得更加糟糕。
由此可得孩子在學校產生社交衝突是很正常的現象,並且出現這種情況一般都與孩子自身的性格有關係,而孩子與他人產生衝突時一般有以下幾個表現形式。
1、 攻擊對方的身體
孩子們在與其他人發生衝突時,很容易被情緒所控制,一旦他們出現憤怒或者委屈等消極情緒時,他們就會失去理智,企圖用暴力行為解決存在的問題。所以便出現了攻擊對方身體,讓對方服軟的現象。
2、 語言上的諷刺
雖然孩子們的詞彙量沒有大人那麼多,但是他們的語言攻擊能力並不小,很多孩子會根據他人身上的某個缺點起外號,而其他孩子也會隨大流地用這個外號來稱呼那個孩子。這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種無形的傷害,會讓他們變得自卑。
3、 拉攏關係,團體衝突
拉關係在學校其實是非常常見的,孩子們往往會形成幾個小團體,而團體之間往往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衝突,當出現衝突時團體內的人就會嚴令禁止成員與另一個團體的人交流相處,這其實是最破壞關係的行為了。
因此孩子們之間的相處其實與成年人之間的相處差別不大,孩子的相處更像是初期的成人社會,大家都是容易被情緒所控的。那麼面對孩子的社交衝突,父母需要用以下方法去引導解決。
1、 鼓勵孩子與自己分享學校的事情
很多孩子在遇到社交衝突時,都不願意和父母一起商討解決,有些是因為受到了同學的威脅,有些則是認為父母理解不了自己的處境。所以父母應該多花時間與孩子交流,多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然後和他們一起面對問題。
2、 讓孩子學會體諒他人
很多時候衝突的出現就是在於孩子太自我,父母應該通過遊戲或者故事等引導孩子養成體諒他人的習慣,讓他們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從而避免因為自我情緒化出現的矛盾。
3、 家長需要加以引導
孩子的社交衝突對象一般都是孩子,這就說明問題是屬於孩子自己的,那麼自然而言也應該讓孩子自己去解決,父母可以在孩子身後進行引導,但不能過分插手,這實際上也是在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4、 給孩子以依靠
當孩子在面臨社交衝突時,千萬不要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在孤軍奮戰,這很容易使得孩子選擇一些不理智的方法解決問題。父母應該出面,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所依靠的,那麼他們在解決問題時就會更加有底氣。
孩子是很容易展現情緒的存在,所以與其他孩子產生衝突是無可避免的事情,父母在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不要太過於著急上火,應該先觀察情況然後慢慢引導自己的孩子用理智的思維去解決問題,不要讓情緒衝昏了頭腦。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如果你喜歡這類文章,請關注我@心蕊育兒知識冊 ,持續與您分享育兒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