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養成讚美孩子的好習慣
美國父母很注重對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的讚美和表揚,這已經是一種全民族的風氣。美國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最多的話就是:孩子真乖!幹得真好!做得漂亮!你是最好的!你是非凡的!你真是妙不可言!你是我歡樂的源泉!為了提醒自己要經常讚美孩子,美國人還會在冰箱或是門上貼上一張便條,上面寫著對孩子最有效的一百句讚美語,讓父母一目了然。
美國人的讚美不僅是對自己的孩子,就是對於別人的孩子也不會吝惜讚美之詞。一位旅美教授曾在餐館目睹這樣的一件事: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自己的小女兒在那裡吃飯,20分鐘過去了,有一位白髮老人,應該是飯店的負責人,特地走到她們的餐桌前,誠懇地對媽媽說:「非常榮幸,親愛的夫人,我想告訴您,您的女兒今天的表現太好了,不但很安靜,就連食物也沒有剩下或是掉到地上。她真是個好孩子!」媽媽對女兒的表現也很滿意,她不停地讚美自己的孩子「真是個乖寶貝!」母女倆吃完飯要出門時,高高的門把手對孩子而言顯然有些高,但是小姑娘一再拒絕母親的幫助,很努力踮起腳用力開門,終於將門推開了,在母女倆後面的美國人不時對小姑娘豎起大拇指,稱讚孩子做得太棒了!
短短的一個小時內,小姑娘受到不同人的表揚。不僅有來自家長,也有來自陌生人。美國人喜歡讚美孩子是因為,他們認為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可以促使孩子克服困難,努力進取,獲得積極快樂的人生。讓孩子的生活中到處都有讚美是培養孩子自信最好的方法。他們會在讚美中看到自己的能力,找到正確的行為方式。為人父母親最大的錯誤,就是忘記讚美孩子,甚至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美國的相關教育部門曾進行過研究評估,他們認為父母對孩子打擊最深、傷害最大的事情,就是經常把 「笨蛋!看你那熊樣!」「我看你沒救了!」「你再學也是那樣!」「把你的嘴閉死!」之類的話掛在嘴邊。
美國: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及時給予讚美
美國人認為那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孩子容易取得成功。而父母對孩子的讚賞,是孩子最早、最容易獲得的肯定。羅伯特是一個普通的美國人,他在自己的兒子很小的時候,就採用了賞識教育,他的教育心得就是: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給予及時的讚美。兒子兩歲的時候,羅伯特和孩子一起玩球。「寶貝,看看你能不能同時拿起這裡的三個球。」當孩子第一次拿起一個時,父親就在旁邊說:「你看你可以拿起一個了,太好了!」然後,他鼓勵孩子去拿第二個,「寶貝,再試一下,你一定可以拿起第二個的!」。最後,當孩子通過多次的努力把三個球拿起時,父親表現的高興極了,「你太厲害了,三個球都可以拿起了了!」隨即為孩子鼓起掌來,然後一把把他抱在懷裡。儘管是一個簡單的遊戲,父親在孩子每一次成功時都給予了及時的讚美和鼓勵,讓幼小的孩子一次次的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以及被肯定的幸福。
隨著孩子長大,入學,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羅伯特的讚賞教育一直在進行中。一次遊泳比賽,兒子因為某種原因輸掉了比賽。當孩子內疚地看著看臺上的父親時,他發現父親並沒有因為他的失敗而沮喪,反而對他豎起了大拇指。羅伯特對孩子說:「你的反應比夥伴們都快,哨子一響,你最先躍入遊泳池。看,你的優勢很明顯嗎!今後只要在耐力方面多多鍛鍊一下,你贏得比賽就不成問題了。所以,我依然為你自豪!」
羅伯特的兒子就在父親的讚美中變得越來越有信心,也越來越勇敢。他敢於嘗試新的事物,同時又善於尋找自己的不足。現在,這個很棒的小夥子已經是世界著名大學的學生。
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父母要做的就是挖掘他們的優勢,給予肯定,讓他們能夠變得出色。
英國:將孩子的優點展示出來
史蒂夫是英國一個中學的副校長,他的大女兒考取了世界著名的劍橋大學,兩個兒子也很出色。和他談起賞識教育,他告訴我們讚美孩子不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我們要用實際行動來告訴孩子,父母以你為榮。即使在家裡,我們也為他們創造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史蒂夫先生在家裡最顯眼的地方豎立了一塊榮譽展板。他和妻子把孩子們從小到大所有的成績單、獎狀、手工藝品和收藏品都放在上面。每一個到史蒂夫家作客的人都會一目了然的看到這塊展板,並對孩子們的成就表示驚訝和讚嘆,而每當這個時候,史蒂夫夫婦都會不厭其煩的告訴客人,他們的孩子是最棒的,他們以孩子為榮。史蒂夫家的孩子們就是在這樣的讚美和父母的自豪中成長起來。史蒂夫夫婦就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孩子,他們是最棒的!孩子們也在讚美中變得越來越自信。最令史蒂夫先生不可思議的是,展板不但是孩子們展示自我的平臺,也讓姐弟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好了!他們開始懂得為自己的兄弟姐妹感到驕傲,每次,姐姐有了漂亮的成績,弟弟們總是會興致勃勃地帶朋友們來參觀自己家的展板,然後自豪地說:「看他們多棒!不過,我也可以做到!不是嗎?」孩子們不但變的自信,也越來越有前進的動力。史蒂夫先生的行為讚美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實,這樣的展板在很多英國人家庭裡都有,他們將孩子的成績為孩子們展示出來,就是要向孩子傳達父母對他們的肯定和讚賞。通過展板,孩子們還可以獲得更多來自外界的讚美,這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是一種絕好的鼓勵,不但能增強孩子的自信,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減少孩子們對外界的恐懼。同時,展板也在鼓勵孩子不斷的超越自己。
讚美不要停留在語言上,父母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向孩子傳達自己對他們的欣賞。也許你的一個簡簡單單的行為就會改變孩子的一生。
北歐:比起聰明,孩子的努力更值得你讚賞
一位到北歐某國訪問的學者在當地一位教授家中遇到這樣一件事。那天,學者應邀到教授家做客,一進門就看到教授漂亮的小女兒,滿頭金髮還有一雙漂亮的藍眼睛。學者把準備好的禮物送給了孩子,小姑娘禮貌地說:「謝謝您!希望您有一個愉快的下午。」這個又懂事又漂亮的小姑娘讓學者很開心,情不自禁地誇獎道:「你真是一個漂亮的小姑娘!」這樣的讚美通常會讓中國父母心花怒放,可是北歐教授似乎並不領情!等到女兒回到自己的屋子後,這位教授很嚴肅地對訪問學者表示不滿,「您傷害了我的孩子,您需要鄭重地向她道歉!」訪問學者很驚訝,「我只是讚美她漂亮,沒有要傷害她呀?」教授搖搖頭說:「就是因為您說她漂亮!可是,您知道人漂亮是孩子的基因決定的,是父母給予孩子的,並不是孩子自己的努力獲得的。我的孩子還小,沒有什麼分辨的能力,如果我們總是讚美她漂亮,她就會認為漂亮是她的功勞。一旦她開始意識到漂亮也是值得驕傲的本錢,那麼她可能會歧視那些長相平平的孩子。或是妒忌那些比她還要漂亮的人,因此您的讚美很容易讓我的孩子走進成長的誤區!其實,您完全可以讚美孩子的懂事或是懂禮貌,我認為她做的很好,值得讚美!不是嗎?所以,我希望您可以為您剛才的行為向我的孩子道歉!」
教授的話對學者影響很大,他問教授:「這裡的家庭都和你的看法一樣嗎?」教授笑笑回答:「當然,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我們通常會讚美孩子,也希望別人能夠如此,但是作為父母,我們更加希望孩子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讚美,這樣對孩子的能力是一種肯定,也會激發孩子向前的信心。」於是,訪問學者誠心的向小姑娘表示歉意,同時讚揚了她的禮貌和微笑。
先天的優勢是上帝的財富,是用來感恩,而不是用來炫耀的,只有通過自己努力獲得的技能才是孩子最值得賞識的地方。如果你要激勵孩子在學習上更上一層樓,不要總是說他聰明,而是告訴孩子,他的刻苦和努力是值得驕傲和肯定的。
德國:欣賞敢於和父母「頂嘴」的孩子
中國人向來不喜歡「頂嘴」的孩子,可是德國的父母卻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自己爭辯。在他們看來,敢於和父母爭辯是孩子的一個優點。對於這樣的孩子,德國父母總是給予極大的鼓勵。因為爭辯可以讓孩子變得自信、獨立,也可以讓孩子和父母走得更近。在爭論中孩子感覺到父母講正義、講道理,他們會打心眼裡更加愛你、依賴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過爭辯弄明白了,會心悅誠服地去做。你有難題,孩子參與爭辯,也能啟發你。在這樣的一個互動的過程中,孩子會逐漸感覺到自己能力得到認可,長大後會比較自信、有創造力和合群。
盧卡斯是一個九歲的德國男孩,一天清晨,他和媽媽因為吃早飯吵了起來。「吃完了你的早餐,才能去做你的事情。」媽媽告訴兒子。可是,盧卡斯顯然不滿意媽媽的安排,他生氣地把椅子往後一推,頂了一句:「為什麼?我的事情要比坐在這裡吃早餐重要的多!我們為什麼總要做這些沒有用的事情呢?」孩子的頂嘴雖然很讓媽媽生氣,但是盧卡斯的媽媽並沒有對著孩子發火,相反,她對孩子說:「那好吧,告訴我你的理由!」盧卡斯生氣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媽媽告訴他,自己很同意他的想法,但是吃早飯才能讓他的事情完成的更好,並且建議他:如果趕時間,那我們可以吃一種比較簡便的早餐!當問到盧卡斯的媽媽為什麼能夠容忍孩子和自己頂嘴,還能心平氣和的聽他說話時,她告訴我們:「孩子敢於和我們爭論是值得慶祝的事情!在爭辯中孩子就有機會估量自己的力量,當他們的思考可以爭辯過父母時,他們的自信就會獲得極大的滿足。」
漢堡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認為,兒童和父母的爭執,是在試驗他的能力極限在何處。同父母拌嘴能使孩子有機會學會估量自己。爭辯是擺脫兒童無方向狀態的一個途徑,可以使他們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界限在何處。當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時,他們就會在對抗中感覺到自己受到重視,知道怎樣才能貫徹自己的意志。讓兒童變得自信和獨立。因此,法斯認為:「隔代人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