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這個詞兒已經火了好幾年了。我查了一下它的定義,它對應的英文是「Self-discipline」,中文出自《左傳·哀公十六年》,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摘自百度百科)。
我認真回想了一下自認為最自律的那幾年,就是讀書的時候以及剛開始工作的頭幾年。大學以前的讀書從嚴格意義上講不算自律,因為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在老師的監督下完成的,只有剩下的在家自修時間,如果不需要父母的監督也能主動完成,那可以稱為自律。
上了大學就不一樣了。專業課老師上完課、布置完作業就走人了。選修課老師的要求更低,一般點個名、考試的時候出現一下都能過。而一般上了大學都住校了,自然課餘也沒有父母的監督。自律和不自律的學生的差距就此拉開。
能主動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甚至還去圖書館給自己增加老師沒做過要求的知識的學生,至少在成績上是領先的。還有另一種自律的學生,除了學習,他們還積極參加學生會的工作和實習,這也是沒有人監督和要求的,都是一種主動的追求,並需要付出相應的努力。
我記得那時的我很愛學習,接觸到自己專業這門全新的領域時,特別想徵服它。又因為自己不屬於特別聰慧的那種人,所以只能笨鳥先飛早入林,天天有時間就學習,一直到大二差不多結束了,專業知識掌握得差不多時,才稍稍鬆了一口氣。雖然錯失了很多玩樂的時間,但最終的結果就是專業成績優異,考研也一路暢通。
到了工作的時候,也是可以把人分成自律和不自律的兩種。自律的人,不用人管也能認真完成工作,做熟練了之後還會額外要求多做一些。不自律的人則是拖拖拉拉,勉強完成工作的同時,總覺得工資不夠。雖然我一直覺得自己工資不高吧,但是剛開始工作那會兒真是兢兢業業,每天都備課到十點鐘,自然而然得到了學生的喜愛。
後來,我就結婚生子了。我不得不承認,從那個時候開始,我成了自律的絕緣體。一開始因為帶孩子辛苦,實在沒精力備課什麼的,就吃老本用舊的教案上課。其實以這樣的狀態工作下來,自己都覺得沒意思,成就感很低,工資更低,後來也就找著機會就辭職了。
辭職後,專心考過一場試,但可惜不是自己喜歡和擅長的方向。這段時間自律是有的,但是很可惜沒用上成果。
再後來,孩子也上學了,考試的壓力也沒了,可以為了實現寫作的夢想而努力了吧,興衝衝報了幾個寫作班後,只聽不寫,一直拖到了今年。當中有各種理由為自己不動筆開脫,什麼做家務啦、輔導孩子功課啦、運動啦、美容啦、怕寫不好啦……極度不自律的後果就是,寫作毫無建樹,外加體型肥胖、心情不佳。
我一直以為自己還能像學生時代那樣的自律,但現在發現,那會兒的自律,相對要求要低一些,因為除了學習,並沒有太多的瑣事需要你花精力來解決。結婚生子了之後,時間基本碎片化,自律對個人的時間安排、精力方面的要求更高了。比如說,帶娃帶累了的時候,需要你以更大的意志力從床上爬起來完成今天的寫作任務;家裡的保潔量一定是單身時的好多倍;你所要面對的經濟壓力和人際關係,也比學生時代複雜了很多。
但是,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定時定量、高效地產出作品;積極鍛鍊身體;不亂吃東西;耐心育兒才是自律的真諦啊!
從今天起,不要再把「自律」當成是一個雞湯詞語,而是要把它當作自己的行為準則,只有這樣,才能突破自我,衝出舒適圈。取得成績,就一定是早晚的事!
(所有圖片來自堆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