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選自羅玲的空間
當今社會,每時每刻都都在發生變革。這種變革,讓所有父母期待,又焦慮。
科技社會,一方面給了所有人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和機會;另一方面,迅速變化所帶來的未知,讓我們無法確定,給孩子的教育是不是正確。
究竟要怎樣應對社會的變化,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才能讓他們成為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
這個問題困擾著所有的家長。
路透社北美地區唯一的華人財經女主播,央視欽點的海外連線節目特約財經評論員陳一佳,在成為母親之後,面對教育,她和大家有著同樣的困惑。
於是,她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帶領迷茫的中國家長,探訪了五個在教育方面各具特色的國家——英國、美國、以色列、肯亞、中國,尋找他們為了適應未來社會所開創的教育實踐。
這部紀錄片名為《你好,未來人類》,我們有幸跟隨紀錄片的腳步,親身探訪國外不一樣的教育環境,一同發現更多新視角,針對「未來孩子如何教,怎樣教」,獲得新的見解與思考。
我把紀錄片中探討到的問題,分成了三個模塊。
01
電子產品會剝奪孩子的童年嗎?
(英國&以色列)
面對社會越來越智能化,電子產品永遠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
孩子未來會與電子產品共存一生,而這次疫情,全國學校緊急開設家庭網課的經歷,也讓我們意識到,孩子的學習生活也越來越離不開電子產品的加持。
我們是電子時代的「闖入者」,面對電子設備的全面入侵,看到的大多還是它們給孩子帶來的弊端,而其他國家將電子設備引入課堂的做法,或許會讓我們看到,不同的一面。
英國威爾斯的聖朱利安小學,正在進行一場教育改革。
這所小學裡,所有課程都依賴電子設備進行,被譽為「電子先鋒示範學校」。3-11歲的學生都對電子設備使用嫻熟,對各類軟體和社交媒體如數家珍。
乍看之下,這樣的課堂簡直是家長們的噩夢。但真正走進課堂,我們會發現,電子教育和我們的想像還是不太一樣的。
例如,下面是一堂小學五年級的課程。老師正在要求孩子們用TinkerCad(3D列印軟體)列印二戰時期的安德森防空洞,來學習它的使用和結構。
看似在練習3D列印技術,而實際上,這是一堂歷史課。不僅用到3D列印軟體,讓孩子們自己設計防空洞,學校還在操場上搭建了防空洞模型,讓孩子們親自鑽進去感受。
校長解釋道:
雖然我們可以額外再開一堂3D列印課,但我們更希望通過其他學科來教授數字技能,讓學生了解我們是如何運用數位技術支持其他學科,讓科技變得更有實際意義,也讓歷史變得更有趣。
這個學校的課程設置,讓我們看到,幫助孩子與時俱進,如果僅僅是增加一個編程課或3D列印課,就會為了項目而項目,與現實社會割裂。
其實學校不需要做加法,只需把科技變成原有課程的一部分。下面是學校讓孩子通過編程做一個簡單的計步器,在體育課上用到自己的科技成果,親身體驗科技如何用於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同樣地,聖朱利安小學6年級的讀寫素養,也用到視頻錄製的方式來進行,同學們還要互相點評各自的觀點。
也許大家會覺得,同學們都是面對面上課,這樣的形式有些多此一舉。
而校長解釋道:孩子們在視頻裡提出觀點和回應,其實是網絡安全中重要的一塊。
我們要教會孩子,如何發表言論、如何回應別人,避免網絡霸凌;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在網上不能輕易透漏個人信息和住址等等。
這樣的教育幫助孩子了解自己作為網絡公民時,如何管理自己的行為,以及網上的行為會對他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批判性地思考自己所看到的內容。
無獨有偶,以色列的課堂上也引入了電腦作為輔助工具。陳一佳觀察到,上課期間,有女孩子對著電腦梳頭,有男孩在電腦上打遊戲,並沒有在聽課。
於是她問老師:「你是否會擔心,因為用了電腦,孩子們會開小差的情況。」
她得到了一個不同的答案,一個全新的角度。
老師回答說:「我並不覺得這和我們小時候,在書上寫寫畫畫,有什麼不同。發現他們在走神,那我們就過去提醒他們,然後繼續上課。」
是的,許多問題由來已久,並不是新設備的錯,只要做好引導和監管,電子設備也並不是洪水猛獸。
可孩子們面對電子產品所表現出的成癮、沉迷,還是讓我們擔憂。整日與電腦為伍,孩子會不會對真實世界的其他一切都不感興趣了?
在英國的森林學院裡,又採取了與聖朱利安小學完全相反的教學模式——他們完全不使用電子設備進行教學,採用全實踐的方式進行學習。
這裡的孩子每日在森林裡進行探險,跟隨老師一起觀察自然,為刺蝟製作小窩,孩子都玩得不亦樂乎。一名喜歡ipad的5歲中國女孩,在這一整天的課程中,完全沒有想到要玩她的ipad。
體驗過兩個學校的教學後,陳一佳問這個女孩更喜歡哪個學校。她回答,更喜歡森林學院,因為那裡有很多冒險活動可以體驗。
其實,前幾代的孩子,就是在漫山遍野的奔跑和捕蟲中度過童年,是不是因為現在的孩子被困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之中,而被剝奪了原本的樂趣,才轉而更加沉迷虛擬世界?
這是值得思考的。
02
上名校是贏在未來的唯一出路嗎?
(美國&以色列)
看完了英國兩所各具特色的小學教育,我們不由得還是面臨一個最現實的問題——升學和工作。
這不是中國一個國家面對的難題。
首先我們來到美國,這個在他人印象中貼著——高科技、快樂教育、自由發展標籤的國家,這裡的孩子都在經歷怎樣的學習呢?
陳一佳的兒子今年4歲,明年就要申請小學的學前班。她希望孩子進個好學校,於是,她帶著孩子體驗了培訓機構的準備課程——翻來覆去的做各種問答題,據說進天才班的孩子都在刷同樣的題。
天才媽媽輔導班的工作人員直接告訴他們——根本沒有所謂的神童,有天賦的孩子都在刷題。
不只是華人父母想讓孩子上好學校,美國家長也同樣。好的幼兒園每年會有春季校園參觀日,這個參觀日名額不僅需要預約,還要拼手速去搶,可能晚了10分鐘,就搶不到了。
後續,他們又去了位於康州的伯特納私立學校,這所學校近幾年的大學升學率保持在100%,學校的目標是讓所有學生都能進入名校。
能夠有如此成績,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有體育特長。因為,很多名校對體育特長生有優待。
一批藤校的提前錄取名額,有20%都留給體育特長生。
因此,很多家庭把體育特長生當做一個孩子上名校的捷徑,為培養孩子的體育技能,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然而,上了名校,就能確保未來無憂了嗎?
據調查,美國每年有4500萬畢業生,但科技人才缺口依然非常巨大,僅2019年第一季度,就有91萬崗位無人可僱。因為學校裡並沒有傳授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技能。
密涅瓦大學創始人兼校長本·尼爾森如此評價:
我們似乎很少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所知道的那些世界頂尖學府就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學校呢?哈佛大學教物理的方法和全世界許多最差的大學都是完全一樣的,一樣的物理定律,一樣的教材......
尼爾森是矽谷成功的網際網路人,同時也非常關注教育,在藤校上大學的時候,他就曾寫論文批判過現在的大學教育。於是,他自己創立了全新的教學模式——密涅瓦大學,一所比哈佛大學難進,而學費又非常親民的學校。
這所學校在世界各地都設立分校區,整個校區最重要的似乎就是學生宿舍。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從入學到畢業,他們要去世界各地進行體驗學習,在不同文化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其他課程大多在線上完成,由於網絡的便利性,學校能夠請到各領域的高級專家在線為學生們授課。
這裡鼓勵能力主導,在第一年學習了基礎課程後,第二年開始,學生們就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感興趣的社會課題來制定屬於自己的專業課程。每年學校也會和各地的公司對接,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這是一所真正的社會大學。
本·尼爾森用實際成果證明,這樣的教學模式,並不比著名學府差。他說有92%的畢業生畢業半年內都找到了工作,對金融感興趣的學生也進入了一流的金融相關機構,畢業申請哈佛研究生的3名學生全部被錄取,還有一名學生跟隨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攻讀博士。
不過,在這裡就讀的中國學生君然也說,這裡不是適合所有人。
(史君然,從南京外國語學校考入密涅瓦大學)
美國的紐約自由學院,作為一所高中,也創立了不同的學習模式。
它發起了一個P-TECH項目,針對企業需要的人才,對感興趣的學生進行定向培養。在這裡,學生能夠得到企業導師的指導和實習機會,從而逐漸發現自己真正想做的行業。
畢業之後,學生可以選擇直接進入科技企業就業,也可以選擇繼續深造,去讀大學。
創始人認為,這種學習模式能為學生進入職場和大學做好準備,企業的加入讓校方更了解社會的需求,孩子們的實習也讓他們更了解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
同樣的模式,在以色列,用另一種方式展開。
一個在大眾印象中常年被戰火包圍的國家,全國人口約850萬,為北京市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卻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
這個國家的客觀環境需要工程師和科學家帶來更多高科技,國民的意識出奇地一致,問到孩子將來的發展,他們會說,成為科學家。
從什麼時候開始培養科學家?——幼兒園。
這裡的孩子從兩歲半就開始接受STEAM教育,並且每個學科都聘請該領域的專家,同時還需擁有多年教學經驗。
每堂課上課之前,老師會問孩子們:「你們是誰?」
孩子們會回答:「物理學的科學家和研究員。」
(物理學課前,教師詢問孩子們的角色)
上圖給孩子們講物理的老師擁有40多年教學經驗,且本人擁有耶路撒冷大學物理學碩士學位。
以色列人深知,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人,就是培養求知慾與好奇心,讓孩子學會學習,而不是猜測未來哪個行業更火爆,因為永遠猜不準。
幼兒園開始開展的STEAM課程是基礎,孩子們不必對每一科都精通,但了解這些知識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石,然後才是學會如何學習。
他們教會孩子學習的方式,就是在學校開展項目研究,讓孩子了解自己能做什麼,如何與組員互補,如何進行團結合作。
同時,他們也鼓勵孩子親自進入工廠,去實踐那些真正的技術,和了解社會如今正缺乏什麼。
這裡的孩子們,課外班就是走進工廠。在一個機械工廠裡,女孩子們嫻熟操作著火花四濺的機器。
他們在這裡,花大量的時間將電路、機械系統知識投入實踐,並做出真正有益社會的成果。
他們給殘疾的孩子做車,做市政服務的定位應用等等......
在肯亞,全國最好的大學,國際排名也在800開外。為了保證學生們接受的教育能夠幫他們在社會中找到工作,那裡的機構也開始了就業導向的技能培養......
03
中國「虎媽」的教育,是成功的嗎?
(中國)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觀察其他國家的教育,汲取並學習其中的優勢。
但在耶魯大學經濟學家法布裡奇奧·齊利博蒂看來,近年來許多國家的家長都開始向中國家長的教育模式靠攏,對教育的參與度越來越高。
在他們看來,中國的教育整體上是一個成功的故事,只是壓力比較大,在未來需要更加關注創新和新思維。
這一集中,一個中國「虎媽」的全精英式培養,似乎起到了極好的效果。11歲的家進在英國兒童智力競賽節目《天才兒童》中表現搶眼。私下裡,他就讀英國最好的學校之一,人緣好,體育藝術全面發展。
(家進參加《天才兒童》節目,答題現場)
家進的媽媽會為他定製專屬課程表,認為醫生是理想職業,就從小給孩子薰陶學生物、當醫生的氛圍,告訴他當醫生的回報。
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現確實相當優秀,綜合測評機器得出的結果,也是這個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遠遠超出同齡孩子。
唯一的問題就是孩子潛意識的精神壓力非常大,精神緊張度達到了頂級。
專家給出的建議很簡單——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媽媽要適應孩子會慢慢遠離自己,媽媽也要有意識的放手,尤其是在青春期這個波動時期。
家進的媽媽也承認,因為自己首次做父母,所以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一切。
其他國家的父母,或許需要關注更多,而我們則是要做減法。
寫在最後
這幾個國家的走訪,我們會發現,各個國家都進行了不同的教育創新嘗試,但根本上脫不開兩個核心:
一個是解決問題為導向。
孩子們走上社會,學習的一切知識都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有問題才有需求。因此,孩子們不僅僅是要為了成績而學習,更要培養孩子發現問題的思考方式,並鼓勵孩子嘗試自己動手解決問題。
另一個是找到平衡。
好的教育就是在找平衡,平衡電子產品和真實生活的關係、平衡基礎知識和社會實踐之間的比重、平衡父母的期許和孩子的壓力。
掌握好平衡,就能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學會自我思考,學會解決問題,同時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而這些能力,正是孩子在未來,適應社會最需要的東西。它不是單一的通識知識、實踐能力,是多方面的平衡。
做到這兩點,很難很難,所有國家都在探索。
近些年,中國的創新教育也在逐步開放嘗試,從全國百所示範性高職院校、校企聯合辦學模式,為高端企業培養定向人才;到探月學院、一土學院等採用小組學習、項目制學習模式的校園。
,我們的教育體制一定會越來越好,而現在,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補充義務教育的不足,幫助孩子達到一個平衡。
了解更多的細節,推薦大家去看看紀錄片《你好,未來人類》觀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