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翻譯《新約》是一次具有世界史意義的教會史標誌事件

2021-01-07 漠漠講史

歡迎來到百家號漠漠雲歸溪上住,小編發現德意志歷史上,1519—1524年這段時間內,皇帝、帝國與新信仰運動多多少少地彼此混雜在一起發展。查理五世離開了德意志,因為他自視為荷蘭人,身上接受的是勃艮第傳統,卻對德意志沒有特別感受。在沃爾姆斯,他還遵循了帝國會議提出的一系列相對成果有限的意圖。後者試圖與皇帝進行協商,為兩個權力之間的分配確立一個新基礎。然而許多想法都未能成功。

首先,領主體制與聯邦組織之間的帝國政治缺少和諧關係不過,查理五世的興趣在於同羅馬結成政治聯盟,並由此考慮一種世界政治局勢。在他看來,世界政治局勢比德意志信仰問題與帝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德意志不過是為其同弗朗西斯一世及法國進行爭奪的領土準備而已。現在,他還把其兄弟費迪南確立為帝國西部的哈布斯堡領地的遺產繼承者,以避免過多受困於「帝國」的統治負擔。他自己「將其一生都投入到世界統治的戰鬥中。對他而言,德意志事務與路德不過是世界事務序列中的次要插曲」(H.盧茨語)。然而事實很快表明,他的這種算計是錯誤的。

在此期間,新教運動突飛猛進。首先是那些從事日常心靈援助的委託者——教區神父與修道士——轉入新運動中。當宗教改革在實踐推動中把布道者(這是此前從未出現過的形式)確立為信仰者教區之核心時,他們在某種意義上是受益者。路德在其瓦特堡隱居期間,在最短時間內翻譯了《新約》這不僅是一次具有世界史意義的教會史標誌事件,也是具有世界史意義的語言史標誌事件。他還很快創造了一批至今為止被廣大民眾喜愛的新教讚美詩。至於整個德意志實踐中的教會生活如何改變,在此無法一一道來。不過以下想像卻是錯誤的,即認為所有一切都在一剎那間發生了變化。

實際上,重新確立禮拜儀式、聖像破壞運動、清空修道院、由牧師來締結婚姻等新事物進入日常教會生活(倘若這也是一種「生活」的話)等過程,也被分為多個階段。正如任何一場重要運動那樣,宗教改革同樣出現了激進階段,並由此產生了其潛在對手。這裡指的不是發生在瑞士與德意志西南地區的胡爾德裡希·茨溫利運動。該運動僅僅源於維滕堡事件所產生的外在意義。它是宗教改革的另一種形式,帶著另一些政治前提,發生在另一種社會背景下,以另一種形式推進,並產生了另一種神學。當然,它也是德意志歷史,而且它在西南地區農民戰爭中所起到的影響力或許還高於路德教義,只不過很快退到幕後。

然而,我們必須強調的是,當茨溫利和宗教改革發生在上德意志的帝國城市時,一種明顯的都市因素在16世紀信仰運動史中有了一席之地。西南德意志的帝國城市與宗教改革之間形成的張力關係,對德意志的這一地區產生了長遠影響,並努力為信仰生活的新建構賦予了一種本質上完全不同於圖林根與薩克森所出現之事的特徵。在此期間,路德在其周邊越來越遇到敵對行動。例如來自維滕堡的安德烈亞斯·博登施泰因(即所謂「卡爾施塔特)這名支持草根的人物,最初是真誠的開拓者,隨後卻成為尖銳批判路德的人,因為他認為路德還不夠激進。他用「因靈稱義」來取代路德的「因信稱義」,並於1522年以精神的名義煽動發起一場騷亂,但最終被路德親自壓制。

當然,我們還可以以託馬斯·閔採爾為例。他是施託爾堡的一位手工匠之子,長大後在茨維考、阿爾施塔特與繆爾豪森擔任傳教士。閔採爾和卡爾施塔特一樣,是一位「精神神學家」。他把整個世界中交錯發揮作用的精神原則絕對化,並將之推向極致,以至於他無法認可路德作品中的一個核心要素「兩個王國理論」——意思是從事於世俗政治事務的人歸屬於世俗權力之下。相反,他認為,世俗王國是或應該是同上帝王國相一致的。對於閔採爾而言,所有政治都必須被置於末日理解下的上帝統治中才能付諸實踐。在他那裡,這樣一些想法演變為抵抗政府法令的聚焦點,並由此將歷史轉入到德意志農民戰爭史中—在中德地區的農民戰爭發展進程裡,閔採爾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農民戰爭。這場農民戰爭(1524—1526年)是從阿勒曼人居住的帝國西南部出現的,如同一場「平原大火」般(B.默勒語),向北擴展至北部哈爾茨山脈邊緣地帶,向東到蒂羅爾和薩爾茨堡,向東北延伸到法蘭克尼亞和圖林根。因此,唯有北方和西北方巴伐利亞、薩克森與波希米亞151各邦安然無恙。對於宗教改革中的路德特徵而言,這是一次不合時宜的歷史事件。該運動並未把路德教義作為改善世俗統治的實踐指南,而當路德感到自己受到誤解,並在政治上受到拖累時,便在這場戰爭的高潮時以粗魯生硬的方式反擊農民。然而農民們卻以其他方式看待事物,並得到了城市內市民階層的政論家們的支持。

後者為農民編輯出版政治綱領:「這場農民戰爭的建構性特徵在於,它在(也只有在)那些不遠離城市、城鄉之間存在某種紐帶的地方打開了通道」(B.默勒語)對於農民而言,這場戰爭旨在糾偏性地界定他們面對眾多教俗領主——農奴主與有審判權的領主、土地領主和邦君一時的權利和義務。他們應與領主們擁有(或訴求)對其土地及田地的相同權利。在路德看來,所有人都受益的《聖經》,看上去為農民的上述訴求做了見證,而且毫不遲疑地在此基礎之上、並由此在「上帝法則」的基礎之上,等同於一部有效的法典。在這一點上,這場運動與中世紀晚期的許多農民暴亂區別開來,因為它把「善的古老權利」置於中心。

在這一方面,這場農民戰爭所帶來的最重要證據是:「所有農民及隸屬神職人員的僕從們,對那些他們深感不滿的事情,提出以下基本而正確的條款」—這是上士瓦本起義者頒布的所謂《十二條款》中的話。其發表時間是在暴力行動出現之後。它把農民視作新教的真正支持者,而不把這場運動評價為暴亂。對於個人而言,該著作及來自其他地區的類似著作,針對的是個人負擔,針對的是高租稅與長年限服役及其存在的不公,針對的是高稅收,針對的是深受威脅的森林、田地、漁場、獵場的集體所有權,針對的是布道士的自由選擇權。所有這一切都證明,這些條款來自擁有財產的農民階層,而非來自那些下層農民。

由於人口增長,由於領主壓力的不斷增強—這些壓力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僱傭農繳納的租金額度,並更多把公用土地歸於領主使用——由於稅金不斷提高,最終導致在許多德意志農村出現了經濟與社會張力。這些張力藉助宗教改革時期對於領主的普遍性批判而再次增強,現在便以暴力方式被釋放出來。由於地方領主力量及皇帝和帝國政府對於上述事件並沒有做好準備,所以人數變得可觀的農民軍隊在一開始贏得了大勝。暴力性地攻擊修道院與宮殿,間或出現非軍事性的集會。

在此期間,還曾經存在著機會讓他們把一些更重要的改革訴求上傳到帝國層面,並在海爾布隆有可能召集一次大規模的、代表性的農民大會。然而這樣一些發展卻被士瓦本同盟的大規模反擊武裝所阻止。它是在15世紀末成立的等級同盟。在農民戰爭期間,它最後一次發起了集中性的政治行動;其軍隊無情而有力地打擊了農民軍隊,並讓大多數地區的暴動在1525年春夏之際走向終結。由此,農民尋求自助的偉大嘗試失敗了。儘管如此,與此前史學描述不同的是,農民在長達數世紀內喪失權利與重要性的結局,並非是他們為其暴力行為所付出的唯一代價。

後來小編還發現,在許多地方,這場暴動更多帶來的結果是:《十二條款》意義上所提出的農民訴求被保留在記憶中,或者完全被製造為宗教改革之基礎。 好了,今天的歷史故事就暫時說到這,當然,這一時期的歷史小編也還在不斷的探索中。希望上述的內容能幫到大家。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伊拉斯謨的新約翻譯與詮釋
    本文以伊拉斯謨的著作與相關研究為基礎,討論了他對新約的翻譯以及釋義。他認為武加大譯本在傳抄的歷史過程中已經被扭曲,為了「回到本源」而淨化和復興基督教的原初信仰,他主張回到希臘新約文本,將之譯為拉丁文。他的新約譯本不僅影響到馬丁·路德的德文聖經翻譯,而且,對於聖經文本批判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他的新約釋義基於人文主義的修辭,呈現了他的歷史意識和基督哲學。
  • 德國史:翻譯聖經,是路德宗教改革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德國史:翻譯聖經,是路德宗教改革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歡迎來到百家號曉騫談歷史,小編今天和大家說說關於路德的歷史,據小編所知,從1521年5月4日到1522年3月1日,路德化名「容克·耶爾格」,儲須留髮,隱居瓦特堡。
  • 試論德國宗教改革的背景、過程和意義
    導讀:發生在15世紀的德國宗教改革,其背景是當時德國社會矛盾尖銳,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核心人物,德國宗教改革對中世紀歐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德國宗教改革的背景宗教改革前德國各種矛盾交織。(三)改革的背景到了16世紀初期,德意志的矛盾尖銳,德意志民族與羅馬教會的矛盾成為德國社會各種矛盾的焦點,要結束分裂,實現國家政治統一,為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掃除障礙,首先必須反對羅馬教會神權對德意志的控制,建立民族教會。在這樣背景下,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勃興。
  • 崔之元: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的意義
    2017年12月6日,清華大學新雅書院政治經濟與哲學(PPE)專業《政經哲研討課》聯合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主辦的系列講座邀請崔之元教授展開主題為「路德宗教改革500年」的演講,闡釋路德宗教改革的歷史意義,及其與當代政治經濟的緊密關係,尤其是聯繫次貸危機與金磚國家而展開的分析。以下為演講實錄,相關文章還可參見 崔之元:路德·次貸·金磚
  •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其實還是一位暢銷書作者
    [摘要]有意思的是,除了宗教改革家之外,這位風雲人物其實還有一個身份:德語暢銷書的作者。整整五百年前(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1483-1546年)貼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帷幕。有意思的是,除了宗教改革家之外,這位風雲人物其實還有一個身份:德語暢銷書的作者。
  • 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_目錄
    這次講座的題目是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一、宗教改革是復興運動首先,我們來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宗教改革是什麼?Protestant Reformation,從天主教改教成為基督新教(Protestant)這個運動,宗教改革是什麼呢?    第一,宗教改革是一場的復興運動。什麼是復興?復興不是有大講員拼命地講,下面流淚決志。
  • 陳浩武: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及其歷史意義(下)
    6.宗教改革的影響和意義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對德國、對歐洲乃至對世界文明的進程,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首先,它打破了羅馬天主教的專制和一統天下的局面,導致羅馬天主教會大分裂,實現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自由化。
  • 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_01 宗教改革的背景
    這次講座的題目是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一、宗教改革是復興運動首先,我們來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宗教改革是什麼?Protestant Reformation,從天主教改教成為基督新教(Protestant)這個運動,宗教改革是什麼呢?    第一,宗教改革是一場的復興運動。什麼是復興?復興不是有大講員拼命地講,下面流淚決志。
  • 宗教改革結束了嗎? | 新書《不滅的火焰:宗教改革簡史》即將上市!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購書)這本書以生動的筆觸敘述了路德、茨溫利、加爾文的信仰歷程,以及英國宗教改革和清教徒運動的歷史,為當代讀者了解16世紀的宗教改革提供了一部非常精彩的導論,同時也引導我們再思五百年前改教運動的永恆意義。「宗教改革」結束了嗎?
  • 世界史考點大全!
    阿蒙霍特普四世】【埃赫那吞改革】【拉美西斯二世】【卡迭什戰役】【波克霍利斯改革】【阿蒙神】【盧克索】【卡納克】【託勒密王朝】【《伊普味陳辭》】【木乃伊】【象形文字】【《亡靈書》】【紙草文書】二、論述題論述地理環境對埃及文明的影響【2018年南開大學世界史】埃及國家形成於何時?
  • 宗教改革日:五位鮮為人知的新教領袖
    譯註:宗教改革日就是每年的10月31日,以紀念馬丁·路德於1517年10月31日在今天德國的威登堡提出了《九十五條論綱》。在德國,宗教改革日之前只在東部數州為法定節假日。到了2017年,為了紀念宗教改革500年,宗教改革日已經成為整個德國的法定節假日。
  • 宗教改革:改革聖經的起源
    教改革的一個副作用是對聖經經典及其內容的嚴格審查,馬丁·路德在他的95篇論文中沒有提出這個問題,但是在他將那個致命的釘子推到維滕貝格教堂的門後不久,很明顯聖經經典的確切內容需要得到解決,路德越來越多地聲稱基督教教義應該依賴於聖經的權威。
  • 《聖經》為什麼會分為「舊約」和「新約」?
    《聖經》包括《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共66卷。所謂的「約」就是「誓約」,指上帝和他的百姓之間的約定。其中《舊約全書》是猶太人的經書,共39卷。它記述了猶太民族的歷史、猶太人對其唯一之神的信仰及其發展經歷,記載了猶太民族的律法、詩歌和先知的預言。《新約全書》是基督教的經典,記載的是耶穌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早期教會的情況等,有27卷。
  • 【 知古鑑今】宗教改革運動 從東羅馬帝國亡至十六世紀宗教改革
    伊拉斯穆首開先河,編輯了希臘文新約校勘本,他認為必須以人文教育與教會古代典籍來從事道德重整的宗教改革。摩爾任職英國宰相,提倡「理想國」社會改革,其著作《烏託邦Utopa》流傳至今。 共同生活弟兄會      另一些人認為要解決教會腐化的問題,從事外面的改革是無用的或不足的,必須內在靈修,與神為友,追求與主合一,走奧秘派路線。
  • 新約聖經的正典性
    文/蔣虹嘉「正典」(canon)意指一種度量標尺,而在宗教的語境下,「正典」指的則是一種信仰準則。有關新約正典的問題對基督教神學家來說並不是新事物。然而,過去幾十年中,在這一話題上湧現出了許多由所謂的聖經學者撰寫的、供非專業人士閱讀的著作。
  • 捷克宗教改革家約翰·胡斯研究述評
    以託馬斯·A·法吉出版於2010年的《約翰·胡斯:波西米亞的宗教改革和社會革命》為例,該書僅徵引的研究論文和專著就達343篇(部)。反觀國內學界,目前還未見研究胡斯的專著和碩博士論文,宗教改革史、基督教史、世界史等著作涉及胡斯的內容皆論述不詳,為數不多的專題論文大多存在史料來源單一、未引國外最新成果、研究問題意識不強、論證分析偏於主觀等不足。
  • 德國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另一方面,為了找到信仰的真正意義所在,路德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整理出了德語版的《聖經》,塑造了德國的語言和民族身份。有人曾說,他賦予這個政治和宗教上四分五裂的國家以語言文字上的純潔和規範。我們都知道,其實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共同的語言是凝聚力的重要前提。路德對德語發展的貢獻,提高了德國的民族意識,促進了德國的統一。綜合以上兩方面的闡述,可以見得宗教改革對德國的統一還是產生了一些積極的影響的。
  • 瞿旭彤 | 為什麼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宗教改革500周年紀念日專題】
    (一)強調「斷裂」: Reformation 強調「斷裂」的研究者往往將宗教改革理解為Reformation,認為宗教改革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意味著中世紀的結束和現代的開端。這樣的研究越是強調中世紀的黑暗與腐敗,就越是突出宗教改革的現代屬性與成就。
  • 宗教改革與明清之際基督教在中國
    談及「宗教改革」,人們一般認為是馬丁·路德為反對羅馬教廷兜售「贖罪券」而引發的一場圍繞歐洲教會的道德、神學和體制展開的宗教改革運動。事實上,宗教改革不僅包括德國宗教改革、瑞士宗教改革、英國宗教改革、再洗禮派的宗教改革,還包括天主教改革。其中,「天主教改革」是天主教為了回應新教改革所進行的一場革新運動,它推動了天主教向海外的宣教。
  • 2022年歷史學考研世界史複習知識點大全!!
    (四川大學2014年世界通史真題)9、試述布匿戰爭對羅馬社會的影響★★★★★【20年魯東大學2014年南開大學世界史真題】10、論述羅馬對外徵服的影響【華中師範大學2003年世界古代史真題】11、概述羅馬在西地中海和東地中海的戰役【2018年吉林大學】12、論述共和國晚期的社會矛盾及危機★★★★★(南開大學2018年世界史真題)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