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卷語:
君君是一個還不到2歲的小男孩,他喜歡踮著腳走路還喜歡圍著別人轉圈圈,但是奇怪的是別人喊他名字時他從來不回應,媽媽下班回來他也不是很親近,周暢認為可能因為自己的陪伴不夠才這樣的,畢竟一個不到兩歲的孩子,媽媽也沒放在心上。
直到她偶然就機會在《知音》雜誌上讀到了一個孤獨症(又稱自閉症)孩子的故事,他發現自己的孩子和書裡說的一模一樣,她當時驚呆了,趕緊帶孩子去醫院檢查。
01一起離開這個世界
經過醫生兩天的會診,君君被確診為中度偏重度自閉症。這無形對一個媽媽是重大的打擊。孩子才只有兩歲,怎麼會患上這樣的病呢?媽媽陷入無限的自責中。
一家三口為了給孩子治病,花光了全部積蓄,媽媽當時幻想這下孩子該好了,可是沒想到的是君君的身體素質越來越不好,出現了各種疾病,去了好多家醫院都沒有治好,最後媽媽決定獨自帶孩子去省城的大醫院就診,一定要把孩子治好。
媽媽辭掉了工作全身心的照顧君君的身體,時間一轉兩年過去了,君君不但身體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嚴重了,不認識自己的媽媽,甚至大小便也不能自理,每天精力無限,早上5點醒,醒了就開始在床上蹦跳。他中午也不睡覺,能一直活躍到晚上1點。
媽媽沒有時間做別的事情,只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君君身上,這樣的日子讓周暢(媽媽)看不到一點希望,腦子裡產生了想帶著孩子離開這個世界的想法,也不想再拖累自己的老公了。
於是撥通了老公的電話,爸爸馬上察覺到了媽媽的意思,大聲訓斥道:「你有什麼權利這麼做?他的生命屬於他自己!」
02媽媽的責任
周暢非常震驚,本以為丈夫會安慰開導她,但沒想到丈夫的反應是如此理性。他被丈夫的一席話感動的痛哭流涕,經過內心的一番煎熬後,媽媽決定接受這個事實,她帶著孩子去一家專門治自閉症的機構陪孩子堅持了一年多的幹預訓練,俊俊有了很大的進步。
回去後他準備把孩子送到特殊學校去學習,由於君君的病情導致他在學校待不住,上課時會站在桌子上大喊大叫,會在操場上隨地大小便等。嚴重影響了別的孩子,校長要求君君退學,可是周暢並沒有其他的資源可以進到別的學校,於是對校長苦苦哀求。
後來校領導終於同意讓俊俊試讀,由於害怕君君再出現什麼問題,周暢選擇在門口陪君君一起上課,俊俊一跑出來她就趕緊把他推進去。最多的一次,俊俊一節課出來了8次。經過一年的時間,老師給了他們很大的幫助,周暢也明白了一些在家教養的方向。
在一次學習中,一位臺灣老師曾經問她說:「你希望這個孩子的未來是什麼樣子?」
周暢的回答卻是那麼的無力,她說,僅僅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像其他小孩子一樣好好吃飯,還好睡覺,能陪爸爸媽媽遛彎,不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僅此而已。而老師的回答卻是如此的堅定:「這些都不難,按照這個目標去做就好了」。
這一句話無疑是她這麼多年聽到的最有希望的一句話。於是便開始對君君的培養,在陪讀姐姐幫助下,君君開始學習一下日常生活的東西,疊衣服、洗碗、擇菜、拖地等各種各樣的生活技能。
周暢感到很欣慰,因為這些都是一些生活技能,能讓君君在以後的生活中好好地照顧自己。
經過長時間的鍛鍊現在的君君學會了很多技能,會自己煮餃子,做簡單的菜,也有對爸爸媽媽的感情,知道自己在外邊吃完東西給爸爸媽媽帶東西回家。周暢對這樣生活感到無比的滿足。
如今君君已經12歲了,可以脫離父母自己生活,還可以幫爸爸媽媽做家務,擁有了自己獨立的空間和生活。周暢夫婦也有了自己的新家,她認為自閉症兒童需要關愛,便組織了免費關於自閉症兒童的活動。
03爸爸的責任
由於君君爸爸是家中獨子,而君君也是他們家裡唯一的孩子,家人很想再讓他們要一個二胎,但是媽媽怕有了二胎會分散精力便決定不要,而這時的爸爸始終和妻子站在一起。承擔起來一個丈夫和爸爸最完美的責任。
結束語:
由於夫妻兩人的積極心態,一家人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日子,而君君生活的能力也越來越強,不需要父母過多的照顧,父母也為自己年輕時的遺憾在查缺補漏,儘量去享受一下原本應該享受的定西。
作者|精緻穎編輯|精緻穎圖片|來源網絡參考資料|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