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兒子叫出第1聲婆婆!媽媽分享心酸經歷,及4個實用方法

2020-08-13 成都西南兒童醫院

寫在前面:

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更不用說,做自閉症孩子的父母。

但,我們可以不斷學習實踐、借鑑前人的經驗,避免彎路,找到捷徑和突破口。

「一路童行·燈塔計劃」愛心家庭分享會首次開講,讓我們互相溫暖,共同呵護星星的孩子!

首期分享嘉賓:程程媽

二胎寶媽

有一個聰明活潑的女兒,和一個兒子

大家好,我是程程媽,程程是我們家的寶貝,3歲,是家裡的老二,長得特別可愛。我兒子是2020年5月1日,在兒童醫院確診的「孤獨症譜系障礙」!

社交能力只相當於16個月的孩子;語言能力更是只有8.3個月孩子的能力;運動能力稍好一些,相當於2歲孩子...

當時,我感覺天都要崩塌了!

我一邊用手機上網查,一邊開始拼命地回憶在他成長過程中,我是不是忽略了什麼。

兒子1歲2個月有叫「爸爸、媽媽」,1歲5個月能叫我的名字。2歲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但後來一切都變了。

2歲後,程程的社交能力逐漸減退,不主動和其他孩子玩。語言減少,只能叫「擺擺、狗狗、這個」。

叫名字不能回頭看,眼神交流差,有需求時不說,多以肢體動作表達。

喜歡在沙發上反覆跳,時間很長。喜歡開關燈,喜歡玩水。安全意識差,陌生人能帶走...

面對寶貝這樣的情況,當時我們一家人把他送去了福州的一家早教中心。

那半年來,兒子有一些改善,叫名字有一些反應反應,能聽簡單的指令,僅此而已。

但好景不長,受疫情影響,寶貝再次出現了能力倒退,叫名字沒反應,眼神交流差,有不明原因自言自語自笑的情況...

短短十幾分鐘,越來越多的線索湧進了我的腦海,但我之前卻一直沒有意識到...

轉眼程程就3歲了,為了弄清楚究竟怎麼回事,從福建到四川,從重慶到成都,從早教中心到醫院,幾經周折,幾經絕望

在成都西南兒童醫院給孩子康復的過程中,看到兒子都治療了20多天,都沒有什麼變化,眼神交流也沒有,我心裡非常著急。

感覺看不到希望,情急之下,甚至還和醫院醫生爭吵...

後來,周圍有好多家長都勸我們說:別太急於求成,這裡幹預訓練效果都是比較好的。你要堅持,你看程程每天都在努力,後面情況會好起來....

寶貝正在訓練


懷著幫助兒子擁抱世界的強烈願望,在醫院的幫助下,我努力調整心態。

積極配合醫院的康復訓練和治療,全家出動,用心的給予了程程全程的陪伴。

也幸好是堅持了下來。我們終於看到了希望!

現在治療訓練3個多月了,程程從不說話到叫出第一聲婆婆,有了簡單的互動,有了眼神交流,也願意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了。

小朋友的進步

孩子互動好一些之後,醫生在「個性化的康複方案」裡,給他增加了促進社交這方面提升的正優學堂。

兒子在裡面1個月左右的變化非常明顯。課堂上,還會幫助老師,讓其他小朋友遵守規則!

孩子康復中的注意事項1

在孩子康復治療的這條路上,每一個家庭都走的很艱辛。

這裡我也有4個實用方法分享,幫助孩子的康復效果更好!

1.多交流

2.帶他去不同的地方玩

3.用心陪伴

4.課後配合好訓練泛化

舉兩個例子詳細來說:

多交流

對自閉症孩子來說,沒有主動語言會很大程度上影響社交。

我兒子叫他名字沒有反應,更沒有對話互動,什麼的。社交非常困難。

而想必訓練的家長也知道,單一靠1小時、2小時的語言訓練,有限,也不可能一勞永逸。

要想孩子提高快,我們做父母的就不能懶,嘴得勤。

看圖說話


精細運動訓練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和孩子一邊玩一邊說,或是多給孩子進行看圖說話。這不僅有助於孩子的詞彙量的積累、提升認知,更是讓孩子明白了語言的邏輯關係。

當孩子的語感提高了,主動說話的能力和意願也在不斷提高。

帶孩子去不同地方玩

家裡有了自閉症孩子,一些家長不願意帶孩子出門,甚至整天把孩子關在家裡。

「帶不出門」、「丟人」...

這種想法可以理解,但其實是非常錯誤的。

很多特殊孩子都存在的核心問題就是社會化不足。

帶自閉症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對於提升他的社會性是很有幫助的。

為了讓我兒子儘可能的融入普通環境。我們讓他體會和玩耍不一樣的地方,為此幾乎跑遍了周邊的遊樂場。

在玩耍的過程中,還能有助於孩子的規則意識、運動能力、平衡能力、感知覺、多感官方面能力的提升等等。

程程的變化,媽媽的分享,讓在場家長無比的動容!

程程媽還告訴我們:

因為我兒子是這樣的一個孩子,我們經歷了很多。

我們最能體會孩子家長的不容易。我們也知道家長的心態對孩子的康復會有非常大的影響。

所以,我願意站出來,希望用我所有的經驗和教訓,能夠幫助其他家長少走一些彎路。

分享會結束後,我院楊文貴院長為程程媽的愛心分享,頒發了感謝證書、小禮物!


當孩子被確診自閉症,面對這個足以影響一個孩子、2個家庭一生的事實,每個家長都經歷過不為人知的悲傷、絕望和挫折。

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們還將繼續開展更多的「一路童行,燈塔計劃」愛心家庭分享會來幫助那些身處困境的家庭和孩子。

相互扶持,共同守望!

希望有更多同樣經歷的愛心家庭能夠加入我們,與我們一起點亮愛的燈塔,照亮孩子的未來!

更多孩子自閉症相關的疑問和焦慮,家長可搜索關注公眾號:成都西南兒童醫院,給我們留言,得到針對您孩子專屬的分析改善建議!

相關焦點

  • 兒子確診自閉症後,媽媽開始跟時間賽跑
    兩歲的兒子被確診自閉症在兒子圓寶被診斷出自閉症之前,李美玲認為自己的人生很自由。出生於1989年的獨生女,武漢本地人,家庭經濟條件尚可,大學念了平面設計,順利地上班、戀愛、結婚。她甚至一度覺得自己沒有被任何事情束縛過。但她的自由感很快就被截斷了。如今,在她的人生裡,凡事都必須以圓寶為首考慮。
  • 自閉症兒子18歲了精力超旺盛 母親心酸求助
    她的兒子燦燦坐在窗臺上,正有一搭沒一搭地剝豌豆,18歲了,一直是個自閉症患者,智力水平3歲。母親反覆表達的意思,我明白,就是父母不能死在這個孩子的前頭,不然怎麼才放得下心。燦燦盯著我的包,被媽媽喝住了:阿姨包裡沒有吃的。他不信。我把包打開,裡面只有紙和筆,充電器,沒有吃的。他才訕訕離開。「他啊,嘴巴饞!
  • 11歲中重度自閉症兒子獨立上小學了,媽媽把真實經歷拍成微電影
    媽媽對此,根本無法接受,在她心裡,會背唐詩,會加減乘除的兒子根本不可能是自閉症。,責怪著他們沒教好……一次又一次的經歷,讓本來就無法接受兒子有病的媽媽更加絕望,在帶著兒子自殺未果後家庭的分享活動中。每一個小雨都希望被包容小雨一家的心路歷程相信不少自閉症家庭都經歷過或是正在經歷
  • 南京媽媽為自閉症兒子創辦小學
    日前,在紫金山下一個花香四溢的院子裡,一場特別的活動正在舉行,10多名自閉症孩子和媽媽們一起歡歌樂舞、開設創意市集。這裡是南京唯一的一所自閉症小學——彩虹橋小學,坐落在鐘山風景區的T80文化產業園內。目前,這裡有11名小學生,設一、二兩個年級。
  • 自閉症媽媽總結出最實用的訓練經驗
    本文分享的文章是一位自閉症媽媽經過幾年的摸索,對目前訓練模式感悟如下:  一、(僅)「機構訓練 家庭訓練」的封閉模式是行不通的  無論在多好的機構訓練,如果採取封閉式的訓練方法,期望不斷提高孩子能力後,產生質變,從而提高交往能力,從而融入正常的交往,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 故事:兒子得了自閉症,我辭職陪他去治療,鳳凰男老公卻要和我離婚
    01兒子1歲半時,還不會說話,連爸爸媽媽都不會叫。婆婆一直說:「貴人語遲」,我也以為孩子發育有早晚,作為一個佛系媽媽,沒太在意。直到3個月後,寶寶依舊沒有開口的跡象,同事提醒我,快兩歲的孩子不會說話不正常,趕緊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別耽誤。我一聽緊張了起來,立刻約了兒童醫院的專家號。
  • 養育自閉症兒子15年,媽媽呼籲關愛自閉症從來就不是英雄壯舉
    在阿根廷,有一位叫Carina Morillo的媽媽,她是自閉症人士社會融入的倡導者,也是阿根廷非盈利組織Fundación Brincar的創始成員和總裁,該組織自2010年以來一直致力於改善自閉症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質量。
  • 8個月開口的神童卻是重度自閉症,媽媽幹預10年分享4則經驗
    文 | 大宇媽媽我是大宇媽媽,我的兒子大宇今年虛歲13了,如果把譜系障礙孩子分小齡和大齡,那麼我們就屬於大齡孩子了。01 8個月開口說話的神童,卻在2歲時診斷為自閉症現在回想起來,大宇其實在一周歲之前就表現出很多異常了,只不過是當時初為人母的喜悅和忙碌,讓我沒有過多的在意。
  • 來自一位自閉症孩子媽媽的心聲:為什麼得自閉症的不是我?
    今天分享篇寶媽的經歷團團是早產兒,出生時接產的醫生說,孩子的大腦發育還沒有完全成形,可能以後在智力方面會有欠缺。當時我躺在病床上,麻藥勁兒還沒有過,恍惚聽到了醫生的話。(在這裡就不細講了)就算是這樣,我也不後悔,就算是拿老公換了一個兒子吧。
  • 3歲兒子會說話卻從不叫「媽媽」,看了家裡的監控,寶媽氣到落淚
    3歲兒子會說話卻從不叫「媽媽」,誰讓他叫,他就打誰小娟(化名)有一個三歲的兒子,最近他發現兒子有一個奇怪的習慣,就是會叫爸爸、爺爺、奶奶就是不叫媽媽,對她都是直呼其名,叫她小娟,而且只要有人教他叫媽媽,他就會打誰。
  • 3歲兒子會說話卻從不叫「媽媽」,看了家裡的監控,寶媽氣到落淚
    「媽媽」,誰讓他叫,他就打誰小娟(化名)有一個三歲的兒子,最近他發現兒子有一個奇怪的習慣,就是會叫爸爸、爺爺、奶奶就是不叫媽媽,對她都是直呼其名,叫她小娟,而且只要有人教他叫媽媽,他就會打誰。兒子咿呀學語的時候,還會嘟囔著叫幾聲媽媽,可是如今三歲了會說話卻從不叫媽媽,這點讓她困惑不已,疑惑不解,直到有一天她發現了一個小細節,可能是解開疑惑的答案。
  • 做了全職媽媽,才知道4個字背後除了幸福,還有辛苦和心酸
    親手把寶寶帶大固然幸福快樂,但是幸福快樂的後面難掩辛苦和心酸。今年8月份,抖音上90萬粉絲的網紅奶爸,在全職帶娃一年之後離婚了。他說,瑣碎的柴米油鹽不斷侵蝕著生活,也不斷衝擊著多年的感情。生活中一地雞毛,經歷過抑鬱,也感受了和社會的脫節。
  • 「星星孩子」的媽媽總結出實用的自閉症孩子訓練經驗
    本文分享的文章是一位自閉症媽媽經過幾年的摸索,對目前訓練模式感悟如下:我現在不止一兩個貴人了,也不止一兩個交往圈子,所以兒子一天到晚都是玩,只是學業方面沒再教新東西。  再說一下我孩子三年來的變化吧。  二歲半時發現的,智力超常,但有一些自閉症的特徵:  1.你我他不分;  2.迷戀一些事物,如天氣預報、紅綠燈、上下樓有幾個臺階、轉的東西……天天都要看,要數;  3.重複的自言自語,有時莫名其妙的語言,如突然對別人說「你是醫生」,弄得別人莫名其妙;  4.喜歡反覆問已經知道的問題,天天要問父母幾個重複的問題。
  • 媽媽成就自閉症兒子:10歲鋼琴10級 手風琴8級
    記者 沈悅實習生崔小靜攝影報導  3歲半被確診為自閉症;  10歲鋼琴過十級,手風琴僅學習兩年,就過八級;  12歲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四川音樂學院附屬中學;  15歲以全年級前三的成績升入高中。  這是一個自閉症患者的成績單,他的名字叫包涵。從2006年到2016年,龐芝華做了10年的「同桌媽媽」。
  • 我的自閉症兒子今年40歲,做他媽媽很幸福
    很多家長對此都非常好奇,一位自閉症孩子的媽媽夏天近日在YOUTUBE上發現了一則名為《當你兒子40歲並患有自閉症,而你也上了年紀》的視頻,一對74歲的老夫婦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出了一份答案。74歲的爸爸媽媽這樣答:「在我們這麼大的年紀,有個像他一樣的兒子也是一種幸福!
  • 三胎得女後產婦下跪乞求隔壁換兒子,自述心酸的經歷,有點心疼
    發言的李女士是一名三胎媽媽,年紀輕輕,已經連生三女,更讓人震驚的是,她在三胎得女的時候,曾產生過「狸貓換太子」的念頭。據交代,李女士當時連生兩女,這讓她的婆婆非常生氣,整日不給她好臉色看。為了獲得婆家的尊重,李女士寧願交罰款也要拼三胎,然而經歷了十月懷胎痛苦後,李女士三胎依舊生的是女兒,這讓她直接崩潰了,看著婆婆轉身就走的背影,李女士當即就給隔壁床的產婦跪下了。
  • 11歲女孩被媽媽當"保姆"使喚,本以為是重男輕女,真相更心酸
    11歲女孩被媽媽當&34;使喚,本以為是重男輕女,真相更心酸每一個孩子都是老天爺送給父母最珍貴的&34;,然而在生活中還是有很多人不懂事珍惜這份禮物,有很多愛自己的父母都認為&34;,因為畢竟是自己的親身骨肉,尤其是對於媽媽來說,懷胎十月是非常辛苦的,所以肯定是格外的珍惜和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有一位叫小江的寶媽就是一點都不愛自己的孩子。
  • 「世界自閉症關注日」特別報導:一個自閉症家庭的15年
    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關注日。記者採訪了平陽縣章小飛(化名)一家,記錄下這個自閉症家庭的15年日常。這麼多年來,欣喜和痛苦,他們都嘗過。今年15周歲的方方(化名)於6周歲被確診為自閉症。同年,方方爸爸去世。經歷過崩潰和絕望後,章小飛和兒子方方努力讓自己強大。
  • 說話少,一個人玩、叫名不應,是語言落後還是自閉症?
    今天這篇語言問題解答分享(下),繼續為家長常諮詢的語言問題做解答。1.孩子突然結巴,是什麼情況2.語言能力差,看電視學說話有幫助嗎?3.寶寶不咋說話,多做口肌訓練就會好嗎?4.孩子早說話聰明,還是說話晚聰明?5.孩子說話少,一個人玩、叫名不應,是語言落後還是自閉症?
  • 9歲自閉症男孩搬磚養自己:媽媽不用擔心我餓死了
    圖片裡的瓶子,是一個叫牛牛的自閉症男孩撿的。每天一有時間,他就會拿著袋子去街上找瓶子,日積月累,家裡已經堆出了一座小山。牛牛撿瓶子並不是因為他喜歡這樣做,而是因為他的媽媽曾說過一句話:以後爸爸媽媽不在了,你餓死可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