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崛朗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們印象中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對於孩子都是無私奉獻、呵護有加的,但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長輩都是如此,這世上有好人就有壞人,有好家長,就有壞家長,有些壞家長自私自利、脾氣暴躁,他們的所作所為,讓人瞠目結舌。
小娟(化名)有一個三歲的兒子,最近他發現兒子有一個奇怪的習慣,就是會叫爸爸、爺爺、奶奶就是不叫媽媽,對她都是直呼其名,叫她小娟,而且只要有人教他叫媽媽,他就會打誰。
兒子咿呀學語的時候,還會嘟囔著叫幾聲媽媽,可是如今三歲了會說話卻從不叫媽媽,這點讓她困惑不已,疑惑不解,直到有一天她發現了一個小細節,可能是解開疑惑的答案。
有一天公公在客廳裡面看電視,兒子在一旁玩耍,玩著玩著,便把弄其遙控器了,這個時候,公公突然大吼一聲:「給我放下」,這個聲音巨大把小娟都嚇得一激靈,更不用說孩子了,兒子立即哇的一聲哭了起來,小娟趕緊去安撫兒子。
隨後幾天兒子對於遙控器都是繞道而走,好像甚是畏懼,小娟突然聯想兒子不叫自己媽媽是不是也是因為被公公吼過,因為之前請過保姆,因此家裡有安裝過監控器,於是小娟調開監控器進行查看。
其中有一幕,讓小娟氣到落淚,監控裡顯示兒子拿著媽媽的衣服,坐在地板上哭喊著要找媽媽,突然公公大吼一聲:「別哭了,你媽媽不要你,再哭就打你」。
這個時候,婆婆從廚房裡面出來,對著兒子說,不要叫媽媽,再叫媽媽,爺爺會打你,並順勢做了一個打人的手勢,小娟心痛難耐,明白了正是公公婆婆倆的這種行為給兒子的心理留下創傷,因此才不叫媽媽的。
有些長輩脾氣暴躁,對於育兒的理念堅信棍棒之下出孝子,因此在日常照顧孩子的時候,會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動手打孩子,如此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響,父母要做好跟老人的育兒溝通,用科學的方式來育兒。
1. 通過書籍普及育兒理念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現如今的育兒理念與從前的大有不同,不似從前的粗放與放養,現在的教育更精細與科學,除了日常照顧之外,會更注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而老一輩的育兒理念還停留在從前,父母可以通過書籍給長輩普及科學的育兒方式,讓長輩的育兒觀與時俱進。
2. 日常教學
如果需要老人幫忙帶娃,父母不要一開始就把孩子完全託付給老人,可以自己先帶著,然後讓老人在一旁學習,進行過渡。
在日常帶娃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告訴老人什麼樣的方式是正確的,什麼樣的方式是不可取的,當孩子哭鬧或者有情緒的時候該怎麼處理,在日常生活之中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
3. 及時糾正
帶娃並非易事,老人在帶娃過程中,難免有疏漏,父母如果發現什麼錯誤行為,要及時指出來,不要不好意思,憋在心裡,不然只會產生更大的矛盾,及時指出並加以糾正,老人才能區分對錯。
孩子是家庭的紐帶,是感情的連結,應該有利於家庭和諧,而不是家人因為育兒觀念的不同,而引起矛盾與衝突,如果在育兒理念上存在偏差,家人之間應該多溝通,爭取達成一致的意見的。
今日話題:你會讓孩子幫你帶娃嗎?為什麼?歡迎留言交流。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崛朗育兒,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