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媽媽總結出最實用的訓練經驗

2020-10-10 上海星家園自閉症

「科學的教育訓練」除了「機構 家庭訓練」 外,更重要的是「融入正常生活的社會教育」。本文分享的文章是一位自閉症媽媽經過幾年的摸索,對目前訓練模式感悟如下:

  一、(僅)「機構訓練 家庭訓練」的封閉模式是行不通的

  無論在多好的機構訓練,如果採取封閉式的訓練方法,期望不斷提高孩子能力後,產生質變,從而提高交往能力,從而融入正常的交往,是一廂情願的想法。這種思 路是認為通過教授孩子交往技能或認知等,孩子能力提高後,減小了正常孩子的差距後,然後才能進行正常交往的煅練,從而走上康復之路。我認為這種思路是錯誤 的,有可能耽誤孩子的黃金康復時期。

  二、必須走出去,在實際中與同齡人交往

  這裡不是反對在機構訓練,而是反對依託機構,關起門來按機構訓練方式辦事,一對一的訓練的模式。我覺得必須克服擔心受歧視的心理,大膽地讓孩子與同齡人一 起玩,孩子越小越好。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為孩子建立起交往圈子,要用全部的愛心對待孩子的玩伴,時刻維持他們的互動,也要隨時掩飾孩子的缺點,只有這樣 才可能建立交往圈子。只有讓孩子不斷的交往,激發他主動交往的意願,他才能在交往中提高能力,這種交往能力的提高與教他的交往技巧有本質的區別。與同齡人 交往,產生的樂趣遠大於與大人的交往。

  走出去,每天都要,那怕讓孩子多看一眼別的孩子的遊戲,都比關起家門來訓練好。

  三、上了正常幼兒園,不一定就交往能力產生飛躍

  孩子能力強,可以上正常幼兒園了,就認為孩子在集體環境中耳濡目染,交往能力就肯定提高。這是想當然的思路,不一定正確。幼兒園人多,其他孩子之間的互動 遠比與你孩子的互動來得有趣,所以有可能反而使他更孤獨,反而使他失去信心。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上幼兒園就是混日子。不能完全相信幼兒園老師的話,要自己 細心觀察。

  四、不要過份關注細節

  自閉症孩子有一些刻板行為,莫名其妙的語言,異常行為舉止等等附帶特徵,不能發現一項,就想方設法解決一項。這樣就會產生解決一項,孩子又產生新的異常的 情況,從而無法自拔。這裡並不是不要幹預,而是反對過份幹預而忽視核心症狀--交往。我認為只有孩子產生了主動交往的願望,加大力度鼓勵他交往,就是抓住 了問題關鍵,而解決了問題的關鍵,細節問題就自然消失了,也就是主幹與枝末的關係。

  五、交往的信心

  如果孩子產生了強烈的交往願望,下一關鍵就是建立交往的信心。一旦有了交往的信心,孩子的交往能力就是質的變化,而他的交往圈子就會擴張,從而有一種水到 渠成的感覺。這是孩子長期不斷交往的結晶,他的眼神,他的反映,他的情感會有很大的變化,他的其他症狀會自然消失,這是因為主幹問題解決了,枝末問題自然 解決,也不會產生新的附加症狀。當然,到這一步很漫長,很漫長,同時,即使達到了這一步,並不意味著巳經完全康復。

  六、心智提高

  這一步是走向成功的最後環節,也是我最苦惱的,沒有什麼可借鑑的。我的目標是達到以下條件:

  1、與其他孩子(指二人或一人)在一起,沒有遊戲、運動等媒介的條件下,孩子之間能通過聊天而有自然的互動行為。

  2、情緒識別上,能體察別人諷刺、侮辱、反感等隱藏流露,並且有一定敏感度。

  3、全面體會人的內心感情,能懂得感動、悲傷、憤怒、憐憫等複雜情感。

  這有點難,教不會的,只能由孩子內心體會。總之,我的方法就是在自然交往中訓練。交往圈子從小到大,小區周圍、朋友家周圍、親戚家周圍建立起多個交往圈 子,孩子不斷交往巳發展到在家裡根本呆不住,天天都要與小朋友玩,應該說進步很大,也越來越輕鬆。雖然沒有完成最後一步,但我的信心沒有減小。

  我有個朋友小孩剛好一歲,剛學會走路,雖然沒有語言,更談不上認知水平,然而很機伶,平日裡與別的孩子一起玩,交往沒有任何障礙。這種交往能力應當是與生俱來,兒童時期交往能力的培養對他以後的交往能力產生重要影響。

  而自閉症孩子缺少這種能力,是質的障礙。通過大量的基礎能力訓練,來提升交往能力,從實踐中看,家長耗盡心力,不可謂不努力,但不如人意者居多,有些孩子 在機構中越訓越孤獨。家長們想生二胎的,領殘疾證的,呼籲社會關注的,打算建封閉農場的多了些,明顯對訓練成效毫無信心。所以才有ABA、RID、 生物療法、中醫療法等等多種方式,無論是哪一種,都可能對部分人有效,對部分人無效,在真正正確的方式出來之前,均是一家之言,沒有 正確與錯誤之分。

  我認為,衡量孩子進步的唯一標準是:孩子與同齡人交往能力是否提高。這裡的交往是指與同齡人的交往,不是與大人。因為我的目標是讓孩子融入社會,融入同齡 人的交往。其餘的包括認知能力,語言,學業等提升,不予考慮,所以我不主張高功能的進入機構去提升這些能力,孩子的康復之路關鍵在於家長是否用心帶他,用 心去理解孩子和幫助孩子。

  述前,康復之道,各有各的走法,但加強交往總是沒有錯的。交往能力提高後,刻板行為等之類的狀況自然減輕和消失,是個人實踐中得出的結論,是否是普遍性原則還不能肯定。我的實踐中,從一開始就是交往放在第一位的,現簡述一下具體操作心得:

  1、尋找到能給他最大幫助的貴人

  要求是此人年齡與他相近,有條件天天見面,能說會道,性格較好等特徵。最好是女孩。要花最大的力氣來引導貴人與他一起玩,十分重要,貴人將成為他交往開始階段,相處時間最長的人和幫助最大的人。

  要請貴人每天都能到家中玩,由家長引導玩些玩具,遊戲,即使他中途不配合,家長也要陪貴人玩下去,給貴人食物等. 時期長了以後,貴人會知道家長的愛心,很願意與他一起玩。而貴人的父母也放心地讓你帶他的孩子,正好省事。所以到這時,貴人願意甚至主動要求,對方家長省 心省事,而你孩子免費訓練,都稱心如意,不是嗎?

  注意,貴人的作用不單是與他一起玩,而是將來如果一起進幼兒園後,對他在幼兒園的交往有關鍵作用,否則他在幼兒園很難交到朋友。

  2、尋找合適的玩伴

  不可能一天到晚都與貴人玩,貴人也有其他事的,再說全部佔用貴人的時間,人家也不幹呀。所以還要帶他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遊戲越簡單越好,只玩追逐即可。 追逐遊戲一些大孩子也玩,百玩不厭。先找比他小的,能力不強的孩子玩追逐,蹦跳等,這個時期很長。由於對方比他小,適合長時間玩簡單遊戲。

  這裡的目的就是要讓他從互動遊戲中高興,越高興越好。同時又有相當的運動量。

  3、多接融自然

  當別人有事,沒有玩伴時,要帶他出去玩。玩沙子,踢球,丟石頭等等,或去公園,或去郊外等。面對長江大河時,帶他一起狂喊,面對小山高坡,帶他一起攀登。許多RDI遊戲可融入其中,自創自玩。

  黃昏時,孩子最多,一定要帶出去,而在家裡時,靜下心來帶他畫畫,看看動畫片。

  以上是我在最初期的部分方法,也是為以後建交往圈子打基礎的時期,時間約一年。因為交往能力的提高只能是潛移默化的,進步也是緩慢的。但可以感受到部分症 狀在減輕。這一期間要求家長精心組織,時刻幹預,同時要引導他回憶。經過這一階段,貴人的夥伴及玩伴等大大小小的孩子,應該開始認識你孩子,更重要的是開 始喜歡與你這個極具愛心的家長,這樣交往圈子的建立就有了基礎。這一階段遊戲內容太多太多了,基本是想到什麼玩什麼,根本不需要按書上推薦的遊戲。如買了 個鉤魚的玩具,就玩鉤魚,看誰快。我從沒有搞ABA中假設場景的交往技巧訓練,因為在實際中完全用不上。

  我們的康復之道,目標是使他成為一個完全正常的人,而不是一個勉強自食其力的人。為實現這個目標,採取非常之道。我見過一些高功能,能上學校的,上課能跟得上,回答問題,面對大家發言等也看不出問題。但課間課後總是被人當寶耍,不得巳而綴學了。我看到過這樣的後果,覺得不在幼年解決好交往,即使其他能力再 強,也很難在學校立足。所以下定決心來解決交往,對其他方面能力、刻板行為等不去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因為我的目標是要讓他成為一個正常的人。

  之所以給幫助最大的人稱呼為「貴人」,有天意的意思,貴人相助,可遇不可求。我搬過幾次家,孩子上過三個幼兒園,交往能力提高最快的是最後一個,因為有貴 人相助。於是他不再孤獨,也有了交往的信心。貴人比他大四個月,伶牙俐齒,將我兒子當成親弟弟,從不歧視,也不計較他的缺點,一直和他在一起玩,也將自己 的朋友介紹給我兒子。貴人住我樓下,晚上貴人也經常到我家裡吃飯、來玩,等等,可惜只呆了一年,貴人回老家了,但幫助之功巨大。

  而貴人也非天賜,也要家長全身心的投入,不然誰也不會與兒子交往。開始階段引導、幹預、愛心等等,才能換回貴人的幫助。而通過與貴人的交往,兒子能學到很 多訓練中學不到的東西,更重要的是開始有了交往的信心。再後來,可以隨他們去玩了,不需要去照看了。這樣,為建立起交往圈子打好了基礎,在新的交往圈子建 立時,沒有人覺察到我兒子有什麼與眾不同。

  城市都家家閉門閉戶,貴人也需要玩伴,所以鄰居的孩子只要有合適的,通過家長的努力,拋開一切擔心受歧視的想法,是可以找到的並成為貴人的。如果鄰居中沒有,範圍再擴大一些嘛,不過要建立起長期穩固的關係。

  萬事開頭難,開頭搞好了,成功一半。我現在不止一兩個貴人了,也不止一兩個交往圈子,所以兒子一天到晚都是玩,只是學業方面沒再教新東西。

  再說一下我孩子三年來的變化吧。

  二歲半時發現的,智力超常,但有一些自閉症的特徵:

  1.你我他不分;

  2.迷戀一些事物,如天氣預報、紅綠燈、上下樓有幾個臺階、轉的東西……天天都要看,要數;

  3.重複的自言自語,有時莫名其妙的語言,如突然對別人說「你是醫生」,弄得別人莫名其妙;

  4.喜歡反覆問已經知道的問題,天天要問父母幾個重複的問題。如天天要問「春天來了,樹是不是發芽了」等等;

  5.不與小朋友一起玩,看見別人就躲開,沒有眼神接融;很難帶,不怕危險,根本不聽大人的話,聽而不聞。且不關注父母,如在公園,父母悄悄走開觀察他,一個小時了也毫無尋找父母的動作行為。四歲多了,還經常尿溼褲子。

  6.二歲半上幼兒園,報名時遇到經常見面的鄰居家小孩,他不認識。在幼兒園一學期,除了兩個鄰居孩子同班經常在一起外,記不住班上其餘小朋友任何一個名字。

  7.在幼兒園極孤獨,不講話,咬衣服之類的,混到放學。且不聽指令,經常跑開,室外活動老師必須牽著,不然就跑走了。交往方面,家長帶領他與小朋友玩時,經常突然跑開,對玩伴的呼喚聽而不聞。

  8.還有一些不正常的行為,不列舉出來了,他運行能力不強,行為笨拙,協調性不好。這與AS有點相似。

  相信以上特徵,星兒家長有些同感。但他有也優點,超強的智力,與大人語言溝通問題不大。現在,有以下變化:

  1.天天都有與小朋友玩,在家呆不住,有天沒找到小朋友,他嘆了口氣,「沒人玩,好鬱悶的」;

  2.配合性好,能融入同伴互動中,並擔負遊戲角色,關注同伴的變化。現在家長可以不要管,甚至可以不用下樓,隨他出去玩,吃飯時喊他一聲即可。現在找他玩的小朋友很多,天天打電話的,按門鈴的,都喜歡與他玩。

  3.情感,心智能力提高。如他與幾個小朋友一起拿弓箭打媽媽,媽媽跑,他們追。他看到媽媽害怕的樣子,馬上站到媽媽一邊,一個人與其他小朋友對打;玩玩具 時,看到比他小的小朋友,他能主動放讓,讓別人先玩。前幾天帶他到醫院看病,排隊時間長,一會兒他就與其他不認識的孩子玩到一起去了。

  4.重複語言和刻板行為消失,時刻關注別人,在幼兒園一個星期就認識很多小朋友了,從別人那裡了解到,他在幼兒園不孤獨,朋友多。這與以前上幼兒園有本質區別。我想他上學應該沒什麼大問題。

  以上情況,供大家參考。目前情況是,他顯得幼稚,心智上還要進一步提高才行。

  我想,如果沒有當初這種在交往能力方面的努力,按機構模式訓練,不會有今天的進步。我沒有花心思解決一些行為細節,如:喜歡看天氣預報怎麼辦;不怕危險怎麼辦;刻板行為怎樣解決;時刻跑開,不關注父母是否在身邊怎麼辦等等之類的,一門心思只解決交往問題,反而這些細節不教自然解決。

  之所以感受到我的想法沒有錯,不僅是我的親身體會,還有好幾個家長的經驗有共通之處,進步也很顯著。許多人認為我孩子不是自閉症,只是性格與眾不同而巳, 我想現在肯定不是,以前是不是,醫院、機構的說法是有傾向。我想這個標準,父母心中有一桿尺,尺度寬些就不是,尺度緊些就是,反正與正常人有距離,不管距 離遠近,必須努力跟上,融入社會。即使現在,我還是量得出距離,還不得鬆懈。這不,他媽媽帶他去親戚家玩,豆豆玩得不肯回家,睡到他們家了。

  有一些家長有啟發,我願意開始深入一點談一下體會和方法。

  「培養主動交往的意識」,有三個方面基本理念:

  一、 體察孩子內心情感

  不要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其實孩子內心是有情感的,只是不能表達出來,誰對他好,誰對他不好,什麼樣的話傷害了他等等,他都懂的。例如,有時莫名其妙的 哭,事出必有因,可能是受到一些委屈,家長沒有覺察罷了。例如,給孩子做認知之類訓練,而孩子不配合,訓練異常艱難,這不能簡單地歸咎於孩子程度不好,智 商不高之類的,可能是這種訓練方法是孩子內心討厭的。

  體察孩子內心,家長要與孩子處於平等地位,讀出孩子內心感受和需求,心靈相通。應多關愛和愛撫。

  二、 不讓他孤獨

  有些家長為了使孩子安靜,或懶得管孩子,搞些玩具讓他獨自玩。這種方法是不對的。雖然孩子是安靜了,家長也省心了,但孩子不同於正常孩子,他會更孤獨。

  讓孩子獨自在床上、地板上玩玩具之類,很不好。而應該家長與他多玩一些簡單互動遊戲,孩子越興奮越好。如老鷹抓小雞,拔蘿蔔之類的,總之,室外比室內好, 人多比人少好,運動比靜止好,平時最好不要在床上玩。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喜歡與人在一起來,為培養出主動交往的願望打好基礎。反之,讓他獨自遊戲,家長是 省心省力,但以後不樂觀。

  三、 遊戲中融合訓練理念

  這點就是RDI理念,許多家長都是高手,不再累述。以上是培養主動交往願望的基礎性理念,在漫長的訓練過程要中始終貫徹。

  以後越早與同齡孩子一起玩,越容易產生主動交往的願望。因為是高功能的,能力可以完成簡單互動遊戲,孩子年齡不大,這是黃金時期,如果這個時期忽視自然交 往,或因為擔心受歧視而不敢與人交往,希望關門訓練這種封閉模式,讓孩子能力提高後再自然交往。怎樣選擇,各自考慮。

  下面介紹交往圈子建立的技術,結合我三年來經歷和心得。由於我沒有寫筆記的習慣,很多都要慢慢回憶,貼子可能有些零亂。

  交往是正常孩子不需要教的,正常孩子在一起,自然就會玩到一起去。根本不需要掌握禮貌語言之類的,而是主動性、觀察性、配合性,理解性、創造性等各方面能 力的綜合,並有豐富的情感,這種能力遠比認知、語言的訓練複雜得多。自閉症孩子的核心障礙也在於此,訓練根本無法模擬複雜的交往環境,所有的模擬場景訓練 在實際環境中毫無用處。從交往中提高交往能力,我認為是根本之道,是一種最有效且是不要錢的訓練。

  掌握上篇中三個基本理念,而要融入交往,必須要為孩子建一個交往圈子,也是尋找貴人的前提。這對家長要求很高,家長必須要有能忍受歧視的心理,有相當的親和力,有付出巨大時間精力的能力。

  要能忍受歧視。開始在幼兒園時有一個小孩子與他玩,但後來被家長看出了問題,或有人指指點點,從此再不一起玩了。這種情況時有發生,也很正常。如果擔心歧 視而不帶領他繼續交往,以封閉模式搞訓練,現在的面子是保住了,但孩子失去了最寶貴的黃金時期,孩子長得很快,別人的孩子也長得快,以後再想融入交往就晚 了。

  要有親和力。要求家長的性格是開朗活躍型,要求家長為人友善,喜歡與孩子打交道,還是那句話:孩子們先喜歡與你玩,才可能會與你孩子玩。頭兩年,孩子們看 我孩子豆豆,都會問他:「你媽媽呢?」,看到我不會去問豆豆在哪。現在反過來了,看到我,都問:「豆豆在哪?」,看到豆豆不會問我到哪裡去了。萬事開頭 難,這個年齡段孩子一起玩,家長都會在場的。要有很強的愛心對待孩子們,要十分關心他人孩子生病、學業、趣事,聽家長們的孩子瑣事,要帶領孩子們一起玩, 家長們大多是善良的,長期以來你對他孩子好,他也會對你好。孩子們更是如此。

  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交往不是一兩個月的事情,而是漫長的過程,是曲折中前進的過程。我天天都帶他出去交往,不管在哪裡玩,只要有孩子,就帶他們一起 玩。每天孩子們一起瘋,一起跑,豆豆每天都興奮,運動量也很大。這需要家長有付出大量時間精力的準備,每周一兩次的交往,我認為力度不夠。

  以上,家長就了解和結識了很多孩子,建立交往圈子,為找到貴人打好了基礎。貴人不是從天上掉下來,而是交往中發掘出來的。

  我寫的關於訓練之道,整體思路應該已經很清晰了。

  正常孩子交往歷程,2歲就開始了。我觀察到2歲多孩子很喜歡跟隨孩子們的大部隊玩,雖然語言很少,能力也不足以融入遊戲,但他只要看到小朋友玩,他的眼神 和興奮情緒令人驚異,這是孩子的天性。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管是否有語言,不管能力高低,產生出這種參與小朋友遊戲的願望,是交往訓練的關鍵之處。從而,為 孩子建立交往圈子比找到貴人更為重要。

  建立好交往圈子,才能讓他更容易地處於高強度的交往環境中,更容易感受交往時的興奮和新奇,而如果玩伴過於單一,不可能維繫長久的友誼,貴人肯定會覺得乏味,會離你而去。建立好交往圈子是找到貴人的基礎,也是維持與貴人長久友誼的必要條件。

  1.堅持每天都要在戶外玩

  每天都是吃晚飯後,馬上帶孩子去戶外,找孩子多的地方玩。一般情況下2小時左右,夏天更長些。

  在幼兒園放學後,不馬上回家,帶孩子在園裡玩一會。

  2.你的熱情和投入是建立交往圈子的基礎

  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孩子們的遊戲當中,孩子才會喜歡你,進而與你孩子一起玩。雖然你孩子能力不夠,但由於你的參與,時刻維持遊戲的進行,這就可以建立起長期的交往圈子。

  3.要準備一些遊戲和玩具

  優先選擇你孩子喜歡玩的遊戲,配合性好一些。加上你的投入和變化,化簡單為複雜,可以產生意思不到的效果。而不時變換花樣,加上一些道具,吸引住孩子們在 你的周圍。再好的遊戲,如果玩得不興奮,沒有任何效果,再舊再老的遊戲,如果全心投入,並加以變化,就能化腐朽為神奇。關鍵是家長的態度。

  4.遊戲中引導

  引導孩子在遊戲中產生興奮,產生興奮中的眼神對視,就是玩一個遊戲的目的。只有長期的不斷產生出這種效果,孩子才能產生主動交往的願望,從而達到水到渠成。這點我想大家可以在實踐中討論,相互學習。

  述前,持之以恆地讓孩子呆在交往環境中,家長引導他們互動、遊戲,孩子產生出交往的願望,就完成第一步訓練計劃。為第二步樹立交往的信心打下基礎.建立好交往圈子是所有訓練計劃的關鍵。

  在第一步中,我的體會是:

  一、孩子越興奮,越瘋狂越好。運動量越大越好。我孩子每天都玩得汗流浹背,狀況就好些,而安靜多些時。狀況就要差一點。

  二、在沒有孩子玩時,家長可以進行一些訓練

  我著重訓練他分心關注。如:在拋接球時,一般都是兩個人,一人扔給他接球,一人幹擾,將球扔向天空,孩子看球時,另一人突然扔球給他接。經常變換,孩子要 同時注意兩個人的動作。如相互踢球時,我假動作居多,有時假裝看其他地方,突然傳球給他。如與他玩拼圖時,另一人負責偷他拼好的板塊。玩中,有時假裝受 傷,有時突然中斷,有時故意搞錯等等,這些受益於RDI上的方法。有時也與他種幾棵豆子,讓他每天觀察植物成長的情況。

  但家長及大人與他玩的時間必須小於帶領他與孩子們一起玩的時間.因為訓練的目標是融入同齡人。

  三、多去公園野外玩,大自然和鄉村環境都對他的情緒狀況有好處。

  我感覺自閉症就是孩子心靈上蒙上了一層紗,而外力不可以揭開它,只能孩子不斷與外界溝通,體會外面世界的精彩有趣,才可能主動地去撐破這層紗。單純地訓練 是不可以達到這個效果,也達不到在實際交往中的訓練強度。只有產生出主動交往的願望,孩子才有撐破這層紗的主動。

  而尋找貴人,將對提高他交往信心有重要作用,貴人的幫助,將更加擴大他交往圈子,保護和愛護他,讓他對交往充滿信心。但前提是,貴人必須是主動的喜歡他, 而不是家長的搓合。否則,即使找到了貴人,也持續不了多長時間,或達不到貴人起的作用。這要求孩子能有第一步的基礎,加上遊戲的基本理解性和配合性。要求 貴人與孩子有相當的感情基礎才行。怎樣搞好貴人與孩子的關係,以及怎樣玩,是根據貴人的性格決定,無定式。

  孩子成長飛快,不久以後不可能有人時刻引導,不可能有貴人時刻幫助,正常孩子到上學以後,心智加速發展,心理年齡的差距將越來越明顯,這種結果是可怕的。

  怎樣提高心智水平,也就是怎樣完成本貼最開始中所寫的第三步,目前仍未找到有效辦法。我孩子在不熟悉的遊戲,或沒有遊戲媒介時,明顯有不適應的表現,對別 人的思路不理解。而正常孩子能很快順著別人的思路,心往一處想,從而愉快地玩在一起。怎樣才能使他理解正常孩子的思路,不再幼稚,只進行加強交往訓練還是不夠。

  心智是交往中通過細微之處理解別人和別人的一種能力,是觀察、行為理解、換角度思考、細微及複雜情感理解、預測等能力的綜合。心智所要求的這些能力,是 進行遊戲無法達到的,進行大量的實際交往也無法提高,也無法言傳身教。在遊戲中,孩子除了興奮之類簡單的情感外,無法體驗到更複雜的情感。

  我的觀察,孩子不會換角度去理解別人的感受,也不能理解人類細微情感。具體表現為:發表自己觀點時,不顧及別人是否理解,也不能感覺到別人是否願意聽。根據以上,我想著手從以下幾個方面試試:

  1.不再使用玩具、運動或其他新遊戲玩法來鼓勵孩子交往。也就是,他要去玩的話,家長不幹預,也不讓他帶玩具、球、單車、食品之類的東西,隨他去。可能他在交往中會受到挫折,但如果他想辦法調整自己,則是一次飛躍。

  2.增加孩子閱歷,多帶孩子見識,了解自然。

  3.多看感情豐富的電影、動畫、書。

  4.引導他回憶,不僅回憶事件,重點引導他回憶別人行為和意圖。

  我想這也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吧,計劃搞半年左右觀其成效。

  要達到本貼開頭所述,孩子不藉助遊戲媒介,能通過聊天來達到交往和建立友誼,需要相當的心智水平。

  我想,心智有兩個層次,與情緒有關的是低級階段,通過語調,細微表情和動作等,能理解別人的意圖。而心智的高層次,與情緒無關,通過分析來洞悉別人的內心,叫心機。

  要達到心智的低級階段,孩子本身必須具備清晰的思路,相當水平的觀察和分析別人的能力。其前提是,孩子的專注力必須是建立在對同伴的細微觀察之上。

  怎樣提高心智水平,我想正常人也同樣經歷著複雜的過程,當經歷和閱歷積累到一定程度,厚積薄發,有時會豁然開朗,領悟到新競界,非說教所能達到。所以我的想法是:

  1.多經歷,多見識。

  2.多看影片,現在我孩子迷上了機器貓,他看懂了。再過一段時間,帶他看戰爭片,我想起小時候最愛看地道戰,地雷戰之類,有豐富的內容,也有強烈的情感。

  3.我想心智水平的提高,沒有專門針對性的訓練方式,完全是經歷太多後的人生感悟。也只有提高心智水平,孩子才能真正融入社會。

  自閉症的康復,如果僅僅局限於完成學業或一些簡單的交往,還不能算成功,還應該看其交往的內涵,不能是為了交往而交往。心智能力差距太大,別人是不會與之「真正地交往」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必須提高孩子心智水平,才有可能真正走向康復。

  心智完全是交往能力,心智能力的提高是潛移默化的,只能靠孩子不斷的經歷後而自我感悟。說教可能解決糾正部分行為問題,但不能提高心智水平,青春期的孩子如果說教太多,還可能產生逆反心理。

總之,有點難。我想,首先從一個方面入手,就是讓他先明白「感動」。從情感影片、社會新聞、自身言行等方面,讓他理解和感動,理解人間正氣、正義、善良、艱辛。讓這種感動震撼心靈。由此入手,再想其他辦法提高心智水平。

相關焦點

  • 「星星孩子」的媽媽總結出實用的自閉症孩子訓練經驗
    本文分享的文章是一位自閉症媽媽經過幾年的摸索,對目前訓練模式感悟如下:  而自閉症孩子缺少這種能力,是質的障礙。通過大量的基礎能力訓練,來提升交往能力,從實踐中看,家長耗盡心力,不可謂不努力,但不如人意者居多,有些孩子 在機構中越訓越孤獨。家長們想生二胎的,領殘疾證的,呼籲社會關注的,打算建封閉農場的多了些,明顯對訓練成效毫無信心。
  • 自閉症的表現症狀的孩子當了超市理貨員,18年來媽媽所總結的經驗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你的孩子有自閉症的表現和症狀,你會更加深刻地理解這句話。皮特媽媽如是說。初期我們沒有關於自閉症的任何經驗,為避免延誤皮特的治療,我和皮特爸爸決定將他送到一家康復中心進行專業治療。康復中心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並為我們介紹諸多成功案例,讓我們仿佛看到了希望,我們當即給皮特進行了註冊和報名,回家時我們一家人感覺格外輕鬆,看著皮特之前難受的心情也一掃而空。
  • 一位自閉症語言遲緩媽媽總結出來的6條經驗
    這一年來,珍媽不斷嘗試,總算有所「回報」,從之前只會叫「爸爸」、「媽媽」,甚至還會弄錯對象,到現在人稱基本沒問題了,日常用語,比如:「餓了」;「渴了」「要出去玩」等等。最多能達到6~7個字的句子。珍媽將自己琢磨出來的經驗,分享給身邊其他自閉症及語言遲緩的父母嘗試,大多都起到不錯的效果,即使效果不理想的,孩子也很少牴觸。
  • 自閉症兒子叫出第1聲婆婆!媽媽分享心酸經歷,及4個實用方法
    寫在前面: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更不用說,做自閉症孩子的父母。但,我們可以不斷學習實踐、借鑑前人的經驗,避免彎路,找到捷徑和突破口。現在治療訓練3個多月了,程程從不說話到叫出第一聲婆婆,有了簡單的互動,有了眼神交流,也願意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了。
  • 自閉症訓練切記這50個「社交元素」!
    根據研究以及我們的經驗和觀察,主要原因還是自閉症人士的核心障礙——社會交往問題,沒有得到應有的改善。 但這些是訓練的主要目的嗎?的確,這些都是,包括自閉症和正常孩子應有的活動,而且是必需的、非常重要和有趣的活動。但針對患自閉症的孩子,開展這些活動時,除了達成孩子全面發展的目的,最重要的還不是上述的生活自理、認知、自理、運動、認知能力。
  • 自閉症訓練三個原則
    這就是社交,所以呢,我們就可以在給孩子做訓練的時候,除了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其實隨時隨地都可以互動,媽媽帶著孩子去超市買菜,其實媽媽不要去趕時間,你帶著孩子,然後你走到一個地方,你問孩子,哪有蘋果啊?,是本能性的行為,是我們人類可以生存的一種本能;但是呢,自閉症的孩子呢,你如果不做刻意訓練這個東西呢,就出不來,所以這就叫做ABA的手段。
  • 自閉症是如何造成的 可以自己在家訓練孩子嗎?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家長難免都會有這樣的疑惑,能不能在家裡自己訓練孩子呢?小鈴鐺在解答這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如何在孩子出現情況的早期就引起家長的重視呢?因為一般自閉症兒童高發期是0-3歲,父母如果能善於觀察,一般都能夠及時的發現孩子是否有問題行為。
  • 治療自閉症,父母訓練才是最靠譜的方法
    但是很遺憾,目前,自閉症的治療仍然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沒有特效藥,也沒有什麼神奇療法可以讓他們一夜間成為正常的孩子,教育訓練是最主要的治療方法。「自閉症訓練,沒有捷徑,只有艱苦卓絕的努力。」鄒小兵強調。的確,自閉症的訓練就像遊戲裡的衝關,每一關都需要長期的付出,而每突破一關,孩子的能力就上了一個臺階。第一關:起點。
  • ABA訓練是對自閉症最合理的幹預方法,快來收藏
    ABA也就是個人行為解析,是現階段自閉症層面最切實可行的一種訓練方式 。說白了ABA也就是說在DTT(連擊實際操作教學方式)的基本上創建的一種訓練方式 ,將一個實際操作個人行為開展溶解,直至最細微但豐厚的個人行為模塊,隨後再逐一開展訓練。
  • 自閉症媽媽的自述
    這時,有一個媽媽忽然問到,「有沒有人研究的疫苗致病這個問題?我的意思是沒有人有強烈的意見嗎?」她在公園向一組大約半打她的熟人拋出了這個問題。我才剛剛認識這位母親,她6個月大的嬰兒睡在她的胸部,但我深吸了一口氣,轉而面向她,給出了我能找到的最好的答案。 我很幸運,我生活在兩個世界,而且越來越發現我的兩個世界相互交織。
  • 自閉症兒童的言語障礙與訓練方法
    最明顯的是"我"與"你"的概念混淆不清。如在做語言訓練時,老師提問:「你叫什麼名字?」自閉症兒童會回答:「你叫XX。」  (4)對詞語混亂運用,與人交談時主題混淆。最大的特點是說出與當時情景不相關的話。例如,當別人都在談及有關體育的話題時,自閉症兒童會忽然說起火車時刻表。
  • 腦科學 | 自閉症幹預訓練為什麼有效?
    自閉症和大腦有什麼聯繫?腦的發育和大腦可塑性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自閉症通過教育訓練可以改善大腦功能嗎?不少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疑惑,面對這些疑惑,對於剛開始給孩子做康復教育訓練的新手家長來說,往往會變得焦慮和無助。
  • 最實用的自閉兒語言訓練指南
    自閉症兒童在語言方面有嚴重的障礙,因此對自閉症兒童的語言訓練是我們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這篇文章我們將會從語言訓練步驟、語言訓練方法、訓練原則等方面系統介紹自閉症兒童的語言訓練的各個環節步驟。我們在語言訓練之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語言障礙程度,需要先簡單測試兒童語言發展的程度。
  • 如何訓練自閉症兒童的社會交往?
    而自閉症孩子則完全不一樣。他們基本上不會與他人目光對視。自閉症孩子長到幾歲了,他和你說話,也不拿眼睛看你,缺乏眼神的交流。大人抱自閉症嬰兒,就會發覺孩子的身體僵硬,不像正常孩子,身子是柔軟的。媽媽離開,自閉症孩子也表現得無所謂,明顯對媽媽缺乏依戀。到了會走路的年齡,自閉症孩子通常還是喜歡一個人獨自玩耍。
  • 星孩媽媽聽賈美香大夫答疑總結:自閉症幹預要重視家長的作用
    賈大夫建議在北醫六院訓練,這麼一大家子人,留下誰?賈大夫說,媽媽陪著上課,奶奶或姥姥留下一個搞後勤。爺爺當時就不樂意了,老人離不開孩子。賈大夫夠耿直,立馬就說,你要是想在這訓練就得聽我的,要不你們就換地方。孩子媽媽非常配合大夫,打發走了老人,訓練的第一步先解決嚴重偏食問題。不給燒餅,只給饅頭瓤,告訴孩子,只要你吃了饅頭,哪怕吃一口,立刻就給你吃燒餅。
  • 看了100個自閉症模仿案例,給你總結了3個超實用的方法
    模仿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但這一本能卻在自閉症孩子身上發生了偏差,很多孩子的模仿能力都極差,但差並不是沒有。模仿是一切訓練的基礎,自閉症孩子認知、感知、語言、動作、社交的訓練都離不開模仿能力。所以,提升孩子的模仿能力刻不容緩。今天,我們就一起從動作、手勢、表情的角度,學習如何幫孩子提升模仿能力吧!
  • 自閉症孩子抗拒訓練怎麼辦?
    自閉症孩子在訓練時經常發脾氣?自閉症孩子抗拒訓練?相信廣大自閉症患兒家長們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如何正確的應對孩子發脾氣抗拒訓練呢?是無奈妥協,還是選擇無視?每個孩子都喜歡自由,喜歡玩,自閉症孩子也不例外。但自閉症孩子卻很少有自由的機會,他們時刻需要進行一些不喜歡的所謂「訓練」,時間久了他們會發脾氣,會想各種方法抗拒訓練。
  • 中美星星橋「2020國際自閉症康復實操訓練營」即將上線
    中美星星橋及時洞察到家長們的痛點,急家長所急,將於2020年12月5日-6日舉辦「2020國際自閉症康復實操訓練營」,解決家長們目前的幹預困境!  三大目標,覆蓋全年齡、能力階段自閉症兒童  中美星星橋根據多年來對中國自閉症家庭的調研,以孩子能力、年齡階段為標準,為本次訓練營設計了三大目標。
  • 改變自閉症家庭幹預現狀,2020國際自閉症康復實操訓練營圓滿閉幕
    12月6日晚,由中美星星橋全程籌辦的2020國際自閉症康復實操訓練營完美落下帷幕。本屆實操訓練營歷時2天,邀請了3位北美資深自閉症領域實操專家,代表著國際自閉症康復領域理論與實操高度的最前沿水平。3大目標、8場實操演示,改變家長實操困境對於自閉症孩子的家長來說,居家幹預一直是難以解決的問題。
  • 從坐下難到坐的穩,自閉症女兒的安坐訓練,我是如何做到的?
    關注我,每日一更自閉症家庭教育小技巧!大家好,又是和大家分享乾貨的一天,但今天的分享形式和往日不同。因為我是在醫院工作,平時接觸到的一些自閉症家長非常多,很多時候她們都會和我交流&34;。在前不久一位AS(阿斯伯格)孩子的家長激動的和我分享了她對孩子長達1個月&34;訓練的心得。在聽完她給我分享的訓練心得之後,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正面例子,於是在今天以這位媽媽的角度寫下這篇文章,供大家學習,為更多的星爸星媽提供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