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創新和變革的時代。教育應該幫助人們為那些目前尚不存在,也無法被清楚的定義的未來工作而做好準備」
–彼得•德魯克
為適應「新高考」改革實施方案和貫徹落實教育部等十一部門《關於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等文件精神,研學旅行已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計入學時,正式成為我國中小學生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為突出素質教育核心理念,重視課程與實踐相結合,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廈門一中高一年段全體學生在景行樓千人禮堂開展夏季研學主題講座。
在主題講座正式開始前,作為與廈門一中共同開發2019年度研學課程體系的「齊物志中小學素質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創始人吳翠楠老師上臺,為全體師生詳細介紹研學旅行的背景與「新高考」的緊密關係,以及研究性學習如何在真實的社會場景中完成課題的體驗探究、問題的發現與解決。
「齊物志中小學素質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創始人吳翠楠老師正在介紹研學旅行的背景
「齊物志中小學素質教育公共服務平臺」臺灣專家與現場一中學子互動,介紹本次課程主題及其內容
開場介紹結束後,主題講座正式拉開序幕。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這座城市的建設者和主導者,他把人文精神、藝術美學融入到這座城市的建設中,使廈門成為我國現代化城市的發展典範。廈門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廈門市原政協副主席、廈門市教育基金會理事長潘世建老師「關於廈門城市建設中的點滴體會」主題講座。
滿懷對廈門這座美麗的海上花園的深厚情感,娓娓道來改革開放至今廈門城市建設發展背後的動人故事。
潘世建老師以自身參與廈門城市建設的經歷,圍繞三部分內容:
1.科學理性的規劃是城市發展的生命線;
2.生態保護的理念是城市發展的主旋律;
3.文化提升的積澱是城市發展的軟實力。
經過潘世建老師的精彩講述,同學們對廈門,這一座蘊藏著深厚人文底蘊的城市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與理解,為接下來的閩南鄉土考察課題實地探究做了充分鋪墊。
廈門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潘世建老師為一中學子講述廈門城市發展背後的秘密故事
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故鄉或所生活的城市?我們能為傳承閩南文化做些什麼?如何理解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之間因交流互鑑而豐富多彩?如何將「本土化」的課程體驗更好讓學生感知?
因此,要對「鄉土」產生真正的感情與心理認同,關於故鄉歷史沿革、社會風土人情、歷史地理脈絡和地域特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與認知必不可少,都應納入課程範疇,通盤考量與設計,結合真實的社會場景、社會化元素探究問題設計與專業社會化師資,將「地方性知識」重新帶回學生身邊,讓學生體驗與眾不同的研學成長經歷和團隊人際互動,利用本土資源,結合學校校園文化,開發適合學生認知特點的研學課程體系,呈現學校對於地方文化的擔當、理解、認同與傳承。同時,在趣味與學習搭配相得益彰之中,感受新時代「家國情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熱愛家鄉文化,為家鄉自豪,全面提升學生民族文化自信力與幸福感!
研學旅行是一門綜合實踐課程,研學是目的,旅行是路徑手段,更是課堂教育的延伸。開展研學旅行有利於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利於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另一方面,只有解決「研的內容,學的方法,旅的地方,行的途徑」等實質性問題,才能遠離傳統課堂的說教灌輸,真正與學校教育密切結合,把研學旅行的課程目標落到實處,創新素質教育的新形式。廈門一中學子們不僅紮實走在研學路上,紮根閩南鄉土,更是要以「蘊百年精華,創世紀輝煌「的廈門一中魂,開拓出獨屬於廈門一中特色的研學實踐教育中國夢!
廈門,以一座城市來做課堂!
供稿:高一年段
審稿:萬李
微信編輯:陳毅敏
關注廈門一中微信公眾號
辦學理念:人文·創新,為發展而教育
校訓:勤、毅、誠、敏
校風:創新、務實、團結、奮進
教風:愛學生、善教導、高質量、當師表
學風:勤奮、嚴謹、創造、實踐
獲取更多校園最新動態
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