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對糖尿病患者而言,飲食可能比「天」還大,因為飲食控制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病情的發展。因此,在糖尿病防治的「五駕馬車」裡,控制飲食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
而在這之中卻存在很多我們可能忽視的誤區,對糖友們的血糖控制造成影響。
飯吃得越少,對病情控制越有利
很多人認為:「得了糖尿病就要控制飲食, 控制飲食就是嚴格限制食物尤其是主食的攝入量。」也就是說吃的越少越好, 於是很多患者由於不正確的飲食控制導致營養不足, 機體的抵抗力下降,且發生低血糖和各種的感染。同時人體飢餓時脂肪、蛋白質大量分解,會導致酮症酸中毒。
要正確看待「控制飲食」。糖尿病飲食治療的原則是: 適當地限制總的熱量攝入,同時保持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素的比例平衡。人在過度飢餓時,糖原分解及糖異生增加,會出現低血糖後反應性高血糖,導致血糖的波動,反而不利於血糖控制。
饅頭比米飯更易升高血糖
有些患者偶然發現吃饅頭後比吃米飯後測的血糖值高,因而就只吃米飯、不吃饅頭,甚至不吃所有麵食。
其實,麵粉、米飯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及其升高血糖的指數非常接近,大家感覺到升糖的差別,是因為看上去差不多的米飯和饅頭,原料的量差別很大,這是由於大米和麵粉吸水量不同。50克生米做出米飯有一大碗,同樣多的麵粉做成饅頭卻只有半個,你吃一個饅頭,血糖當然升高的快了。
膳食纖維對控制血糖有利,因此每天只吃粗糧不吃細糧
有一種觀點認為粗糧富含膳食纖維,對於糖尿病患者有利,因此每日僅吃粗糧,不吃細糧,似乎不這樣做就難以控制好血糖。
粗糧含有較多膳食纖維,有一定延緩餐後血糖升高,降脂,通便的功效。然而,粗糧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不加控制地超量攝取,可能會增加胃腸的負擔,影響營養素的吸收,特別是鈣、鐵和維生素的吸收,長期如此就可能造成營養不良。
因此,糖尿病患者應明確粗糧並非「多多益善」。科學的做法是粗細搭配,一般的比例為粗糧1份加細糧3~4份。這樣既能發揮粗糧的功效,又避免粗糧進食過多產生不良反應。
肉類升糖太快 只吃素不吃葷
肉類含有較多的蛋白質等營養物質,攝入減少,則會導致機體蛋白質不足,機體抵抗力降低,易發生感染; 而缺少肉類的食品,由於沒有脂肪的飽腹感,患者極易飢餓,這樣不易堅持飲食治療。
只要合理搭配,葷素都可以吃。即使患有糖尿病,也要保證每日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的合理攝入,在肉類的選擇上推薦食用魚肉、雞肉等白色肉類,這類肉含有的脂肪量相對較少,更利於血糖水平的控制。
葷油不能吃,植物油多吃沒事
有些糖尿病患者認為,植物油中含有多量的不飽和脂肪酸,比動物油要好,因此,只要不吃動物油,就不會有問題。
其實,雖然植物油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但無論動物油還是植物油都是脂肪,1克植物油和1克動物油產生的能量都是9千卡。如果不控制植物油,就容易造成每日總能量超標,使體重增加,甚至導致肥胖,並嚴重影響血糖。
對糖尿病患者而言,每日植物油用量不宜超過30克。對肥胖和血脂紊亂的糖尿病患者,更應將植物油限制在每日25克或20克以下。
水果太甜,不敢吃
調查發現,很多病人患糖尿病後對水果都不敢問津。但實際有些水果中含有豐富的鉻、錳等微量元素,機體缺錳會導致胰島B細胞合成和分泌胰島素減少,影響糖代謝;使胰腺易受氧自由基的損害,降低胰島素的活性,誘發糖尿病。另外水果中的果膠是可溶性食物纖維,具有降低餐後血糖的功效。
當患者血糖控制的比較理想、病情穩定( 不經常出現高血糖或低血糖的情況) 時,可在兩餐之間加餐水果,但需要將水果的熱量計算在每日進食總熱量之內。但水果的含糖量和熱量不同,因此選擇水果時也應根據情況適量進食。
不甜就能隨便吃
其實引起血糖升高的是麵包、餅乾及無糖食品中的面和餡料,而不是甜味劑。所以口感不甜的食物也會升高血糖。
為了減少排尿,口渴不敢飲水
其實多尿並非體內水多,而是血糖高所致。避免多飲多尿關鍵是控制高血糖。少飲水血液濃縮易出現高滲,糖尿病人的食物宜忌中唯有水不限,應鼓勵多飲水。
多吃了食物,要加大口服降糖藥劑量
一些患者在感到飢餓時,常忍不住多吃飯。此時,他們可能自行加大原來的服藥劑量,誤認為多吃點降糖藥就可以把多吃的食物抵消。
事實上,這樣做會加重胰腺(島)的負擔,還可能引起低血糖及增加藥物毒性作用,加重病情。
走出飲食營養誤區,掌握糖尿病飲食原則,合理調配,糖尿病患者也能吃出健康,吃出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