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營再搞"去中"!不滿臺勳章以孫中山蔣介石命名 要求改名

2021-01-08 環球網

中國臺灣網9月23日訊 據臺灣「中央社」等媒體報導,對於象徵臺灣地區文職人員最高榮譽的「採玉大勳章」、「中山勳章」與「中正勳章」,島內「時代力量」與民進黨「立委」22日提案稱,此類勳章不應以人名為命名方式,主張改名,結果被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阻擋,將提案退回「立法院程序委員會」。

據報導,綠營方面所做的「勳章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的提案說明」中表示,採玉大勳章是以蔣介石之母王採玉女士命名、中山勳章命名由來為孫文、中正勳章命名由來為蔣介石,「如此榮譽,應不宜以特定個人作為命名」,並主張應以具臺灣意象的「玉山大勳章」、「黑潮勳章」為名。

但本案22日在「立法院院會」進行報告事項時,因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有異議,被退回「立院程序委員會」重新提出。

國民黨團首席副書記長李彥秀說,國民黨團拉下此案只是一種表態,這件事不要用個案、針對性方式處理。

自去年「520」上臺掌權以來,島內綠營人士頻頻將孫中山、蔣介石等彰顯中華文化印記的歷史人物、文化符號視為眼中釘。蔡英文當局「去蔣」、去孫、「去孔」、取消遙祭黃帝陵、降格鄭成功祭典、停辦抗戰80周年紀念展、廢除課綱微調、推動新歷史課綱、拆除臺北故宮獸首 等「去中國化」舉措一波接一波。

去年2月間,民進黨「立委」高志鵬竟公然宣稱,如今新臺幣鈔票、硬幣上仍有孫中山、蔣介石圖像,有些朋友說「看膩了」 ,年後將推動「修法」,改版新臺幣。此言一出引來島內網友痛罵:「我們也看膩你了,怎麼還不下臺滾蛋咧!」 綠營妄圖借錢幣進行意識形態明顯的政治操弄,遭到島內輿論、政學界一致抨擊,此事最終不了了之。

近期,綠營借各種口實「去中」的動作非但不停息,蔡英文當局「去中國化」的「屠刀」,更疑似直接揮到了中國國民黨頭上!

臺媒日前報導,國民黨最近收到一份由蔡英文當局外事部門,即所謂的「外交部」 寄來的公文信函,信封上收件人一欄,原本是印著「中國國民黨」等字,結果卻十分突兀地,被人以修正帶把「中國」兩字塗抹掉 ,讓國民黨十分不滿。國民黨質疑此舉背後有高度政治意涵,並痛陳,就連臺當局所謂「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都還沒有要消滅國民黨,反而是臺外事部門先動手了。

臺當局所謂「外交部」寄來的公文信函,信封上收件人一欄,原本是印著「中國國民黨」等字,結果卻十分突兀地,被人以修正帶把「中國」兩字塗抹掉,讓國民黨十分不滿。(圖片取自臺媒)

對此,臺外事部門高層致電國民黨中央黨部表達「歉意」,聲稱此事純屬外事部門承辦人員「作業疏失」 ,並非為了「去中國化」,刻意要把「中國國民黨」的「中國」兩字去除。

但國民黨人士仍質疑,明明臺外事部門原本製作的印鑑,就是「中國國民黨」5個字,為何蓋到信封上後,又要把「中國」兩個字塗掉?這豈是「作業疏失」所能解釋? 實在令人匪夷所思!該部門的解釋無法讓人接受,難道外事部門承辦人員連政黨名稱的基本常識都沒有?

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李明賢指出,蔡英文當局外事部門塗銷「中國」兩字的作法,明顯具有「去中國化」的政治意涵 ,而且明顯有失禮儀,是對政黨的不尊重。

另據最新報導,國民黨籍臺北市議員鍾小平,因不滿臺外事部門信函對中國國民黨實施「去中國化」,22日已至臺北地檢署按鈴控告外事部門負責人李大維涉偽造文書、毀損文書罪,並要求李大維出面道歉。

鍾小平質問,這樣的行為難道是要剪掉兩岸五千年的血脈跟文化嗎?要這樣傷害中華民族嗎? 他指出,蔡英文為了連任,想搞一場挑動兩岸意識形態的終極戰爭 ,因為她冰封了兩岸,內政處理也不好,於是想打意識形態的戰爭,割裂人民情感,達到勝選目的。「這樣的司馬昭之心昭然若揭,一定要阻止這樣的歪風!"(中國臺灣網 王思羽)

相關焦點

  • 臺灣還有多少人認同孫中山這個「國父」
    則近年來臺灣社會伴隨著「去中國化」而來的「去孫中山化」,則隱隱觸動著兩岸關係的敏感神經。就在今年習近平主席發表紀念講話之前,環球時報以《孫中山與臺灣:年輕一代情感趨淡 綠營操縱「去中」》為題發表特約評論,批評「近年來『綠營』卻在試圖搞『去孫中山化』,以此割斷兩岸的聯結,他們的一些極端做法已引起眾怒。」體現大陸方面對孫中山在臺灣的地位動搖,以及其背後「去中國化」的批判與擔憂。
  • 蔣介石陪孫中山避難 字斟句酌寫書感動孫中山
    出版時間:2013-9蔣介石字斟句酌寫出《孫大總統蒙難記》 孫中山大為感動孫中山與中共領導人一起研究赴蘇聯考察人選的時候,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對這件事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蔣介石的投機生意起色不大,富甲一方的陶朱公沒能做成,但一個改變他人生的機緣悄然來臨——陳炯明炮轟總統府,孫中山避難永豐艦。他聞訊後,急忙日夜兼程趕到廣州,在艦上陪伴了幾近絕望的孫中山40來天,還舞文弄墨、字斟句酌寫出了一本《孫大總統蒙難記》,給孫中山奉上一首不露痕跡的讚歌。「勁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 許陳品:孫中山蔣介石的頭砍得,八田與一的就砍不得?
    在「轉型正義」的口號下,國民黨前主席蔣介石在全臺各處的銅像雕塑屢遭破壞、甚至被「斬首」。3月29日,自稱為「臺灣建國工程隊」的成員在社交網絡上發布消息,聲稱「看不慣這種膜拜偶像似的威權體制,竟然還存在今日臺灣,我們搜集了全臺灣數百座蔣像資料,我們會隨時用菜刀,或竹竿綁菜刀,或各式各樣的工具取其首級。」社交網站內頁照片顯示臺北市內湖區某處蔣介石雕像遭砍頭。
  • 臺中山大學討論拆除孫中山蔣介石銅像
    1925年孫中山病逝,1926年國立廣東大學正式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以紀念中山先生。當局遷臺後,於1979年核定設置「國立」中山大學籌備處於高雄西子灣,翌年7月正式建校成立,並以孫中山誕辰11月12日為校慶。 臺灣中山大學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孫中山與蔣介石銅像」矗立在校園中心,代表著該校成立的精神與歷史背景,外加蔣公行館也是校園內的歷史特色。
  • 蔡英文當局扛"轉型正義"大旗欲先"收拾"孫中山蔣介石
    自稱「臺灣建國工程隊」的人士趁夜砍蔣介石頭像並拍照。(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中國臺灣網4月10日訊 民進黨政當局高舉所謂「轉型正義」大旗,挾「立法院」多數從「修法」追黨產到「促轉條例法案」。臺灣《聯合報》發表文章指出,自從民進黨執政以來,最常被拿來開刀的,除了國民黨就是這兩位老人家,一位是孫中山,另一位是蔣介石。● 孫中山「陵園管理委員會」68年未運作 「綠委」喊廢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去年10月到南京中山陵謁陵,其他國民黨黨內天王,過去十餘年來也三不五時前往祭拜。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轄下就有一個孫中山「陵園管理委員會」。
  • 臺灣臺南市欲拆孫中山銅像引藍綠對峙
    支持者稱,民進黨內部是肯定孫文、反對蔣介石,如今以安全考慮要拆遷銅像,賴清德就是要「政治迫害孫文」。他們將持續保衛孫中山銅像,直到市府放棄遷移。謝龍介表示,當時市府承諾只是要修復銅像,如今卻以修復之名,行拆除之實。若是孫中山銅像可拆,鄭成功、沈葆楨等臺南數百年來的名人銅像是否也能拆。藍營連日以來在湯德章公園內紮營夜宿,引起綠營人士關注。
  • 如果中山先生還活著,會被臺灣這些人氣死吧?
    去孫又去蔣,中山大學還能叫中山大學嗎?高雄中山大學校內「精神地標」孫中山與蔣介石銅像由於牽扯「威權疑慮」,屢遭惡搞破壞。據臺灣中時電子報22日報導,位於高雄市西子灣的中山大學,前身是國立廣東大學,由孫中山先生於1924年將廣東三校合併改組而成。孫中山去世後,正式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 臺軍軍艦命名被迫「去中國化」,「銘傳」與「逢甲」或遭改名
    臺當局海軍向美國採購兩艘二手派裡級巡防艦,將於3月舉行移交儀式。這兩艘巡防艦原訂艦名「銘傳」與「逢甲」,但因有綠營「立委」反對,可能在接收前夕再度更名。到底臺海軍的軍艦是如何命名的,多年來又有什麼軼事呢?
  • 綠營攪場臺中市議會 孫中山遺囑被貼「恥」字
    環球時報特約撰稿人麥恬報導 臺中市議會主席臺上的孫中山遺囑,3日被民進黨議員貼上一張大大的「恥」字,炮轟以前是國民黨打共產黨,現在國共握手,讓孫中山的遺願破滅。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綠營議員陳福文3日在總質詢時,手持綠色海報站上主席臺後的高椅,將寫著「恥」字的大型海報,貼在孫中山遺囑上。
  • 中山路、中山公園…這些上海地標與孫中山究竟有何關係
    在孫中山生前還不敢公開表達反對國共合作意見的國民黨右派元老們,於1925年11月23日在北京西山碧雲寺孫中山靈前召開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要求「清黨」,史稱西山會議派。國民黨內右派越來越得勢,在其所控制的上海環龍路44號,公然有區別於孫中山故宅的致祭活動安排。
  • 走進臺北「國父紀念館」 蔣介石曾不滿設計
    當年蔣介石當局籌建「國父紀念館」,王大閎贏得了設計權,談到設計理念時,他表示這將是一座「表現國父偉大性格及革命創造精神的新中國式建築」。當時,臺灣島內「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初起,傳統的中國宮殿式建築受到重視,但是王大閎設計的「國父紀念館」的屋頂卻迥異於此,不像中國宮殿,倒像唐宋時代的烏紗帽。這引起了蔣介石的不滿,蔣要求王大閎將之改成清代典型的「歇山式」屋頂。
  • 世紀偉人孫中山與中山大學
    南方網訊 中山大學是唯一一所由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創辦並以其英名命名的高等學府。為培養革命和科學文化建設人才,孫中山於1924年親手創辦了中山大學(原名國立廣東大學)。是年2月4日,孫先生下了兩道大元帥令。其一:「著將國立高等師範、廣東法科大學、廣東農業專門學校合併改為國立廣東大學」。其二:「派鄒魯為國立廣東大學籌備主任」。
  • 全臺30所「中正」院校恐成民進黨「轉型正義」犧牲品
    陳水扁聯誼會日前要求當局不只要全面拆除蔣介石銅像,以其名字命名的街道、建築物或學校,也應更名,除了首當其衝的中正紀念堂,連學校也遭殃。據臺灣《聯合報》報導,一般民眾可能不曉得,全臺各級學校同名最多的,就是「中正」,多達近30校,若全部改名,不只幾十萬名校友跳腳,付出成本更不計其數 。且說不定有人從小學到大學都讀「中正」,一旦全改名,恐變成「轉型正義」的犧牲品。
  • 走進臺北「國父紀念館」:蔣介石曾不滿設計樣式
    當年蔣介石當局籌建「國父紀念館」,王大閎贏得了設計權,談到設計理念時,他表示這將是一座「表現國父偉大性格及革命創造精神的新中國式建築」。當時,臺灣島內「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初起,傳統的中國宮殿式建築受到重視,但是王大閎設計的「國父紀念館」的屋頂卻迥異於此,不像中國宮殿,倒像唐宋時代的烏紗帽。這引起了蔣介石的不滿,蔣要求王大閎將之改成清代典型的「歇山式」屋頂。
  • 走進臺北"國父紀念館":蔣介石曾不滿設計樣式
    當年蔣介石當局籌建「國父紀念館」,王大閎贏得了設計權,談到設計理念時,他表示這將是一座「表現國父偉大性格及革命創造精神的新中國式建築」。當時,臺灣島內「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初起,傳統的中國宮殿式建築受到重視,但是王大閎設計的「國父紀念館」的屋頂卻迥異於此,不像中國宮殿,倒像唐宋時代的烏紗帽。這引起了蔣介石的不滿,蔣要求王大閎將之改成清代典型的「歇山式」屋頂。
  • 臺灣中山大學這次公投孫中山雕像去留問題,下次是不是要公投更名了?
    昨天(4月16日),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中山大學發起全校網絡「公投」,由教職員及在校學生投票決定孫中山及蔣介石銅像的去留。此次投票內容為分別對孫中山蔣介石銅像進行單項選擇,選項包括留置原地、搬到校內其它位置、搬到校外等。
  • 搞意識形態?臺當局借「景觀修復」,要拆「國父紀念館」圍牆惹怒民眾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臺北「國父紀念館」被列為指定古蹟,如今卻傳出臺「文化部」想拆除它的旗杆、旗臺及圍牆。消息一出,島內反彈聲浪不斷。臺灣「文化部」規劃「國父紀念館」園區整建。根本浪費公帑,政府應該關心經濟,而不是搞意識形態」。當地居民表示,旗杆座不是簡單的水泥塊,大家每天經過「國父紀念館」時,都會一起在升降旗期間肅立行注視禮,這是生活記憶,是「國家認同」的象徵,怎能喊拆?國民黨「立委」費鴻泰也說,「文化部」要推動古蹟文化保存,也要尊重民意,這是附近居民長久以來的共同生活記憶。
  • 臺工黨:蔡當局"去中"就像要求蔡英文別姓蔡一樣不會得逞
    (網絡圖)中國臺灣網4月10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民進黨當局在島內執政以來,在「轉型正義」的名義下,政治上大搞「去蔣化」。臺北中正紀念堂停播「蔣介石紀念歌」、文宣品被「下架」後,多地發生「拆蔣介石銅像」事件。因民進黨當局在文化上「去中」,臺北故宮孔子展被迫延期,甚至媽祖也被質疑是「侵臺工具」。
  • 民進黨要再「去中國化」?綠營慣用的鼓譟炒作,這次引起反感了!
    文丨景思 審丨吉安 島內一些綠營政客一直以來試圖「去中國化」。近期,他們更是小動作不斷。相關報導稱,臺灣中華航空在內部網站上公布了華航777F貨機最新的外觀圖,根據圖片上的畫面,字母「C」中暗藏了一個臺灣地圖的形狀。
  • 臺校園所謂「轉型正義」邁首步:臺灣政治大學將移除蔣介石像
    臺校園所謂「轉型正義」邁首步:臺灣政治大學將移除蔣介石像 位於臺灣政治大學圖書館的蔣介石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