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蠔是一種很常見的海鮮,特別是到了夏天,很多路邊燒烤攤都會有它的身影。什麼生蠔刺身、蒜蓉生蠔等等,可以說是很多人吃燒烤必點的一道海鮮。而很多朋友可能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明明長得一模一樣,為什麼有燒烤攤叫它生蠔,有的卻叫牡蠣或者海蠣子。
牡蠣,雙殼綱、牡蠣科貝類,其在我國分布很廣,北起鴨綠江,南到海南島都有它的存在。牡蠣在全世界至少有36個自然種,在我國具有商業價值的就有20種。世界上最多的牡蠣是長牡蠣,也叫做真牡蠣,還有一些常見的近江牡蠣、大連灣牡蠣等等。而對吃貨們來說,管它什麼品種,只要肉質肥嫩,好吃就行。
牡蠣在北方常被稱作海蠣子、牡蠣,而在南方無論生熟都叫生蠔,也有叫「蠣黃」或者「蚵」(he)的,如閩南地區有名小吃「蚵仔煎」。因為牡蠣和生蠔長得一樣,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它們是一種,只是叫法不一樣。而事實是,這兩種東西確實不一樣,或者可以這樣理解,生蠔和牡蠣屬於同種,不同類。
生蠔是牡蠣品種裡面個頭比較大的一種,一般較大的生蠔帶殼都能在1斤以上。其主要生長在江河與大海的交匯處,或是半鹹半淡的內灣淺海處。由於生長條件的限制,它的數量相對於其它牡蠣品種要少很多。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這類生蠔開始被大面積養殖,因此人們餐桌上的大部分生蠔都是人工養殖。
都說生蠔是「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這是因為它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鋅」(人類食物含鋅之首)。當然,這隻針對的是生蠔,而不是所有牡蠣。每100g生蠔就含有71.2 mg的鋅,而同樣重量的牡蠣卻只有9.39mg的含量,生蠔的鋅含量足足高出了普通牡蠣7.6倍。而且蠔肉中的蛋白質含量也高達40%,所以常被人稱為「海中牛奶」。因此,很多人所說含鋅量「最高」的牡蠣是指「生蠔」,而不是一般的牡蠣。
生蠔的吃法有很多,最常見的有清蒸、炭烤、刺身等。個人覺得最佳的吃法要屬清蒸,不僅乾淨衛生,而且味道極其鮮美。由於生蠔離開海水以後最多只能存活1-2周時間,所以鮮食生蠔的話,一定要在這個時間內吃完。生蠔喜冷不喜熱,如果有吃不完的生蠔,建議放在0-5℃的環境中保存,只要表面保持潮溼即可,不必浸泡在水中。
自然界野生的牡蠣都是二倍體,直到1993年,美國教授郭希明和斯坦迪什·艾倫教授,他們用普通的二倍體的牡蠣和育種倍增的四倍體長牡蠣雜交,培育出了三倍體的長牡蠣。這種三倍體牡蠣每年體重多增30%,個頭也是普通牡蠣的2-3倍,而且抗逆性強,不易生病,營養也和生蠔一樣。我國的三倍體牡蠣早在1999年就已經育苗成功,目前在山東、遼寧都有養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