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抗戰期間養育日本遺孤幾十年,孤兒卻忘恩負義,讓其難受一生

2020-12-13 騰訊網

如果說我們對哪一個國家印象最不好,我想多數人想到的肯定是日本,畢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對中國發起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尤其是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那段日子簡直是國民噩夢。在漫長的14年中,我們一次次擊退日軍,終於在1945年,我們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日本遺孤感恩會

1945年,日軍投降,投降後的日軍迅速的滾出了我國土地。同年秋天哈爾濱已經寒風呼嘯,冰冷至極了。一天趙鳳祥像往常一樣做完工作回家,但是在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了一個大約只有5歲的小男孩。看著小孩穿著單薄的衣服在風雪中受凍,心地善良的趙鳳祥就走上去詢問,但是令他驚訝的是,小孩張嘴吐出一嘴的日語。趙鳳祥瞬間明白這是日軍慌忙逃跑過程中,留下的遺孤。

李秀榮

現在剛剛抗日戰爭結束,國家大恨擺在眼前,趙鳳祥也十分的憎恨日本人。但是趙鳳祥最終還是心軟了,他認為這畢竟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讓他來承受別人做的惡,對他太不公平了。如果他不管這個孩子,在這個寒冷的天氣裡,明天就能看到他被凍死的屍體。於是趙鳳祥將他帶回了家。趙鳳祥的妻子叫李秀榮,跟趙鳳祥一樣是一個熱心腸的人,他看到孩子凍傷的身體,心一軟,便沒說什麼,將他留了下來,從此他們變成了四口之家,還給日本小孩起了個中國名,叫做趙連棟。

趙連棟

雖然趙鳳祥夫妻接受了這個孩子,但是他們的鄰居卻不滿意,因為這裡是哈爾濱,整個東北是受日本人傷害最重的地方了。最終趙鳳祥夫妻決定帶著孩子回到河北,那是李秀榮曾經的老家。回家後,這個孩子引起家人極大的不滿,因為李秀榮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抗日戰士,還因此犧牲了,家人十分的生氣,慢慢的就跟趙鳳祥夫妻斷絕了關係。在村子裡,趙鳳祥夫妻整日受人白眼,日子過得十分不好。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加上趙鳳祥夫妻本身人品善良,村裡人才慢慢接受了他們,但是好景不長,趙鳳祥舊疾復發,於1970年去世了。

趙連棟家人

丈夫去世後,李秀榮帶著自己親生女兒趙連琴和日本遺孤趙連棟去了西北。在西北,李秀榮還給趙連棟找了個善良的兒媳婦,但是好日子沒過幾年。1992年趙連棟產生了回日本探親的念頭,雖然李秀榮十分不舍的,但還是給他湊了路費。三個月後趙連棟回來了,回來之後趙連棟告訴李秀榮,自己日本名字為野板祥三,是一位日本軍官的孩子。李秀榮聽了十分不好受,但是看著自己養育36年的孩子,也不好說什麼。

日本遺孤照片

1994年,野板祥三再次希望回家探親,臨走前他對養母李秀榮說自己一定會回來,但是李秀榮想了想最近野板祥三異常的舉動,覺得他不會回來了。果然,從此之後他再也沒回來,不僅沒有回來,連一封信也沒發過,徹底的人間蒸發。現在的李秀榮年紀十分大了,一直強撐著身體,希望再見一次自己養育39年的養子,可惜這個願望至今沒有實現。在此只能希望李秀榮學會放下,不要在為一些狼心狗肺的人耗費心神了。

本文作者小小,一個十分熱愛歷史的作者,專注原創,拒絕抄襲。寫文不易,記得點讚,關注,支持一下啦

相關焦點

  • 75年前,中國父母收養4000多日本遺孤:他們說日語,以中國為故鄉
    7歲時,學校組織去電影院裡觀看抗戰影片。電影裡,日本鬼子騎著馬燒殺搶掠。不知是誰喊了句「小日本」,一些頑皮的學生開始推搡徐明,甚至朝她吐口水。女孩子哪有不愛乾淨的,更何況平白受了屈辱,她委屈地哭了起來。等到電影散場老師點名時,她仍然在電影院裡哭。
  • 她養育日本遺孤40年,養子回日本後了無音訊,想見養子卻被拒絕
    ,這個孩子在夫妻兩的呵護著快樂的成長,一直養育了40年,雖然不是夫妻兩親生的孩子,但是養育了40年,這份恩情早已經勝過任何的親情了,但是即便如此,這個孩子後來去了日本後,遍了無音訊,即便是養父母生病需要人照顧,他也不聞不問,正所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更何況40年的養育之恩,早已經勝過這世間任何的恩情,但是他卻對年邁的養父母。
  • 日本遺孤:很高興中國還惦念著我們
    過去的71年,因為這一層特殊身份,池田澄江的人生跌宕起伏,充滿戲劇性。她曾感慨「小說都編不了這麼全」。而今,她將大部分精力用於促進日中關係友好,幫歸國日本遺孤及配偶向日本政府爭取權益。  遺孤 「什麼叫小日本子?」  在出發參加閱兵觀禮前,池田澄江特意裝了一套豎條紋職業裙裝,色調以莊重的灰黑為主。
  • 日本侵華戰爭遺孤講述中國母親:恩情永生難忘(圖)
    飽受戰爭創傷的中國人民沒有把仇恨轉向日本人民,以博大胸懷收留並養育了數以千計被遺棄在中國的日本遺孤。日本侵華戰爭遺孤的故事不僅是日本法西斯侵略歷史活生生的見證,也包含著中國人民寬容、善良和大愛換來的感恩之心。  1989年7月,陳先國帶著妻子與一雙兒女從瀋陽來到東京,從此改名為二田口國博。  他是一名出生在中國的日本人,他的祖國是日本,故鄉是中國。
  • 以史為鏡:鳳凰視頻《長鏡頭》聚焦日本遺孤
    大批日本農業貧民源源不斷地湧入中國東北,成為『日本開拓團』。1945年,蘇聯紅軍迅速進入東北,日本政府放棄保護日僑的義務,導致出現了百萬日僑逃難大軍。據調查,日本遺僑中的絕大多數是開拓團在撤退時遺留下來的。他們被中國人抱養,成年後返回日本。本片採訪了已返回日本的遺孤李鳳芝,生活在東北的李鳳芝童年好友,探訪了李鳳芝成長的地方。」
  • 王林起:一個日本遺孤的經歷
    父母時常避開「開拓團」裡其他日本人家的耳目,送給僱工一些糧食毛巾肥皂。這位僱工也送過宏一和駿每人一雙做工精緻大小合適的布鞋,還拿過一包食物請宏一一家人吃。那是宏一有生以來第一次吃餃子。以至於幾十年來,每逢吃餃子時,他都會想起這件往事。   3 生死歷程   1945年一開始,「開拓團」裡瀰漫著憂鬱的氣氛。
  • 《大地之子》中日本孤兒對想帶他回國的生父說:我是大地的兒子
    1995年11月11日,作為二戰結束50周年和NHK成立70周年的紀念作品,該劇首次在NHK電視臺綜合頻道放映,大受好評,後來又多次重播。二戰期間,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讓日本人民飽受戰爭的創傷,「戰爭孤兒」就是苦果之一。
  • 日本遺孤與中國養父母的故事:人性光輝無法磨滅
    她習慣念叨著:「媽啊,爸啊,我給你們送錢來了……親媽啊,招子啊,也給你送錢來了。」  若不是郜鳳琴主動道出自己的身份,旁人很難看出她的不同。  儘管用著地道的中國名字,常年生活在哈爾濱市,說話也是濃濃的東北口音,但郜鳳琴其實是個日本人。  更為確切地說,郜鳳琴是一名日本遺孤。
  • 「難忘中國親人的養育恩情」(見證·感恩)
    這組照片拍攝於2009年11月11日,對女主人松田桂子來說,那一天終生難忘——在中南海演唱改編的歌曲《說句心裡話》。「可以代表幾千名侵華戰爭遺孤,通過歌聲向全中國人民說句心裡話——表達對中國政府、人民以及養父母的無限感激之情,是我這輩子最幸福的事。」松田桂子對記者說,「難忘中國親人的養育恩情。」
  • 日本開拓團(東北大潰退)
    可我一起身,女兒便伸著兩隻小手,拼命地喊著媽媽我走了幾步,心像刀絞似的難受,心疼得我又跑了回去把她抱起來。團長說什麼也不許,我怕他再讓我把兒子也扔了,就順從了團長。我一邊流著淚一邊對女兒說:「孩子,別怪媽媽無情啊,我這是給你留一條活路,要不咱就都得死了。」就這樣,我失去了一個心愛的女兒。
  • 日本戰敗時候,留在東北的孤兒去哪了?多數人被細心照顧不肯回國
    在抗戰開始的時候,日本通過的「開拓團」的形式,開始對東北進行殖民入侵,而且開拓團以家庭我單位進行移民,再加上從1931-45年將近14年之久的移民,勢必產生一個特殊的移民——大量的日本移民兒童。殉國,但更多的是在戰亂中被父母遺棄,成為 「日本遺孤」。
  • 她撫養日本遺孤40年,養子回日本後音信全無,雙親患病也拒絕探望
    趙鳳祥想要送他回家,這時小男孩突然說了一串他聽不懂的日語,趙鳳祥頓時明白了,這孩子是日本遺孤,看著孩子的臉,趙鳳祥想起了死在日本人刀下的叔叔、侄兒,怒火在心中燒開。
  • 日本人投降了留下孤兒,這些日本孩子怎麼了?中國人太善良
    侵華期間,日軍在中國幹了太多壞事,可以說是數不勝數。特別是所謂的「三光政策」,讓一個個村莊淪為廢墟。日軍連孩子都不放過,但他們萬萬沒想到,日軍戰敗投降後,中國留下了大量日本兒童。據統計,戰後日本孤兒有4000多人,有的甚至是嬰兒。這些日本孩子是怎麼來的?日本早就制定了所謂的國策。
  • 她撫養日本孤兒40年,養子回到日本音信全無,雙親患病也拒絕看望
    75年前,正值日軍侵略之時,蘇聯的紅軍強攻了關東軍,日軍瞬間被擊潰,這時的日軍,不是逃回了日本就是被俘虜,也有不少在中國出生的日本孩子被遺棄,被遺棄中的孩子中的一個,他被一對善良的中國夫婦撫養長大,這對夫婦養育了他40年,他回到日本後便音訊全無,養父母生病也拒絕探望。這個故事還得從1945年講起。
  • 中國夫婦收養日軍孤兒,飽受歧視將其養大,不料最終被養子給拋棄
    引言 戰火紛飛的年代裡有許多家庭妻離子散,戰爭遺孤們在這片土地上苟延殘喘,其中不僅有中國人還有日本人。 1945年,是日本戰敗的年份,飽受戰爭摧殘的中國人終於逃脫了日本軍隊的魔爪,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 中國醫生日本開義診 用中文給日本遺孤看病
    向中國醫生(裡側)諮詢病情的日本遺孤(每日新聞)海外網7月31日電近日,一些在日本工作的中國醫生在日本埼玉縣開設了免費的中文健康講座,專門服務回到日本後不懂日語的日本遺孤(「遺華日僑」)。據日本《每日新聞》31日報導,日本厚生勞動省2015年實地調查數據顯示,回到日本後的日本遺孤一代平均年齡是76歲,完全不懂或只能講幾句日語的人有29.1%。而他們的配偶也有36.8%的人不會日語。因此,醫療、福利機構能否提供中文服務變成了日本一大課題。
  • 日本遺孤美穗子來華省親(組圖)
    本報記者王文康/攝  本報北京電 (記者程福俊)曾在抗日戰爭期間於太行山區被聶榮臻元帥收養的日本孤女美穗子,昨日到達北京,開始她的中國之行。美穗子女士今已69歲,這是她第六次「回家」。  對外友協會長陳昊蘇對美穗子說:「當年,聶帥領導的八路軍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救了你,這是中日關係史上的一段佳話。」
  • 日本二戰遺孤後代要求回中國:請把我們也帶走
    新快報特派日本記者 溫建敏/攝  日本二戰在華遺孤後代求助:「請把我們也帶走」  ■新快報特派日本記者 溫建敏 李國輝  「是不是去中國的車?能不能帶上我們?」  記者後來了解到,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日本家庭,名叫杜長春的男主人是日本二戰在華抗戰遺孤的後代,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們來到日本定居,而這場舉世罕見的大地震讓他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走投無路的這家人連夜趕路來到撤離地點,請求一起回到中國。
  • 日本女子二戰時隨父母來中國,嫁解放軍,本可回鄉她卻選擇留中國
    她叫桂川君子,1943年,她和父母從日本來到中國。在中國,她改名為呂淑君。93歲的她已經在合肥生活了60年,她是住在合肥的唯一一名二戰日本遺孤。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日本二戰遺僑掀起一陣歸國潮時,她第一次回到日本探親,親友們都勸她留下,可她只從日本帶回了一臺電飯鍋,她說,她要回來,老伴還在合肥家裡等著她做飯。圖為戰後被遺棄在中國的日本遺孤較多。
  • 從2020年12月1日起南平市提高孤兒最低養育標準
    3日,記者從市民政局獲悉,根據省民政廳、省財政廳《關於調整孤兒及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補助政策的通知》,從2020年12月1日起,我市再次提高我市孤兒及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資料顯示,目前全市共有福利院養育孤兒131名,社會散居孤兒135名。提標後,我市將集中養育和散居孤兒基本生活保障補助標準從每人每月1500元和900元,提高到1800元和1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