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中: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確立跨越式發展的辦學理念

2020-12-25 清華大學新聞網

王大中: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確立跨越式發展的辦學理念

●新聞中心記者 張莞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了改革與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在有限的綜合國力下,既要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又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無疑是雙重難題和雙重目標。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採取什麼樣的發展模式,成為高等教育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

  1995年國家決定實施 「211工程」,1999年開始實施「985工程」,這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建設高水平大學的重要舉措。「在國家高等教育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清華大學主動適應國家需求,不斷推動自身發展,一步一個腳印地向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邁進。」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名譽主任、前任校長王大中這樣總結清華大學改革開放30年來走過的道路。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高等學府之一,改革開放30年來清華的辦學理念如何定位?如何確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目標?如何加強學科建設?圍繞這些問題,我們採訪了前校長王大中院士。

  艱辛起步:著重提高,在提高中發展

  「文革」十年,清華是受到衝擊最大的幾所高校之一。到1976年粉碎「四人幫」時,清華已是滿目瘡痍。在鄧小平同志的親切關懷下,學校在最短時間內基本完成了校內的撥亂反正。到上世紀80年代初,清華已經基本恢復到「文革」前的狀況。

  接下來的路該如何走?1982年7月,清華大學第六次黨代會報告提出,未來10年學校的發展目標是 「把清華大學建成世界先進學校」。

  1985年5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同年,在清華大學第七次黨代會上,學校初步確立了今後的發展方針:「著重提高,在提高中發展」,並提出「從現在起的10年,是把清華大學逐步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的重要發展階段」。這是「世界一流大學」這一表述第一次在清華大學的正式文件中出現。
  
  奠定基礎:樹立「一流大學」目標

  1993年2月,國家頒布了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要集中各方面力量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與專業。

  1993年7月召開的暑期幹部會上,學校提出了明確的奮鬥目標:到2011年清華建校100年之際,爭取把清華大學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

  正是這一年的5月,王大中從核研院調到學校主持工作。什麼是「世界一流大學」、如何才能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擺在學校面前的關鍵問題。學校派出考察團到世界著名學府「取經」,邀請國內外專家到校「診脈」。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1995年,學校提出了「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辦學模式與思路。

  「『綜合性』是對學校類型的定位,」王大中說,「清華大學在建校之初就是一所綜合性大學。建設綜合性的現代大學是對清華傳統的一種繼承與發展。從時代的要求看,綜合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科學與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從國家需求看,交叉學科發展、創新性人才的培養都是未來的大趨勢。清華原來被稱為 『紅色工程師的搖籃』,成功地為國家培養了一批骨幹人才。在新時期,我們要繼承這一傳統,為國家培養更多『高素質、高層次、多樣化、創造性』骨幹人才。」

  當時,高教系統內正掀起「並校」熱潮。如何建設綜合性大學,這是擺在清華面前的另一個要抉擇的問題。

  「當時有不少高校表示了與清華合併的意願,但學校研究後,還是決定走內涵發展為主的道路來實現『綜合性』。當時,清華只與中央工藝美院實現了並校,因為後者是一所高水平、有特色、規模小的高校。」王大中說,「走內涵為主的發展模式對學校來講會比較艱難。但後發也有後發的優勢,我們可以少而精,吸引高層次人才,輕裝前行。」

  隨著綜合性學科布局調整,接著帶來的問題是,本科生規模是否要擴張?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普通高等學校掀起擴招大潮,清華同樣面臨著擴招的壓力。王大中回憶:「記得有一年,學生家長圍著工字廳、校長的家,要求擴招。學校經過慎重研究,認為本科生規模不能太大,清華辦學思想是要『長高』而不是『長胖』。因此,清華十幾年來本科生規模一直穩定在3000人左右。」

  「研究型」是對大學水平的定位。世界上的一流大學都是由一些先進學科組成的研究型大學。要建設研究型大學,就要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使清華有一些學科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同時,學校也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國情不同決定了清華不能忘記在國家建設中承擔的責任。「我們要承擔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重大科研攻關項目,這是我們的特色。如果對國家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沒有做出有影響的貢獻就不能稱為一流大學。清華要創建符合中國實際、有中國特色的研究型大學。」談到此,王大中的語調非常堅定。

  「開放式」是大學辦學模式的定位。一所研究型大學應該是開放式的。辦學,要面向社會、面向經濟、面向世界。中國不斷加速的改革開放步伐也為清華建設「開放式」的大學提供了機遇。清華加強與國際上眾多一流大學建立廣泛合作;向社會、地區開放,在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關鍵重點地區設立了研究院;向企業開放,建立大學與企業合作委員會,有160家國內外著名企業參加。同時,促進產學研結合,發展高科技產業,建設科技園區。多年來,學校堅持開放式辦學,不僅開闊了我校師生的眼界,增強了服務社會的意識,還使我校的社會聲譽和國際知名度有了顯著提高。

  「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成為1993年以後清華向著世界一流大學邁進的帶有指導性的辦學思路。「在確定辦學目標和辦學模式後,建設一流大學還要抓住三個要素,這就是大師、大樓和大學精神。要強調的是,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的任務更是要培養 『高素質、高層次、多樣化、創造性』骨幹人才。」王大中說。

  在王大中看來,「大師」是建設一流大學的第一要素。在國家的支持和指引下,清華將師資隊伍建設始終放在重要位置。根據學校實際,清華採取引進與培養並重的形式,改革教師培養、管理體制,請來了楊振寧、林家翹、姚期智等一批「大師」;設立了教學科研、教學、科研三個職稱評定序列,只有師德高尚、學術精湛並承擔教學任務的教師才能進入教學科研系列,以避免研究型大學只重科研、不重教學的問題。

  「對於『大樓』,我們要辨證地看。」王大中說。當時,王大中等校領導認真分析了國內外的學術環境,認為學校的發展與西南聯大時期不同,沒有好的教學科研環境,就不可能吸引高水平的研究學者,也不能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優越的條件。「大樓是辦學的另一個重要的要素。清華建設校園,重的是校園特色和風格,希望能在有形的建築中體現清華的文化和傳統。」王大中說。

  「大師」與「大樓」之外,一直鼓舞清華人的清華精神也在學校90年校慶時得到了高度概括和凝練。校風、校訓、學風在同學中傳播開來,讓更多的清華師生受益無窮。

  跨越發展:「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2001年4月29日,江澤民、朱鎔基、胡錦濤、李嵐清等中央領導同志來清華視察指導工作,並參加慶祝建校90周年大會。慶祝大會上,江澤民同志發表了重要講話,並為清華大學親筆題詞:「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為清華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學校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王大中回憶,當時學校對創建「一流大學」的認識集中在三個方面。

  首先,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要注重突出中國特色。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同時存在的,世界一流大學也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我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達到世界上一流大學的共同特徵與標準要求,但我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還必須強調突出中國特色,不能完全照搬外國大學的模式,而是要把體現時代內涵、面向國家戰略需求放在首位,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做出卓越貢獻。

  第二,創建世界一流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處理好階段目標與長遠目標的關係。國際一流大學是一個群體概念,其中既包括哈佛、MIT等頂尖級一流大學,也包括一些剛剛躋身一流行列的後起之秀。因此,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需要分階段規劃實施,由「奠定基礎」、「躋身一流」到「總體建成」,再到「先進水平」。

  第三,我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應走跨越發展的道路。不少國外一流大學發展的歷程中都經歷了一段快速發展的時期,有些大學的建校歷史還不足50年。「我國改革開放30年,創造了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奇蹟。我國大學應該抓住機遇,利用組織優勢和後發優勢,努力實現跨越發展。」王大中說。

  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對一所大學的建設具有決定性意義。根據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清華提出了「三個九年,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1994~2002年的第一個九年,主要是調整結構,奠定基礎,使學校初步實現了向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過渡;接下來兩個九年,將要努力實現「躋身一流」與「整體建設」的發展目標。按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到2020年後學校還要繼續提高水平,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時,爭取使我校達到或接近世界著名的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

  學科建設:大學發展的核心

  大學是以學科建設為其基本特徵的。學科是學校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的基礎與平臺。學科的發展對大學的發展具有基礎性和全局性影響,因此,清華一直把學科建設作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核心工作。

  王大中回憶說,在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指引下,通過實施「211工程」和「985工程」,清華進入了學科建設快速發展階段。從1995年到2002年,學校學科建設的思路是調整學科布局和重點突破階段,學科建設的目標是:發展工科優勢;加速理科和管理學科發展;完善人文、社科、藝術等學科布局;爭取在生命學科方面有所突破。通過實踐,取得了以下4個方面的進展:

  一是以內涵發展為主,完善學科布局。早在上世紀80年代,學校即著手對學科結構進行調整,1984年成立了經管學院,1985年恢復了理學院。1993年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目標以來,學校加大了綜合性學科布局的調整力度,先後成立了人文學院、法學院、公管學院以及新聞傳播學科,1999年通過合併建立了美術學院,2001年又成立了醫學院。學科範圍涵蓋理、工、文、法、經濟、管理、藝術及醫學等領域,初步完成了從多科性工業大學向綜合性大學學科布局的調整。

  二是以科研項目驅動、促進優勢學科發展。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是學科建設的載體,也是新興學科發展的源泉。通過「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實施,學校重點推動了四個方面的重點科研項目建設,帶動了相關學科的發展。其中包括:以戰略高技術及重大攻關為目標的科技創新研究,以原始創新為目標的重大基礎研究,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宏觀戰略及重大軟課題研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三是從隊伍建設入手,加速理科發展。沒有一流的理科,就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學校通過培養與引進相結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速了物理、數學、化學及生命學科發展。

  四是以多種形式促進交叉學科發展。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是當前國際上科技與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過去幾年,學校通過組建學科群、建立跨系研究院、建立跨學科研究中心、建立交叉學科研究基金等多種措施,有效地推動了交叉學科的發展。

  王大中認為,未來清華學科發展的重點是如何進一步提高學科建設的質量與水平,特別是從學校角度重點支持若干優勢學科,使其儘快達到國際一流水平。這是清華實現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的關鍵舉措。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將在未來十年內躋身世界一流大學
    新華網北京4月3日電(記者劉江吳晶)今天,在清華大學即將舉行九十周年校慶之際,校長王大中向新聞界透露,清華大學將爭取在未來十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王大中說,清華大學將世界一流大學發展的普遍規律與學校的歷史傳統與特色相結合,總結出「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辦學模式。
  • 我國高水平大學建設(七)建設一流大學要確立科學研究支撐人才培養的辦學理念
    國家《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出,「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水平,使之成為知識發現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先進思想和優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養各類高素質優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支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談以一流人才建一流大學
    我們這組系列報導,就是想通過專訪,讓讀者了解正在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的中國大學校長們,是如何肩負起這一神聖而艱巨的使命的。儘管高校類型各有不同,培養目標各有側重,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在培養人的問題上,大學並不是僅僅把社會已經確立的觀念灌輸給年輕人,以使他們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而是更多地激勵年輕人變得思想敏銳和有能力,從而對所接受的知識進行挑戰和予以創新。
  • 燕京理工學院校長楊庚宇:凝練辦學理念,建設一流民辦大學
    8月24日,2020年新教職工及幹部培訓期間,校長楊庚宇教授應邀,以「凝練辦學理念,建設一流民辦大學」為主題,面向中層幹部、四期班全體學員及新教職工開講。校長楊庚宇教授在進行講座楊庚宇校長從辦學十五周年出發,圍繞辦學思想與定位、教育教學思想與觀念、校園文化與精神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對學校的總體情況進行了分析總結和交流。
  • 在共和國的旗幟下譜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壯麗篇章-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始終自覺把自身發展融入到國家與民族發展的宏偉事業之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精神,探索具有清華風格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發展道路,深深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著力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為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和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
  • 陳旭 邱勇:在共和國的旗幟下譜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壯麗篇章
    清華大學始終自覺把自身發展融入到國家與民族發展的宏偉事業之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精神,探索具有清華風格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發展道路,深深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著力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為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和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
  • 建設北科特色的世界一流學科
    摘 要:在「雙一流」建設中,北京科技大學秉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和「特色化、精品化、國際化」的辦學思路,以「探求真理、培育棟梁、造福社會、傳承文明」為己任,積極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需求,服務北京「四個中心」建設,以內涵發展建設北科特色的世界一流學科,提高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推進學校整體實力的提升
  • 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風雨九十載 水木湛清華)
    清華大學校長 王大中   在新世紀的第一個春天,清華大學將於4月29日迎來她的90華誕。   擔當重任 確定目標   清華大學一直把建設具有世界一流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作為奮鬥目標,並把爭取完成這一目標的時間定在了2011年,即建校100周年之際。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清華人愛國奉獻精神的集中體現。
  • 這個北京市重點建設一流專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安全工程專業定位安全工程專業自2013年招生以來,為更好地服務首都安全發展戰略,確立了&34;的定位,現擁有本科、碩士授予權和安全工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019年獲批北京市重點建設一流專業,短期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學校轉型發展的成功案例。
  • 遼寧大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 | 強內涵、重特色、創一流 全面夯實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大學基礎
    「一流本科、一流專業、一流課程、一流教師、一流質保、一流人才」等理念,致力於統籌學科、專業和課程建設,充分發揮遼寧大學綜合交叉之優勢,全面夯實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基礎。依據《遼寧大學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若干意見》《遼寧大學本科專業結構優化調整實施方案(2018—2022年)》,學校確立了本科專業發展的總體目標,即緊密結合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立足學校整體辦學定位和服務面向,以社會人才培養需求為導向,以學科專業布局結構優化調整為引領,發揮綜合學科交叉滲透優勢,著力構建「優先建設」「重點建設」和「加強建設」三類專業群
  • 杜克大學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成功經驗
    杜克大學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成功經驗  歷史並不悠久、實力不太強的大學,如何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杜克大學(DukeUniversity)的發展是一個成功的例證。在2006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大學排名中,杜克大學位居第五,僅次於哈佛、普林斯頓、耶魯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實現了從一所地區性本科院校向全國一流研究型大學的跨越。作為美國最年輕的私立研究型大學,杜克大學之所以能在較短時間內實現跨越式發展,其重要原因就在於它的銳意進取,開拓創新。  1、明確目標定位,革新教育理念  追求卓越的辦學目標。
  • 韓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簡介
    韓國歷屆政府一直非常重視教育事業發展,韓國國民的大學升學率曾高達82%,是世界最高水平,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成為韓國政府的首要課題,並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支持並促進韓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1.
  • 清華大學高質量完成「雙一流」建設任務,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經過認真討論形成了專家組一致意見:清華大學「雙一流」建設堅持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按照《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部署,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目標,始終自覺把自身發展融入到國家與民族發展的宏偉事業之中,積極探索實踐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道路。「雙一流」建設的實施過程與《清華大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建設方案》高度符合。
  •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百年追尋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高等教育進入社會主義建設階段。在經歷1952年院系調整、文革辦學停頓等曲折後,改革開放使大學重回發展軌道,走上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現代化之路。黨和國家先後實施「211」工程、「985」工程、「2011」計劃,2015年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明確到本世界中葉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標誌著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開啟新進程。
  •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核心要義 - 人民論壇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發給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帶來了巨大阻滯,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深層次存在於社會經濟有機體中的強關聯作用決定著高等教育將為社會經濟重回正軌提供引領性、支撐性和長效性的重要推動力。    我國一流大學建設迎來新的發展戰略機遇期    世界一流大學一般都具有較為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長時間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和明晰的辦學理念。
  • 沙烏地阿拉伯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簡介
    然而長期以來沙特的高等教育遵循伊斯蘭教育理念,形成了重文輕理的傳統,人才培養與國內就業市場的供需嚴重失衡。基於上述經濟轉型、政治戰略和高等教育自身局限的考量,沙特政府明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標,就是讓未來的沙特擺脫對石油經濟的依賴,通過政治、經濟、人才等領域的多元化發展來確認沙特在中東地區乃至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 一流大學建設,成績喜人!
    系列報導第一期《河南:助推「雙一流」高校建設 引領高質量發展》報導了我省「十三五」期間「雙一流」高校建設情況鄭州大學作為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在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億萬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堅持以一流建設為主線加快轉型發展與內涵建設步伐確立了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定位
  • 百廿年校慶:西安交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4月8日上午,在交通大學建校120周年暨遷校60周年之際,西安交通大學在興慶校區隆重舉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誓師動員大會」,與全球交大人共同分享雙甲子榮光,向全社會展示交大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雄厚實力與豪邁決心。
  • 以一流文化建設提升辦學軟實力 ——文化建設激發南京林業大學發展...
    外界越來越多地對南林報以讚嘆,南京林業大學黨委書記蔣建清說:「外界的評價和師生內心的感受是一致的。」        「十三五」期間,南林將一流特色大學文化建設列入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為學校「雙一流」建設和內涵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 中大和華工公布一流大學建設「路線圖」:2050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查看兩校的一流大學建設方案可以發現,中大深圳校區、華工廣州國際校區分別是兩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新增長點。  早在2015年,中大與深圳籤訂協議,共建深圳校區,並在深圳校區布局工科和醫科學科群,補齊工科相對較弱的「短板」。至此,中大形成在廣州、珠海和深圳「三校區五校園」的全新辦學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