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6 17:47
中國有兩個石浦村,一個在象山,一個在臺東。
其實,在臺東的石浦村的名字是「富岡新村」。但是,村民們更願意將它稱為「小石浦村」。那是因為,在這裡居住的他們都來自於大陸浙江象山縣的石浦鎮漁山島,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石浦人,根在石浦。
象山石浦
石浦是象山縣最大的沿海城鎮,石浦漁港有著600餘年歷史,地處東海之濱、象山半島南端,素有「浙洋中路重鎮」之稱。
石浦早在秦漢時即有先民再此漁獵生息的記載。在唐宋時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漁商埠、海防要塞。
漁山島是石浦鎮所轄的一個最遠的海島漁村,也是中國領海線基點所在。
象山石浦的漁山島的標誌——有」遠東第一大燈塔「之譽的北漁山燈塔。
石浦漁港古城
象山石浦是長三角地區距離臺灣最近的港口,距基隆港(臺灣島北端)約200海裡,歷來是對臺工作的一扇窗口。石浦港設立了臺灣漁輪專用碼頭,為臺灣漁民提供搶修、補給、醫療等多方面服務,得到臺灣漁民的好評,稱讚石浦為」臺胞之家「。
象山石浦
象山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感人故事不少。
1990年3月19日上午,正在石浦港內修理主機故障的臺輪「金富勝11號」船長林木火,突然接到臺灣漁會通用求救信號稱,基隆港世暉漁業底下的臺灣「嘉洋號」船員王文和,在海上作業小腿被絞網機卷斷,血流如注,生命垂危,大陸官方立刻指示臺灣醫院、邊防以及臺胞站,立刻成立搶救小組,隨海軍5318高速炮艇趕往出事海域順利救回,王文和被及時送往醫院,脫離生命危險。
臺東「石浦」:一個從大陸複製到臺灣的村莊
臺東縣與象山縣的自然環境、產業特點十分相似。而「小石浦島」的存在更是將海峽兩岸的兩個濱海縣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小石浦村」就是臺東縣的富崗新村,依山瀕海,村前的富岡漁港是臺東縣的兩大漁港之一,港外就是浩瀚的太平洋。村內有一座「海神廟」,供奉著一位特別的神靈「如意娘娘」,只有在海峽兩岸的兩個地方才有供奉,除了臺東的富崗新村,就是象山縣的石浦。
小石浦村村民在海神廟祭拜如意娘娘。
半個世紀以來,石浦漁山島人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今已發展到第五代了。然而他們的傳統信仰和習俗始終沒有改變: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池府王爺生日)、七月初六(如意娘娘生日)、正月十五元宵節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平安。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包麥餅筒、做魚滋面、魚丸、八寶飯、春卷。除夕之夜,出門再遠也要回家吃團圓飯......這些習俗和大陸的石浦一模一樣。
小石浦村人在製作石浦傳統菜餚「魚滋面」。
海峽隔斷了兩岸的交通,卻隔不斷兩岸人的思念。
蔣根娥和姐姐蔣寶鳳都出生於石浦家灣村。蔣寶鳳16歲那年嫁給了漁民銀寶,在1955年被帶到了臺灣。父母聽聞消息後抱頭痛哭,母親更是天天以淚洗面,盼望蔣寶鳳能回來。沒想到,一去天涯兩相隔,竟成生離死別。
2008年,蔣根娥終於盼來了闊別半個多世紀的姐姐蔣寶鳳,這一年蔣根娥75歲,蔣寶鳳81歲。
蔣根娥一直珍藏著姐姐蔣寶鳳早年在臺灣的全家福。
2011年蔣寶鳳又一次踏上回鄉之路。姐妹二人參加了在石浦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開漁節,面對主持人的採訪,這對被臺灣海峽阻隔了半個世界的」姐妹花「緊緊抱在一起、泣不成聲......
蔣寶鳳(左)和蔣根娥這對「姐妹花」相擁而泣。
兩岸中國夢
臺東小石鋪村:柯受球的中國夢
柯受球,我是臺灣臺東縣小石浦村海神廟的主任委員。1948年出生在浙江象山縣石浦鎮漁山島,1955年,國民黨軍隊從漁山島撤退是,把全島的村民帶到了臺灣。我是家裡的長子,當時一起到臺灣石浦的有奶奶、爸爸、媽媽還有二弟柯守城、三地柯受良(1997年飛躍黃河的「飛人」)共六口人。我們無時無刻不再想念家鄉石浦,整整想了幾十年,這才能夠回到家鄉看看。
我的夢想是,祈願兩岸姐妹越走越近,越走越親,帶給家鄉人民風調雨順,社會平安,帶給世界永久和平和友好。
小石浦村柯家的合影,後排左三為柯受球。前排左三是他的母親李小花,手裡拿著他們全家在大陸探親時在石浦東門島拍攝的合影。
象山石鋪村:趙阿清的中國夢
我叫趙阿清,是浙江象山縣石浦鎮的漁民。1950年出生在石浦檀頭山島,3歲的時候,阿爹在海上捕魚被國民黨軍艦抓到漁山島去了,後來又去了臺灣,從此就沒有了音訊。
1966年,終於收到了阿爹的來信,信裡的阿爹已經在臺灣換了名字,娶妻生子。1988年,阿爹第一次回家探親,我們都認不出對方,知道幾位在場的老漁民認出來我阿爹,我們才相認痛哭。
我的夢想,就是希望祖國能早點統一,我們本就是一家人,阿爹現在年紀大了,我希望他的有生之年看到兩岸統一,我也能為阿爹對盡點孝心。
圖文節選自《兩岸石浦人》一書 由浙江省檔案館提供 象山檔案館授權發表
14468032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