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陸到臺灣 兩岸石浦人緊緊相依

2020-12-20 浙江在線

2015-11-06 17:47

中國有兩個石浦村,一個在象山,一個在臺東。

其實,在臺東的石浦村的名字是「富岡新村」。但是,村民們更願意將它稱為「小石浦村」。那是因為,在這裡居住的他們都來自於大陸浙江象山縣的石浦鎮漁山島,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石浦人,根在石浦。

象山石浦

石浦是象山縣最大的沿海城鎮,石浦漁港有著600餘年歷史,地處東海之濱、象山半島南端,素有「浙洋中路重鎮」之稱。

石浦早在秦漢時即有先民再此漁獵生息的記載。在唐宋時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漁商埠、海防要塞。

漁山島是石浦鎮所轄的一個最遠的海島漁村,也是中國領海線基點所在。

象山石浦的漁山島的標誌——有」遠東第一大燈塔「之譽的北漁山燈塔。

石浦漁港古城

象山石浦是長三角地區距離臺灣最近的港口,距基隆港(臺灣島北端)約200海裡,歷來是對臺工作的一扇窗口。石浦港設立了臺灣漁輪專用碼頭,為臺灣漁民提供搶修、補給、醫療等多方面服務,得到臺灣漁民的好評,稱讚石浦為」臺胞之家「。

象山石浦

象山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感人故事不少。

1990年3月19日上午,正在石浦港內修理主機故障的臺輪「金富勝11號」船長林木火,突然接到臺灣漁會通用求救信號稱,基隆港世暉漁業底下的臺灣「嘉洋號」船員王文和,在海上作業小腿被絞網機卷斷,血流如注,生命垂危,大陸官方立刻指示臺灣醫院、邊防以及臺胞站,立刻成立搶救小組,隨海軍5318高速炮艇趕往出事海域順利救回,王文和被及時送往醫院,脫離生命危險。

臺東「石浦」:一個從大陸複製到臺灣的村莊

臺東縣與象山縣的自然環境、產業特點十分相似。而「小石浦島」的存在更是將海峽兩岸的兩個濱海縣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小石浦村」就是臺東縣的富崗新村,依山瀕海,村前的富岡漁港是臺東縣的兩大漁港之一,港外就是浩瀚的太平洋。村內有一座「海神廟」,供奉著一位特別的神靈「如意娘娘」,只有在海峽兩岸的兩個地方才有供奉,除了臺東的富崗新村,就是象山縣的石浦。

小石浦村村民在海神廟祭拜如意娘娘。

半個世紀以來,石浦漁山島人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今已發展到第五代了。然而他們的傳統信仰和習俗始終沒有改變: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池府王爺生日)、七月初六(如意娘娘生日)、正月十五元宵節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平安。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包麥餅筒、做魚滋面、魚丸、八寶飯、春卷。除夕之夜,出門再遠也要回家吃團圓飯......這些習俗和大陸的石浦一模一樣。

小石浦村人在製作石浦傳統菜餚「魚滋面」。

海峽隔斷了兩岸的交通,卻隔不斷兩岸人的思念。

蔣根娥和姐姐蔣寶鳳都出生於石浦家灣村。蔣寶鳳16歲那年嫁給了漁民銀寶,在1955年被帶到了臺灣。父母聽聞消息後抱頭痛哭,母親更是天天以淚洗面,盼望蔣寶鳳能回來。沒想到,一去天涯兩相隔,竟成生離死別。

2008年,蔣根娥終於盼來了闊別半個多世紀的姐姐蔣寶鳳,這一年蔣根娥75歲,蔣寶鳳81歲。

蔣根娥一直珍藏著姐姐蔣寶鳳早年在臺灣的全家福。

2011年蔣寶鳳又一次踏上回鄉之路。姐妹二人參加了在石浦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開漁節,面對主持人的採訪,這對被臺灣海峽阻隔了半個世界的」姐妹花「緊緊抱在一起、泣不成聲......

蔣寶鳳(左)和蔣根娥這對「姐妹花」相擁而泣。

兩岸中國夢

臺東小石鋪村:柯受球的中國夢

柯受球,我是臺灣臺東縣小石浦村海神廟的主任委員。1948年出生在浙江象山縣石浦鎮漁山島,1955年,國民黨軍隊從漁山島撤退是,把全島的村民帶到了臺灣。我是家裡的長子,當時一起到臺灣石浦的有奶奶、爸爸、媽媽還有二弟柯守城、三地柯受良(1997年飛躍黃河的「飛人」)共六口人。我們無時無刻不再想念家鄉石浦,整整想了幾十年,這才能夠回到家鄉看看。

我的夢想是,祈願兩岸姐妹越走越近,越走越親,帶給家鄉人民風調雨順,社會平安,帶給世界永久和平和友好。

小石浦村柯家的合影,後排左三為柯受球。前排左三是他的母親李小花,手裡拿著他們全家在大陸探親時在石浦東門島拍攝的合影。

象山石鋪村:趙阿清的中國夢

我叫趙阿清,是浙江象山縣石浦鎮的漁民。1950年出生在石浦檀頭山島,3歲的時候,阿爹在海上捕魚被國民黨軍艦抓到漁山島去了,後來又去了臺灣,從此就沒有了音訊。

1966年,終於收到了阿爹的來信,信裡的阿爹已經在臺灣換了名字,娶妻生子。1988年,阿爹第一次回家探親,我們都認不出對方,知道幾位在場的老漁民認出來我阿爹,我們才相認痛哭。

我的夢想,就是希望祖國能早點統一,我們本就是一家人,阿爹現在年紀大了,我希望他的有生之年看到兩岸統一,我也能為阿爹對盡點孝心。

圖文節選自《兩岸石浦人》一書 由浙江省檔案館提供 象山檔案館授權發表

1446803272000

相關焦點

  • 臺灣人看大陸 大陸人看臺灣:兩岸徵文選粹5
    彼得大帝其實是個土皇帝,他週遊歐洲各國在荷蘭跑船、在英國學造船、到普魯士學射擊.從工廠、學校、博物館、軍火庫,甚至議會走透透,最後帶回西方文明到俄國推動大規模改革。令我感動的是,我的大陸CEO同學是創業第一代,不怕別人稱他們是「土豪」,有把土豪變士豪的氣魄。
  • 臺灣人看大陸 大陸人看臺灣:兩岸徵文選粹4
    【推薦序】【大陸人看臺灣】臺灣人的寧靜是一把利刃——王塞壬有意義的他者——賈葭臺灣一泡尿 激起大陸千層浪——黎勇我體會到的「臺灣意識」——郟星星崇高和悲劇總是相互關聯 ——穆建新臺灣到底有多好?>以一個臺商或臺幹之子的自白,告訴我們身份與歸屬,仍是某些年輕一輩極大的疑惑與課題,這是一群自小離開臺灣到大陸居住的「臺灣之子」的認同危機。她說,「小時候,來大陸是父母的決定,我和弟弟沒得選擇;現在長大了,回臺灣可以自己做主了。可是,我已經弄不清楚,到底是『回去』,還是『回來』?在大陸同學和同事的眼裡,我依舊是,也必須是,一個單純任性的臺灣人。一個外在於他們的『他者』。
  • 兩岸關係未來走向的轉折點|民進黨|大陸|蔡英文|兩岸關係|臺灣
    事實上,衡諸兩岸關係的歷程,自蔣經國於1979年開放臺灣民眾赴大陸探親,以及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臺灣與大陸的互動,就處於內外環境與相關變數交互影響的狀態,並非兩岸關係的雙方往來即可掌握所有情勢。
  • 臺灣青年來大陸「充電」成兩岸交流新趨勢
    臺灣大學生合影留念。 湖南中醫藥大學供圖 攝隨著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和兩岸經濟文化交流不斷深入,越來越多臺灣青年利用假期來大陸「充電」。這一現象成為兩岸交流的新趨勢。7月6日至11日,包括黃冠豪在內的百名臺灣大學生在湖南參加了2019百名臺灣大學生湖湘文化研學營。
  • 奔波兩岸大陸義診 臺灣牙醫的「上海情結」
    幾年前,紅透兩岸的臺灣歌星張洪量激流勇退,在臺北重操牙醫舊業。當時他曾對大陸媒體講述了希望赴上海開業的心願。    記者了解到,其實不少臺灣牙醫與張洪量有著相同的想法,且近年來已有不少人實現了在上海懸壺濟世的願望。
  • 兩岸建築系PK:大陸務實、臺灣拼升等
    兩岸建築系PK:大陸務實、臺灣拼升等 2014-12-29 13:25:26(圖:臺灣《旺報》)   中新網12月29日電 據臺灣《旺報》報導,中國美術學院上海設計學院建築系師生日前赴臺交流,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建築工作坊」。促成此次交流的臺籍教授徐文慧表示,兩岸建築學系最大差異是教師任用制度和學生企圖心。
  • 兩岸語詞差異:臺灣土豆意指大陸花生米
    語詞差異成交流談資    2008年大陸居民赴臺旅遊開放前夕,臺灣旅遊管理部門專門製作了大陸和臺灣用語對照表,並請來專家給旅遊業者授課,除教他們認簡體字外,大陸的「土豆」等同於臺灣的「馬鈴薯」,而臺灣的「土豆」意指大陸的「花生米」。  兩岸一度隔絕,近30年期間「老死不相往來」。
  • 李克強:堅持兩岸政治基礎 大陸仍願對臺灣讓利
    李克強表示,大陸願與臺灣分享大陸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在兩岸經濟合作中照顧臺灣同胞的利益,在對外開放的時候先一步對臺灣開放,或者對臺灣開放的幅度更大一些,促進兩岸經濟融合與共同發展。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報導,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0日下午和臺灣前「副總統」蕭萬長會面時表示,只要兩岸堅持在共同的政治基礎上良性互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  李克強表示,大陸願與臺灣分享大陸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在兩岸經濟合作中照顧臺灣同胞的利益,在對外開放的時候先一步對臺灣開放,或者對臺灣開放的幅度更大一些,促進兩岸經濟融合與共同發展。
  • (兩岸關係)特寫:把「心」帶來大陸的臺灣青年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陳舒、查文曄)20日的首都賓館錦雲廳內,來北京十年頭一回沒能回臺灣過年的陳文成,和本計劃帶父親在北京體驗大陸年味的楊品驊不期而遇,他們笑言兩人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雖「都沒能看到大陸的廟會」,但卻親身體會到「兩岸就是骨肉天親」「交流是割不斷的」。
  • 兩岸經濟增長,臺當局:大陸根本離不開臺灣
    導讀:近年來,大陸和臺灣地區的貿易往來逐漸增高,如今,大陸已成為臺灣地區最大的貿易順差地。那麼這是為什麼呢?今年的「兩岸企業家峰會」針對逐漸增加的「出口額」給出了答案。從會議數據中不難看出,臺灣地區之所以能在疫情期間維持增長的經濟狀況,很大的原因來自大陸。如果沒有大陸,臺灣地區的經濟增長將難以實現。
  • 從「遇見大陸」到「看見臺灣」
    新華社記者 張鍾凱攝  翻看一本發黃但整潔的筆記本,裡面是密密麻麻用鉛筆和原子筆書寫的筆記,都是大陸各個地方的人文地理和風景名勝典故,頁邊角處貼著標籤,標註著大陸城市的名字:廣州、濟南、瀋陽、成都……  這是68歲的臺灣老導遊陳勝泰第一本「大陸行記」。從1988年帶隊到大陸探親旅遊開始,近30年來他帶隊臺灣遊客到大陸去過約400次,「大陸比較知名的景點沒有我沒去過的」。
  • 大陸版《兩岸常用詞典》比臺灣版更嚴肅
    4日,《兩岸常用詞典》贈書儀式在北京舉行,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李衛紅、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李亞飛代表兩岸合編中華語文工具書大陸編委會,向兩岸合編中華語文工具書臺灣總召集人、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贈送了大陸版《兩岸常用詞典》,楊渡回贈了臺灣版詞典。
  • 大陸再向臺灣敞開大門,建立兩岸橋梁
    據悉,平潭臺灣創業園總面積達22萬平方米,產業園區的定位以信息科技、金融服務、生物健康、現代服務業、文化和貿易跨境為主。主要是為臺灣地區中小型企業赴大陸發展提供便利,與此配套的還有各種惠臺措施。「專精特新」峰會開場,暢談未來發展規劃平潭臺灣創業園招商總監俞建昆在閩臺產業交流會上發表講話:「歡迎臺灣企業去平潭投資發展。」
  • 臺灣渠道商:兩岸DIY殊途同歸 大陸無優勢
    在今天大陸DIY產業也同樣經歷著筆記本以及平板電腦的衝擊,大陸的DIY和臺灣的DIY市場和消費習慣又有怎樣的不同的?一個真實的臺灣DIY是個怎樣的情形呢?今天我們和臺灣視博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簡伯仲先生一起聊聊兩岸的DIY產業。
  • 大陸、臺灣兩岸車輛互通 什麼時候才能實現?
    玉環旅遊局: 這事兒還得再等等昨天在微信朋友圈大量轉發的這條消息說,「目前,浙江台州玉環大麥嶼和福建廈門兩個港口,正在積極策劃兩岸車輛互通,預計近期就能實現。這個『兩岸車輛互通』自駕遊方案已經醞釀了三年多。」「兩岸車輛互通」,通俗地說,就是以後臺灣遊客能開私家車來大陸玩,大陸遊客也可以把私家車開上臺灣島。
  • 兩岸民俗賀新春 臺灣藝人大陸展技藝
    【解說】2019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2月17日在福州花海公園揭幕,在為期兩天的時間裡,涵蓋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曲藝等方面的近百項兩岸非遺民俗技藝將集中展示,讓福州市民和遊客近距離感受兩岸民俗魅力。  【解說】粗細不等的繡線在師傅穿針引線之下成為惟妙惟肖的飛龍,精彩技藝吸引民眾圍觀,這就是在臺灣鹿港久負盛名的閩繡,此次帶領徒弟一同來福州交流的蘇仕倉告訴記者,他是閩繡第三代傳人,而之所以叫閩繡,就是因為其最早來源於福建,並同鹿港當地繡法結合,此次參會,也是讓老手藝重回故地。
  • 兩岸主持人聯手推銷大陸與臺灣特產(組圖)
    巖松促銷大陸煙花爆竹   兩岸經貿論壇昨天(4月13日)已經正式開談了,今天晚上(4月14日)中央電視臺新聞會客廳也搭起了小型「夜市」,由兩位來自大陸與臺灣的「名嘴」進行促銷活動  盧秀芳推銷的積極性很高,她率先請出來自臺灣的水果商,一起推介臺灣水果,包括鳳梨、楊桃、芭樂(也即番石榴)以及大陸觀眾比較陌生的臺灣特色水果——「蓮霧」。  看見現場觀眾對「蓮霧」很感興趣,盧秀芳隨即邀請觀眾為「蓮霧」設計一句廣告語,並以手頭僅有的四隻「蓮霧」作為獎勵品。
  • [兩岸春節]臺灣春節裡的大陸元素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海峽兩岸同胞與家人團圓歡聚的日子。與大陸過年的氛圍相似,這一天台灣同胞也十分重視,往往在節前做好各種準備,迎接農曆新年的到來。大陸為臺胞創造便利春運  去年9月1日,大陸啟動臺灣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工作。這是大陸為了讓臺灣同胞共享大陸發展機遇、落實「同等待遇」邁出的重要一步,也是積極回應廣大臺胞訴求、為臺胞排憂解難、切實解決多年困擾臺胞實際困難和問題的具體措施。  目前,處於兩岸交流合作前沿的福建著力深化閩臺融合發展,積極為臺灣同胞特別是臺灣青年來閩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同等待遇。
  • 汪毅夫:建議將在大陸落戶的兩岸子女視為臺灣同胞
    (中國臺灣發 資料圖)  中國臺灣網3月8日北京訊 (記者 王怡然)「兩岸婚姻中父母雙方有一方是臺灣同胞,孩子雖然落戶在大陸,但是他可以被視為臺灣同胞。全國臺聯在這一年裡反覆調研論證,已經完成了一個代議稿正在送審,對此將會有個規定出臺。」
  • 綠委:兩岸是兄弟 臺灣為什麼要拒絕大陸支持?
    環球網5月28日消息,宜蘭縣選出的民進黨「立委」陳歐珀接受在香港「中評社」專訪時表示,中國大陸願意支持臺灣,臺灣為什麼要拒絕?「兩岸是兄弟」,中國大陸支持臺灣很合理,如果未來兩岸統一,「釣魚島主權歸屬臺灣也是中國的主權」。臺灣認定釣魚臺屬宜蘭縣頭城鎮管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