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回家的路?三歲的孩子告訴你:哭累了,就不要哭了

2020-08-29 沐雪軒瀟

《論語》中有句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近日,聽到這樣一個故事

朋友講述的主角:

是一個三歲的孩子---慧寶

慧寶一家人定居廣州,在大城市生活打拼難免會忙碌一些,生活節奏不自覺的加快。

孩子爸爸由於工作原因經常天南海北的遠行,孩子媽媽是在私企做會計工作的,平時兩人聚少離多。

去年,他們迎來第二個孩子,小公主的誕生,家裡朋友都為他們高興,同時也恭喜他們三歲的兒子慧寶當哥哥了。

慧寶是個很懂事很可愛的小男孩,像個小大人一般,會哄妹妹睡覺,會幫媽媽捶背,還會給妹妹換尿布。

用他爸爸的話說:我在外掙錢的時候,你就是家裡唯一的男人了。

小慧寶就在忙碌的爸爸不在家時,分擔媽媽的工作,幫著照顧妹妹 前不久,媽媽返回了工作崗位,他的姥姥特意住過來,幫忙照看他和妹妹。

而事情就發生在一個炎熱的午後

姥姥推車帶著慧寶和妹妹,在家附近騎自行車,玩了一會兒,小寶寶需要換尿布,姥姥叫上慧寶打算回家換尿布,慧寶顯然沒有玩夠,不肯回家,姥姥無奈,告訴慧寶就在這騎車等她,不要走遠,馬上就回來,於是姥姥就推著孩子上樓了。

當然故事之所以是故事,就是因為它不如人們所希望的那樣發展。

當姥姥下樓後,慧寶不見了蹤影 姥姥在小區四處尋找,焦急萬分,逢人就問是否看見穿著蝙蝠俠圖案騎車子的小男孩,眼看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姥姥懷著無比自責愧疚的心情撥打了電話···

此時在公司工作的孩子媽媽知道了事情的嚴重性,馬上開車往家趕,孩子爸爸正在駕車開往重慶的路上,路程過半,接到了來自妻子的電話,沒有絲毫猶豫調頭往回開,之後朋友曾問過他,為什麼不先等等,找一找看看,再回來,他說:如果孩子找不到了,我掙再多錢還有什麼意義。

是啊!

有了家庭才有了孩子,有了孩子才有更完整的家。

此時廣州所有能聯繫到的親人朋友都在焦急的尋找走失的慧寶,一幅幅電影中常見的情景在孩子媽媽的腦海中回放,她不斷的問自己:我該怎麼辦?

哽咽道:孩子,你在哪裡?

讓我們進行畫面切換,慧寶到底走丟去了哪裡?

大城市的小區,相互緊密且錯綜複雜,樓與樓的布局,像極了三國時期諸葛亮的龜甲陣以及周瑜的燕雀陣。

小區門衛室,門衛是一個中年男子,此刻他正在認真聆聽,他面前站著一個推著藍色自行車的小男孩,男孩穿著蝙蝠俠的夏季套裝,門衛想:這個小孩能有三四歲吧,為什麼是一個人?

男孩說出了他來此的目的。

「我叫慧寶,我走丟了,找不到家了,我媽媽是XX,我家住在X樓X室」。

很可惜他沒有記住是多少號樓。

門衛立刻意識到這是走失兒童,了解了問題的嚴重性,於是立刻開始與物業聯繫,一起在檔案資料中尋找這戶人家,經過一段時間的排查,他們終於找到了,證實卻有一個這個名字的住戶在小區北側的X號樓,門衛撥通了那串電話號碼···

此刻焦急的人們還在不停地尋找,四處詢問,他們甚至想到了去火車站、汽車站、飛機場,來擴大搜索範圍。

而此時,歸心似箭的慧寶爸爸,已經穿越半程。

仿佛為了失散後的重逢

電話鈴聲在焦急的人們心中格外響亮,正打算報警的孩子媽媽迅速拿起了電話,電話那頭傳來了一個中年男子的聲音「你是叫XX嗎?你家孩子是不是走丟了?」

故事會喜笑顏開,是因為最終我們希望的結局滿足了我們的期待。

家人們迅速去了物業室,接到了慧寶,大家喜極而泣,對於一個孩子的母親來說,仿佛天堂地獄般交替,一個家庭,一份愛,一段人生,聽到一聲「媽媽」,我想沒有比這個更讓人高興的了。


前不久,我偶然見到了故事中的小男孩。

我問慧寶:你當時害怕嗎?

慧寶說:我跟著小朋友們騎車騎遠了,我發現找不到大人了,找不到家了,然後我就哭了。

我說:那你一定很傷心吧?

慧寶說:等我哭累了,就不哭了,哭也不是辦法,我就想到了去找門衛叔叔,告訴他我家住哪,讓他幫我找媽媽。

我震驚了,一個不到三歲的小男孩,思路竟如此清晰,如此堅強聰明,那句「等到我哭累了,就不哭了,哭也不是辦法」。多少成年人的世界,哭了累了還是在原地哭著,不肯向前一步。

回家後,我問我三歲半的姑娘,爸爸問你:你知道你家住哪裡嗎?姑娘說不知道,這顯然不怪孩子,我們並沒有刻意的去告訴過她,沒有特意的讓她記憶。

同時也佩服慧寶的媽媽,在孩子這麼小時就教會了他如何應對突發情況,並給他指明了回家的路。

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中認為:

父母的情感方式,決定了孩子思維邏輯和語言能力的發展

用哭和對方不能理解的語言進行交流的孩子,多半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支撐,而欠缺這種情感的孩子,面對突發情況就會顯得不知所措。



而《正面管教孩子100個細節》一書中,作者就孩子如何學會應對突發事件,歸納出了四點建議:

1、培養孩子冷靜的心態和應變能力

我覺得爸爸媽媽在日常帶娃的生活中,首先要自己做到遇事不慌、寵辱不驚,這樣孩子也會感知父母的處事方式。

關於應變能力

(1)、積極參加活動:

我們首先要帶領和鼓勵孩子參加各類活動,豐富的活動與經驗會提供更多的實踐鍛鍊機會,有助於提高應變能力。

(2)、經常向孩子提問:

學齡前兒童正是開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齡,這個時期每個孩子都是十萬個為什麼,我們的提問可以促進孩子大腦進行思考,好奇心和模仿能力使得孩子擁有強大的學習能力。

(3)、幫助孩子建立達成目有很多途徑的思維觀念:

可以講述一些成人處理的小問題,來鼓勵孩子根據這些生活經驗尋找新方法,在遇到問題時,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儘可能想更多的辦法去達成目的。

(4)、讓孩子有獨立承擔事情的經驗:

現今社會孩子成了家庭中的重點保護對象,生活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長過分的溺愛,而讓孩子缺乏獨立的認識,思維成長緩慢,這樣的孩子一旦自己處理問題時會缺乏自信。要鼓勵孩子獨立完成事情,建立先思考形成計劃,再執行解決的能力。

2、增強孩子的防衛意識

《央視直播間》曾經做過一個測試,關於拐騙兒童,當時50個參加的孩子中,42個被成功拐走,這個機率讓每一個家長都膽戰心驚。

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平平安安的成長,但家長警惕性不高和教育孩子自我保護意識的缺失是主要原因。

那如何增強防護意識呢?

除了不跟陌生人隨便攀談,不接受陌生人東西,不要遠離父母的視線,還要告知孩子如何求救,了解家裡人的信息,掌握生活中的危害因素等。

聰明的父母會像講故事一樣,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思想跨越。

3、教孩子學會求救

孩子畢竟是弱勢群體,當他遭遇危險或走出父母的舒適區遭遇不公平對待,是否敢於說「不」?

怎樣能脫離險境?也許小孩子都學會了遇事找警察,可是怎麼能找到警察?他們真的會嗎?

這就需要父母平時教導孩子遇到危機如何尋找可以信任的人,像前文中的慧寶,我想他一路上遇見了很多大人,而他的選擇是最安全穩妥的方式。

4、教孩子一些具體的應對方法

我想無數的理論和故事都不及父母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現今社會中,大多數父母在孩子的幼兒期參與度並不高,一個是剛為人父為人母,這種突然的角色轉換讓父母還不知道如何與寶寶相處,如何培養耐心,如何教育。

另一個是忙碌的工作加上手機的誘惑,使年輕的父母比起教更願意等,等孩子上幼兒園老師去教,這就成為了一種病態。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才是那個引路人,讓孩子知道如何處理問題,如何面對壓力,如何保護自己等,你都不知道,憑什麼要求孩子懂得呢


那麼基於這四點,我們再回過頭來分析一下慧寶的故事:

走失已成事實,慧寶哭累了,決定不哭了,這是一種冷靜思考問題和思想應變能力,然後開始想解決問題的辦法了,而後想到了找人求救,但比起陌生的路人顯然門衛警察更可信,這就是一種防衛意識,最後找到了門衛,說出事情經過和家庭住址,母親的名字,傳達了信息與目的,是希望門衛叔叔幫助他找到媽媽,方法得當。

這一切放在一個三歲的孩子身上,不免讓人伸出大拇指,佩服萬分

同時這個故事也直面反應出哪些問題所在呢?

老年人帶孩子的弊端:缺乏安全意識,警覺性不強,思慮不周全。

記得看過一段又可悲又可氣的視頻,畫面中是一個奶奶推著嬰兒車裡的小孫子外出去買菜,老奶奶在一個攤位停下,把嬰兒車放在旁邊,和人邊討價還價,邊往袋子裡裝水果,此時嬰兒車溜車了,迎面一個麵包車駛來,急促的剎車聲和老人的慘叫聲,都闡述了一個事實。

為時已晚!

視頻中的老人正是缺乏這三點,釀成了悲劇,一個家庭的破碎,幾顆心的破碎,試問這位老奶奶怎麼活下去,如何面對孩子的爸爸媽媽,孩子的爸爸媽媽如何面對以後的生活。

所以,無論是自己帶孩子還是老人帶孩子,要先普及安全知識,提高安全意識。

而對於孩子,尤其學齡前兒童這一特殊群體,我們首先應該讓他們掌握基本信息,我叫什麼,我爸爸媽媽是誰,我家住哪,聯繫電話多少等,比起寫字畫畫,先要教會他們如何保護自己。

在《周易·既濟》中說道:「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意思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所以,面對孩子漫長的成長歲月,先安全再健康,才可成長,再去考慮成才。

那麼,這個故事對於人生,我們又悟到了哪些道理呢?

1::哭累了,就不要哭了

成年人的世界,總是有說不完的辛酸。

有個姐姐離婚了,自己帶了兩個孩子,還要照顧臥病在床的父親,這樣的情節想想就不免讓人心酸且不知所措,可是,有什麼辦法呢,命運既然如此,站在原地哭漏了天也沒用,還是得振作起來,畢竟這個世界還有你必須守護的人和事。

面對生命中的苦難和坎坷,我們不要逃避,直面你生命中的一切。

早年,我曾寫過一首組詩,叫《生命譜寫》,當時的我是這樣形容生活中的苦難的:「命中有太多苦難,還來不及發現,卻已接踵而來,我抗起千壓萬難,留下生命的疲倦」。而後結尾處「不過是回到最初的地方,重頭再來」。

我想,人生真的不要怕重頭來過,我們哭累了,索性就不要哭了。

2:無論多累,記住自己家在哪

我想家這個字,對每個人都無比溫暖。

對前文中的孩子爸爸更是如此,是什麼動力驅使一年四季的艱難前行,是為了什麼可以讓愛情聚少離多,是為了守護一個家,為了一條回家的路,走遍半個中國,依然能清楚記得家裡的燈火,家裡孩子的笑顏。

所以,人類的負重前行,有時,僅僅就是因為一個家,因為一片愛,守護孩子的歲月靜好。

3:有個清晰的頭腦,遇事不慌

有時候,我覺得我們不如孩子,他們尚且冷靜謙讓,而大人們卻拳腳相向。

孔子曰:三思而後行。

蘇洵再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遇到事情,應該沉著冷靜,不慌不亂,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斷不能以情用事。為了爭一時口舌之快,而失去更多寶貴的東西。

泰戈爾曾說:如果你因為錯過月亮而流淚,那你也將錯過繁星。

尤其在孩子幼兒期,父母要做好榜樣,讓孩子建立信任感、安全感、歸屬感,孩子在成長中也會建立寵辱不驚的氣魄,遇事不慌亂。

慧寶的尋家之路,教會了我們這些大人,如何培養孩子安全意識應對突發狀況,如何建立父母及家人的育兒警覺性,如何在成年人的世界不再哭泣。



那日和慧寶聊完後,臨走時,這個小男孩問我:叔叔,你知道我為什麼叫慧寶嗎?

我想了想,回答道:是有智慧的寶寶嗎?

男孩笑著走開了走到不遠處,回頭大聲喊道:也是「回報」哦,叔叔再見。

我頓時醒悟,是啊,你的爸爸媽媽生下了一個智慧的寶寶

而這個寶寶能「回報」給爸爸媽媽一條回家的路!

相關焦點

  • 買菜回家發現娃「丟了」,媽媽急哭了,找到娃的瞬間:我太難了
    導讀:買菜回家發現娃「丟了」,媽媽急哭了,找到娃的瞬間:我太難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買菜回家發現娃「丟了」,媽媽急哭了,找到娃的瞬間:我太難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有媽媽把孩子「送給」幼兒園,有奶奶哭完回家路,開學試試這樣做
    每個孩子都會上幼兒園,每個孩子也都會經歷一段可憐巴巴的分離時光。那麼,我們該如何讓孩子愛上幼兒園呢?我有兩個朋友就做出過很不好的示範:有個朋友總是跟孩子說:你去幼兒園不準哭,哭了媽媽就不去接你了,不哭才接。
  • 寶貝,你為什麼哭
    候診的走廊上,一個三 四 歲 的 男孩, 因為害怕,哭鬧著,不肯去拍片。起初他媽媽邊給他擦眼淚,邊反覆的哄著:「拍片又不痛,你哭什麼呀?」後來他媽媽折騰累了就說,「你哭夠了沒有。拍拍掉麼好了我們好回家了。」
  • 「你孩子真好欺負」開學了,別讓孩子挨打哭著回家,李玫瑾建議
    「你孩子看上去真好欺負」 開學了,別讓孩子挨打後哭著回家(李玫瑾建議)有人說,孩子的惡能有多惡「你孩子看上去真好欺負」 開學了,別讓孩子挨打後哭著回家(李玫瑾建議)有人說,這是教唆孩子變成施暴者,以暴制暴會把孩子教壞
  • 小女孩乘公交車迷路,62路公交司機耐心安慰:不要害怕,我送你回家
    揚子晚報網12月10日訊(通訊員 馬悅 記者 徐媛園)12月4日下午,南京一名10歲左右的小女孩獨自乘車迷了路,自己也記不清父母的手機號碼,所幸62路駕駛員史春芳親自開公交車將孩子送回了家。
  • 孩子一不滿意就哭給你看,怎麼辦?
    我牽著他,在清幽的路燈下往家走,他從兜裡掏出一個小口哨,並告訴我這個是幼兒園給的小玩具,看得出來他很喜歡。他邊走邊吹著這個小口哨,開心地像一隻小鹿。無奈小口哨的質量實在堪憂,玩著玩著突然不響了,於是他提出要我幫他修一修,我說,現在黑燈瞎火的,我也看不清楚,等回家讓爸爸幫你修修。他同意了,手裡拽著他那個壞口哨,心思依然在琢磨著這個到底能不能修好。
  • 被遺忘的天使:我的自閉症兒子,你是怎麼找到回家的路的?
    冷靜以後,他讓我把兒子送給鄉下的親戚撫養,我們再重新生一個孩子。我說,不是也有通過康復訓練,最後能自理的例子嗎?現在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如果我們再生一個孩子,也有問題怎麼辦?如果作為親生父母都放棄我們的兒子,難道別人還可能好好對待他? 老公冷冷地丟下一句話,路是你選的,將來別後悔。
  • 孩子,你不要哭!珍惜生命盡情飛
    看到這樣觸目驚心的畫面,聽到這樣痛徹心扉的話語,望著心力憔悴的父母,我潸然淚下,大聲呼喊:孩子,孩子,你不要哭!孩子,孩子,你聽我說。他說,「在詩詞裡我可以尋找到自己的精神寄託,也能學會如何為人處世」。孩子,他們都告訴我們,生命沒有高低貴賤,人生最寶貴的,還真不是豪車洋房,而是豐富的人生體驗。在人生的馬拉松中,只要永遠保持初心,不斷奔跑,就永遠不會失去失望。活著的意義就是要珍惜生命,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讓生命綻放光彩。
  • 孩子哭不停,父母不要著急,三個小技巧讓孩子安靜下來
    事後和兩個孩子的母親討經驗,才知道寶寶哭也是有原因的,而且這位母親還將自己總結的經驗悉數告訴了堂姐。傳說從那以後,堂姐帶娃也有一套,寶寶的哭聲從來不會超過兩分鐘。表姐才能輕鬆透過哭聲找出原因,順帶把自己的心情都調好,徹底擺脫了之前的煩躁與沮喪。估計寶媽們還有很多「困」在寶寶的哭聲中沒有出來,所以下面就分享一下止哭三招,相信能幫到不少寶媽們解燃眉之急。
  • 累了可以哭,但不要認輸
    我不知道自己做過多少種校外兼職,跑過多少北京的大街小巷,直到最近才在猿輔導找到了一份比較穩定的兼職工作,做數學老師,也算是實現了我兒時的一個願望,我會傾盡所能為學生答疑解惑。我不是一個活在回憶裡的人,但是我喜歡回憶。回頭看看那些曾經,或許可笑,或許可悲,但終歸都是過去。現在的我,只需要做好現在的自己,做好現在應該做的每一件事。
  • 孩子有點事就哭,哄也哄不好,說也說不聽,王小騫告訴你怎麼辦
    回答還是不知疲倦地哭!頭疼抓狂,怎麼辦?孩子沒有緣由地哭,父母的確不知如何是好,頭疼著急還很生氣!無論這個年齡的孩子讓你感到多麻煩,都不要讓孩子看到父母粗暴的態度,感受到父母的不耐煩:「什麼不知道,就知道哭」!「哭什麼哭,多大點事」!
  • 「恆河猴」實驗:孩子一哭要不要馬上抱?1歲前要「慣著」
    就以孩子哭來說,不管是網上還是現實生活中都很多人都說,經常抱孩子,會把孩子寵壞,以後有的累!,「不要管,他哭一哭就好了,不要老是抱,這是給慣的了,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才好帶」。隨後,哈洛又做了「繁殖試驗」和「搖擺試驗」,最終以一個著名的實驗《愛的本質》告訴人們:「愛存在三個變量:觸摸、運動、玩耍」。
  • 孩子一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兩個讓人心碎的實驗告訴你答案
    最近,丁香醫生收到很多家長的留言提問:家裡老人都說,經常抱孩子,會把孩子寵壞,以後有的累!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那咱們先把答案明確了:不會寵壞,要馬上抱!哭泣和求安慰,是每個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尤其對於 1 歲以內的寶寶,我們要做的就是「無條件回應」。
  • 「再哭,媽媽不要你了」長沙育兒專家:允許孩子哭比逗孩子笑重要
    每次在新生開學上幼兒園的時候,往往都會出現孩子們哭成一大片的場景,而家長們可能在聽到孩子哭聲的時候可能隨之而來的都會伴隨一句話:「我的姑奶奶可別哭了,再哭我把你扔了信不信。」每次孩子一哭,總能讓父母們感覺到心煩。
  • 不要壓抑孩子想哭的心情
    各位家長晚上好,今天我要講的主題是:不要壓抑孩子想哭的心情。 許多父母在孩子要哭的時候經常會罵:不許哭!尤其是男生更是被教育:你是男子漢哭什麼!其實在心理學中想哭就哭是孩子重要的自我表現,要求孩子壓抑負面的情感會對他造成很大的壓力。 在臺灣許多護士在診所幫孩子打針的時候我都聽到他們說:要打針哦,有點痛,你要加油哦,想哭就哭沒關係啊!所以大哭之後孩子心情會變好,他們會笑著離開診所。
  • 「哭哭哭就知道哭,不準哭」,孩子哭泣時家長該怎樣幫助孩子?
    此時的鄰居只顧對著孩子大吼:「哭哭哭就知道哭,不準哭」「你再哭就不要叫我媽媽!」家長這種行為並非故意,科學表明孩子的哭聲會使父母心跳加速、血壓升高、感覺難受,面對這種情況,三點心得幫助家長掌握正確的排解方式。
  • 孩子新上幼兒園,天天哭怎麼辦?讀完這篇文章或許你會找到答案
    我們都知道3歲的孩子剛上幼兒園哭是因為分離焦慮,但其實孩子的父母們也有分離焦慮,有些家長甚至比孩子還嚴重。比如有的媽媽不但送孩子的時候哭,回家後擔心孩子在幼兒園過得不好2、送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抱著孩子哭,走的時候也不要三步一回頭,與孩子擁抱後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下午就過來接你,然後頭也不回地走掉就行了,多數孩子回班上就會不哭的,不信你可以多問問幼兒園老師是不是這樣。
  • 恆河猴實驗:孩子一哭要不要馬上抱?1歲前要慣著
    就以孩子哭來說,不管是網上還是現實生活中都很多人都說,經常抱孩子,會把孩子寵壞,以後有的累!尤其對於 1 歲以內的寶寶,我們要做的就是「無條件回應」。先告訴寶寶「我在」,然後再看情況解決他真正的需求。孩子哭了馬上抱真的會寵壞孩子麼?不抱以後就會聽話?一面是新手媽媽的擔心,一面是父母的親身經驗,抱還是不抱?
  • 第一天上幼兒園不哭,這樣的孩子有什麼特質?幼師告訴你
    前言: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最崩潰的事情就是讓寶貝們順利上學了,不少孩子在這一天都會哭鬧不止,並且家長和老師怎麼勸都勸不住,真是讓孩子生氣,家長也在不自在。其實也有一小部分孩子是不會哭的,因為他們有著很不一樣的地方,那麼這些會對孩子有著什麼樣的影響呢?就有一位資深的幼兒園老師對此有了不一樣的解讀,其實我們一直說的是三歲看大,也適合有道理的,就可以從幼兒園孩子身上看出他們以後的經歷。
  • 今天,你家的孩子哭著不願去幼兒園了嗎?
    影片中,媽媽第一次送孩子上幼兒園,分開時每個孩子都哭得撕心裂肺,有的孩子緊緊地抓住媽媽的衣角和包包,怎麼都不肯鬆手。有的孩子可憐巴巴地哀求著:「讓我回家吧。」「爸爸,抱我一下。」有的孩子緩過神發現媽媽走了,「哇」地大哭起來。有的孩子安慰自己說:「吃完飯就能回家了。」可吃完飯還是不能回家見媽媽,就又大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