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我國的高速發展,中國的很多文化在外國已經成為一種流行趨勢,世界各地不僅在學英文,也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學習中文,其實相對英文,中文學習起來會更加有難度,所以每次偶然遇見能把中文講得很溜的外國人,小編都覺得打心眼兒裡佩服,畢竟自己還不能把英文說的那麼溜。

除了中文面向世界,外國人還喜歡中國的美食,我國的各種飲食文化也在國外掀起了熱潮。如果你經常去國外旅行就會發現,在很多地方都能夠見到中餐廳,在美國唐人街這裡居住的都大部分是中國人,在這裡甚至都可以用中文來進行日常交流。國外的中餐廳不僅中國人華僑同胞們會經常光顧,外國人也喜歡吃。


不過呢,但中國菜傳到各界各地之後,很多都會被外國人進行不同程度的改良,變的更加適合他們自己本國的口味,就像我國也會對很多外國美食,進行改良,來符合眾多中國人的口味。正宗的中國菜在往往國外能見到不同的版本,老外們會在烹飪方式、食材以及調味品上靈活變化,變成一種他們喜歡吃的美食。
比如混沌,中國人吃的混沌一般包的是肉餡兒,剛出鍋的混沌香氣騰騰的,非常適合趁熱吃,而外國版的混沌可能是涼的,包的餡兒料都是涼的;再來我國非常有名的麻婆豆腐,主要口味是麻辣香,而外國版的麻婆豆腐卻變成了甜的口味兒。外國人正因為喜愛中國菜,才更願意在中國菜的基礎上去花心思,去做改良,這也正反應了中國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中國的美食多不勝數,確實也很值得外國人花心思研究。


那很多人就會問了,像這種被改版了的中餐還屬於中國菜嗎?這個問題一度在國外網站引起大的關注。關鍵點是,來中國吃過正宗中國菜的外國人,會明顯發現這跟在自己國家吃到的中國菜食材不同、口味不同、而且使用的餐具也不同,差別非常大。

雖然經過各個國家改造過後的中國菜中國人並不那麼喜歡吃了,但是這些不同版本的中國菜不管是在烹飪方式還是食材處理方面等都是以正宗的中國菜為基礎借鑑的,起源於此,所以,這也算是一種中國菜。比如中國的包子餃子湯圓這類食物,中餐會習慣採用這種包裹食材的方式進行烹煮,而外國人一貫的烹飪手法就像是披薩,會把食材直接撒在麵餅表面進行烤制,當外國人第一次吃到餃子這類食物的時候會覺得太好吃了,因為從來也沒有吃過這種方法烹製的食物,沒想到竟會如此好吃。

當然,還有一些食物在中國的傳統美食中是沒有的,就像左宗棠將軍雞、幸運餅乾等這類美食,它們是中國餐廳的老闆為了店內的食物能夠更加符合美國人的口味,更暢銷,特地發明出來的,烹飪手法也是採用的中式處理方式,所以這些也算中國菜的一種。
美式中餐還屬於中國菜嗎?對於這個問題美國人也有他們自己的見解,一位美國網友這樣回答:這當然屬於中國菜的一種了,不能因為沒有看到筷子、米飯就否認這不是中國菜,我覺得如果你看到一種大家圍坐在一起分享的熱菜,那麼它們都可能是中國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