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絲鑲嵌
這門指尖上的工藝
發展到明清
作為皇家身份的襯託
極盡奢華之態
精美絕倫 高貴華美
成為古代工藝的一朵奇葩
花絲鑲嵌,作為一門涉及材料眾多、工藝繁複的傳統金屬技藝,舊時以「細金工藝」為名。這種以金、銀為主要原料,以其他名貴材料為點綴的精美技藝,實為多種貴金屬工藝的集成,雛形可以上溯商代,在隨後歷朝的不斷創新中發展,工藝主要涉及花絲、鑲嵌、錘揲、鏨刻、鎏金、燒藍、點翠等數種。
累絲鑲嵌金闢邪
主體高3.1cm、長3.9cm,底座長5.5cm、寬1.6cm
重8.4 克 藏於定州市博物館
其中,花絲工藝是將金、銀細素絲搓製成各種紋路,再通過特有的掐、填、攢、焊、堆、壘、織、編等技法製作出玲瓏、精密的花絲物件,成為花絲鑲嵌中最獨特和最具魅力的所在。再加上玉石珠寶和燒藍、點翠等嵌入物,花絲鑲嵌成品無論是陳設擺件還是飾物,均呈現出精巧華貴、富麗堂皇的效果。
繁花手包
西晉龍紋金帶扣長9cm、寬6cm
藏於安鄉縣文物管理所
明代花絲鑲嵌冠
明清兩代更是達到了花絲鑲嵌技藝的高峰,並在造物屬性和審美意趣上明確了皇家身份。今天, 這項繁雜縝密、工序講究的花絲鑲嵌技藝,在經歷100多年的數次傳承與發展的起落沉浮後,逐漸被世人所認識,從業者們也正奮力向更深層的領域進行探尋。
金絲翼善冠,是明萬曆皇帝朱翊鈞陪葬之冠。高24釐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頂皇帝金冠,分為「前屋」「後山」和「金折角」三個部分,分別用518根、334 根和70餘根直徑為0.2毫米的金絲編織而成。金絲編織花紋俗稱「燈籠空兒」,不僅空當均勻、疏密一致,還如羅紗般輕盈透明。金冠上的龍頭、爪、背鰭和二龍之間的火珠,全部採用陽鏨工藝進行雕刻,呈半浮雕效果;龍身、龍腿等部位則採用掐絲、壘絲、碼絲工藝進行製作,每片鱗片均以金絲搓擰成的花絲製成,碼焊成型。圖案雖複雜,但絲毫無焊口痕跡。金絲翼善冠高貴華美而不失儒雅與陽剛,足以成為古代花絲工藝登峰造極之作。
明代金絲翼善冠
以孝端皇后鳳冠為例,整個鳳冠採用花絲、點翠、鑲嵌、穿系等多種工藝,共嵌未經加工的天然紅寶石百餘粒、珍珠5000餘顆,點翠的面積大且形狀複雜。鳳冠以絲帛面料的漆竹為帽胎,金龍為花絲編結而成,金鳳由點翠工藝製作,均口銜紅、藍寶石和珍珠的珠滴;每兩條龍間有點翠展翅鳳凰一隻,鳳凰下有三排以紅、藍寶石為中心的珠寶鈿,其間點綴著翠蘭花葉;冠簷底部有翠口圈,上嵌寶石珠花,後側下部左右各飾點翠地嵌金龍珠滴三博鬢,博鬢上嵌鏤空金龍、珠花瓔珞,金翠交輝。鳳冠富麗堂皇而不失莊重,顏色斑斕而不繚亂,充分體現著花絲與鑲嵌完美結合之下的皇家審美特質。
明代孝端皇后鳳冠
清代細金工藝發展到了空前的高度,其用途之廣為前人所不及,特別是在皇家宮廷中運用範圍極廣,遍及典章、祭奠、鞍馬具、佛事和陳設,以及日常生活之中。就風格而言,清朝的花絲鑲嵌比之明代更加精細,裝飾也更加煩瑣複雜,名品不斷湧現,在構思和製造之上,有時還會對器物本身做一些特殊的嘗試。
著名的金甌永固杯,作為皇帝新年第一天子時舉行開筆儀式的專用酒杯。雖為實用物,但自身意義遠大於普通酒杯。金甌永固杯寓意大清疆土、政權永固。整體為三足鼎狀,鼎作為國體永固的象徵;鼎足的象鼻,更是以象通「祥」;杯身左右兩側作勢向上的夔龍形耳,代表著生機與皇家威嚴;子紋飾中頻繁出現的寶相花,自古就是吉祥的象徵。整個杯子的圖案設計與中國美學保持一致,重意蘊甚於寫實,大量使用傳統吉祥紋樣,遵循著「圖必有意」的原則。
清代金甌永固杯
就工藝而言,杯子通體鏨刻,呈現浮雕效果,鑲嵌大小珍珠11顆,其中兩顆主珍珠色澤乳白,光潤飽滿,直徑都在10毫米以上,堪稱珍珠中的極品,其餘9顆也都是直徑大於5毫米的難得的圓珠。此外還鑲嵌了紅、藍寶石21顆,均選用上等緬甸紅、藍寶石,其中一部分是帶有神奇星光的,在不同的光線照耀下會發出不同的光芒。據記載,公元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壽誕時,命內務府造辦處用黃金和珍貴寶石為原料打造了一個別具一格的金甌永固杯,為天下祈願。這件既彰顯皇家尊貴奢華,又寓意吉祥太平的金杯鑄成後,乾隆皇帝龍顏大悅,特御封造辦處鑄杯大師為「九品工匠」,表彰其卓越技藝。後來,「九品工匠」也成為頂級工藝大師的代名詞。
此外,清代的細金工藝中還流行與藏傳佛教有關的物品設計與紋飾。故宮博物院藏有多件乾隆年制的嵌寶金塔,作為供器,依照宗教慣例,各式佛家八寶紋樣及各種蓮花紋樣頻繁出現。塔中均有佛龕,使用鏨刻和花絲等多種工藝,並鑲嵌白玉、珊瑚、松石以及各色寶石,莊重而華貴,集宗教信仰和富貴吉慶於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