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圓小圈
圖 | Friday
經過春節老媽熱情的投喂,言小好同學回到武漢,群裡報到的第一聲發言竟然是:「好想吃薺菜春卷啊!」
誰又不是呢?吃膩了大魚大肉,我們迫切需要青翠欲滴的野菜來換換胃口。
人不知春草知春。立春一過,寒意猶在,田埂上不知名的野草長得頗有些帶勁。清晨,農婦們把剛挖來的薺菜捆成小把,挎著籃子走上街頭。拎兩把回家,薺菜剁餡兒,薄麵皮一卷,架起油鍋,春卷燦若金條,咬一口,仿佛整個春天都到了你的胃裡。
為了給自己解饞,我們尋遍大武漢,找來5家賣春卷的地道小店。一盤春卷,是迎接春天的儀式,也是武漢人舌尖上的踏青。
武漢最有名賣春卷皮的攤位,藏在青山鋼花綜合市場裡。
1988年,陳華英和範臘枝夫妻兩從黃岡來到青山,瞅到附近糧油店師傅做春卷皮的手藝,從三輪車走街串巷到正規檔口,春卷皮一賣就是30多年,甚至被客人帶到了新加坡。
春節前後是他們最忙的時候。凌晨一兩點起床,手工和面,只加鹽和清水,直到麵團起勁,抄起來不滴落為止。抓起一個麵團,託在手心晃著,「哧」一聲,麵團印在燒熱的鐵板上,一輪小小的「圓月」邊緣翹起,薄如蟬翼的春卷皮大功告成。
老兩口一個和面,一個攤皮,常常忙到夜晚十來點才打烊,輕輕鬆鬆一天能賣兩三百斤。
來買春卷皮的顧客,也要順便取經春卷好吃的秘訣。「一定要選野地菜,洗淨切碎,用色拉油拌勻,前胛肉攪碎,加胡椒、鹽,吊少許白糖。」他們用筷子挑適量的餡兒放在春卷皮上,從下往上卷到一半,左右兩端折進來,封口處用清水潤潤,卷好。
不忙的時候,範臘枝也會現場炸春卷給顧客和菜場的商販們嘗鮮。大家圍著那口油鍋,金燦燦的春卷一起鍋,一搶而空。
趁熱咬上一口,薄而香脆的表皮之下,翠綠的餡兒露出來,帶著春天特有的清新。薺菜鮮又嫩,點綴零星肉末,滿口留香。
春節過後,陳華英去上海女兒家幫忙,留下範臘枝獨自守攤。他帶著連夜攤的一大包春卷皮和新鮮薺菜上了火車,「丫頭最饞這個味道。」
很多吃貨為了打卡太珍火鍋找到了太平裡,卻因巷子口的那個小吃攤兒一來再來。
威媽原名陸翠珍,在太平裡住了大半輩子。1993年,為了謀生,她把家裡炒菜的鍋和煤爐子拎到了50米開外的巷子口,現炸現賣,做起了小吃的生意。
別看她家攤兒小,品種可不少,樣樣驚豔。春卷四季供應,主打韭菜、芹菜、薺菜味兒,隨時令而變。正月前後,薺菜登場,等了一年的客人排隊來嘗鮮。
她家春卷比常見的大一號,薺菜剁碎加了些肥瘦相間的肉粒。剛出鍋的春卷一口咬下去,聽見清脆的「咔嚓」聲,滿是春天芬芳的薺菜帶著肉香撲鼻而來,瞬間激活整個味蕾。一個接一個停不下來,十來個瞬間光了盤。
春卷皮兒薄餡兒美,有食堂固定每周找她供貨,一拿就是五斤。這個春節,屯春卷過年的顧客直接尋到她家裡,成百成百地拎走。
春卷之外,威媽做的小吃都有無數忠粉。粉條餃子金黃誘人,皮的脆,韭菜的香,粉絲的軟,多重口感在嘴裡撞擊,大寫的好吃。小魚小蝦酥到骨頭裡,藕夾捨得放肉,香脆可口,原本只給熟客熬的牛肉醬也擺上了貨攤,供不應求。
年前不小心燙傷了手,威媽兩個多月沒出攤。微信下訂單的客人絡繹不絕,她在家做藕夾、春卷、包餃子,忙到大年二十九。
每天,她都能收到好多打聽她啥時出攤兒的信息,她說,這個周末,來太平裡,就能吃到粉絲餃子和春卷。
武漢神話級的大排檔,宵夜江湖的代言人。去年,小民大排檔在《風味人間》裡亮相,更是聲名大噪。
三年前,我們採訪過位於巡司河旁的新橋老店。那時候,李德強小包斜挎,站在門口招呼客人,老闆娘夏程民一個人炒四口鍋的菜,忙到腳不點地。客人魚貫而入,一桌緊挨一桌,熱鬧喧囂,典型蒼蠅館子的既視感。
去年8月,新橋拆遷,他們搬到了武泰閘。吃飯的人從檔口一直排到馬路邊上,撥開門帘,上百張桌子向深處延伸,場面真的蠻震撼。
小民家的招牌菜寫滿了一張A3大小的菜單。鳳爪入口即化,花甲鮮辣帶勁,幹煸牛肉絲越嚼越香……放眼望去,每桌差不多都會點一份春卷。與大街上所有春卷都不同,夏程民自創的春卷不包薺菜、韭菜,而是另闢蹊徑塞進了糯米。
春卷端上桌,透過黃燦燦的外皮,看得到色澤深沉的內餡兒。咬一口,外皮酥得只掉渣,糯糯的口感緊隨其後,糯米香軟,香菇粒清晰可見,伴著不容忽視的胡椒味,仿佛吃了一口正宗的嚴老么燒麥。相比燒麥,它多了一份酥脆,滋味更銷魂。
約不到宵夜班子,大老遠跑來打包春卷的食客也很多見。一杯綠豆湯,配上春卷下肚,也是一個完美的夜晚。
蘭陵路上開了28年的蔣婆抄手,去年往中山大道搬了近百米,店更好找,也更敞亮了。
大骨熬製原湯,阿姨們在店裡忙前忙後,抄手現包現煮。剛起鍋的抄手個頭飽滿,像元寶,一整個塞進嘴裡,皮薄餡兒多,肉汁四溢,一口一個滿足。
第一次來的食客不知道吃什麼好,收銀的阿姨會建議吃一半原湯,再加一勺案板上的酸辣醋,特別叮囑舀幾片蒜瓣。酸辣味在嘴裡綻放,絲毫不奪肉的鮮,甚至會喝完最後一滴湯。
熟客都知道,春卷是抄手的最好搭檔。店裡定製的春卷皮,比市面上大一圈,自己調的餡兒有芹菜、韭菜和薺菜三種。「肉不能多放,餡兒也不能太滿,否則春卷炸不酥。」店裡包春卷的師傅調餡兒,卷皮兒,糊漿封口,一氣呵成。
店門口支著油鍋,油微微起泡,放入剛包好的春卷,不斷翻面,炸至金黃起鍋。薺菜的清香中和了炸過外皮的油膩,好像一口氣把春天吃到了肚子裡。幾乎看不到肉,但也不會像全素餡兒那樣沒有吃頭兒,肉的分量恰到好處。
目前只有薺菜春卷供應。碰上飯點,一鍋接一鍋,春卷炸都炸不贏。
從吉慶街經過,總瞅見老巷子臭豆腐門口排著隊,炸臭豆腐的香飄得老遠。
據說,他們在武勝路那邊做生意時,就有不少吃貨光顧,搬到吉慶街,每天更是客流不斷。
一口大鍋佔去了店面的一半,沿鍋的架子上,擺著剛出鍋的臭豆腐、藕圓子、紅薯圓子、春卷……鍋裡熱油翻滾,老闆娘手握漏勺,不停攪動,旁邊的客人看著直流口水。
這個季節,一份臭豆腐加一份春卷是標配。臭豆腐皮炸得很脆,裡面軟軟的,咬一口,滿嘴都是臭豆腐的香和醬汁的鮮美,是地道老武漢的味道。
春卷也是她家手工包的,個頭短短的,一個個胖乎乎,很可愛。咬開金色的外皮,薺菜帶來的春意縈繞舌尖,伴著一絲野菜才有的苦澀,幸福感爆棚。
路邊的行人端著春卷,一根接一根往嘴裡塞,自成一道吉慶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