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喜歡《奇葩說》。特別是這一期請了秦海璐就更想看了。
這一期的辯題『剛剛畢業很拮据,爸媽也讓我啃老,該啃嗎?"
在辯論之前大家先站了隊。薛教授沒有選擇只能選擇正方。「女神」秦海璐不知道啃的標準是什麼,就在李誕的慫恿下選擇了啃,理由是自己從沒啃過。
蔡康永也猶猶豫豫地選擇了啃,給出的理由是「如果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不勞而獲還是願意的」
馬東在蔡康永的基礎上也選擇了啃,理由是如果能夠不勞而獲,適當的傷害別人也是可以的。
李誕也旗幟鮮明地選擇了啃。
坐在嘉賓席上的反方就只剩下羅教授一個人選擇不啃了。
整個辯論過程相當精彩,有觀點,有笑點,也有淚點。對自己方面的觀點層層梳理抽絲剝繭,對對方的觀點逐條反駁有理有據。
經過三輪六個辯手的辯論,最終啃老的一方勝出了。
整個辯題連標點符號都算上一共十多個字,辯論到最後,連標點符號都被解讀了好幾遍。作為支持「啃老」的正方似乎贏得毫無爭議。
可是我還是不能苟同。
正方的程璐首先提出了,父母看到兒女生活拮据,就一定會像逼著兒女穿秋褲一樣,一定會想盡辦法資助兒女。
我不覺得這是啃,」啃「無疑是個動詞。需要」啃「的人主動張嘴。而父母給的是父母的資助,是父母主動的,你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和你主動去「啃」不是一個概念。
他還提到父母對你的資助相當於「天使投資」,這個邏輯也是不通的。因為如果你把這比錢用於生活消費,而不是學習或獲得技能,和投資沒有任何關係。
沒有父母會把自己主動給孩子的錢看作是孩子「啃老」,只有孩子一次一次伸手要錢的行為才會被定義為「啃老」。
正方二辯冉高銘辯論很精彩,贏得的掌聲很多,贏得的淚水也很多。
但他在煽情的過程中還是偷換了概念。
他舉了自己和同學的例子。他自己畢業後沒去電視臺實習,而是在做馴獸師,和在公園噴火這樣的職業,過得很苦。而他的同學去了電視臺實習最終得到了更好的工作機會。
他用這個例子說明啃老是對的。
可是這只能證明他自己的職業規劃是錯誤的。如果他選擇去電視臺深造,父母有條件一定會支持的,這可以視為你學習提升的一部分,父母就看作你還沒畢業,不過再交幾年學費而已,除非家裡的沒那個條件。
父母都是拼命想讓孩子繼續深造,以獲得更好的未來,現實中往往是孩子自己放棄繼續深造的。所以冉高銘真的是為了不啃老,才去公園噴火和做馴獸師的嗎?這是完全禁不起推敲的。
整個辯論過程正反兩方都在不停地偷換概念,大玩文字遊戲。
其實站在父母的角度,他們真正需要兒女釐清的是究竟什麼程度的拮据算是拮据?什麼樣的行為算是啃老?啃到什麼時候合理?如果不釐清這三個問題,盲目的鼓勵青年人畢業就啃老,負面影響還是大於正面的。
今年六月一日,日本發生了一件非常轟動的殺子案。日本東京前高管熊澤英昭,在家殺死了44歲的親生兒子。因為這個兒子不工作,沒有收入,吃住完全靠年邁的父母,還經常揚言要殺死父母。
這是一樁「啃老」引發的血案。
其實傳統意義上的「啃老」是一種什麼樣的行為,大家心知肚明,就別再給「啃老」這兩個字翻案了。如果像《奇葩說》那幾個辯手說的那種,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暫時性的需要父母資助,父母開心還來不及呢,哪裡還會說這是「啃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