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要給孩子報個輔導班嗎?這應該是最近老父老母親最糾結的事兒。
一位媽媽和孩子的對話是:考得好,去國外玩;考得一般,就去國內遊,考得差,哪也不去,直接暑假報個輔導班,天天補課。
調查顯示80%家長會根據孩子的成績判斷是否報輔導班!
但是大數據結果也顯示:半數以上家長埋言成績並沒有因為輔導班而提高!
比如亮亮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今年上4年級,早在去年寒暑假父母就給他報了輔導班,因為父母覺得三年級是個分水嶺的年級,所以早早報上輔導班,免得到時跟不上。可是實際情況總是事與願違,三年級成績反而倒退10多名,相反,鄰居家的孩子,原來和亮亮成績差不多,人家也沒報輔導班,成績不降反升,有種開掛的感覺。
鑑於之前的教訓,亮亮的父母很是糾結,到底要不要給報輔導班呢?
其實到底報不報輔導班,不用看成績,而是看試卷裡的四個點,一看便知。
試卷是對孩子一段時間知識掌握程度的檢驗,所以家長在給孩子報培養班之前,先把孩子試卷收集起來,把「錯題」和孩子一起分析總結,這裡面藏著是否需要報輔導班的答案,一般來說分四類:
第一類:馬虎型錯題——找到馬虎背後的真兇
「我們家孩子挺聰明的,就是太馬虎了」常常聽家長這麼說自己的孩子。一位重點小學的班主任說這是一句殺傷力極強的毒藥。
為什麼呢?
因為這句話聽起來如此輕鬆,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把「錯題」的責任推給了馬虎,實際上馬虎背了多年的黑鍋。
所以的馬虎其實都是知識掌握不紮實的表現,簡單理解就是「缺練」。
因為知識掌握不紮實,所以考試一緊張,要麼考題審錯了,要麼題目理解錯了,要麼基礎概念運用錯了,要麼就是手不聽腦子的,想得對了,卻寫錯了。
有人這個舉例說明:一個跳水運動員要參加半年後的比賽,他了解了一下基本動作,也練了幾次。有那麼一兩次很標準,有幾次有失誤,不過他認為自己比賽時就能做到。比賽很快到了,他站在跳臺上很緊張,結果當然失誤了。離開賽場時他說:「唉,我疏忽了,主要是太緊張了。」
聽了這個故事,你會怎麼想?
估計你會喊起來:他練得太少了!當然會失誤!
所以針對「馬虎型錯題」的孩子,最缺的不是輔導班,因為輔導班的老師不知道孩子個體的薄弱環節,是「大鍋飯」一起講,會的重複聽,不會的還是不會。
方法:家長教孩子整理自己的錯題本,把整個學期錯的題全部歸類在一起,然後一目了然地知道差在哪裡,然後有針對性的進行反覆練習,鞏固,效果比輔導班好上一萬倍。
第二類:不會做的題--補課還是補方法?
就像電視劇《少年派》中閆妮一樣,一到考試就會和孩子說:「考的都會,蒙的地全對。」
蒙的就是「不會做的題」。對於不會做的題,最需要做的是找方法,不是一味去刷題,沒有正確的方法,刷一萬道題,不會的題還是攔路虎。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北大才女劉媛媛的演講,這個在《超級演說家》獲得冠軍的女孩子說:在逆襲的道路上起到最關鍵作用的不是天賦,也不是勤奮,而是學習的方法。
衡水中學一個學霸也說過:最笨的努力,就是沒有效率的勤奮,你的目標應該是找對方法。方法比努力更重要,技巧比汗水更高效!
所以總結下來,如果孩子試卷裡「不會的題」佔大部分,補課不如補方法,家長可以趁著暑假篩選優質輔導班也可以找老師補「窟窿」或是找高年級的孩子給低年級的孩子「教」,這種「小老師」式的教課說不定比昂貴的輔導班更有效。
第三類:答不完——先培養速度再講正確率
很多家長反應,自己家的孩子最大的失分點是——做不完題。
明明會做,卻沒時間答題而扣分,實在是冤枉。
為什麼答不完題呢?究其原因,有兩個方面:
第一,速度慢是知識點沒有系統的掌握。
比如一些死記硬背的知識點,只是記住了概念,卻不知道怎麼應用。觀察 下孩子考試的情況,有的孩子咬著筆頭想半天不動筆,有的孩子掃一遍題目就知道出題人的目的。對比之下,學渣和學霸立現。
第二,做不完題的孩子,平時作業效率也極低
如果您家孩子考試經常做不完題,那麼不用問,孩子平時完成作業的效率也是極低的。尤其對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 訓練孩子的速度比正確率更重要。
不要求正確率,只要求速度;不要求寫得多工整,但是嚴禁邊做作業邊玩。
久而久之,孩子做作業的速度就會成為最快的。因為作業做得快,才會有其他的「可能性」。自由支配的時間裡,讓孩子看一些自己喜歡的書。或者玩一下玩具,琢磨一點什麼事情,或者在本上寫寫畫畫等。
做題速度快的優勢,越到高年級優勢越明顯,孩子也越來越從中受益。
為先求速度,把快速做作業的習慣培養好之後,就有了充分時間用各種方式去提升正確率,孩子還有時間培養興趣愛好。
方法:培養孩子的答題速度,不需要上輔導班,計時讓孩子完成,練得多了,自然速度就提高了,速度提高後,再讓孩子總結方法,提高正確率。
4理解力不夠的——影響的絕不僅僅是語文學科
理解力不夠是低年級孩子丟分的重要因素。
經常拿回鄭子,老母親一問:這道題為什麼錯了?孩子一臉的問號:「媽媽這個是什麼意思啊?」等明白了意思,馬上說,我會做,我會做。
理解能力差,絕不單單影響的是語文學科,任何一科都需要理解力。
拿數學來說,看似和理解能力關係不大,其實如今的數學題越來越需要理解能力,否則題目都審錯了,根本談不上答對題了。
尤其是應用題,佔數學成績的半壁江山, 逢考必有。應用題最難的就是繞,說白了就是需要孩子理解力強,才能正確理解題意,從而正確答題。
美國的查爾教授在1996年曾經提出來過這樣的一個兒童閱讀能力與認知發展的這樣的一個橫軸,如下:
從這個橫軸我們可以看到,學齡前、幼兒園、小學、中學的階段和孩子的整個認知能力的發展是相匹配的。9歲(在小學的三四年級的時候)是一個閱讀的關鍵期,這個時候就應該叫做「學習閱讀」,就是要初步掌握閱讀的這個工具。
三四年級,是學習成績容易分化、容易滑坡的階段,這個在中外都一樣,與閱讀能力直接相關。
閱讀理解能力如何培養?輔導班可以在短期內培養出來嗎?答案是否定的。
每天安排固定時間讀書比上輔導班更有效,因為閱讀能力的提高沒有捷徑,只有每天打卡,每天多讀。
寫在最後:給孩子報輔導班,不應該成為大人推卸責任的理由,成為家長的心理安慰只是在自己騙自己。別讓孩子陷入「假裝」努力的陷阱,最後的成績不會陪著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