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和無助的教育方式

2020-10-03 雷較瘦


我建了個育兒戰略忽悠群,但是大家總是喜歡問具體的問題。比如,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日常溝通的困惑,等等。

對我來說,這種問題沒有太大的意義,遠水救不了近火。我就是再厲害,也不可能給素不相識的家長和孩子,提供真正有用的解決方案。而且,這樣也會養成習慣,迷失在日常的瑣事裡。

我認為,當今的家長們更需要一盆冷水,清醒一下,而是沒用的方法。

任何問題的出現,背後都有著深刻的原因。但是當事人往往沒能看到癥結,不認為自己本身就是製造問題的根源。

有本書《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忙碌和貧窮的》,就講了這樣的困境。建議,一定買來看。

家長們,每天都被各種緊迫的問題追趕,到處尋找所謂「好的」解決方法。他們很勤奮,到處看育兒大V的文章,或者遇到我這樣的「磚家」,就希望能指點一下迷津。陷入困境的人,通常都沒有方向,就是隨機應變,走一步算一步。

可是用戰術的勤奮,來掩蓋戰略的懶惰,肯定是沒有前途的。

家長作為孩子的領導者,要為戰略的失敗負全責。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和天資無關。但是家長們往往不敢承認,學習不好,只會怪孩子不夠聰明、不夠自律。

如果家長真的是預言家,那麼就該死了心,早點想別的出路。何必在一條註定失敗的道路,越走越遠呢?

只把問題歸結在孩子身上的家長,應該好好想想,自己的設想和計劃,有多大的成功機率。孩子越小,潛力越大。沒有不行的孩子,只有不行的家長。應該解決的是家長的問題,而不是孩子的問題。

但是許多家長,不敢反思,不會反思。這種外歸因的習慣,讓他們只會給孩子安排補習班,選擇各種解決眼前燃眉之急的方法,真正重要的事情卻沒想過去做。錯誤的戰略,註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我的目標是幫助大家解決根本問題,我希望從根上就把家長們錯誤的觀念給糾正過來,進入我的戰略忽悠BGM裡。一旦進入我的BGM,一通百通,那做什麼、學什麼都很簡單了。我從學工商管理,轉到學編程,金融投資,健身,中醫,運動康復,都沒有障礙,想學就能學好。大道至簡,不投機取巧,把基本功練紮實了,一切都會水到渠成。

當然,這件事做起來非常困難,但做教育就應該考慮長期、根本的事情。

做到這種程度,是需要思考和學習的,要提升自己的認知。但是人一般都喜歡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裡,不願意改變,哪怕失敗的做法,也會繼續沿用。因為幾十年來,就一直是這麼幹的。然後,這種習慣會傳染給他的下一代。

這不是學渣學霸或天資的問題。提升思想和認知層次的智慧,一直都有,不對任何人設限。《道德經》《孫子兵法》《論語》等等,都是最好的學習內容。這些東西可能也很難,不好學。

對,是挺難的。但是,整天學不難的,沒有挑戰性的東西,怎麼進步呢?

人要提升層次,就一定要挑戰困難,迎難而上。只會做簡單的、容易的事情,也就註定那樣了。水平擺在那裡,所以生活中一點小事情,都可以變成難上加難的大事。選擇了不難的學習,肯定要承受困難的生活。

這很公平。就像小孩子不愛學習,是很快樂,但長大了可能就要過上顛沛流離的日子。到底誰才更難呢?

困難的出現,最重要的作用是促使我們反思,瓶頸在哪裡,怎麼去提升。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

解決問題的方式,其實好像都挺簡單的。但是家長們不願意修內功,都向外求,搞得事情變複雜了。腦子僵化偏執的大人,可以說比任何熊孩子都難搞。簡單的事情,也能搞得雞飛狗跳。

我不是第一天就變得這麼淡定的,我也用了很長的時間去修煉。我讀高中時都還不敢上講臺發言,但大一就開始鍛鍊。從發抖、冒汗,到逐漸能控制住肢體反應了,不知經過了多少次練習。現在,你讓我即興演講,都不存在任何問題。

如果我不突破舒適區,做點不一樣的事情,那麼今天我還是只畏縮的鵪鶉。這樣的話,年齡的增加只會讓我衰老,不能讓我成長。

危機即是轉機。如能醒悟,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

相關焦點

  • 孩子習得性無助,源於家長的教育方式
    在我國,大部分家長都很難做到和孩子和平平等相處,尤其是不能好好說話,習慣性地採取「打壓式」教育,似乎這樣才能管住孩子。比如,孩子考好了,怕他驕傲,要敲打敲打,孩子沒考好,家長更是火冒三丈,「你怎麼搞的,怎麼這麼笨」這種話就脫口而出了。很多家長工作忙,平時陪伴孩子的時間就很少,更別說心平氣和的陪孩子總結考試失利的原因了。
  • 高中生抑鬱不願上學,父母焦慮無助,看心理醫生如何化解難題
    孩子抑鬱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焦慮和無助!焦慮、無助會讓父母對孩子失去耐心,這會進一步加重孩子的抑鬱反應!小明是一位高中生,因為最近在學校裡被老師批評了,出現了強烈的自殺念頭,最後不得不請假回家!無助的媽媽帶小明來我門診諮詢!
  • 孩子一叛逆反抗就焦慮,家長警惕「習得性無助」帶來的認知偏差
    無論是苦口婆心的教育,還是威權的命令,這小傢伙都是軟硬不吃。這個家長非常的苦惱。我仔細看了這位家長的帖子,字裡行間透露著一股無奈,一絲絲無力的不解。為什麼家長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這樣的焦慮呢?事實上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種焦慮感,正好是「習得性無助」的特徵。
  • 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越來越笨
    其實是源於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他們動不動就責罵孩子的方式,會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越來越笨。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一個很典型的心理學現象,它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的一個概念。賽利·格曼曾經做過一個很有名的實驗,他把一個狗狗關在金屬籠子裡,並且進行電擊。每次電擊之前,他都會打開蜂鳴器發出聲音,然後再接通電流。
  • 靜心踐行手記840 焦慮的家長,習得性無助的孩子
    靜心踐行手記840 焦慮的家長,習得性無助的孩子近日接到一家長的求助,是個共性的問題吧。也是最近接觸的相當多的,孩子出現不上學,退縮性行為。關於這一塊,也給家長一些我的思考與 想法吧。看起來是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但是事實是相當複雜的。不一一描述吧。
  • 學齡期孩子的被動和無助,家長應對策略
    學齡期孩子的被動和無助,家長應對策略家長群2020年第3本書《培養孩子的安全感》讀書筆記學齡期的孩子在遇到問題時,不是黏著父母,而是表現得很無助。他們會很輕易地選擇放棄,然後接著尋找自己完不成的新任務和挑戰。
  • 「媛夢案例」大學生「習得性無助」的「脫敏療法」
    父親強勢粗暴的教育方式讓他在初高中時代就深陷親子關係和人際關係問題的自我否定情緒。本想在大學這個新環境改變自己,但因自尊心強和自卑心理作祟,無法接受各方面與他人的分歧,害怕受到別人的否定,從而自暴自棄,導致學無所成、虛度時光。
  • 習得性無助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
  • 邵光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消解焦慮
    我國當前的教育,面臨著市場經濟、產業化和公益性等各種因素相互糾纏的困境。其最大的問題是教育意義的迷失,不僅讓受教育者找不到前行的方向,也使得社會發展缺少了精神的引領,不斷產生和放大焦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提出了社會的兩大生產,即物的生產與人的生產,這兩種生產的進行都離不開教育。
  • 緩解焦慮的兩種方式:原來你總是感到焦慮,是因為內心充滿怨恨
    緩解焦慮的兩種方式那麼到底如何才能夠讓焦慮不影響自己的生活?然後你就會沉浸在焦慮裡,像一隻鹹魚一樣,長籲短嘆。其實只要你看到焦慮背後的原因,及時的把內心的不滿通過合理的方式釋放出來,那產生焦慮的內驅力就會消失,焦慮自然也會消失。
  • 家長用憤怒,焦慮,無助做鑰匙,正確應對孩子的不同內心需求
    孩子不同階段的成長需要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同樣家長需要給孩子各種行為的反饋也是不一樣的才行。尤其是孩子錯誤行為背後的原因家長一定要清楚,否則就只能是除了生氣發火之外並不能採取有效的方式解決。所謂孩子的不良行為就是缺乏意識的控制或者正確的做法導致的對自己或者對別人造成損傷或傷害的行為。
  • 挫折教育會導致習得性無助,家長的引導,培養自我效能感才是關鍵
    在物質上盡力滿足卻忽視了精神的鼓勵,最終孩子在面對挫折的時候難以抵抗,漸漸形成了脆弱和敏感的內心。很多時候不是挫折給少了,而是本末倒置,挫折教育給錯了!1.反覆的失敗或懲罰讓習得性無助深入心理,形成身體反應,而對於人來說,通過現實行為產生的無奈感和自我否定也是習得性無助的一種體現。習得性無助是許多心理和行為問題的根源,比如安迪的情況,從媽媽那得不到回應,於是安迪選擇了自我承受,但是如果問題得不到解決,困難、挫折所造成的影響還會一直持續下去。
  • 有一種無助,叫習得性無助.
    她告訴我,自己似乎永遠逃不出「異地戀」的魔爪,並且表示再也不要談戀愛了,心如死灰。從她的戀愛經驗裡,我們首先可以看到「習得性無助」會產生的危害:懷疑自己、懷疑他人,懷疑一切。也能看出「習得性無助」產生的過程: 她在愛情裡經歷了「異地戀」這一經驗;在三次失敗的異地戀經驗中,她產生了「異地戀=失敗」的認知;這時候,她開始變得不再相信異地戀,並且堅決避免異地戀;但凡遇到會跟愛人異地的情況,她都會變得極其消極且不願面對,甚至對愛情失去信心。
  • 深夜中焦慮、無助、痛哭,當了媽才懂「人生實苦」
    當媽媽的人,都曾在深夜中無助地哭泣經常有當媽的女人對小姑娘說:真羨慕你們還沒結婚,可以自由自在,想幹嘛就能幹嘛。等結婚有了孩子,就知道有多麼身不由己,就知道什麼叫「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深以為然。於是,就有了深夜裡無助到崩潰地痛哭,對方永遠不懂你的傷悲,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 教育心理:父母錯誤的溝通方式,易導致孩子的終身焦慮。
    我們在和父母親密接觸的過程中,就會自然形成一種模仿。而父母的言語和行為也會對孩子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而父母錯誤的溝通方式,便容易導致孩子形成終身焦慮。父母的以下行為和言語都會造成孩子們長期性焦慮,如果孩子沒有爆發出來,或者在未來的人生階段沒有釋放。那麼,孩子就有可能陷入抑鬱。
  • 文人們對抗年齡焦慮的三種方式
    燃一炷香 聽一個故事年齡焦慮已成為當下都市人群普遍的心理痼疾造成年齡焦慮的原因很多,究其本質,是當年齡進入某個階段的時候,心理卻沒有做好這個準備害怕青春不在、年華逝去;害怕夢想無法實現、一輩子碌碌無為;害怕再不久,就要和死亡狹路相逢特別是在我們的文化裡
  • 習得性無助對教育的啟示!
    著名心理學家賽裡格曼(Martin Seligman)認為我們對能力和控制的知覺是從經驗中習得的,當一個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敗後,這個人將停止這種嘗試。如果這種情形出現得太頻繁,這個人就會把這種控制缺失的知覺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泛化到實際上控制能發生作用的情境中,產生習得性無助。賽裡格曼對此進行了相關的經典實驗研究。
  • 二胎寶媽的心酸和無助,你懂多少?
    2,二胎寶媽最怕娃生病的時候寶媽最害怕的就是寶寶生病的時候了,平時即使苦點、累點,但是寶寶平安健康,寶媽心中也會感到些許欣慰,但是當寶寶生病的時候,寶媽不僅照顧兩個孩子的辛苦,還要承受內心的煎熬,那種無助和焦慮,他人很難體會。帶娃的過程或許很累,很糟心,但是如果遇到啥事不管的老公和不理解自己,以為帶娃很輕鬆,這無疑是寶媽的厄運。
  • 焦慮的中國教育,其實可以換一種方式
    生活在中國,有一種人人難以逃避的焦慮,那就是孩子的教育。自從孩子上了一年級之後,脾氣在好的家長都會變得急躁不勘。隨著全球一體化時代的到來,原來外面得到世界如此多元化,特別在孩子教育這塊。曾看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家住北京的媽媽,為了給孩子從小一個開拓視野的機會,紛紛選擇在孩子幼兒園期帶出國去「微留學」一到兩年,這一兩年時間孩子可以享受到完全不同與國內的國際化教育環境,最重要的是價格還只是北京國際學校不到一半的價格。
  • 熱門考點心理學--習得性無助
    後來實驗者在給電擊前,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倒地呻吟和顫抖。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狗之所以表現出這種狀況,是由於在實驗的早期學到了一種無助感。也就是說,它們認識到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控制電擊的終止。在每次實驗中,電擊終止都是在實驗者掌控之下的,而狗會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外界的控制,這就是習得性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