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隨著哥白尼「日心說」流行,以精確測量為基礎的天文學逐漸成為科學界的新寵,眾多科學家前僕後繼地投入到天文研究中。天體間的距離動輒就是上億千米,當時的人們要用大量時間計算這些龐大的數字,有時為了確定一個天體的位置就要在計算上花掉幾個月,不光耗費精力,還經常出錯。對大數的運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進數字計算方法、提高計算速度和準確度成了當務之急.
蘇格蘭數學家納皮爾 (J.Napier,1550-1617)無意間翻到了德國數學家維爾納(Johannes Werner)的著作。維爾納在書中首次嘗試採用三角函數進行簡化計算,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積化和差公式:cosAcosB=1/2[cos(A+B)+cos(A-B)]。納皮爾頓時來了精神:能不能找到一種方法,像維爾納的公式一樣將乘法轉變為加法呢?畢竟,加法可比乘法簡單多了。
怎麼轉換呢
我們不妨先看看下面兩行數:0, 1,2,3,4,5,6,7,8,9,10,11,12,……1, 2,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4096,……聰明的小夥伴一定很快就看出第二行的數都是以2為底、以第一行的數為指數得到的冪。納皮爾發現,要計算32×128,只需先查出32對應5、128對應7,再將5和7相加得到12,然後根據12對應4096,就可快速得到32×128=4096。
維爾納經過對運算體系的多年研究,最終找到了簡化大數運算的有效工具,於1614年出版了 《奇妙的對數定律說明書》,標誌著對數的誕生.在這本書中,納皮爾藉助運動學,用幾何術語闡述了對數方法。
設AB是定長的線段,DE是從D點出發的射線。現在有C,F兩點,C點從A向B運動,F點從D向右運動。兩點同時以相等的初速度出發。F的運動是勻速的,而C點的速度與線段CB的長成正比(比例常數是1)。當C點行過一段距離AC以後,F點行過一段距離DF,納皮爾稱DF為CB的對數。
說明:C點是變速運動,要採用速度變化率表示C點的瞬時速度,式子(1)是求解上式微分方程得來的。
想想在維爾納的時代沒有微分方程的工具的,所以維爾納花了二十幾年才得到上面的等式。
把對數加以改造並使之廣泛流傳的是納皮爾的朋友布裡格斯 (H.Briggs, 1561—1631).他通過研究 《奇妙的對數定律說明書》,感到其中的對數用起來很不方便,於是與納皮爾商定,使1的對數為0,10的對數為1,這樣就得到了現在所用的以10為底的常用對數.由於我們的數系是十進位,因此它在數值計算上具有優越性.1624年,布裡格斯出版了 《對數算術》,公布了以10為底包含1~20000及90000~100000的14位常用對數表.
《一千個數的對數》中的一頁(圖片來源:wikipedia)
根據對數運算原理,人們還發明了對數計算尺.300多年來,對數計算尺一直是科學工作者,特別是工程技術人員必備的計算工具,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讓位給電子計算器.儘管作為一種計算工具,對數計算尺、對數表現在都不再重要了,但是,對數的思想方法,即把乘方和乘法運算分別轉化為乘法和加法,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
從對數發明的過程可以發現,納皮爾在討論對數概念時,並沒有使用指數與對數的互逆關係,主要是當時還沒有明確的指數概念,就連指數符號也是在20多年後的1637年由法國數學家笛卡兒開始使用.直到18世紀,瑞士數學家歐拉才發現指數與對數的互逆關係,並在1770年出版的一部著作中, 首先使用
.他指出,「對數源出於指數」.然而對數的發明先於指數,這成為數學史上的珍聞. 從對數的發明過程可以看到,社會生產、科學技術的需要是數學發展的主要動力.建立對數與指數之間聯繫的過程表明,使用較好的符號體系和運算規則不僅對數學的發展至關重要,而且可以大大減輕人們的思維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