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公理化思想:用儘可能少的公理,演繹出儘可能多的命題

2020-12-11 究盡數學

數學之所以被稱為嚴謹科學的典範,是因為數學首先成功的公理化。在數學的理論體系中,列出一些不加定義的概念和不加證明的公理,再從這些原詞概念和公理的基礎上出發,以推演規則為工具,進而演繹出一個龐大的體系;而在公理系統中,一方面希望能推出更多的新概念及真命題,最好能把某一範圍或某系統內的新概念及真命題全部推出來,同時要求作為出發點的公理要儘可能的少;另一方面,要求從原概念和公理出發,不能推出邏輯矛盾。換句話數,一個系統科學、合乎邏輯的嚴密公理系統應該滿足以下三條:

無矛盾性或協調一致性:即在一個公理系統中,不能同時推出命題A和非A均成立,這是公理系統的一個基本要求;獨立性:即在一個公理系統中,被選定的一組公理種,任何一個都不能由其他公理推出。也就是說公理之間不能有依從關係,從而確保公理的數目最小;完備性:即在一個公理系統中,能確保從公理組中推出該系統的全部真命題。

最先實現公理化的是歐幾裡得,他通過《幾何原本》,把幾何的經驗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形成了一個合乎邏輯的體系。比如其中的「點」、「線」、「面」等都是原詞。「點」沒有大小,無限可分;但其嚴格的定義卻無法給出,很難說清楚點究竟是什麼?同樣構成公理體系的公理,也沒有證明;卻被用作其他命題證明的邏輯基礎。比如公理:兩點決定一條直線。

相關焦點

  • 數學大廈的基石——公理化
    在數學科學的理論體系中,有些不定義的概念(原詞)和不證明的命題(公理),正是從這些原詞和公理出發堆起了龐大的體系。比如數學中的"集合"、「點」、「線」、「面」等都是原詞。「點」沒有大小,無限可分;但其嚴格的定義無法給出,很難說清楚點究竟是什麼?
  • 5.3公理化的系統
    5語法與邏輯5.1一階謂詞邏輯5.2邏輯語言與邏輯演算5.3公理系統圍繞公理系統思想與方法上的進展,是理解邏輯、數學、計算機器以至整個科學的歷史與現狀迴避不了的一個脈絡我們並不能知道公理系統是否完備,完備性只能證偽,出現不能證明的命題,那就證明完備性上有問題。這時候,可以通過增加或調整公理集,然後再來證明命題,如果可行,那麼新的公理系統又處於完備狀態,否則只能推倒重來。公理系統的獨立性是指公理集中的各公理相互獨立,不能從其中的一些公理推出另一些公理,否則要把可推出的公理作為定理來安排。
  • 公理化思維——結論正確的思考模式
    五條公理+五條公設+23個定義(對什麼叫點、線、面等做出定義),運用演繹推理(大前提正確+小前提正確=結論正確)的方法推出48條定理和167個命題,建構了整個平面幾何的大廈。由不證自明的公理+演繹推理 推出結論,是結果保真的一種思考方式,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公理化思維。
  • 科學簡史:古希臘的數學「公理化」體系
    這是西方哲學史中廣為流傳的「第一次數學危機」,因為用舊的觀念解釋不了√2是無理數這個客觀事實,繼而把發現無理數的學者投入大海。無理數的發現者雖然肉身逝去,但是信念的動搖是不可挽回的,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數」並不能代表客觀實在,在古希臘人看來只有正整數是才是「數」,其他的都不是。再次使用√2這個概念的時候,已經是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了。
  • 試論現象學哲學的公理化改革:以認識主體與主觀現象為初始概念
    同時,它以公理化方法為思想指引,對舊的現象學體系進行科學化升級改造。 二、回顧一下公理化方法的要點 1、公理化方法的兩個核心要素:初始概念和公理命題 公理化方法歷史悠久。這種通過直觀認識形成關於牛的概念的方法,就符合公理化方法裡面對「初始概念」的基本要求。 公理也是這樣的一類幾乎就是描述直觀事實的命題:比如,眼睛是人看的器官,鼻子是人用來呼吸和聞味道的器官。這兩個命題,道理淺顯直觀,不證自明,因為它們直接就是描述了我們對直觀生活常識的一個判斷而已。
  • 公理體系的數學發展---序
    希爾伯特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對於人類文明的最大貢獻在於用演繹方法構建了一個公理化體系,使得人們對數學的認識可以從經驗上升到理性,從具體上升到一般。歐幾裡得幾何已經對現實世界的經驗進行了高度抽象,但在本質上仍然是建立在經驗直覺之上的。
  • 認識邏輯思考力的重要性和工作生活的內在源動力——公理化思維
    如果在思想上沒有打通邏輯,那一個思想我們的大腦會很難接納的,它很難在我們的大腦生根的,可能很快因為一些事就忘卻了。而如果一旦理解了,那麼就可能深入我們的骨髓,刻畫到我們的基因裡面,成為了我們永遠抹不掉的習慣。
  •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定義和公理化體系分析
    :《幾何原本》最重要的不是證明了多少幾何學的命題(實際上,《幾何原本》裡的幾何學命題在歐幾裡得之前都已經有證明方法了),而是他重新梳理了這些命題,極富創造力的從這一大堆的命題中提取出了5個基本公設,然後從這5個基本公設一步一步邏輯嚴密的推導出了後面四百多個命題。
  • 曉星說數學:邏輯的力量
    以上的&34;,都是人們日常所用,也都有一定的價值;但遺憾的是又都可能出錯(大家不妨仔細思考一下以上所舉各例)。惟獨邏輯推理的結論,才千真萬確,不可動搖。數學的邏輯推理,其價值也正在這裡。因此,用邏輯演繹推理來檢驗數學命題的真偽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 數學結構思想,從全局審視數學的嘗試,使數學有序、標準化
    19世紀至20世紀初,數學得到了空前的高速發展,研究領域越來越廣,分支越來越多,從而使數學顯得越來越龐雜無序,數學家已經無法全局把握數學。面對數學的發展趨勢,用一種統一的觀點去審視這「龐雜」的內容,使之「有序」,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 數學好的人,能有多吃香?
    《幾何原本》的貢獻不僅在於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幾何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標誌著數學領域中公理化方法的誕生,通過假定存在的真理演繹出紛繁複雜的幾何世界。公理指的是在任何學科裡都適用,而且不需要證明的基本原理。先看看以下幾條公理,你是否會感覺還有些熟悉?
  • 科學簡史:古希臘的物理「公理化」體系
    這句話反應了他證明「槓桿原理」之後的豪情萬丈,這是公理化方法在物理學領域的成功實踐。中國人對槓桿原理的發現是基於歸納法,是從實踐經驗中總結而來的。而阿基米德是通過數學計算出來的。經驗具有不確定性,無法形成公理,數學是具有公理性質的,只有前提是對的,推論是合乎邏輯的,那麼結果必然是正確的。
  • 談談 現代數學的基礎
    我想儘可能不用數學符號,瞎扯一下現代數學的基礎。這篇帖子更多是從認識論的角度,用數學為例子解釋人類思想能夠達到的邊界和逼近邊界的過程。不完全是在介紹數學。舉例來講,很多學科的基礎定理或原則,如果不存在人,可能就不存在,因為依賴於人的參與,甚至物理學也是如此,沒有人的觀測,物理學的基礎可能就不存在,但是數學不同,例如π這個常數,不管是不是有人,甚至是不是有地球,有時間,有宇宙,都是存在的。 所以我認為數學更是一種人類認識世界的思想和一種思維方式。
  • 終極公理的追求——尋找遺失的真理
    但事實卻是這樣的:一直以來,數學其實在一個本不牢固的哲學基礎上發展。上世紀30年代,以庫德·哥德爾為首的一批邏輯學家向大家清楚地展示了數學判定真理的能力是有局限的。他們工作顯示,人們完全可以建立很多不同的數學體系。對於一個確定的語句,它們在這些體系裡可能是真,可能是假。這取決於對體系的前提預設的偏好。
  • 數學與邏輯學的大碰撞
    極限理論使得分析嚴格化,也化解了數學的第二次危機,但是極限理論是以實數為基礎的,而實數理論又是以集合論為基礎的,現在集合論遭遇了羅素悖論,為消除悖論,數學家們開始著手對集合論公理化的工作。首先是德國數學家策梅羅(E.Zermelo)提出7條公理,建立了一種不會產生悖論的集合論;然後經過德國數學家弗蘭克爾(A.A.Fraenkel)的改進,成為了名為「ZF公理系統」的無矛盾集合論公理系統。至此,第三次數學危機得到緩解。那麼ZF公理系統本身會不會出現矛盾問題呢?美國數學家科恩證明,在ZF公理系統下康託爾連續統假設的真偽無法判別,科恩因此獲得了1966年的菲爾茲獎。
  • 量子世紀的創世餘暉——讀馮·諾依曼《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
    一般地,表述物理學所依賴的載體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自然詞彙組成的陳述性語句;第二種是數學符號組成的形式表達式。以前者為主要表述方式的物理學文獻集中出現在亞里斯多德到牛頓時代。大約從拉格朗日、拉普拉斯開始,符號表達式逐漸取代了自然語句成為了物理學的主要表述方式。無論是自然詞彙的陳述語句,還是數學符號表達式,本質上都可歸類於形式邏輯的命題。
  • 歐幾裡得平面幾何體系的定義、公設和公理
    《幾何原本》封面,圖源:淘寶下面給出歐幾裡得平面幾何體系中所用到的基本公理、公設、定義: ·定義1.1·公理1.1 等於同量的量彼此相等。1.2 等量加等量,其和仍相等。1.3 等量減等量,其差仍相等。1.4 彼此能夠重合的物體是全等的。
  • 吳國平:為什麼說《幾何原本》是數學中的《聖經》
    數學對於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了解。過去我們很多人討論的是學習數學有什麼用?但現在我們討論更多的是如何讓數學發揮更大的作用。數學從無到有,從具體抽象知識到深入我們生活方方面面,都體現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如幾何數學知識的運用,從建築到生活用品,各種各樣的物品都能找到幾何知識的影子。
  • 百度百科:歐氏幾何公理
    歐氏幾何公理是歐幾裡得建立的幾個幾何公理,也稱歐式幾何,它的建立,採用了分析與綜合的方法,不止是單獨一個命題的前提與結論之間的連結,而是所有幾何命題的連結成邏輯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