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親菩薩,又名天親菩薩,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生於釋迦牟尼佛滅後九百年頃(約公元四、五世紀之間),後於龍樹菩薩約二百年,西元五世紀初,為北印度犍陀羅國富婁沙富羅城夏普拉(即今白夏瓦)人。婆羅門種姓,父為國師,共兄弟三人,兄名「無著」,弟名「師子覺」。
世親菩薩與無著菩薩是同母異父的兄弟,其偉大的母親生他們的因緣是這樣的:當時印度佛法曾三次被外道毀滅,第一次法難時佛門中有僧人頌曰:「天龍八部所敬供,三寶勝眾擎此椎,粉碎外道邪頭顱,……。」被一外道老婦聽到,老婦誤解其意,予以稟告外道頭首,因此興起大軍毀滅佛教。之後佛教稍興盛時,中印度王贈送波斯王「無縫衣」,然其衣胸前有一塊似足印的痕跡,波斯王認為這是針對他下詛咒的符籙,因此領來大軍消滅印度,同時佛法亦遭毀壞,此為第二次法難。之後,在有心人士的努力下,佛教再度慢慢復興。有一天,兩位外道前來一佛寺乞討,因出家人布施時,不慎潑溼乞討者的身體,他們視為侮辱,憤而發毒誓,日後當修「日火法」報復。外道修成就後,即以此法燒毀佛寺和經書,使佛教第三度遭到極大的摧殘。
世親菩薩的母親不忍見到佛法遭受毀滅,讓世間變得黑暗,失去光明,人們造作惡業,命終之後墮落三惡道,於是發願要復興佛教。那個時代的印度是以男性為主的社會,但是她心想,身為女身雖有心,但難以女身廣興教法,應當生子,來作興教事業。於是她捨棄誓言,放棄比丘尼身份,嫁給王種生了「無著」,之後又嫁給婆羅門種生了「世親」。當孩子們長大要繼承父業時,母親說:「我不是為你們父親的事業來生你們的,而是希望你們勤奮修行來振興佛教的。」
其兄無著乃菩薩根性人,於小乘教之說一切有部出家,修定得離欲,數次以神通往兜率陀天就學於彌勒菩薩,悟得大乘空性,故名「無著」(沒有系縛、執著),並悉皆通達大乘經義,造大乘經論,解釋佛所說一切大乘教。而弟「師子覺」亦於說一切有部出家,得阿羅漢果。
世親菩薩於有部出家,起初於「說一切有部」出家受業,由於聰慧穎悟,博聞強識,成為一個典型的有部學人。後兼學經部理論。因《大毗婆沙論》不外傳,世親菩薩便匿名來到迦溼毗羅學習《大毗婆沙論》,並以經部思想來批判有部論點。世親菩薩在弘揚小乘的階段,著述頗豐,有「千部論主」之譽,其中以《俱舍論》影響最為廣泛,時稱「聰明論」。此論在我國也影響甚廣,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專事研究並弘揚《俱舍論》的俱舍師。
世親菩薩在經部學習的時候,那時候無著菩薩已經進到了人間,開始寫《五部諦論》,世親菩薩也看到了《五部諦論》。他聽人家說無著菩薩寫了很多東西,這個時候世親菩薩還不信大乘佛法,誹謗無著菩薩,誹謗大乘佛法。這個時候,無著菩薩派兩個出家人去到世親菩薩距離很近的地方,讓他們兩個每天都大聲地念大乘的法門。世親菩薩的智慧很高,但是聽人家怎麼誹謗大乘佛法他也怎麼誹謗,自己也不學習。這兩個出家人每天都在世親菩薩很近的地方大聲地念大乘的經文,世親菩薩就聽。哎!這個大乘的法門,『因』跟『果』裡面的『因』是非常殊勝的,但它的『果』應該是一般般的,他開始有了這個想法。然後第二天他們再念的時候,他就覺得大乘佛法的『因』也好、『果』也好,『因果』都非常非常的殊勝。
然後就後悔了,後悔自己以前好多次誹謗大乘佛法。他就覺得是他的舌頭造成了誹謗(罪業),他想把舌頭割掉。這時候這兩個出家人就知道了,進去勸他不要割舌頭。他們念經念完了,世親菩薩在裡面大哭:我誹謗了大乘佛法,我要下地獄了,我怎麼辦呢?兩個出家人就勸他不要割舌頭,應該去無著菩薩那邊懺悔,跟無著菩薩學習這個大乘法門。他們帶著世親菩薩到無著菩薩那邊懺悔、學習。無著菩薩對世親菩薩說:「毀謗大乘的過失,縱割千舌亦無補於事。唯有發心造論,弘揚大乘,始為最究竟的懺悔。」 此後,世親便秉承遺命,不斷悔責從前毀謗大乘的過失,竭力弘揚大乘,尤其致力於論典的撰述。
世親菩薩一生著述宏富,傳有千部論主的稱號,即先造小乘論五百部,後撰大乘論五百部。其研究領域十分廣泛,從漢譯論典看:有小乘有部、大乘唯識、法華、涅盤,他方淨土等各種論著。就唯識方面:漢傳的有《十地經論》、《攝大乘論釋》、《辨中邊論》、《大乘成業論》、《百法明門論》、《大乘五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論》等。其中《唯識三十論》是世親菩薩最後的作品,它總結整理了前期各種經論中的唯識思想,代表著世親菩薩在唯識學上的最高成就。
可惜的是,世親菩薩寫完《三十論》頌文後,未及造釋論,便謝世了。世親菩薩生卒年代約在公元五世紀,此後一直到七世紀的二百年中,在印度學術界出現一股研習唯識的熱潮,他們以《三十論》作為研究中心,參照彌勒、無著的各種論著,各抒己見,寫出了印度唯識思想史上百家爭鳴的一頁。
唯識學在南北朝時期傳到我國,到了唐朝發展到高峰,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地論時期、攝論時期、識論時期。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自從唐末以後,唯識學在中國就逐漸衰落了。唯識學作為一個完整而獨立的宗派,在沉寂了千年之後,到了清末與民國時期又興盛了起來,從而掀起了一個研究唯識學的高潮。
此時,研究唯識學的團體主要有三個,即南京歐陽竟無領導的支那內學院,北京韓清淨領導的法相研究會(後改為三時學會),太虛大師領導的武昌佛學院。前者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是:歐陽竟無的《唯識抉擇談》、《唯識講義》,王恩洋的《二十唯識論疏》、《攝大乘論疏》,呂徵的《論莊嚴經論與唯識古學》等;三時學會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有:韓清淨的《瑜伽師地論科句》、《成唯識論講義》,朱芾煌的《法相辭典》,周叔迦的《唯識研究》等;後者有太虛大師的《法相唯識學》,唐大圓的《唯識學的科學方法》,法舫法師的《唯識史觀及其哲學》等。
由於唯識學原理較接近於現代科學,因而吸引了許多著名的學者,如章炳麟、梁啓超、康有為、梁漱溟、熊十力等從事深入地學習和研究,學術界也一度出現研究唯識學的「唯識熱」,對近代中國學術思想領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