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離下乾上
這一卦強調與人同,涉及個人與全社會的關係問題。
同人卦為什麼安排在否卦之後呢?《序卦傳》說:「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否是天地不交,同人是上下相同。就是說否發展到一定程度,要被同人否定。
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野字過去多理解為空曠野地,其實這是國野之野。古代在一個國家裡,中心地區叫做國,國之外叫做郊,郊之外便是野。野是最邊遠的地區。「同人於野」,是說同人的面要廣要大要遠,要同天下之人。我同天下之人,天下之人也皆來同我。能做到這種程度,事情沒有不亨通的。這反映了儒家四海為一家,中國為一人的思想。「利涉大川」,是說「同人於野」的效用。即能夠胸懷天下,把廣大的人群團結起來,沒有什麼險阻艱難不能渡過。
「利君子貞」是說「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是有條件的。不是說只要「同人於野」就是亨,就能利涉大川。貞,正。「利君子貞」是說同人之人,自身要正,要守君子之正道。如果行小人之道,閹然自媚於世,縱然博得人們喜悅而與之同,也絕不會牢固持久。怎能涉得大川,經歷艱險呢?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於野,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從卦體的角度解釋卦名卦義。柔指六二,乾指九五。六二是卦中唯一的陰爻,是成卦之主。就全卦來說,主要靠它實現同人。它以陰爻居陰位,得其正位,而且又得中,具有與人和同的條件。但是,光是柔還不能獨立解決問題,必須「應乎乾」,有乾與之相應,即有乾配合它,它才能同乎人。凡以柔為主的卦都是這樣。例如履卦,「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又如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大有「應乎天而時行」,都強調柔得位必與乾相應方能成事。
「同人曰,同人於野,利涉大川,乾行也」。「同人曰」三字是衍文,以下是解釋卦辭的。孔子用「乾行」解釋「同人於野,利涉大川」。乾行,天之行,天之道。天之行,天之道,其特點是剛健無私。同人這一卦所以能夠「同人於野」,能夠「涉大川」,是九五的剛健無私在起作用。沒有九五,光有柔爻六二自己是不行的。
「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這是解釋卦辭「利君子貞」的。文明指內卦之德。剛健指九五之德,中正指六二與九五兩爻居中得正而相應。剛健則無私,文明則燭理,中正則無偏。三者俱有,便是「君子正」了。是君子而行正道,心志自然會與天下人相交通,天下人自然會與之相和同。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不說天下有火,也不說火在天下,而說天與火,是說天在上,火向上,二者在這一點上是相同的。這一卦正是取天與火在上向上之象而稱作同人的。君子學了這一卦,觀了同人之象,用以指導實踐,便要「類族辨物」。世間萬事萬物千殊萬別,絕無全然相同的東西。事物總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同異緊密相聯繫。道家莊子無視事物有異的一面,強調萬物一齊,物我不分。《周易》則主張既求同又存異。同人卦的同是和同的同,有差異的同。所以孔子認為君子觀同人之象應該類族辨物。
類族與辨物是對文。類是動詞,比類的意思。族是名詞,品類的意思。類族,比類劃清人事的差別,善歸善,惡歸惡,是歸是,非歸非。辨是區別的意思,是動詞。物是品物的意思,是名詞。辨物與類族意思近似,是說將萬物加以分類而辨別之。
初九,同人於門,無咎。
「同人於門」是同人於門外,不是同人於門內。同人於門外,不分厚薄親疏,所遇皆同。這樣的同,廣博而無所偏私,親者不近,疏者不遠,公而待之。同人之始能夠如此,將來是吉是兇是悔是吝,當然要看發展,但在目前無咎是肯定的。
這是同人初九一爻的爻義。爻義要通過爻象表達。九,陽爻,居同人之初而無系應。初與四應,但同人初與四兩爻皆陽,所以不相應。這對於初九說來,是無系應。無系應在同人卦有無偏私之象。
《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孔子用「出門同人」解釋「同人於門」。「於門」就是「出門」。走出門外去同人,所同的範圍廣,是無所偏私之同。這樣的同,又誰得而咎之呢!
未完待續……
本文選自金景芳、呂紹綱合編的《周易全解》,市面上非常靠譜的講解易學知識之書,想入門或深學的朋友都可讀一讀。
大家都在看
你的移動文學圖書館:這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歷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本號是一個傳播傳承純文學的平臺,拒絕網絡爽文「小說」!
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關注本號,一起來讀書養性、終身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請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