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坦誠聲明「一稿多投」 主編徐志摩對此包容提攜

2020-12-17 江蘇頻道

獨家刊載,一直是媒體恪守的底線。但作者久投無果另寄他刊,也無可非議。最尷尬的是,投寄甲刊幾個月無音訊,轉投乙刊登載後不久,甲刊又突然隆重推出。讀者不明就裡,以為作者貪圖區區稿費「一女許配多家」,著實讓作者名聲受損,尤其是初入文壇羽毛未豐的年輕作者,心裡難免會忐忑不安。

蘇州女婿沈從文原來是湖南鄉下窮小子,想當年他北漂京城、賣文為生的最初階段,陰差陽錯,也遇到過這樣的尷尬,而當時的編者就是對他有知遇之恩的徐志摩先生。但沈從文用坦誠化解了誤會,而徐志摩的包容和提攜,更是讓這位20歲出頭的湘西少年,從此在中國文壇上崛起,打出了一片天地。

1922年,沈從文厭倦了奔波的軍旅生活,從湘西荒僻的縣城,來到繁華的大都市北平。本想求學,但以小學學歷報考大學,自然是落榜的結果。與大多數外省青年初到京城一樣,沒有收入,沒有依靠,但倔強的湘西少年,又絕不肯做仰人鼻息的小職員,於是,只能在貧困和世人的白眼中掙扎。但他依然堅持到北大旁聽,到京師圖書館自學,等待著渺茫的前途中能夠意外照進一縷曙光。

畢竟還有寫作的稟賦,沈從文希望用上帝對他的這點眷顧,煮字療飢。他開始在儲煤間改造的「窄而黴小齋」中辛勤筆耕,希望用手中的筆,賣文為生,維持最低生活線。

但寫作談何容易,要想在名家雲集的京城文壇打開局面,更是天方夜譚。沈從文向多家報刊投稿,大多如泥牛入海,毫無音訊,即便以每千字5毛錢的最低市價,文章也很難賣出。生活繼續困窘,有時甚至連幾分錢郵寄稿件的郵資,這個少年都付不起。

那一階段,沈從文主要是用感傷的筆調,敘寫到北平後的所見所聞所感。當他看到「由魯迅先生起始的鄉村回憶做題材的小說正受廣大讀者歡迎」,增強了信心和勇氣,也開始用懷鄉思親的感情,將故鄉的山山水水落於筆端。

1925年3月,沈從文以「休芸芸」為名寫了一篇散文《市集》,細緻而鮮活地描述了家鄉「市集」的景象,並投寄到當時很有影響力的《晨報副刊》。但石沉大海的結果一如從前。恰巧一位朋友看到此文,便拿到《燕大周刊》上發表。不久,另一位朋友讀到,也十分欣賞,來不及未告知作者,又拿到《民眾文藝》上刊登。

至此,這篇稿件陰差陽錯地走進了三家報刊,兩次變成鉛字。但故事卻沒有完,當年十月,《晨報副刊》主編換人,由剛回國並在詩壇已名聲大作的徐志摩出任。

徐志摩是詩人,對文字絕不苟且,一般性稿件很難入他的法眼。可報紙天天出,這樣一來,明顯感到稿件不足。徐志摩翻閱積壓來稿,發現署名「休芸芸」的文章寫得很不錯,文字樸素清麗,平和自然。於是大為欣賞,在到任後當月,就接連刊發了「休芸芸」三篇稿件:《一天是這樣過的》《夜漁》《賣糖復賣蔗》。而「休芸芸」就是沈從文。

《晨報副刊》是當時北平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副刊之一,胡適、梁啓超、趙元任、聞一多等文學名家都在此發稿。躋身於他們中間,沈從文信心大增,也更加勤奮地伏案寫作。

恰在此時,徐志摩為組稿約見沈從文。沈遞上4篇裝訂成冊的稿件,其中也包括《市集》。這冊稿件沈從文曾投寄過《晨報副刊》,因為當時經濟壓力讓他的生活「懸掛在半空中,夥計對於欠帳逼得不放鬆」,他很希望用這幾篇稿件緩解一下眼前的苦境。於是,將幾篇稿件做成一冊,希望打包賣出,讓《晨報副刊》一併買下,以單冊形式印刷。為此,還附函編輯:「……若得到二十塊錢開銷一下公寓,這東西就賣了。」函中還特別提到:《市集》一篇,曾登載過。

但隨後,這幾篇稿件既沒有登載,沈從文也沒有得到回音。儘管他又去信詢問,也沒有任何答覆。他以為稿件丟了,不好再問,卻沒有想到,這篇《市集》還能死而復生,不僅得到新主編賞識,在11月11日的《晨報副刊》上刊登時,主編還以「志摩的欣賞」,在文末「加了幾句受來背膊發麻的按語」:這是多美麗多生動的一幅鄉村畫。

作者的筆真象是夢裡的一隻小艇,在波紋鰜鰜的夢河裡蕩著,處處有著落,卻又處處不留痕跡。這般作品不是寫成的,是「想成」的。給這類的作者,批評是多餘的,因為他自己就是最不放鬆的不出聲的批評者。獎勵也是多餘的,因為春草的發青,雲雀的放歌,都是用不著人們的獎勵的。

徐志摩對沈從文的欣賞毫不掩飾,11月,竟一口氣發表沈的各類作品7篇之多。對於身陷困境的沈從文來說,這份提攜來得多麼及時,多麼重要。但沈從文在感謝徐志摩知遇之恩的同時,也為《市集》第三次刊登很內疚,於是,給徐志摩寫了一封「關於《市集》的說明」:「志摩先生:看到報,事真糟,想法聲明一下吧。」

沈從文把這件「不是醜事總也成了可笑的事」的經過,原原本本向徐志摩作了說明。他沒有想到,不久,徐志摩不僅將這篇聲明刊登出來,還在文章之後,又加了一段附言:

從文:不礙事,算是我們副刊轉載的,也就罷了。有一位署名「小兵」的勸我下回沒有相當稿子時,就不妨拿空白紙給讀者們做別的用途,省得攙上爛東西叫人家看了眼疼心煩。

我想另一個辦法是復載值得讀者們再讀三讀乃至四讀五讀的作品,我想這也應得比亂登的辦法強些。下回再要沒有好稿子,我想我要開始印《紅樓夢》了!好在版權是不成問題的。

志摩顯然,徐志摩是將沈從文的作品列入了「值得讀者們再讀三讀乃至四讀五讀的作品」,他的判斷果然沒有錯。

相關焦點

  • 沈從文的「提攜」與「被提攜」
    沈從文提攜範增,正如別人提攜他一樣,是偶然,也是必然。因為沈從文永遠不能忘懷他的恩師徐志摩。當年作為一名僅有小學文憑且從部隊當逃兵來到首善之地的「北漂一族」,他也曾不揣狂妄地想在文壇謀發展,像今天眾多的以賣文為生的「自由撰稿人」一樣想靠發文章,撰稿費求得在北京「居也易」。
  • 一稿多投有哪些危害?
    一、一稿多投有哪些弊端正規期刊都是嚴禁一稿多投的,不論是國內期刊還是國外期刊,因為一稿多投是一種學術不端的行為,不僅僅給作者帶來不利影響
  • 沈從文:從逃學大師到文學大師
    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他向報社投稿,因沒有名氣,又沒有名家提攜,沒人願意發表。窮困潦倒之際,他給當時在北大任教的鬱達夫寫了一封求助信,鬱達夫接到信後,頂著鵝毛大雪去「窄而黴小齋」會見了向他求助卻素不相識的文學青年,請他到飯館飽食了一頓。歸後,悲憤的鬱達夫寫了一篇《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發表在《晨報副刊》,替沈從文鳴不平,並把他介紹給了《晨報副刊》主編。
  • 你真的完全了解什麼是一稿多投嗎?
    然而,他們對為何一稿多投會被退稿卻很是模糊,甚至是不能理解。通常來說,一稿多投指的是同一作者在法定或約定的禁止再投期間,或者在期限以外獲知自 己作品將要發表或已經發表期間,在期刊(包括印刷出版和電子媒體出版)編輯和審稿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試圖或已經在兩種或多種期刊同時或相繼發表內容相同或相近的論文。是不是只要重複投稿就是一稿多投?
  • 「學術規範」一稿多投了解一下,有一篇批評一稿多投的文章發表了四次
    兩篇論文的收稿日期分別是2007年3月15日和2007年3月16日,原來是傳說中的「一稿多投」啊。一稿多投就是作者為了提高發表的可能性,將自己相同或相似內容的稿件同時投給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刊物。其中最具諷刺意義的是有個人寫了篇一稿多投的文章,然後一稿四發,這個人叫趙亞山,同樣的內容,他同時在《新聞採編》1994 年第 1 期以《一 「女」嫁多 「郎」的悲喜劇——一稿多投現象巡視和思索》為名發表,在《編輯之友》1994 年第 2 期以 《一稿多投現象透視》為名發表,在 《新聞愛好者》1994 年第 4 期以 《一 「女」嫁多 「郎」的悲喜劇———對一稿多投現象的剖析》為名發表,在《三月風》1994
  • sci一稿多投後果嚴重嗎
    如需了解詳情,請加責編微信:xueshuzhishisci一稿多投後果嚴重嗎?嚴重。發表sci論文,需要花時間等審核結果,一稿多投雖然可以節約時間,但這一行為屬於學術不端,是被期刊嚴令禁止的,一旦被發現,後果比較嚴重。
  • 民國文人的愛情傳奇:徐志摩、沈從文、魯迅的情書經典
    特別是大詩人徐志摩的愛情故事更是充滿傳奇,在社會上也充滿爭議。同時期還有末代皇妃文繡、徐悲鴻、鬱達夫、留學歸來的年青的才子,選擇登報離婚來結束婚姻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向了不同命運。當我們在影視、文學中欣賞到那充滿傳奇,曲折的愛情故事時,對那個時期文人在追求愛情的道路,有什麼的看法這並不重要。
  • 魯迅與沈從文:因丁玲的一封求助信結怨,沈從文死磕魯迅半個世紀
    中國文壇向來有成型作家提攜後學青年的傳統,五四之後風氣尤甚,於是沈從文選擇了寫信向鬱達夫等知名作家求助。鬱達夫年長沈從文6歲,於1913年赴日留學,在日期間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等人組建了文學團體「創造社」,並出版了開「自敘傳小說」風氣之先的小說集《沉淪》,1922年回國後被公認為五四新文學的代表人物。
  • 請問我這樣做算「一稿多投」嗎?
    事實上一稿多投有非常多種不同的表現,程度有輕有重,有很多情況恰恰處於學術道德的邊緣地帶,很多情形連期刊界專業人士間都有爭論。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筆者發現,每每有初寫者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其描述的行為基本上就是一稿多投了,但存有一種僥倖心理(特別是對於一些界限還比較模糊的行為),想找人告訴他不是。這裡筆者想表達的觀點是:年輕學者在對待這個問題上,一定要從一開始,就給自己設定嚴格的界限。
  • 長江青年學者鄧大才被指學術不端 存在一稿多投
    5月14日,鄧大才就此事向現代快報記者表示,早年因素養不高,確實存在一稿多投的現象。華中師範大學黨委宣傳部的一名工作人員則告訴記者,目前校方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調查。舉報:學生質疑教授一稿多投,還存在師德師風問題王凌(化名)是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2015級研究生。
  • 到底是誰在逼我們「一稿多投」?
    一方面是頻繁出現的一稿多投、一稿多發造成的學術不端,給期刊社和作者單位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一方面是漫長的投稿周期,快節奏高強度的科研論文考核壓力之下,學術論文投稿處於絕對劣勢的地位,那麼可以深入的分析一下,到底是誰在逼我們一稿多投。
  • 中文論文翻譯成英文論文再投英文期刊算不算一稿多投?
    最近,我主編的一本外國期刊《傳播與教育評論》的刊號終於批覆了,於是我開始廣泛徵稿。我的初衷是想把這本刊辦好,給大家提供一個發論文的平臺和更好更快的論文發表服務。但是,我把徵稿函發出後,發現老師們有各種各樣的疑問和問題。
  • 徐志摩超豪華朋友圈陣容 哈代泰戈爾都是其好友
    這張畫是徐志摩唯一的嫡孫徐善曾委託成都畫家高小華畫的。泰戈爾、胡適、梁啓超、徐悲鴻、沈從文、魯迅都在上面,這幅畫作或將被劍橋大學徐志摩紀念館永久收藏。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縣,現代詩人、散文家。
  • 識人先讀詩,沈從文為何對卞之琳高度評價?
    波折《三秋草》《群鴉集》最終雖未印出,可徐志摩和沈從文的欣賞,尤其是還不認識的沈從文寫出文字指示優長,大大鼓舞了初學寫詩的卞之琳。徐志摩逝世了,沈從文在他的心中,就「儼然」成了朋友。1933年春假,卞之琳先前翻譯法國詩人波德萊爾《惡之花》中的十首作品,被《新月》雜誌收下,稿酬是幾塊銀元。拿著它,卞之琳「小遊」青島,去看望在那裡任教的沈從文及也寫詩並翻譯的孫大雨。
  • 原來真的可以「一稿多投」
    大家知道一稿多投是學術不端的行為。學術期刊接收研究論文的一個基本前提是唯一性,即一個稿件不能同時提交給兩個雜誌去評審,更不能把同樣的文章在兩個雜誌上發表;簡稱為「一稿不能兩投」。中國近年來也成立了多個「預印本」平臺,例如「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ChinaXiv.org」(http://chinaxiv.org/)於2016年1月開始接受研究論文,到2018年的三年時間內已有稿件1萬1千多篇。
  • 一封沈從文佚信中的文史交誼
    沈從文的章草高古、簡約,獨具一格,一看便知,這是沈從文的墨跡。隨後,王獻唐先生的曾孫王書林拍攝了信札和信封,發來郵件。  仔細看這通信札,感覺《沈從文全集》未收錄。於是,將信封和信札,發了微信朋友圈。青島大學文學院周海波教授告訴我,《沈從文全集》未收錄此信。後來,筆者又向張新穎教授求證,他的回覆亦是沒有收錄。筆者又在青島市市南區圖書館查閱《沈從文全集》(增訂版)書信部分,沒有查到。
  • 核心期刊論文涉嫌一稿多投?期刊:查重通過,撤稿需權威鑑定
    近日,有網友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反映,作者署名單位為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的張東、侯亞偉、張墨、孫恩慧、譚捷、彭琴等人,發表於中文核心期刊《斷塊油氣田》2018年第2期的論文《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餘潛力認識》,涉嫌一稿多投。
  • 丁玲曾對沈從文《記丁玲》一書非常不滿(圖)
    當傳言丁玲遇害之後,沈從文寫下了《記丁玲女士》,分二十一節連載於1933年7月24日至12月18日的《國聞周報》(第十卷第二十九至第五十期)。1934年1月,《記丁玲女士》結集出版時更名為《記丁玲》,列入趙家璧主編的「良友文學叢書」第十種出版。《記丁玲》單行本與之前連載的《記丁玲女士》相比,有很大程度的「刪改」,這種刪改是當時國民政府的意識形態管控。
  • 論文一稿多投,有什麼影響
    現在晉升高級職稱,或者是高校研究生、博士生畢業都是要發表sci論文的,自然也少不了sci論文潤色,經過潤色的論文才是比較好發表的,而在論文潤色中也會遇到一些問題,下面學術顧問就在此講解下sci論文審稿人多是國外的專家,那麼他們就比較看重您的英文水平,也會給出相應的潤色建議。這時作者可以與專業機構學術顧問交流,讓他們幫助您潤色sci論文,並且也會解決sci論文潤色中的難題。發表sci論文也可能會因為語言問題、技術問題而被退稿,這就需要作者進行試驗補充,數據補充等。
  • 林徽因和徐志摩兩情相悅,徐志摩也離婚了,為何林徽因不嫁徐志摩
    也就是在那裡,林徽因認識了在康橋留學的才子徐志摩。 當時,林徽因16歲,徐志摩24歲。 情竇初開的林徽因讀過徐志摩的詩,再見其人風度翩翩,談吐儒雅,難免對他欣賞不已。 而徐志摩則訝異林徽因小小年紀才情出眾,氣質和容貌更是讓他傾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