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學的數學可能是假的》顛覆常規認知,重新定義數學的概念

2020-08-28 哈麼熱鬧


音樂能激發或撫慰情懷,繪畫使人賞心悅目,詩歌能動人心弦,哲學使人獲得智慧,科學可改善物質生活,但數學能給予以上的一切。—克萊因

「晶片砸錢不行,得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今年5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華為至少需要700多個數學家」。

關於數學的重要性,國家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在7月聯合發布加強數學科研工作方案,開篇明義:「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也是重大技術創新發展的基礎。數學實力往往影響著國家實力,幾乎所有的重大發現都與數學的發展與進步相關,數學已成為航空航天、國防安全、生物醫藥、信息、能源、海洋、人工智慧、先進位造等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

數學對於生活、國家是如此的重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數學在各個領域的貢獻將越來越大,地位也越來越高,但是學習好數學卻是很多人頭疼的事。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我不適合跟數字打交道、數學太枯燥。」這是事實,還是偏見,在德國作家霍格爾·丹貝克所著《你學的數學是假的》一書中,會明確告訴我們答案。

顛覆認知,重新認識數學


01 數學是什麼—它不是無聊的學科,而是一門藝術

數學是什麼,我們平常很普遍的一種觀點認為,包括老師也會跟我們說:數學嘛,就是計算,將數字代進公式裡,然後解答些應用題。也有很多人認為,數學是有題目,有固定的解法,只要將所有數字正確代進去,就能得到正確答案。

而在《你學的數學是假的》一書中,作者說,數學是一門藝術。數學與音樂、繪畫、舞蹈一樣,屬於藝術之列。數學家更像是「詩意的夢想家」,數學家保羅洛克·哈特說:「數學是最純粹的藝術,同時也是最容易被誤解的藝術。」

為什麼大多數人沒有辦法,體會到數學的樂趣呢,不容易享受到數學帶來的快樂呢?是因為人們對數學產生的誤解: 「數學嘛,就是計算,將數字代進公式裡,然後解答些應用題。

作者在這裡給我們舉了幾個例子, 來說明,數學並不是我們平常認為的那樣,而是充滿了樂趣和藝術的。

例1.把一個三角形放在一個大小合適的矩形裡,假設這個三角形的頂點可以移動的,三角形的邊是橡皮膠製成,保持底邊不變,移動頂點。這裡會有兩個問題:

問題.1>三角形會佔矩形多少面積呢?

問題2>三角形的形狀發生改變,但是三角形的面積大小會不會改變呢?

移動三角形的頂點和矩形左邊點重和


由上圖我們可以看出,當三角形的頂點移動到和矩形最左上邊的點重合時,三角形便把矩形分成了兩個相等的三角形,這時三角形面積佔矩形面積的一半。

那麼問題二來了,三角形的面積會不會改變呢?

繼續剛才的圖片,看三角形在其它形狀的時候,是不是也是矩形面積的二分之一。

無論三角形的形狀如何改變,它始終都佔對應矩形的二分之一

在矩形大小不變的情況下,三角形只要高度沒有變 ,底邊長度沒有變,三角形始終都佔矩形面積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積也沒有變化。由此,我們還可以推出三角形面積公式。

矩形的面積=長*寬

三角形的面積=矩形的面積/2=底(矩形的長度)*高(矩形的寬度)/2

由此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g*h/2

通過以上二個圖,我們能很快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積的算法。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上面所做的就是數學,提出問題,再依靠一個好的點子,就能漂亮地解答問題了。那麼要怎麼樣想出這個好點子呢?是憑巧合、直覺、嘗試、經驗還是運氣?數學家洛克哈特這樣回答:「三角形中像這樣的一條線和畫布上的一筆-兩者都是一種藝術。繪畫和數學,都是為了創造出更美好的事物。

例2. 假如你手上有9枚硬幣。這9枚硬幣中有一枚是假的,比其它的稍重一點點,你要通過天秤來找到這個假幣,但是你只有二次使用天秤稱重的機會。你該怎麼做?

1> 靠運氣隨機選一枚跟其它的對比,運氣好的話,兩次機會可以找出來,但是這個機率好像很小。

2>拿8枚硬幣,各放到天秤的兩端,如果一樣重,剩下那個就是假的,如果一邊重,那假幣就在重的一端,但是從這4枚中如果一次找出來,顯然是不可能的

3>拿出6枚硬幣來稱,如果兩端一樣重,那麼假幣就在剩下沒有稱的三個裡,再把三個其中的兩個放天秤的兩端稱,一樣重,則說明沒有稱的是假幣,如果一邊重,那麼重的一面就是假幣。

第三個方法是不是特容易,特有趣,但是你得想到這個方法。當你把一件看似沒有答案的題,通過自己找到竅門方法解答出來後,是不是特別的開心呢?這就像作曲家又尋找到新靈感,作了一首新的動聽的曲子一樣,令人興奮。

這樣看來,數學不光是在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給我們生活帶來美好,更重要的是體會到數學跟繪畫,舞蹈一樣,是生活的一門藝術。學習數學也是體驗藝術的美。



二、人人天生都是數學家,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把二塊糖果給一個10個月大的小朋友,他會很開心地握在手中,我們要再想從他手中拿走一塊,那就有點不可能了,他往往會捏得緊緊的,如果強制性拿走,他還會大哭起來。

很多大人認為這是孩子知道護自己的東西了,其實這時候的孩子已經懂得了數學,知道拿一塊走,就變少了。不信你再給一塊給他,變成三塊後,小朋友肯定會更開心。這就是小嬰兒已經具備對數量多少感知能力。

在《你學的數學可能是假的》一書中,講到瑞士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認為,兒童最早要到5歲才能形成對數量的感知。

心理學家普倫蒂斯.斯塔基認為,習以為常的東西會讓人覺得無聊,而出乎意料的東西會令人興奮。於是,他根據這新的思路去測試嬰兒對數字的感知。

斯塔基將72個16-30周大嬰兒帶進費城大學的實驗室。首先給寶寶們看屏幕上出現的二個點,這二個點的位置,會不斷地變化 , 測試到寶寶們眼著顯示屏上的點的時間為0.2秒。

後來從一張圖像切換到另一張圖像的時候,不僅點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還新增了一個點,這時寶寶的注意時間增加了0.5秒。由此斯塔基總結出,嬰兒注意到了從2個點到3個點的變化。在他們會說1、2、3之前,就已經對數量有了基本感知。

像上面10個月大嬰兒拿糖果的例子,心理學家凱倫·溫還測試出了5個月嬰兒的計算能力。在幕布後有兩個玩偶,然後將幕布拉開,讓孩子們看到這兩個玩偶的存在。在實驗中讓孩子們看著把玩偶拿走一個,由之前的二個玩偶變成一個時,孩子們還會盯著幕布,期待另一個玩偶出現,他們會認為,這裡面還有一個玩偶,這時孩子們的已經懂得了計算。


不光是小嬰兒,其實在動物界裡,很多動物們也有著驚人的數學天賦。在書中講了這樣的一個例子:

1994年,劍橋大學的動物學家在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公園,對獅子進行了一項有趣的研究。獅子們通常是多達20多頭獅子群居。獅群之間常常是井水不犯河水,都有自己的領地。然而獅群之間也有不期而遇,有時候也會有戰鬥,多數的時候,以數量多的獅群取勝。

獅子們的吼叫聲在交流中起著重要作用,他們會一個吼叫,也會一群吼叫,他們一個個輪流發出吼叫,類似合唱團的聲音。獅群決定是否戰鬥,就會聽對方的聲音來判斷數量的多少,當對方的聲音,多於自己數量,他們便不會戰鬥,少於自己的數量,便會投入戰鬥。可見動物們天生也是數學家。

書中還介紹了老鼠、蜜蜂、海豚、猴子等動物的計數的本領。

從小嬰兒到動物們對數量的感知,和簡單的數學運算,我們可以發現,數學存在於生活中的每處,每個人對數學都有著與生俱來的天賦。

三、為什麼你沒有學好數學-打破固化思維,創新才是學好數學的關鍵

問學校的學生,你最喜歡哪些科目,你最不喜歡哪些科目,統計答案會發現,最喜歡的科目是數學,最不喜歡的科目也是數學。為什麼數學會讓人如此的極端,最愛的是它,最討厭的也是它呢?很多人會說,喜歡數學的人都是學數學學的好的人,討厭數學的都是學不好數學的人。

在上面講過,我們天生都有數學天賦,為什麼學習起數學來,還是會出現「數學恐懼症」呢?是老師教得不好,還是受其它人對數學評價的影響,導致我們沒有能學好數學呢?

在《你學的數學可能是假的》一書中告訴我們,學數學的關鍵是要有創新能力,還要選適合自己的方法。才能學好數學。如果固化了思維,肯定是沒有辦法學好數學的。

首先看下,我們是如何在課堂上固化了思維的。


1980年,法國數學教育研究所的教育學家對來自格勒諾布爾的一批小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一艘船上有26隻綿羊和10隻山羊,請問船長的紀有多大?

在參與回答問題的97名學生中,有76名學生真的計算出了答案,學生們很可能是用26+10得出的36歲,顯然這個答案是胡扯的。

還有更有趣的例子:20世紀90年代中期,德國多特蒙德工業大學的科學家在測試一批小學生時觀察到,哪怕不需要計算,人們也會開始計算。

一個27歲的牧羊人,有25隻綿羊和10隻山羊,請問牧羊人的年經有多大?

於是便有了這些答案 27+25+10或者27+25-10 等等答案。

筆者也曾把這些題給自己的女兒來算,果不其然,她也是拿筆便算。我問她為什麼要算呢,她說出題就是要算的啊,我才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算了再說。

學者亨德利克·拉達茨在對德國小學生,和幼兒園兒童的一項研究,也發現了這一點。他向300個孩子提出了那個「船長問題」。結果發現,孩子越大越容易算出一個 「答案」。三、四年級的學生算出答案率是71%!這些人都沒有經過思考,就盲目地計算。

這些原因就是在課堂上,孩子們集中練習大量習題。題目本身幾乎無關緊要,並且與實際生活沒有聯繫。他們只需要反覆將數字代入題目,那他們就不會仔細讀題。還有就是給出的思考時間不夠,孩子們無法深刻理解題意,就急於求答案。

其次,合乎邏輯的想法,但不一定是對的,要多角度考慮問題。

四年級的課堂上的作業中的一道題: 把1750克的甘草片裝進小袋子裡,每袋有50克,一共能裝多少袋?安妮卡給的答案是35袋。解題過程如下圖。

安妮卡的解題過程

老師卻不理解安妮卡的解題方法,認為她只是碰巧寫對了答案。第二天讓她重新算這了個題,她依然用了同樣的方法,並且計算正確。老師問,有沒有人能解釋她的計算過程,而一位同學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安妮卡解題思路

你看到這個解釋是不是被驚豔到了,書中告訴我們,不要忽視那些不常見的方法,因為這些方法非常重要。小學生的思考往往比我們成人表面的見解更理智、更有條理、更聰明。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不要怕犯錯。

數學的答案,非對即錯,沒有第三種答案,但是往往正確的計算方法也會因為一個小小的失誤,造成錯誤的答案。在這個時候,很多人會批評孩子,「你不能這樣算」,或者是認為孩子在數學上學習不行,如上面安妮卡的算法,明明答案對了,因為老師對解題過程不理解,認為孩子是蒙對的。

長期以往,家長和老師的否定,也會打擊孩子創新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他們認為自己想的反正總是錯,就按你們的(固定解題方式)來吧,從來把學數學當成了機械的運動,而沒有當成藝術,帶來的不是樂趣,而是痛苦。

書中教導我們,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一昧地批評,誰願意天天聽到自己全錯了呢? 這時我們要從孩子的解題過程中,找到對的地方,給予表揚,這樣會讓孩子有更大的學習動力,從而做得更好。

都說條條大路通羅馬,解數學題也是一樣。老師在課堂上可能為了省事,只討論一種解題方法,他們覺得對於差點的孩子,一種方式就夠他們學習了,沒有必要講更多。殊不知,這樣限制住了孩子的思維。枯燥的學習,讓孩子們沒有興趣,進而造成差的成績,從而他們會認為,自己不擅長學習數學,造成一種惡性的循環。

教育學家施萬克認為數學不是選出標準答案,「數學的意思是討論和爭辯,數學方法才是學習的目的」。所以想學好數學,首先要拋開,我們那種陳舊的觀念,認為數學就是計算。其次是打破固化的思維,數學跟藝術一樣,是沒有標準的解題過程,只要是對的,那隨便什麼方法都是可以的。只有思路開闊,才能自由發揮我們的想像,才能激發靈感,才能學得更好。

相關焦點

  • 《你學的數學可能是假的》:數學的意義在於理解大多數的事情
    「數學」似乎是個有點不明覺厲的學科,但是這本《你學的數學可能是假的》是一本寫給普通讀者看的數學。雖然你整天忙著去奮鬥,還要平衡工作和家庭,但是忙歸忙,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想知道數學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本書的作者是霍格爾·丹貝克,德國數學家、邏輯學家,畢業於物理學專業。2012—2014年陸續出版暢銷書《三個邏輯學家去酒吧》《你學的數學可能是假的》《0使1更大》,在德國引起巨大反響。至今,每周都有20萬讀者參與他的謎題解答。
  • 柯潔也怕數學,很多人看到數學就想吐,你可能中了「假數學」的毒
    》一書中,霍格爾帶領我們顛覆舊數學的認知、扭轉對數學的誤解,幫助我們治癒數學恐懼、重拾數學的樂趣。在《你學的數學可能是假的》一書中,從天生的數量感,到超簡單的計算技巧,再到優雅的證明過程,霍格爾·丹貝克為我們展現了老師沒教的美麗數學世界。
  • 柯潔也怕數學,為什麼很多人焦慮數學?可能中了「假數學」的毒!
    《你學的數學可能是假的》未讀·探索家 在他的著作《你學的數學可能是假的》一書中,霍格爾帶領我們顛覆舊數學的認知、扭轉對數學的誤解,幫助我們治癒數學恐懼、重拾數學的樂趣。在《你學的數學可能是假的》一書中,從天生的數量感,到超簡單的計算技巧,再到優雅的證明過程,霍格爾·丹貝克為我們展現了老師沒教的美麗數學世界。你肯定聽說過一種普遍觀點:數學不過是計算,將數字代進公式裡,然後解答應用題。甚至,很多數學老師都不知道,數學不是將單調的數字代入鮮少有人理解的公式。
  • 我可能學了假的小學數學!
    有沒有覺得自己學了一個假數學。其實不光是你,就連17世紀的大數學家們也曾被這個問題所困擾,甚至直接引發了第二次數學危機!這又是一段怎樣的故事呢,一起來看看吧。微積分也有Bug?萊布尼茨:我定義了無窮小量這個操作直接讓當時其他的數學家懵了,學過小學數學的人都知道,0是不能被當做除數的,任何時候都不能用一個數去除以0。
  • 數學概念和數學定義的區別和聯繫
    日常數學學習中經常遇到概念和定義,甚至同一個內容在不同的教材中有的叫定義有的叫概念。那麼數學概念和數學定義究竟有什麼卻別與聯繫呢?查閱大量資料後,將我學習的心得體會分享給大家。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是自我認知意識的一種表達,
  • 概念!概念!美國孩子這樣學數學!
    不過,一直以來也存在這樣的疑問,就是: 和歐美孩子相比,為什麼我們的中小學數學這樣難,而能利用學到的數學知識進行創造發明的那樣少?為什麼孩子們花了12年學數學,最後絕大多數人除了簡單加減乘除以外的東西都忘光了?
  • 吳國平:看了現在學生的作業本,是不是都在學「假數學」
    不過縱觀時下中學生數學作業本,好像很少有人會再去寫「解」、「證明」、「∵」、「∴」等等這些字眼,甚至在一些數學解題過程中,連過程都看不下去,頂多一個答案對,但最讓我驚訝就是,居然會得到一個打勾,滿分。我滿心困惑,從事數學教育這麼多年,難道我以前學的教的是假數學?
  • 亞里斯多德悖論,一個思考下去會顛覆你的數學認知的難題
    科學誕生的三百年來,顛覆了過往人類對於世界的認知,但是由於現有的科學水平有限,人類對於世界的認知還存在著很多的局限,不論是在宏觀領域,還是在微觀世界,認知上的局限都存在著,而這種認知局限就會催生出很多的疑問,對於很多的問題,這種認知上的局限會導致悖論的產生。
  • 小學數學:1——6年級公式、概念、定義大全,基礎不好的同學多學
    小學數學:1——6年級公式、概念、定義大全,基礎不好的同學多學怎麼學習數學?這是我每天都思考和面對學員家長提問最多的問題。學習數學的每個階段都需要時間去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熟練。所以不要因為學前學了就不重視反覆練習,這是夯實基礎的過程。接下來,老師就將整理好的小學數學:1——6年級公式、概念、定義分享出來,請同學們認真練習吧。
  • 數學概念學習的本質
    數學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在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方面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是人們通過實踐,從數學所研究的事物對象的許多屬性中,抽象出其本質屬性概括而成的。概念的形成,標誌著人們已經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數學概念是進行數學推理和證明的基礎和依據,數學中的推理和證明實質上有一連串的概念、判斷和原理組成,而數學中的原理又都是由一些概念構成的。因此,數學概念學習是數學學習的基礎,數學概念的教學是數學教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 女孩學不好數學?這不是偏見,根本學得就是假數學!
    《你學的數學可能是假的:超簡單有趣的數學思維啟蒙書》是一本前奧數冠軍40年的科普心得,作者德國數學家、邏輯學家霍格爾·丹貝克通過輕鬆有趣的語言,為我們展示了數學的真正含義:一點都不可怕,只是中了「假數學」的毒。
  • 女孩學不好數學?這不是偏見,根本學得就是假數學
    《你學的數學可能是假的:超簡單有趣的數學思維啟蒙書》是一本前奧數冠軍40年的科普心得,作者德國數學家、邏輯學家霍格爾·丹貝克通過輕鬆有趣的語言,為我們展示了數學的真正含義:一點都不可怕,只是中了「假數學」的毒。
  • 角度的概念在視覺上非常直觀,但其數學定義並不是那麼簡單
    角的概念是幾何學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當我們研究三角形的性質時,我們自然地建立了三角形的邊和角之間的聯繫。這些聯繫是在三角學中系統地建立起來的。角是什麼?我們如何測量它?雖然角度的概念在視覺上很直觀,但它的數學定義卻不那麼直觀。讓我們嘗試開發一種視覺方法來理解我們如何定義一個角度。
  • 超過1/4的人深受「假數學」毒害,德國奧數冠軍告訴你怎麼治
    即使這個數據打個折扣,恐懼數學的人數也十分驚人。你可能中了「假數學」的毒!然而,數學真的有這麼恐怖嗎?德國數學家協會媒體獎冠軍、前奧數冠軍霍格爾·丹貝克用40年數學心得告訴你:當然不是!數學並不可怕,你只是中了「假數學」的毒!霍格爾·丹貝克,1969年出生,德國知名數學家和邏輯學家,《明鏡周刊》在線版《科學與健康》欄目主編。
  • 從數學專業基礎課程近世代數開始的雜談
    數學專業的學生都知道:「數學分析、高等代數和空間解析幾何是數學專業本科生的基礎課」。而抽象代數是數學專業研究生的基礎課。其實在大學的時候就會學到抽象代數(也叫近世代數)大多選用的教材是北京師範大學張禾瑞版本的以及北京師範大學劉紹學編寫的《近世代數基礎》。
  • 數學概念學習,想說愛你不容易
    數學概念是關於數和形的某一類對象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反映數學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數學概念是一切基礎知識的基石,是整個數學內容的「脈絡」。學生只有掌握數學概念,運用概念,才能進行分析比較判斷推理,培養其初步邏輯思維能力,進而形成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
  • 高中數學《函數的概念》說課稿
    高中數學《函數的概念》說課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函數的概念》。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
  • 虯江文庫007 | 楊睿之:弗雷格論數學定義
    需要聲明的是,受限於語言,作者主要依據《數學中的邏輯》這篇文章的中英譯本,而弗雷格遺稿英譯本的質量曾受到質疑。下文中體現出來的作者對文本的解讀可能因此有所偏差,歡迎指正。關於數學定義的傳統理論認為,一個合適的數學定義必須滿足兩個標準:保守性(Conservativeness)與可取消性(Eliminability)。
  • 探討:更有效的符合人類認知天性的數學學習模式
    現代兒童心理學(學習認知)已經發展出了不少理論來解釋這一「概念的獲取」,我曾經在👇這篇文章裡講到過「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小問題專欄] 為什麼不要超前教孩子更高級的數學概念?很顯然兒童學習概念的模式,並不是「下定義式的」,比如兒童學習什麼是「椅子」,並不是靠你下定義:「這是一個有四條腿,用來坐的物體」,這樣的定義很可笑,也不會有孩子去背誦它,況且有些椅子都沒有四條腿.
  • 把數學概念編成遊戲,德國人也太會玩了,這樣學數學太歡樂
    一提到數學,我就有滿滿的挫折感。不但我自己學數學困難,如今有了孩子,面對抽象的數學概念,我給孩子盡力講了,但是孩子聽不懂,真是讓我很抓狂!在我腦子裡3乘3就是等於9,而在孩子會問為什麼等於9,然後徒留默背乘法口訣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