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16日電 據馬來西亞《光明日報》報導,43歲的馬來西亞華裔社工周志強出世時因窒息缺氧數分鐘而患腦癱,儘管行動不便、口齒不清,但他仍靠勤奮不懈的精神克服學習障礙,順利完成高中學業,並當上社工,以自身經歷激勵殘障人士。
16年前,他更以扶殘救弱為終身志業,成立「太平小區服務中心」(ESDA),靠善長仁翁的捐款,為殘障、智障及痙攣者提供免費物理治療及義診,以及提供在職培訓,教導障友種植瓜果蔬菜及製作手工首飾等,再借著販賣障友手作成果為中心賺取收入,讓他們得以靠著手藝自力更生。
目前,共有68名年齡介於二十多至四十多歲的弱勢群體受聘於「太平小區服務中心」工作。「我四肢不缺,正常人可以做到的事,我也能」。這是周志強多年來秉持的信念,讓他不平坦的人生過得比任何人還精彩及富有意義,因此,他也把這個信念散播到社會弱勢的角落。
舔湯匙上果醬練發音
他接受《光明日報》訪問時說,由於出世時因窒息數分鐘而影響腦部,導致他到了兩歲還不能站立或坐直,而且一直體弱多病,又患有哮喘,多虧父母不曾放棄他,並在他4歲時將他送進檳城大腦麻痺中心學習和做復健。
周志強從未視身體上的缺陷為學習障礙,他自知唯有靠後天的努力才可扭轉自己的命運,因此10 年來在中心的學習生涯,他除了學習生活技能,也接受物理治療,包括學爬樓梯、遊泳健身及常常轉動舌尖舔湯匙上的果醬讓發音更清楚。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終克服了疾病的困擾,可以在不需拐杖的情況下緩步行走。
身患殘疾,讓周志強在吃盡苦頭的人生嶇崎路中看透了社會的殘酷,也使他更加體會到殘障者唯有自強不息,才能衝破逆境的考驗,堅強活下去。
十幾年前,他在檳城伊甸殘障服務中心的贊助下,到日本完成為期一年的社會工作課程,並在回國後到檳城伊甸殘障服務中心服務數個月。1998年底,周志強決定走入小區,從事人文關懷工作,用自己脆弱但頑強的生命向弱勢群體伸出援助。他接受一名牧師的獻議,用上天賜給他不靈光的手、腳及頭腦開設「太平小區服務中心」,除了開解殘障人士,也協助其他弱勢群體找出生命的藍天。
「ESDA」是希臘文,意思是憐憫,中心幫助的對象非常廣泛,包括痙孿患者、殘障及智障者、貧困人士、或有健康問題的老人及婦女等,可謂來者不拒。周志強說,中心除了提供免費醫療與物理治療,他有時也會輔導邊緣青少年,或勸導吸毒者回頭是岸。
正規中學讀書受凌辱 跟不上老師教課進度
周志強在檳城大腦麻痺中心學習生活技能的10年期間,有一次在學校看見學生在草場中活潑奔跑,神情快樂自在,還有一群穿著制服在練步操的學生,心裡非常羨慕,於是立志一定要到一般中學受教育,並且每天告訴自己,「我一定能!」他表示,後來向母親爭取更大的自由活動,但母親擔心他會跌倒受傷,不允許這麼做。
不死心的周志強為了實現到正規中學讀書的夢想,每天強迫自己看書、寫字到天明,他知道唯有勤勞才是助他邁進目標的不二法門。15歲那年,他如願以償正式入讀某中學的預備班,但這卻是他人生最吃苦的時候,不是受盡同學的欺凌、嘲笑與歧視,就是跟不上老師的進度,令他備感吃力。
「我每天搭巴士到校門口,下車步入學校時,總會遭到一班學長欺凌,他們看我走路不穩,就從後推我一把,在我跌倒受傷後就嘲笑我。」對於同學的欺侮,周志強只能強忍淚水,他不諱言曾一度痛恨自己為何與眾不同。「所幸上天派來了一名見義勇為的學長,幫我制伏了這班愛惡作劇的學生,讓我從此不再受到欺負。」
不過他說,就算沒被同學欺負,他的求學生涯也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充滿許多挫折和不快樂。由於腦袋不靈光,使他無法跟上老師的教課進度,也來不及抄下黑板上的筆記,只能向同學借筆記,回家逐個字慢慢抄寫。
日本進修險被「踢」回國
好不容易熬完中學課程,周志強在幾年後為了獲取專業的文憑以投入社工行列,實現他扶殘救貧的理想,他再度捧起書本勤讀。不同的是,他要在日本這個先進國的大環境中「突圍」,實屬不易。回想那段苦學的日子,周志強不諱言,在異國的大逆境中,他害怕失敗而一度難過得痛哭,感覺渡日如年。
他披露,由於只懂英語,不會華語和日語,加上說話又口齒不清成了他學習的一大障礙,致使授課老師差點把他「踢」回國。所幸他勤而不懈的學習態度,每晚挑燈夜讀,最終讓老師對他改觀,並打消棄教的念頭,而他也因此順利完成課程。
他指出,參與這項課程者都是來自臺灣、韓國、泰國及新加坡等頭腦精明的專業人士,而他不過是一名只有中學程度的殘障人士,能力備受考驗。「日本是先進國,他們的生活步調相當快,我每天一拐拐地步行到車站,然後再搭巴士去上課。下課回來後,我就很努力地完成老師的作業,往往一做就是深夜,天天只有數小時的睡眠時間。」
騎四輪摩託車為中心募捐
周志強指出,「太平小區服務中心」在開辦初期因缺乏捐款而一度陷入經濟困境,與他同路的牧師也抵不住現實考驗而離開。為保住ESDA,他只好騎著殘障者專用的四輪摩多到處募捐,日子苦不堪言。
「當時我真的很痛恨自己找不到足夠的捐款應付中心的開銷,我每天禱告,甚至萌起放棄的念頭。可是,基於憐憫,ESDA絕不能關閉。」就在周志強感到絕望時,源源不絕的捐款突然匯入中心戶頭,助中心渡過難關。「自ESDA開設後,需要援助的對象日益俱增,我這才體會到從事社會福利的工作,真誠是最基本的根,錢還是行頭的萬靈丹,特別是對貧困者的援助。還有,要幫助殘障者重建信心,物理治療器材不可缺,但這些都需要錢。」
辦洗衣坊闢農耕地增經濟來源
開辦了16年的「太平小區服務中心」目前已上軌道,由於它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周志強除了依靠外界的捐助應付中心日常開銷,也以開辦洗衣坊和開闢農耕地作為中心的經費來源,並聘請殘智障人士從事洗衣、種植瓜果蔬菜、飼養火雞、製作手工如串珠首飾及環保書籤工作,以達到自助助人、助人自助的理念。
「殘障和貧窮人士不應該受到輕視,所以,培訓這些人自立更生,強化他們的經濟能力,助他們重建信心挽回尊嚴,是我們刻不容緩要做的工作。」他說,中心在2011年獲得熱心人士捐贈洗衣機後,決定開設洗衣坊,他向酒店業者承包洗滌衣物的服務,這樣就可長期聘請殘障人士工作賺錢。「經過多年的努力與付出,ESDA終於獲得社會群體的接受及援助,操作日見穩健。」
感恩能撐過每一天
也因為服務範圍一直在擴大,經費也日益龐大,中心除了靠洗衣和手工的訂單維持,也還是免不了要向外界募捐。不過,周志強樂觀的說,天天沒錢天天過,他感恩每撐過一次的驚險考驗,就能讓中心更加茁壯成長。
此外,周志強也在一批志工的協助下,為有需要的人提供輔導、家訪及救濟。中心也幫助一些原住民及住在園坵內的印裔更換身份證、不定時找義診醫生免費看診和供藥,甚至為一些殘障人士提供上下班及上下學的接載服務。
用真誠的心感動妻子雙親
「我可能什麼都沒有,沒屋沒車也沒錢,但我有一顆很愛很愛你們的女兒的真心,如果你們把她交給我,我絕對可以保證盡我最大的努力給她一生的幸福。」儘管身體殘缺,但無阻周志強勇於追求愛情的決心,並以最真誠的心感動了女方的雙親,同意把女兒林銀珠嫁給他。目前,周志強與妻子育有3名年齡分別13、11及5歲的兒女。
林銀珠小周志強一歲,自理科大學畢業後,她便棄高薪職不做,轉投入義工行列,並於1996年在檳城伊甸殘障服務中心邂逅志強。談起這段婚姻,銀珠說,起初志強經常藉故接近她,確實令她感到害怕,因為志強是殘障人士,自己又是理科大學社會科學系畢業的大學生,很難想像自己的另一半是障友。
「我常躲開他,下班後在巴士站看到他就拔足而逃,因為那時候我真的很怕他。」她說,有一次志強病倒了,沒來上班,那時候她突然很想念他,沒想到這是他倆愛情萌芽的開始。兩人之後墜入情網,並在相戀幾年後結婚,慶幸的是,他們的婚姻獲得了雙方父母的認同。
林銀珠披露,因著丈夫的行動不便,3個孩子從一出世到3歲,丈夫都不敢抱他們,避免弄傷孩子,所以為孩子餵奶及洗澡等工作由她一手包辦。「孩子長大後,志強才比較敢替孩子洗澡和餵飯」。
「多年來,志強都很努力扮演丈夫和爸爸的角色,雖然他行動不便,但除了不方便開車,其餘的他真的做得很好,讓我和孩子都非常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