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修剪樹枝本是常事,可誰能想到,會有市民把這事反映到媒體?
11月20日,記者來到銀川市金鳳區親水苑C區採訪,發現路邊的樹被修剪得參差不齊,有的還被攔腰砍掉,只留下樹幹。面對詢問,作為代管方的清水灣社區相關負責人直言,修剪是因為「樹木生長過於茂盛」「蟲害嚴重」,而且4年前就這樣修剪過一次,「後期也沒有出現樹木死亡的情況」。但是,金鳳區綜合執法局給出的說法卻是,這樣的行為是「不專業、修剪過度」,對景觀和樹木造成了一定損害,也違反了園林綠化相關規定,將面臨相應處罰。
社區或物業按照現實需要和居民意見,修剪小區內樹木,這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本不稀奇。稀奇的是,有市民開始心疼起被「大刀闊斧」鋸掉的樹幹了,這說明現在生態環保理念已深入人心,對樹木的破壞總會有人較真、叫板。更稀奇的是,市民都心疼了,社區管理方卻一如既往,理由是,以前就這麼幹過。這聽起來有些「想當然」的解釋,固然是因為以前的經驗自覺不會對樹木造成傷害,卻也讓我們在聽到之餘,不免有一些驚心:幹工作如果都「想當然」,不去考慮法規禁令、民意訴求,真有一天造成巨大損失時,又該如何收場?
很多時候,我們工作幹了,群眾卻不買帳,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忘了從自身找原因。正所謂,鞋子合不合腳,腳最清楚;服務好不好、對不對路子,群眾最有發言權。少些「想當然」,少些以自我為中心的慣性思維,形成事前、事中、事後全程吸納群眾參與的服務模式,突出民生、民需、民意的考核導向,我們才能以群眾評價來審視工作得失,找準坐標,給群眾更多獲得感。(嚴霜劍)
(責編:高嘉蔚、賈茹)
【來源:寧夏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