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孩子怎麼管理?法案三審,通過後問題孩子將會送到「工讀學校」

2020-12-24 愛學習的小天天

如果說教育有什麼重大的意義,在不同的地區所代表的意義也不同。對於北上這樣的一線頂尖城市來說,家長們在孩子尚未讀幼兒園開始,就已經擠破頭地將孩子們送進各種口碑好的興趣班裡面,開始挖掘孩子們的興趣愛好以及特有的特殊學習能力。

不過坦白說,在受教育的青少年群體中,還存在著這麼一小類學生,他們不聽從家長、老師的管教,時常做出一些出格有的甚至於是觸犯法律的事情。這樣的學生,統稱為壞學生。

碰到這樣的學生怎麼辦?難道這樣的孩子就要被放棄了嗎?自然不是!

曾經的很長時間裡,我國存在著工讀學校,工讀學校所招收的學生,一般都是13歲到17歲的青少年時期。這些孩子們身上是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不過還不至於送到少管所那樣的強制機關內接受特殊教育。

說到底,這也是為了讓問題青少年能夠得到矯正和教育,重新返回正常的生活和社會。

眼下,此前被取消的工讀學校有可能以新的形式得以再次出現:

據法制日報23日報導,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三審稿今天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

此次會議審議的課題,就是對於那些可能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如何挽救和再教育,總而言之就是通過各方努力,讓孩子回到正道或者不至於給社會造成負擔。

修訂草案二審稿規定了嚴重不良行為的定義。有意見建議該定義應與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相銜接,避免掛一漏萬。修訂草案三審稿在列舉具體行為同時,進一步明確本法所稱嚴重不良行為,是指未成年人實施的有刑法規定、因不滿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不予刑事處罰的行為,以及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

這次三審提出了如下的想法,由數個部門共同成立起專門學校進行專門教育,除了那些已經對社會表現甚至是做出了危險傾向的青少年外,對於那些不服從家長和學校管教,或者學校覺得不適宜繼續留在學校學習的學生,都是此類專門教育機構的教育對象。

修訂草案三審稿進一步明確專門教育指導委員會的組成和工作,授權國務院出臺專門學校建設和專門教育具體辦法。增加規定:專門教育指導委員會由教育、民政、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安、司法行政、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專門學校等單位,以及律師、社會工作者等人員組成,研究確定專門學校教學、管理等相關工作。專門學校建設和專門教育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最後還是那句話,無論時代如何改變,無論孩子們是否是很早地通過電子設備接觸到各種外界訊息,不過想要孩子們能夠健康的成長、發展,家長的示範作用至關重要,除了必須的關愛之外,更多的是在孩子價值觀、人生道路上做出正面的榜樣作用以及正能量的正確引導。

每一個孩子非但是整個家庭的全部,孩子們更是社會的未來,雖然這樣的專門教育機構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扶持,不過還是希望這樣的地方能夠因為生源不夠而關門大吉。

相關焦點

  • 「工讀學校」:一個時代的記憶
    >無論您是70年代還是80、90年代也都一定聽過「工讀學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於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一張工讀學校的學生證,像一張帶著「恥辱」的證件。把「好孩子」和「壞孩子」瞬間分割。「工讀學校」在那時在很多普通人心裡的印象:「避而遠之,千萬別去」;「進去孩子就毀了!」
  • 工讀學校日趨衰落 新法規立定能否重振工讀教育
    而引入中國內地後,它演變成管教「壞孩子」的專門學校,學制大多是初二和初三兩年。  「現在進來的孩子比10年以前的好多了。」王輝認為,從字面理解,「寄讀」的得名應該是來自對學生的一項保護措施:為了避免學生工讀學校畢業以後在檔案上打上不良的烙印,問題學生由以前直接被轉校到「工讀學校」畢業後拿工讀學校畢業證,改為到工讀學校寄讀,學籍仍保留在原學校。而且寄讀學校的名稱,顯然也比工讀學校更為溫和,也更容易被學生和家長所接受。  名稱的變化,既體現了教育思想的變化,也折射了工讀制度面臨境遇的某些微妙變遷。
  • 工讀學校再審視:能改變問題學生 可家長拒送來
    十幾年前,曾經用來對付「頑劣」孩子和問題青少年非常靈光的工讀學校,現在情況怎樣?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近日連續走訪上海辛靈學校、啟德學校兩所專門教育學校。如今,多數這類學校已經隱去「工讀學校」的名稱,不過,其半軍事化的全程式管理,與普通義務教育階段的公辦、民辦學校還是有很大不同。
  • 矯正霸凌④|工讀學校再審視:能改變問題學生,可家長拒送來
    十幾年前,曾經用來對付「頑劣」孩子和問題青少年非常靈光的工讀學校,現在情況怎樣?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近日連續走訪上海辛靈學校、啟德學校兩所專門教育學校。如今,多數這類學校已經隱去「工讀學校」的名稱,不過,其半軍事化的全程式管理,與普通義務教育階段的公辦、民辦學校還是有很大不同。
  • 記者探訪重慶工讀學校:少年犯罪的最後防線(圖)
    果果所在學校的校長這樣對記者說。  在這所學校,管理制度非常嚴格,一個老師要負責幾十個學生,學生日常行為積分每減掉一分,負責老師就要被扣掉3元錢。但就是這樣,學校在出現問題的孩子的教育上,仍然顯得力不從心。「我們感到有些無能為力,對於這些『問題學生』,只能將他們送到工讀學校。在那裡,一個老師只負責三到四名學生,管教起來要得力得多。」
  • 為義務教育「兜底」的工讀學校為何名存實亡?
    但是必須承認的是個體差異,否則,為什麼同樣受教育,有的孩子能考一百分,有的只能考幾分呢?我們當然相信,大多數孩子通過「愛的教育」,「賞識教育」,通過老師耐心,細心的教育,能夠健康成長。但是,對個別特殊家庭環境下的孩子,這些「軟」的教育方式有用嗎?而讓人尷尬的是,普通學校的老師,對這些「問題孩子」沒有採取強硬措施的權利,只能聽之任之,只能眼巴巴地看著「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 轉送工讀學校也是對父母的棒喝
    這也是處理此類問題的棘手之處,校園欺凌的受害者權益必須進行嚴格保護,可是加害者也同樣是未成年人,無法機械地按照處罰成年人的那一套規則進行嚴厲打擊。在這種背景下,已經被淡忘多年的專門學校、工讀學校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首先需要澄清一種錯誤認識,一說到工讀學校,就有人認為那是對「壞孩子」進行處罰的地方。
  •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還應多一些工讀學校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還應多一些工讀學校 2020-12-22 1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人民日報丨來自重慶一所工讀學校的教育探索:努力讓「問題少年」不...
    人民日報消息,最高檢發布意見,要求對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堅持懲治與教育相結合,探索建立檢察機關與專門學校的工作銜接機制。工讀學校作為專門學校的一部分,面臨著學該怎麼上、課該如何教、人要怎樣引導等具體問題。重慶合川工讀學校制定完整教育方案、暢通家校交流,探索學校、家庭、社會合力教育矯治。
  • 從激活工讀學校看「同班就學」遭遇的困境
    《治理方案》首次對學生欺凌做出明確界定,提出學生欺凌事件的處置以學校為主。《治理方案》還對學生欺凌的不同情形明確了懲戒措施,規定發生嚴重欺凌事件後可將實施欺凌的學生轉送專門(工讀)學校進行教育;涉及違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學生欺凌事件,涉嫌違法犯罪的學生將被移送公安機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處置。
  • 努力讓「問題青少年」健康成長 ——合川區工讀學校開展教育矯治...
    為進一步加強對「問題青少年」的教育矯治,區委、區政府組建了合川區社會管理教育培訓中心,與合川區工讀學校合署辦公,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由區委政法委一名班子成員兼任中心主任(校長),整合區委政法委、區教委、區公安局、區司法局等職能職責和工作力量,統籌學校依法依規招生、規範專門教育體系、完善學生管理制度、培養學生健康生活習慣,最大限度防範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至今已成功教育矯治「問題青少年
  • 工讀學校「生存錄」:有學校多年無生源
    工讀學校,後改稱專門學校,是國家為有輕微違法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開設的特殊教育機構。被送到工讀學校的青少年中,多數犯有不良行為或犯罪行為。矯治這些行為,成為工讀學校的一個重要職能。自上世紀50年代起,國內各地先後開展工讀教育,到1966年左右,全國工讀學校數量超過200所,工讀教育迎來高潮。
  • 工讀學校為問題少年覓歸途 扒竊學生舊習難改
    學校的前身是1979年成立的「江漢區工讀學校」,2000年元月,這裡更名為武漢市礪志中學,收歸市教育局直屬。  「一提起上工讀學校,家長孩子都有壓力,很多人認為進工讀學校的都是流氓阿飛壞孩子。不希望孩子們一進校就貼上『壞標籤』,所以學校改名礪志中學。」今年58歲的校長李漢發從事工讀教育已經30年,對「工讀生名聲不好」深有感觸,「希望孩子們在這兒受磨礪、長志氣。」
  • 全國政協委員朱曉進:建好工讀學校挽救「問題少年」
    此事又一次引起了輿論的熱議,公眾也再一次產生了「到底如何才能正確挽救『問題少年』」的疑問。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朱曉進建議,儘快重視工讀學校建設,將其變為挽救「問題少年」的最後防線。朱曉進表示,導致工讀學校無法為「問題少年」兜底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三自願」原則使工讀學校失去了強制性。
  • 讓工讀學校的孩子共享未來教育
    校園欺凌反思,工讀學校須與時代同步  消息播出,對校園欺凌束手無策的學校乃至社會一片歡呼 ,輿論的強烈迴響反映出現實中反欺凌手段的捉襟見肘。在學校批評教育太軟,行政、刑事處罰門檻太高的前提下,社會、學校以及家庭難免一籌莫展。而「送工讀學校進行教育」一項,恰好充實了現有反欺凌懲戒體系的教育功能。
  • 鄭州某「工讀學校」:即使父母放棄,還有老師的愛
    作為教育轉化「問題學生」、矯治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的專門學校,工讀學校在義務教育中扮演著特殊角色,其地位不可或缺。可是,雖然工讀學校的教育對象和教育管理模式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囿於社會與家長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成見」,工讀學校仍然面臨著諸如「招生難」、校外延伸教育欠缺等一些發展中的困惑,其社會地位與功用未能充分體現出來。
  • 探訪工讀學校:重新推開世界的門
    儘管未成年人犯罪大幅下降,但依然有一部分問題青少年,需要家庭、社會、學校的教育和挽救。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在2017年12月公布的分析報告顯示,62.63%的未成年犯罪人是初中生,一些學者重提工讀教育的必要性。工讀學校,已淡出公眾視野多年。它是國家為「心理和行為有偏差,乃至有輕微違法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開設的特殊學校。
  • 揭秘武漢市工讀學校:六成學生都來自破碎家庭
    鐵門正對著的教學大樓上,懸掛著字跡醒目的橫幅:「立足教育、挽救孩子、科學育人、造就人才」。   學校的前身是1979年成立的「江漢區工讀學校」,2000年元月,這裡更名為武漢市礪志中學,收歸市教育局直屬。   「 一提起上工讀學校,家長孩子都有壓力,很多人認為進工讀學校的都是流氓阿飛壞孩子。不希望孩子們一進校就貼上『壞標籤』,所以學校改名礪志中學。」
  • 被「遺忘」的工讀教育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為眾人關注的一個社會問題。然而,當人們為這些「問題少年」的歸途絞盡腦汁時,恰恰用於解決此類問題的工讀學校,卻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60年前,新中國第一所工讀學校——北京海澱寄讀學校(原海澱工讀學校)成立。這所專門為有輕微違法或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提供特殊教育的學校,60年來一共教育轉化了9146人,轉化成功率達到95%。
  • 青少年教育所存在的問題方方面面,新的法案通過後是否有轉機?
    去年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十一),這標誌著未來已經滿12周歲,但不滿14周歲的兒童如果違法犯案,都將會承擔刑事責任。大連10歲的被害女童的父母已經聯絡了律師開始準備上訴用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