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家庭聚會,發現我們家孩子的小表姐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以前不願意動手的她,現在可以主動吃飯,以前害羞又膽小的她,現在會主動跟親戚朋友打招呼,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改變都要歸根於她上了幼兒園。
我脫口而出就問道:上幼兒園這段時間,她哭了多長時間才能適應過來。小表姐媽媽說:經歷了痛苦的一個月才緩過來。聽完後我趕緊跟她取取經,畢竟家裡的孩子下一年也要上幼兒園了。
我會這麼緊張,主要是覺得孩子即將要面臨跟家人的第一次離別,所以想掌握更多方法,幫助他順利過度,不過後來想想,其實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已經經歷了好幾次分離,隨著他逐漸長大,這事還會一直發生。既然避免不了,我們要做的就是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和應對方式,讓自己和孩子都能更好地度過這些「分離期」。
下面就來聊聊小寶寶會遇到的幾個分離期以及應對的方法。
一、斷奶其實是一次分離
無論是對媽媽還是對寶寶來說,斷奶都是一次挑戰,這個階段兩個人都要接受身體和心理上的改變,如果處理不好,雙方都會好難受。那麼該怎麼戒奶?記得一個大原則就是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不然媽媽的身體受不了,寶寶也難以適應,他整天吵吵鬧鬧,到頭來遭殃的就是全家人。
1、 減少次數
先從減少次數開始,如果每天要喝5次奶,就先每天減到4次親喂,增加一頓奶粉,等寶寶適合了奶粉後,再逐漸減少次數,慢慢減少到3次,2次,如此類推。
2、縮短每次餵奶時間
例如每次寶寶要喝20分鐘母乳,可以先減少到15分鐘,如果餵完奶,寶寶不夠飽,可以用奶粉代替,這個過程就是讓寶寶慢慢接受奶粉。
3、把握好斷奶時間
建議斷奶先從早上或者中午開始,等這些時間都成功替換成奶粉後,最後才斷睡前奶,這頓奶是相對難斷的,不建議一開始就斷睡前奶,免得寶寶難以適應。
4、給寶寶足夠安全感
媽媽斷母乳期間要更加親近和關愛寶寶,讓他覺得斷奶並不代表媽媽不要他,只要他有足夠的安全感,斷奶的過程就會順利很多。
5、讓家人代勞
餵奶粉的工作儘量交給家人代勞,因為寶寶見到媽媽就會想到喝母乳,自然就很抗拒喝奶粉,換成其他人餵奶能有效避免這個情況。
6、給寶寶餵足夠輔食
如果寶寶已經到了添加輔食的月齡,平時除了餵奶以外就要給他添加足夠的輔食,有輔食的輔助,斷奶的過程中,寶寶也不會因為抗拒奶粉而挨餓。
二、媽媽上班要面臨一次離別
說完斷奶,接下來寶寶要面臨的就是媽媽休完產假上班這個階段,對於很多寶寶來說,都是一次挑戰,寶寶可能會因為見不到媽媽而感到焦慮、不安、可能還會出現不喝奶、不睡覺等情況,處理好這次離別,對寶寶和家人來說,都尤為重要。
1、學會告別
平時要教會孩子見人要跟對方打招呼,說「你好」,跟別人告別要說「再見」,讓寶寶知道再見的含義,也要讓孩子知道說了再見之後,以後還會可以見面的。
那麼媽媽上班前,千萬不要偷偷摸摸地走,最好可以跟孩子來一個告別,正式跟他說再見,培養孩子逐漸建立分離的認知。
2、 告知下次見面時間
告別前可以告知寶寶下一次見面的時間,例如在你吃飯的時候,媽媽就會回來,或者在你洗澡之前媽媽就會回來,雖然寶寶暫時沒有時間觀念,但他知道吃飯,洗澡是每天都會做的事情,這樣能讓寶寶有一個期待,知道你還是會回來的。
3、 跟孩子讀繪本,玩遊戲
在媽媽即將上班前,要給孩子做這方面的思想工作,可以找相關的繪本進行共讀,例如《我媽媽上班去了》,讓孩子知道什麼是上班,為什麼要去上班,上班的時候都是在幹什麼等問題,這樣能讓孩子提前認知和逐漸接受上班的事情。
另外,還可以跟孩子玩一些拓展遊戲,例如躲貓貓或者角色互換,躲貓貓消失的時間只是一會兒,但是每次玩的時候,可以跟孩子說:「媽媽要上班了」,然後藏起來,過一會兒就出來,出來的時候可以跟孩子說:「媽媽下班了」,讓孩子對媽媽「不見了」這個事情有逐步的認知。
角色互換,可以讓孩子扮演你的角色,穿好衣服,鞋子,拿著袋子上班,可以在客廳和房間進行,每次「上班」的時間可以逐漸加長,讓孩子逐漸接受,試過幾次,孩子就更能理解。
4、 給足夠安全感孩子
媽媽在剛上班這段時間,除了工作時間以外,回到家要儘量高效陪伴孩子,讓他有足夠的安全感,知道媽媽上班後還是一如既往的愛自己,這樣就不會對媽媽的離開有患得患失的感覺。
三、剛上幼兒園時的分離
孩子之所以會抗拒上幼兒園,一方面可能對新環境、新老師還有陌生同學有未知,不確定的恐懼和害怕,另一方面就是不捨得家人,不想離開自己熟悉的人和環境。這個過程很痛苦,但每個孩子都會經歷,來看看以下方法,能一定程度上緩解孩子的不安。
1、分離不要拖拖拉拉
提前跟孩子約定好,你會送他到學校門口,到門口告別後就會進去,不要在告別的時候拖拖拉拉,說了無數次「再見」都沒辦法分開,這樣只會越拖越久,不要指望孩子能主動跟你分開,這個時候該狠心的還是要狠下心來。
2、答應孩子的事情要說到做到
家長為了安撫孩子,可能會答應他只要乖乖上學,下課後就會親自過來接他,或者回家後獎勵他一個玩具什麼的,這些承諾家長不要輕易說出口,如果說出來的,就要說到做到,因為這些承諾很可能是用來支撐孩子一整天的精神支柱,要是下課的時候,你沒來,要是回家後你忘了給他帶玩具,那麼他將會很失望,他做到了乖乖上學,而你卻食言了,之後還憑什麼要求孩子聽你的話。
3、養成好習慣
孩子不喜歡上幼兒園,除了不捨得家人以外,還可能因為自己跟其他小朋友之間產生了差距,讓他覺得在幼兒園的生活過得很吃力,因此就會產生恐懼的心理。
因此在上幼兒園之前,家長要讓孩子掌握自己穿衣服、吃飯、喝水、洗手,自己去廁所等基本的自理能力,如果在上幼兒園前掌握,孩子就能更加容易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不至於產生「拖後腿」等不良情緒。
還有,家長要提前幫孩子調整跟幼兒園同步的作息時間,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早上起不來,晚上不睡覺而導致每天上課都無精打採,這樣也很影響去幼兒園的情緒和上課的質量。
4、提前認識幼兒園
家長可以通過給孩子讀繪本,讓孩子對幼兒園有一個初步的認知,讓他知道幼兒園裡面都有誰,平時上課老師都會跟孩子有什麼互動,跟同學之間可以做什麼樣的交流,一天下來都會經歷些什麼,孩子提前了解的話,就不會因為未知而感到恐懼害怕,還可能會因為好奇而敢於去嘗試。
四、幼兒園畢業
上完幼兒園,孩子即將會面臨正式的離別,就是幼兒園畢業,這一次離別可能跟孩子過往經歷的分離有所不同,因為這次正式離別後,班上部分的同學,老師也有可能日後不再見面,對孩子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新體驗。
1、 正確認識和面對
無論孩子是否能理解幼兒園畢業的含義,家長肯定會知道這次離別,對孩子來說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戰,因此要教會孩子正確認識和面對他自己的感情,如果孩子在畢業典禮上孩子表現出很難過,很不舍的又或者相反,他沒有哭泣,沒有特別傷心的感情,這些都是正常的,家長千萬不要忽悠孩子說「沒事的,很快就會見面了」之類的話,這樣會讓孩子對以後有所期待,反而會遭遇多一次失望。
當孩子傷心難過的時候,家長就對孩子這樣的情緒加以描述,例如說,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你肯定很捨不得平時照顧你的老師,你每天相處的小夥伴等等,把情緒描述越具體越好,孩子就能更加清楚自己當下的感受。
讓孩子知道這些情緒並沒有什麼不妥,都是正常,我們要學會接受它。
2、 給孩子一個有儀式感的告別
一般學校都會給孩子們舉行畢業典禮,而家長也可以讓孩子對自己特別重視的人做一次一對一的正式的告別,給這段時光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例如可以給自己喜歡的老師畫一幅畫,送上自己小禮物等等,也可以給自己喜歡的小夥伴做一些小蛋糕,小零食或者製作小卡片之類,為他們這份感情增添一份儀式感,留有一個珍貴的回憶,日後回憶起來也不會覺得有遺憾。
3、 找一個「替代品」
畢業後正好有一個假期,家長可以用其他「替代品」緩解孩子這份難過的情緒,例如去上一些興趣班,去參加夏令營等等,讓孩子重新投入到一個新組織裡面。
另外,也可以給讓孩子積極準備升小學的文具,書包等,用一份期待的感覺去替代他難過的心情。
4、跟熟悉的小夥伴保持聯繫
讓孩子明白,就算畢業了,也可以跟老師,跟同學保持聯繫,並不是畢業就代表不再見面,家長可以跟孩子班裡比較熟悉的小夥伴互相留下聯繫方式,放假的時候可以相約出來見面,一起去遊樂場,圖書館等等,讓他們一直保持互動,建立一份長久的友誼。
5、 用自己的經歷跟孩子溝通
家長可以跟孩子說,自己也跟一些發小,例如幼兒園,小學的同學保持良好的聯繫,畢業不等於你們的感情就結束,還是可以繼續維持。
平時家長可以跟孩子說,自己的好閨蜜正是自己的髮小,讓孩子更容易去明白原來畢業了還是可以繼續保持聯繫,家長還可以給孩子看看自己曾經的畢業照和近照,以此來增加孩子對這份友誼的信心。
總結:
孩子面對的每一次分離,家長都要小心處理,不要以為他自己能處理,以為時間久了就會過去,長大了就會明白,孩子還小,有些事情是需要家長陪著他們一起面對,他們才能更順利地度過這些時刻,他們從中學到的東西,也將影響著他們的日後的社交能力和性格發展。
每一次離別都是一個成長的好機會,家長不妨抓住這些機會,陪孩子一起長大,時間過得很快,有些珍貴的時刻,成長的經歷,一旦錯過就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