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使命的公眾號』
致力於中醫尤其是中醫民間的成長和傳承
每天陪伴中醫人成長
第 1673 期
作者 / 孫明濤 陝西中醫藥大學
編輯 / 許紅紅 ⊙ 校對 / 錢秀華
本文內容摘自國家正規醫學圖書、雜誌、報刊等,文底有具體來源出處。文章標題為原標題、文中內容提取。無絲毫誇大、誘惑、違背客觀事實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無絲毫惡意煽動、混淆、誤導用戶等內容。一切均為原文展現,追求真實、可靠、權威。可根據來源出處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李軍,主任醫師,陝西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生導師,陝西中醫藥大學國醫大師張學文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研究所所長。李教授深入研究中醫腦病理論與張學文大師學術思想,力主「腦當為髒論」,提出腦病多「痰瘀交結」,對中醫腦病臨床工作有方向性的指導作用,創新中醫腦病理論。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臨床表現為四大特徵:靜止性震顫,鉛管樣或齒輪樣的肌強直,運動遲緩,姿勢平衡障礙,多發生於中老年,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PD屬中醫學顫證範疇,將震顫、身搖、四肢拘緊或痙攣、活動減慢等一類症狀命名為顫證。筆者有幸隨李教授學習,將其運用滌痰化瘀法治療PD臨床經驗介紹如下。
1現代醫學對PD的認識
PD的基本病理改變包括: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丟失;殘留的神經元胞質中出現嗜酸性包涵體,即路易小體;多巴胺與乙醯膽鹼相互拮抗共同維持運動平衡,一旦多巴胺減少,則乙醯膽鹼相對增多,即出現肌強直、活動減慢等PD症狀。目前,治療手段主要為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作為補充。眾多治療PD的藥物不外乎兩大類,即多巴替代治療藥物和抗膽鹼能藥物,補充多巴胺和抑制乙醯膽鹼分泌。最有效的藥物是複方左旋多巴,但長期服用會藥效減退,且其副作用大大增加。抗膽鹼藥物、單胺氧化酶抑制劑、金剛烷胺、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等藥物亦是如此。PD後期手術治療以腦深部電刺激療法(DBS)為首選,也只能改變其運動症狀,並不能根治疾病且適用局限,所以從中醫方面治療PD迫在眉睫。
2中醫對PD的認識
中醫學對PD相關描述最早出現在《內經》中,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痙項強,皆屬於溼」「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此後論述PD病機觀點頗多,不外乎虛與風,直至近現代才出現了「痰」「瘀」。江海林等認為血瘀風動是PD發病的中心環節,活血化瘀法治療PD可改善患者運動症狀與非運動症狀,以及其他臨床證候。馬雲枝認為脾虛溼阻痰凝為PD的病理變化,沈寶藩教授認為PD病機為肝腎虛損引起動風,鮮有人提及「痰瘀交結」與PD的相關性。
李教授在幾十年的臨床經驗中體會到,運用傳統的從肝、從虛論治或單方面從瘀、從痰論治PD療效欠佳。明·李中梓在《醫宗必讀卷十·痺》中指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李教授認為外感、內傷都能引起血瘀產生,瘀血阻塞經絡,日久便生內風。明·汪機在《醫學原理》中指出「有因痰火塞窒經隧,有氣血不能引導,血與津液無以榮養筋脈」。又依據「久病則瘀」「怪病多痰」「百病皆由痰作祟」等中醫理論,同時結合多年遣方用藥經驗,提出「痰瘀交結」為PD的病機關鍵。根據「津血同源」的理論基礎,血、痰均為體內陰液,水液內停和血液瘀滯又互為因果,相互夾雜,相互影響。脈內血行不暢,血中津液外滲於脈外,則化為病理之水,即水腫;脈外津液過多,津液積聚,壓迫脈管,脈內血行受阻,甚則淤滯成瘀,從而發生「痰瘀交結」阻塞腦竅,發為腦病,而PD為其中之一。(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整理校對編發)《血證論》指出「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瘀血化水,亦發水腫」,單純的活血化瘀則痰阻不去,化痰利水則血瘀不行。李教授提出滌痰化瘀法,活血化瘀同時兼顧化痰利水治療PD。治療PD時應「見痰及瘀」「見瘀及痰」,痰瘀同治才是治療PD的正治之法。李教授常用二陳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祛除腦中脈絡瘀血與痰凝水濁,恢復腦中脈絡通達,正如《靈樞·五癃津液別》所言「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補益腦髓」,水谷精微及時濡養腦髓,則腦髓充盈,從而減輕PD症狀。
二陳湯為化痰利溼基礎方,由半夏、陳皮、甘草、茯苓組成;桃紅四物湯為活血化瘀經典方,由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紅花、桃仁組成。李教授認為痰瘀交結是引起PD的病機關鍵,故臨床組方常用活血祛瘀力強的赤芍代替白芍,熟地黃填精益髓不適於痰溼瘀阻證,因而被清熱涼血之生地黃取代。《醫學啟源》雲當歸「尾破血,身和血」,具有活血調經、雖補血但不瘀滯血脈的功效;赤芍功善活血化瘀止痛;生地黃涼血散瘀,養陰生津;川芎活血祛風行氣,為「血中之氣藥」,善治瘀血證;桃仁與紅花配伍,桃仁破血行滯,紅花活血化瘀;陳皮與半夏相配,行氣燥溼化痰,增加祛痰力度;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健脾以阻斷痰之來源;甘草能制半夏之毒,調和藥性,祛邪而不傷正。二陳湯化痰同時健脾以杜絕生痰之源,桃紅四物湯補血與活血共施,補血而不致瘀滯,活血而不傷正。二方合用,祛痰利溼與活血化瘀並行。
3典型病例
4小結
李教授深入研究張學文國醫大師「顱腦水瘀證」,認為腦為元神之府,清靈之竅,其性喜通達,瘀血痰濁交結於腦內,阻塞腦絡,致使腦髓失養,從而表現出一系列神機失用、腦竅失靈及瘀血痰濁之徵象。故滌痰化瘀同時祛除血瘀痰濁之邪,使腦竅恢復清靈通利,再現腦神功能。李教授在臨床上善用藥對治療疾病,如半夏、石菖蒲,半夏味辛性溫而燥,以燥溼化痰為主要功效;石菖蒲芳香走竄,有開竅醒神之功,且具化溼豁痰之效。二者均屬辛溫之品,配伍則具有化痰開竅之功。亦有白芷、石菖蒲,白芷、冰片等諸多藥對,臨證每有奇效。
提示:轉載請註明來源 「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
I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摘自《河北中醫》2018年第1期第8-10頁。○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繫,立即刪除。I 投稿郵箱:445288908@qq.com
I 注意警示:本平臺所發的全部文章僅為普及中醫知識,僅供專業中醫人士思路參考學習,不作為處方,不構成任何之建議、推薦或指引。請勿盲目試藥,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本平臺所發的全部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推薦閱讀
更多精彩優秀內容請關注在歷史文章裡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