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博士越來越難在高校謀職,是時候打破求職觀念了

2020-12-12 新京報

撰文|肖赫曦

博士越來越難找到理想的教職了嗎?四十年前,蘭德爾·柯林斯就在《文憑社會》中娓娓道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獲得更高的學位,工作職位對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在水漲船高」。如今,高校教職的求職門檻也越來越高。

曾幾何時,碩士生畢業留校任教也不是什麼罕見的事,而現在的情況常常是,本校的博士必然難以在本校找到教職工作,往往要更高層次的學校博士學歷,再加上一眾華麗的學術成果,才能在學術就業市場上堪堪稱得上有競爭力。

即便拿到了教職,博士們的壓力也絲毫不會減輕。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採用「非升即走」的制度,新聘教師數年之內無法晉升或未能產出足夠的成果,便只能走人或者轉崗,只有在經歷了一系列考核之後,這些高校新人們才能真正在學校裡站穩腳跟。

與理工科相比,文科博士無疑面臨著更為沉重的壓力。通常而言,理工科博士們出路更多,不留高校,也大有去處,而文科博士則只能艱難徘徊於有限的選擇之內。那些埋頭一路讀下去的文科博士們,驀然抬頭,發現除了高校,也沒有更好的去處了,只能掉頭加入教職的競爭。而那些抱持著學術理想的博士們則需要直面愈加白熱化的競爭,在論文、生計等多重壓力之下感受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慘烈碰撞。

《有了博士學位還不夠》 作者:Peter Feibelman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5年5月

在美國,文科博士的境況也不怎麼好。近期,美國華盛頓大學的教授Daniel Bessner和耶魯大學的講師Michael Brenes發表了一篇文章,批判了美國歷史學專業學術就業市場的艱難狀況。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的歷史學專業的學術就業市場就不太景氣,博士越來越難找到教職工作了。2017年是近三十年來情況最糟糕的一年,根據美國歷史學會的數據,這一年拿到歷史學博士學位的人數超過1100人,而美國歷史學會公開的教職崗位只有500個左右。實際上,近十年以來,歷史學博士畢業生和教職崗位之間的缺口一直在拉大。

Daniel Bessner和Michael Brenes毫不客氣地指出,美國歷史學會作為業內最大的職業服務機構,面對如此糟糕的就業現狀幾乎可以說是毫不作為,不僅如此,歷史學會甚至還在就業報告中聲稱,不甚景氣的學術界就業狀況讓「歷史學者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從而可以在學術界之外的更為廣闊的就業市場上尋找工作機會。在Bessner和Brenes眼裡,鼓動歷史學博士們在就業時離開學術界,簡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他們二人進而批判了美國歷史學會的「精英主義」傾向。一直以來,在美國歷史學界,學術就業市場就一直籠罩在精英主義的觀念之下——歷史學會的領導們都畢業於精英學校,早早就拿到了終身教職,生活無憂,但身居高堂之上的他們卻無法代表歷史學界的真正狀況。如今的學術就業市場,早已不像80年代末,彼時的教職崗位甚至還多於博士畢業生,每個博士生都是學術就業市場上的香餑餑。

對此,美國歷史學會的執行主席James Grossman特意發文進行反擊。在文中,Grossman堅持強調,他們一直都認為,對歷史學博士們來說,學術並非是唯一的就業出路,即便是博士也不一定要一輩子以學術為業。同時,美國歷史學會也為那些不能進入學術崗位的博士們提供了就業培訓,幫助他們鍛鍊工作所必要的技能。但與此同時,根據數據顯示,絕大部分歷史學博士們所嚮往的依然是高校,2004年到2014年畢業的博士中,有47%進入了四年制的大學,而其他未能在四年制高校拿到教職的博士們則退而求其次,大部分進入了社區大學,另外一部分博士則離開了學術圈,另謀出路。

那些沒有做學術的文科博士們,去了哪裡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歷史學博士做了一項調查,追蹤那些歷史學博士畢業後沒有留在學術界的人的就業去向。根據他的調查結果,這四個學校(杜克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以及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歷史學博士中只有50.7%的人拿到了常任軌制(tenure track,必須在數年之內通過考核完成晉升,成為非終身或終身教授,非常任軌制教職則很難有正常的晉升通道)的教職,如果把博士畢業的時間限定在2008至2010年之間,則只有38.5%的博士拿到了常任軌制教職。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

他的調查顯示,那些沒有留在學術界的博士們,最主要的就業去向,集中在高校的行政崗位,出版業,中學老師,博物館,以及政府部門。有一些博士雖然沒有在高校供職,但依然從事著歷史學的研究,成為了獨立歷史學家和獨立學者。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位博士成為了一家重金屬設備製造公司的副總裁,還有一些博士在軍事部門服役,另一些博士則經營起了小生意。剩下的幾位博士則依靠自己修讀的雙學位,成為了律師,或者進入了政界。

同樣,一家博士就業培訓機構的創始人Paula Chambers也指出,與大眾固有的印象所不同的是,文科博士們遍布各行各業,在酒莊做銷售的歷史學博士有之,在對衝基金擔任董事的古典學博士有之,在教育公司做副總的英語博士亦有之。如此看來,當學術界在緊缺的預算之中縮減了坑位時,無數條康莊大道似乎又向這些另謀出路的文科博士們敞開了,但為何在公共輿論裡,那些沒有留在學術界的文科博士們很少發聲,以致人們常常忽視文科博士不一定非要留在學術界呢?

Elizabeth Segran指出,在學術界內盛行著這樣一種文化,學術工作位居職業序列中的最高層次,而其他所有非學術的工作則處於下等,因而,那些沒有從事學術工作的博士畢業生,常常會被汙名化,仿佛他們是神聖的學術道路中的失敗者,在激烈而光輝的學術競爭中敗下陣來,只能投身於下等的工作。

在制度性層面上,學術界不斷強化著這樣的價值觀。通常而言,如果博士畢業生們在學術界內拿到了體面的教職,學院和導師們會得到實質性的獎勵,學院在排名上的競爭力也會因此而增加。在這種價值觀與制度設計的合力共謀之中,文科博士們真正的就業去向,往往很難被外界人士獲取到,同時,學院也很少開設針對文科博士們的就業輔導,所有的博士們一假定必須在學術界內謀職,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那愈發稀缺的教職崗位。那些沒有做學術的文科博士們,幾乎都是全靠自身的實踐履歷和關係網絡得到的工作,學校在就業上無法提供任何實質性的幫助。

正如安德魯·阿伯特在《職業系統——論專業技能的勞動分工》中指出,職業是一些由個體組成的排他性群體,用某種特定的抽象知識來處理特定情況,而這種特定的抽象知識則構成了一種職業的管轄權。在這樣的意義上,人文學科的管轄權牢固無比,幾乎沒有任何其他的職業對抽象知識的應用與之形成了競爭或替代關係(除了極少數獨立學者們),對那些博士候選人來說,一旦踏入人文學術的領地,之後投入的愈多,也就意味著他們在人文學科的領地中越陷越深,沉沒成本越來越高,很大程度上,讀博期間的所學所悟只能用於學科內部的自我生產,如果你最終選擇了一條非學術的道路,那麼你的讀博經歷很難直接構成你的競爭力。

《職業系統:論專業技能的勞動分工》 作者:【美】安德魯·阿伯特 商務印書館 2016年8月

誠然,人文科學的學術訓練所培養的寫作能力、邏輯能力、分析能力等,也是其他非學術工作所需要的。2013年,谷歌進行了一項內部調研,收集了1993-2013年公司招聘、解僱、晉升的數據,令人驚訝的是,其調研的結論顯示,即便是在谷歌這樣一家高科技公司,在員工最重要的八項特質中,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ing,Mathematics的首字母縮寫,被認為是能帶來豐厚報酬的理工科專業)的技術能力僅僅排在末尾,前七項最重要的品質都是個人的軟實力:領導力,表達和傾聽能力,傳輸觀點的能力,換位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在複雜觀點之間搭建聯繫的能力。

也許,這一調研的結論確乎反映了現實,但問題在於,並不是只有文科的學術訓練才能培養這些能力,它們並不專屬於人文學科,歸根到底,對大部分工作崗位來說,最合適的職業技能培訓方式,是直接投身工作的實操中,只有在工作實踐中,習得經驗才能直接轉化為工作的熟練度。這無疑是文科博士所面臨的另一個困境。

高校教師以外的工作應該成為常態求職目標嗎?

與前文提到的Elizabeth Segran的觀點相似,學者交流協會(Scholarly Communication Institute)的成員Katina Rogers也認為,在追求學術的人眼裡,這世上只存在兩種工作,一種是學術類工作,另一種是非學術類工作,大學教授以外的工作都被視作「非學術類」。許多時候,正是因為這種固有的分類標準作祟,以致博士們忽視了更合適、更現實的求職目標。同時,這種二元對立的分類方法也無視了不同類型工作之間的共性,有些「非學術類」的工作也未必沒有研究性的特質,人文學術並非只能局限於高校的一隅之地裡。

因而,他更傾向於用「非傳統學術工作」(alternative academic,最初是由Bethany Nowviskie和Jason Rhody在推特上交流時所創造的)來指稱那些與學術相關,但又不是高校教師的工作。創造這一術語的Nowviskie和Rhody就是「非傳統學術工作」的典型從業者,前者是美國圖書館和信息資源委員會(CLIR)的部門負責人,後者在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SSRC)的電子文化項目擔任負責人。許多高校之外的機構,也為文科博士們提供了精研人文學術,發揮己身之長的機會。

當然,非傳統學術工作並不是一個非常正式的術語,對不同的人來說,它可能指代著不同的對象。Rogers進行了一項針對文科博士研究生的調查,結果如圖所示(各項的比例加起來超過100%,因為可以多項選擇)。意料之中的是,大部分受訪者都想成為常任軌制的教授,而另外四項則分別為圖書管理員和文化遺產從業者,非盈利機構從業者,非常任軌制的講師或研究員,以及作家或記者。

圖示:研究生在入學時最渴望從事的五項工作

但現實往往沒有那麼美好,常任軌制的教職崗位數量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期望,如今高校更加傾向於僱傭非常任軌制或兼職的講師。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校是否應該告知入學的博士們,其實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註定無法成為常任軌制的教授呢?這當然有些殘酷,多少博士學子們在慘烈的競爭中拼出一條血路,最後終於拿到了理想學校的offer,卻又得知他們的讀博目標其實和現實不相匹配。尤其是那些沒能拿到獎學金的博士們,為了完成學業,不得不背上沉重的債務,最後卻找不到心儀的教職。

如果教職的緊缺現狀不可能在短時間發生好轉的話,更為現實的舉措或許是幫助學生尋求教職之外的工作。在這方面,斯坦福走得比較靠前。斯坦福收集了在學校內供職的人員信息,列出了那些有博士學位,但又沒有從事教授工作的人員名單,這些人將擔任學校在讀文科博士的就業導師,幫助他們在教職之外更好地尋找工作。

中國觀察:文科博士的出路與救贖

和美國相比,中國的學術勞動力就業市場也好不到哪裡去。無論是有數據支撐的就業情況調查,還是傾瀉情緒、吐露私人經歷的個體化表達,都指向一個事實:相較理工科,文科博士們的就業渠道更加單一,選擇面更窄,多集中在教育科研單位。根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的數據,近年來哲學,文學,歷史學博士畢業生在教育科研部門就業的比例均超過60%,明顯高於理工科博士(不到50%),而在侯士兵和倪邦輝開展的一項調研中,國內某大學的文學類博士們在教學科研行業的就業比例更是超過80%,理工科則只有40%左右。

當然,在文科博士的就業上,人們所真正關心的,其實不是「我們能否在高校找到工作」,而是「讀博讀得髮際線面臨危機,讀得顏值災難般衰退,在付出如此艱苦卓絕的努力之後,我們能否找到一份符合自己期望的教職工作」。就像美國文科博士可以退而求其次接受非常任軌制教職一樣,國內的博士們也大有退而求其次的空間——無非是就職的高校很可能無法達到心中的目標。

《精神的牧放與規訓》 作者:閻光才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1年3月

如果說,美國的文科學術就業市場是一個周期性變化的市場,其行情受制於不同時段的經濟環境,中國的學術就業市場所經歷的,幾乎是一個由藍海到紅海的單向變化過程。數十年來,在博士生產量的急劇膨脹之下,「博士即教職」早已成為一個遠古的神話,博士學位迅速淪為學術市場上眾多競爭力指標中最不起眼的毫末,時代以其自身驚人的發展速度讓太多人在倉皇忙碌之中望塵莫及。

很大程度上,文史哲天然地與價值理性相掛鈎。文史哲的學生常常被告知,在冰冷的現實計算之外,人也應當有形而上的意義尋求。然而,對先賢哲人的虔誠仰望無法替代茶米油鹽的日常生活,而脫離了此生此世的詩意世界更是無從尋覓的巴別塔。

在持續變動的社會裡,可以預期的是,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文科博士在學術界之外實現自身的價值,文科博士們不得不以更為包容的心態迎接就業市場的挑戰,而高校也理應推動實現價值觀念和制度設計的多樣化,改變學術為尊的文化氛圍,如此,我們才能在這個技術壟斷的時代裡,見證人文科學在公共空間內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參考連結:

http://katinarogers.com/2013/04/23/humanities-unbound-careers-scholarship-beyond-the-tenure-track/

https://www.theatlantic.com/business/archive/2014/03/what-can-you-do-with-a-humanities-phd-anyway/359927/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answer-sheet/wp/2017/12/20/the-surprising-thing-google-learned-about-its-employees-and-what-it-means-for-todays-students/?utm_term=.0c973c485b8f

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How-Not-to-Confront-the-Jobs/246231?cid=rclink

作者:肖赫曦;

編輯:張婷;

校對:翟永軍。

相關焦點

  • 文科博士越來越難在高校謀職,讀博後的出路在哪?
    高校的文科教職崗位越來越少,人文學科的預算也愈加窘迫。近年來,美國文科博士就業培訓機構開始興起。那些無法進入學術界的文科博士的數量之龐大,已足以構成一個日漸興盛的產業。撰文 | 肖赫曦博士越來越難找到理想的教職了嗎?
  • 教你如何把求職變成謀職!求職必備兵法
    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上,好工作已成為「稀缺資源」,找工作不再是簡單的「求職」,而是一個「謀職」的過程。因此,樹立「謀職」的意識至關重要。  謀職Vs求職  「除了站在金字塔頂端的高端職業經理人以外,絕大多數職場人所要面對的,都是以『買方市場』為主導的職場生存環境。
  • 就業關口的「博士夢」:文科博士生生存狀況掃描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博士生告訴記者,「現在要想進高校任教,別說一流高校,就是普通本科院校,甚至大專院校都要求有博士學位」,所以很多有志於在高校工作的青年不得不先考取一個博士學位作為求職的敲門磚。據了解,長期以來國家對博士生的直接資助沒有什麼實質性變化,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博士生每月獲得的生活資助已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 醫學生求職難,「只要博士,不要碩士」
    曾經「皇帝女兒不愁嫁」的醫藥類畢業生越來越意識到,想當醫生沒有那麼容易了。學歷、專業、甚至居住地都在成為一道道求職「門檻」。
  • 文科博士就業領域太有限?「除了學歷一窮二白」?
    教育的普及化使得越來越多人得到更高的學歷,因此各行各業的就業門檻也在隨之不斷提高。本科生就業難已經不是一個罕見的問題,所以提高自己的學歷已經成為想要追求理想就業的學生的必然選擇。 研究生和博士生在就業上當然會有非常大的改觀,但是對於文科博士而言,即便讀博,就業領域也依然比較狹窄,就業壓力也絲毫不會減輕。
  • 混文憑越來越難 江蘇高校清退不合格研究生
    「我國博士按期畢業率比較低,2012年40%的人無法按期畢業,目前這個比例可能達到65%。」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呂建呼籲,延期博士需合理分流。記者日前採訪省內高校發現,關於超期研究生的清退工作早已開始,在「嚴出」背景下博士畢業難已成常態。
  • 文科女博士求職屢碰壁 保證35歲前不結婚仍遭拒
    文科女博士求職屢碰壁 保證35歲前不結婚仍遭拒 2014-11-10 10:02:52由於學校要求,博士畢業必須在學校認可的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所以,即使小李已經憑自己實力發表了三四篇論文,但去年畢業時,她暫時只拿到了學歷證,於是她決定「邊找工作邊寫論文」,待論文符合要求再申請學位。從去年三四月份起,小李就開始找工作,求職至今遇到的坎坷,用她的話講,「可以寫一本書了」。  一次,一家研究機構招黨務秘書。
  • 文科博士就業領域太有限?「除了學歷一窮二白」,考博何去何從?
    教育的普及化使得越來越多人得到更高的學歷,因此各行各業的就業門檻也在隨之不斷提高。本科生就業難已經不是一個罕見的問題,所以提高自己的學歷已經成為想要追求理想就業的學生的必然選擇。研究生和博士生在就業上當然會有非常大的改觀,但是對於文科博士而言,即便讀博,就業領域也依然比較狹窄,就業壓力也絲毫不會減輕。
  • 文科博士太難了,為什麼我還要讀?
    文科博士的生活並不刺激,但文科博士的境遇,卻是個笑中帶淚的流量話題。文科博士喪嗎?沒你想像得那麼糟。怎樣讀博讀得爽?也沒你想像得那麼好。對於文科博士的精神健康而言,能一起吹牛B的學術共同體很重要。而流水化論文生產與知識分子的地位激變,則影響著文科博士的自我認知。
  • 一個博士的血淚求職路:想入職高校?請以我為鑑避坑!
    在所有事情都必須親力親為的時候,才真正感覺到平臺對個人發展的束縛,以及底層院校青椒的壓力(奉勸很多未籤工作及未畢業的博士,並不是進入普通高校就很輕鬆,其實部分普通院校的相對壓力也不低於某些211高校)! 最近1年多以來,我的理想信念不斷被推翻,又重新被自己強行復盤!大半年以來在各種糾結中掙扎,可現實已經幾乎無力回天!
  • 兩岸深度好文│ 兩岸高校教育融合與展望:檢視臺灣博士人才西移的趨勢
    生源不足使得臺灣高校教職無法擴招,甚至面臨大學倒閉的可能,即使透過吸引陸生與東南亞華僑來臺就學,仍舊無法避免「招生難」的困境。時至今日政府也難有因應對策,只能被動靜觀臺灣高校陸續倒閉的窘境,而且多位專家學者預測,十年之內臺灣高校會倒閉50家,如此博士畢業生尋求教職更是難上加難。  反觀此時中國大陸經濟蓬勃發展,各個大專院校持續升級與擴編,在此機遇之下正是臺灣博士人才西移的天堂。
  • 越來越多學校將博士由三年制改為四年制,未來博士生涯怎樣規劃?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校將博士學制改為四年制。如清華、北大、上海交大、人大、廈大、中山、中南大學、華東師大等高校,均已實行四年制博士學制。博士的三年制制度有兩個優勢:其一,時限短,可以早畢業參加工作;其二,學制短,激發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劣勢:博士生涯學業壓力大;文科精品作品往往需要長時間精心打磨,短學制不利於博士生潛心學術,容易滋生急功近利的「學術泡沫」;短學制不利於博士生出國訪學,擴大學術視野。
  • 博士也怕求職季?我們和四位博士聊了聊就業
    《自然》(Nature)雜誌不久前發布的一份針對博士生群體的調查報告,揭露了世界範圍內,這群本該負責為人類「摘取桂冠上的明珠」的人,在求職時同樣會遭遇種種困境:「七成博士對前途迷茫」「36%的博士生都因為焦慮症或抑鬱症而尋求過幫助」……而關於最現實的畢業求職問題,79%的博士根本不知道將來該做什麼工作,對前景不確定。
  • 博士畢業之後,想去大學當老師,難嗎?
    網友一、時代不同了,具有博士學位知識進入高校的最低條件,一個高水平的高校,只有從高水平高校取得博士學位且博士論文以及其研究能力相當突出的人才有希望被接收。如今的博士應聘之路並不平坦,不再像以前一樣那麼美好,其實在當下的社會求職市場上,任何學歷的大學生都要通過企業、高校、黨政事業單位準入門檻考試,才成為其中的一員,想要通過自己的學歷背景進入相應的單位,這種情況越來越少,而且越來越難。
  • 碩士生遭遇求職困境,因為有博士存在,碩士生處境有些尷尬.
    近年來,碩士生就業難問題越來越突出,很多碩士畢業生紛紛吐槽工作不好找,跟本科生比,沒有年齡優勢;跟博士生比,沒有專業優勢。不少碩士生坦言,「高不成低不就」的處境,尤為尷尬。身高1米7的小宋是一位90後女碩士,今年即將從南京某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畢業,她的理想工作是做一名高校的心理教師。招聘會現場,她向在場的五六家高校都投了簡歷,一家位於南京的職業院校表示,主要招收博士生,面向碩士的只有輔導員崗位。
  • 最難就業的不是2020屆,而是2021屆,你開始找工作了嗎?
    今年特殊時期,數萬畢業生們不能如期回到學校完成畢業事宜或去往招聘現場謀職,只能呆在家中備考公務員、教師編制或在網上求職等,確實是對今年2020屆學生們的就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你要知道,除了只備考研究生、公務員、教師編制的同學,其他早應該在寒假前籤了工作。
  • 都是本科學歷惹事,上海交大博士求職遭拒,第一學歷真那麼重要?
    不僅僅是本科畢業後直接就業,要受到本科就讀高校知名程度的影響,就算是讀了碩士、博士,而且還是985的碩、博畢業生,因為本科學歷而影響求職的也不在少數。上海交通大學一位畢業的博士生就遭遇了這樣的求職苦惱,因為他的本科高校連211也不是。這是一位學法的博士,有過3年的工作經驗。
  • 就業難、沒前途?解讀2020屆文科畢業生就業現狀
    那麼選擇文科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前景如何?中國大學生一站式求職網申平臺梧桐果通過抽取資料庫中15萬份2020屆文科高校畢業生樣本,對其就業情況進行分析,為廣大畢業生提供參考。學文科有多難?除了一直以來維持在較高差距的文理專業佔比,文理兼招的專業比例也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僅招理科或僅招文科的專業數量佔比均略有上升。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過去的幾年裡,大學招生並沒有為高中階段不分文理培養學生做好準備,越來越多地選擇只招理科生或只招文科生。
  • 博士找工作越來越難?用人單位:優秀博士供不應求!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兩年越來越多的博士在開始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甚至有的博士找不到工作了。不禁讓人會想,博士學歷真的不值錢了嗎?其實,找工作這件事上,無論你的學歷高低,都存在不好找工作的現象。每年大量的畢業生從校園走向進入社會,而部分行業的崗位逐漸趨於飽和,再加上年齡結構、工作經歷、性別要求等原因,很多學生在就業時就會感到阻力重重,不知道自己能去哪兒。
  • 蕪湖:文員"謀職不易" 崗位需求與求職需求錯位
    製造業佔據用人「大頭」  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進入市場的招聘用人單位共2248家,提供崗位和進入市場的求職人員均突破5萬,崗位空缺數與求職人數比率為1.02,比去年同期提高0.36,求大於供,就業矛盾進一步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