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沒出遠門,倒是多了許多近距離觀察孩子的機會。有兩件小事,讓我特別有感觸。
一是某天下午胖寶打完兩小時籃球回家,澡也沒洗,就溜進小房間看書。
其實我覺得那書就語言難度來說不算很好讀,某天晚上臨睡我花了一個小時才讀了40頁。
二是有一天我要帶胖貝出門,幫他穿戴整齊後我說你等一下媽媽,等我換好衣服從房間出來,看到他也像模像樣地拿著一本書,一邊讀、一邊等我。
所以這幾天,我一直在琢磨的就是這個問題,許許多多家長都期待中的自主閱讀興趣,究竟從何來?
很多人會把焦點放在書上,覺得書好看,就能「引導」著孩子自己看,但我個人覺得,自主閱讀的根本是能力,基於這種能力,孩子自己找到與之年齡、興趣真正匹配的閱讀趣味,才是支撐自主閱讀行為的源動力。
回到上文中的第一件小事,讓孩子忽略運動的疲勞一頭扎進書堆的,自是老鼠記者這套穿越時空系列中奇幻的情節,但更重要的還有在這個年紀,是他恰好能有閱讀這些內容的英文能力。
上文提到過,因為好奇,某天晚上臨睡前,我也讀了一個小時這套老鼠記者系列的一本單冊,從我這個成年人的角度看,這本書在情節雖然有趣,但終究在演繹上還處於淺嘗輒止階段,因此對我而言,閱讀興趣並沒有那麼大。
其實這種感受我年少時候就深有體會。大概在讀初一的時候,我開始讀當時外研社與牛津大學出版社共同出版的雙語讀物《書蟲》系列的一級(可以把這套《書蟲》理解為世界名著的縮寫版本),但我怎麼讀,都覺得不過癮。
那是因為如果以閱讀能力為準,我大可直接閱讀非縮寫版本的原著,但受制於當時估計也就1000的英語詞彙量,英文版我只能看壓縮版本。以至於每次閱讀,我沒有感覺是在享受閱讀,而是換了一種形式在學新的英語單詞。換句話說,與閱讀能力不匹配的英文水平,限制了我本該擁有的閱讀趣味。
回到胖貝的例子,為什麼剛剛3歲半的他願意在等我的間隙也要拿著書讀,因為這本書正好是他這個年齡段覺得有趣的、且他自己擁有讀懂這本書的能力。
這兩點缺一不可,試想,同樣可以讀懂這本書的哥哥胖寶,為什麼不再覺得這本書特別好看,那是因為情節對他來說太簡單了;但如果不是自己會讀,大概率弟弟胖貝也做不到這般好學,因為在文字閱讀能力缺失的狀態下,光是這本書的圖片,大概率也撐不起那份趣味。
換句話說,在閱讀能力與閱讀趣味恰好契合的狀態下,自主閱讀就會成為一種水到渠成的狀態。這也是我建議同步發展孩子中英文能力的主要原因。如果受限於語言能力,一個具備閱讀中文初章的孩子只能讀極其簡單的英文書,又怎麼會體會到英文自主閱讀的樂趣?反之亦然,如果英文的閱讀能力大大超越了中文的閱讀能力,也很容易讓孩子在可選情況下繼續優先選擇英文書,從而導致中英文閱讀能力差距的加大。
當然,你也許會說,孩子那麼小,為什麼非得要求他們自主閱讀、親子閱讀不香嗎?我的真心話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二胎家庭的孩子就得早學會自主閱讀。對於雙職工家庭來說,家長可以分配給每個孩子的陪伴時間是相當有限的(同時我也認為家長不應該時刻圍著孩子轉、時刻準備服務於孩子!),而具備自主閱讀的能力,則會讓孩子在家長無暇做親子閱讀之時,自己就可以用鑰匙打開一扇通過廣闊世界的大門~
如果你對本文感興趣,或許你也會喜歡這些陪伴感悟:
英語
陪兒子習慣中英文章節書的獨立閱讀,我有這三點體會
雙語幼兒園畢業後就讀公辦小學,我這樣制定英語學習加餐計劃
在線直播英語課廣告多到爆,我為何從不推薦
幼兒園教多了,孩子一年級「吃老本」怎麼辦?
語文
教齡10年+的語文老師,手把手教你怎麼陪孩子背古詩
語文學習學什麼,從三道中學考題說起
這套籍籍無名的中文分級讀物,學習效果實在讓人驚豔
數學
我陪女兒做完了百花十二本書,為什麼她做數學邏輯評測還是不理想?
數學啟蒙的真相,為什麼沒人講
數學學習中很難快進的「笨路徑」
我們要播撒在孩子腦子裡的,究竟是什麼樣的數學種子?
藝術類
這位自小習琴的媽媽&大學老師,整理了啟蒙到樂器練習的關鍵步驟
女兒一年半圍棋入段,零基礎家長的伴讀筆記
我24歲、學琴20年,一個老琴童寫給琴童家長的話
青年音樂藝術家支招:如何陪孩子熬過樂器初學階段?
報樂高編程就是科創?一位大學老師的反思
程式設計師媽媽復盤三年半機器人課程陪讀路:我們究竟在學什麼?
和胖寶媽一起升級打怪
金融女民工,家有二男寶
自雞與雞娃,一直都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