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在國家和民族興衰中扮演重要角色。縱觀歷史,向海則興,背海則衰。2012年,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為國家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大學生是未來海洋強國的建設者,而涉海專業大學生更是接班人和後備軍。在建設海洋強國的背景下,培養並輸送更多的人才到海洋領域,是海洋事業蓬勃發展的關鍵保障,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培養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的海洋人才隊伍,是保證我國海洋事業與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基礎,也是實現我國海洋強國戰略目標的根本保證」。
近10年來,我國亟須培養海洋人才。2010年12月印發的《全國海洋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數據顯示,本科以上學歷佔海洋產業就業人員的比例僅14.2%。綱要指出:「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海洋人才資源總量翻一番,達到400萬人,佔海洋產業就業人員總量的比例達到35%……本科以上學歷佔海洋產業就業人員總量的比例達到30%」。海洋高等教育對於海洋產業的支持與貢獻是不足的。因此,推進和發展海洋高等教育,培養海洋專業人才並引導他們投身海洋領域、服務國家海洋戰略尤為迫切。
從廣義上講,「海洋領域」指的是一切與海洋相關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各類產業活動以及與之相關聯的活動的總和,包括海洋主要產業、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和其他海洋相關產業。而「海洋領域重點引導單位」,本研究將其定性為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按照國家、地方、學校等就業政策和文件精神,大力引導和提倡涉海專業大學生就業的重點單位,包括但不限於國際相關組織機構、國家相關部委、國防軍工、中央企業、國有企業、高級別學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在海洋領域起著統領性、戰略性、重要性作用的單位。
本研究綜合運用調查法、訪談法和文獻法,以浙江大學海洋學院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為研究對象,旨在深入了解涉海類大學生就業觀的現狀、影響因素等。前期採用質化訪談和觀察收集原始材料,結合相關理論和研究成果,自行編制量化調查問卷。除性別、年級、專業等人口學變量外,問卷著重測量大學生的就業意向,並從多維度測量就業觀的影響因素,包括專業滿意度、對導師或任課教師滿意度、家庭觀念、實習經歷等,最後徵求了解大學生所期待或推薦的就業指導工作相關措施與對策。
在抽樣和發放問卷上,採用分層隨機抽樣的原則,適當側重本科生高年級和研究生,共回收有效問卷217份。抽樣結果顯示,樣本的分布較為均勻合理,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代表性,能夠較好地反映涉海專業大學生的就業觀現狀。收集到的問卷數據採用SPSS統計分析軟體進行描述統計、相關性分析、回歸線性分析等操作。
35.48%的學生有意願畢業後從事海洋領域相關工作,21.66%表示不願意畢業後從事海洋領域相關工作,另有42.86%的學生選擇「暫時不確定」。對於這42.86%暫時不確定自己意願的學生,是我們開展相關工作去引導的希望。
在明確表示有意願畢業後從事海洋領域相關工作的學生中,「有足夠的空間發揮自身專長」(67.53%)、「看好相關工作在未來的發展」(63.64%)佔了首要的兩大原因,其次是「轉行心理壓力大」(37.66%)、「對海洋領域的無限熱愛」(27.27%)、「方便獲得前輩的引導和提攜」(24.68%)分別位居其後。
在明確表示不願意畢業後從事海洋領域相關工作的學生中,考察原因發現,「海洋領域相關工作薪資過低」因素佔到72.34%,排第一位;「擔心未來工作環境艱苦,條件差」佔到51.06%,排第二位。
考察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最看重的部分,「薪酬收入和福利待遇」排第一,位居其後從高到低依次排序是:工作環境地域、與個人興趣或特長的結合程度、行業或單位的發展前景、工作壓力。可見,收入、地域等客觀因素仍是擇業時首要考慮的。而和專業的相關度考慮,被放在最後。
在就業單位的類別方面,大學生的就業意向傾向於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事業單位、公務員、繼續深造網際網路公司。這和擇業考慮時將待遇收入放第一位形成一定的衝突。
近半數(47.9%)的學生對在讀的海洋專業持滿意態度;37.8%的學生持一般態度;14.3%的學生表示不滿意。數據分析顯示,對專業的滿意度與將來是否在海洋領域就業的關係,呈顯著正相關(P<0.01),即對專業滿意度越高的學生更加有意向未來在海洋領域就業(表1)。
表1 「專業滿意度」就業意向的相關性
指標
相關性
Pearson相關性
0.354**
顯著性(雙側)
0.000
對於導師和任課教師的態度,皆有70%以上的同學表示滿意。但對於導師和任課老師的滿意度,與從事海洋領域工作意向之間未找到相關性。
調查顯示,有94個樣本(43.3%)的父母滿意其目前所學專業,這94個樣本中,46個選擇在海洋領域就業,12個選擇放棄在海洋領域就業;另一方面,有25個樣本的父母對孩子所學專業表示不滿意,在這25人中有7人選擇將來會投身海洋事業,10人明確表示不會在海洋領域就業。SPSS軟體數據分析有力地支持了這一結論(P<0.01)(表2)。
表2 「家人對專業的態度」和就業意向的相關性
指標
相關性
Pearson相關性
0.288**
顯著性(雙側)
0.000
94.5%的父母的工作與海洋領域無關,僅有12人(5.5%)的父母是在涉海單位工作,他們對子女目前修讀的專業都持滿意態度,其中9人已明確表示將來會從事海洋領域相關工作。SPSS軟體數據分析同樣有力地支持了這一結論(P<0.01)。可見,父母的態度、從業經歷較大程度地影響著子女就業意向,這在就業引導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視(表3)。
表3 「父母從事的工作」和就業意向的相關性
指 標
相關性
Pearson相關性
0.199**
顯著性(雙側)
0.003
34.6%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或比較了解「海洋強國戰略」,43.8%的學生表示一般,21.7%的學生表示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數據分析顯示,多大程度上了解「海洋強國戰略」對於是否從事海洋領域相關工作,存在顯著相關(P<0.01),越了解海洋強國戰略的人越想從事海洋領域相關工作(表4)。
表4 「海洋強國戰略了解程度」和就業意向的相關性
指 標
相關性
Pearson相關性
0.182**
顯著性(雙側)
0.007
更進一步,31.8%的學生認為在海洋強國戰略下,國家海洋領域各項事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55.8%的學生認為在海洋強國戰略下,國家海洋領域各項事業「仍處在探索階段,需要作出許多改善」。
在參加過實習的108人當中,29人(佔比26.85%)的實習單位是跟海洋領域相關的,其餘79人沒有選擇涉海類實習單位,原因主要為個人興趣、無信息渠道,或者實習只是為了豐富簡歷,並未考慮具體崗位與專業背景的契合度。在這108位參加過實習的學生當中,一半的學生認為,工作內容與平日所學專業契合度不夠,並不能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當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同學們想要專業對口實習的需求。
深入分析29位參加過涉海類單位實習的學生,其中有17人對實習經歷是滿意的,在這17人中,有10人已確定將來會從事海洋領域相關工作,5人暫不確定,只有2人表示不願意在海洋領域就業。而在另外對此實習不滿意的12人中,僅有3人表示會繼續從事涉海類行業,其他人皆持否定態度。由此表明,滿意度較高的實習經歷將對擇業意向起到很大作用。
就具體的實習意向來看,不同專業背景之間的差異十分明顯。在海洋科學類學生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高校和科研機構、涉海類事業單位(如,海事局、漁業局等)和涉海類企業單位(如,生物製藥公司等),而海洋工程類的學生最中意的前3個選項分別為其他新興行業(如,網際網路、房地產公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及涉海類事業單位。由於海洋工程類專業知識體系覆蓋面較廣,一些存在學科交叉的行業,都在選擇範圍之內。
結合上述調查結果,本研究認為,高校應加強在傳播海洋戰略、弘揚海洋精神、深化校企合作、細化就業指導等方面的工作,引導和培養涉海大學生服務海洋戰略、投身海洋事業。
強化「海洋強國戰略」的思想教育,通過各類媒介渠道,傳播和宣傳國家海洋強國戰略,改變大學生及廣大民眾傳統思維中的重陸輕海等固化觀念。「傳統意識的改變並非一朝一夕所能,這對國家未來發展是極大的桎梏與被動。國家海洋戰略的制定與實施,國民海洋意識的建構與提升,都離不開主流媒體的傳播和推動」。對於涉海專業大學生,更應大力宣講和闡釋海洋強國戰略的豐富內涵和重大意義,「使其充分領悟到海洋安國、海洋富國、海洋興國作為中國崛起戰略基石的意義,以及自己在其中應當承擔的時代重任」。
凝聚和弘揚海洋精神,對於海洋學子的培養至關重要。海洋事業不同於一般事業,很多時候是在海邊或海上,氣候環境複雜甚至惡劣,大洋及深海探索存在高風險性,有時要忍受家庭分離的孤寂與相思,還需承受單一、枯燥的生活等。海洋精神包括深海精神、極地精神、大洋精神等,既是極具專業特性的勇於探索精神,又包含熱愛海洋的敬業奉獻精神。「投身海洋事業要求人才不畏海洋環境艱苦、腳踏實地地履行職責,為海洋事業獻身,最終實現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
海洋院校應努力創設更多的優質平臺和機會,讓海洋學子與海洋領域重點引導單位充分接觸,從低年級時的講座交流,到中年級時的實習實踐,再到畢業年級時的專場宣講或招聘,一步步拉近涉海單位與海洋學子之間的「距離」。在畢業季招聘時,可以從時間上優先接待和邀請海洋領域重點單位來校招聘,從規格上突出海洋領域重點單位的宣講招聘,給予學生到重點單位求職面試的補助和鼓勵等,進一步保障海洋學子在最後擇業關頭走進海洋領域就業。
從低年級開始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開展細緻的職業生涯規劃與輔導,目的是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就業價值觀,讓學生正確看待專業和就業的關係。專業不等於就業,每個專業的學生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就業的具體的崗位或職業。
海洋專業幾乎覆蓋所有行業和機構、所有類型的職業,如行政管理類崗、技術工程類崗、科學研究類崗等,因此,海洋專業學生,不論自身興趣是何類型,基本都可以在海洋領域找到自己的立身之處。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團體輔導或個體諮詢,尤其是量身定做細化的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內容,從入學時堅定學生對海洋類專業的信心,通過一系列專業引導和教育,培養對海洋的熱情和興趣。在上述完成「專業引導」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礎上,配套開展針對性的就業工作,精準化地整理和推送涉海類單位的就業信息,才更具意義。
總之,在建設海洋強國背景下,海洋院校應大力培養和輸送海洋人才,以戰略的眼光,通過紮實的具體的工作,培育和輸送一批又一批高素質、高質量的海洋科技人才,從而在國際海洋人才的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為海洋事業的發展和海洋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作者簡介】文/車淼潔 王睿,均來自浙江大學海洋學院。第一作者車淼潔,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本文為基金項目,浙江大學2018年就業研究項目課題(S縱20180243)。文章來自《海洋開發與管理》(2020年第11期),參考文獻略,用於學習與交流,版權歸作者及出版社共同擁有,轉載也請註明由「溪流之海洋人生」微信公眾平臺編輯與整理。